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用问责处罚用什么(一)中企几乎没人知道:人是为什么工作的
userphoto

2022.06.15 安徽

关注

导读:如果说放弃问责处罚,很多中企领导者会非常不踏实,担心员工会失控。那员工是因为恐惧问责处罚才工作的吗?如果不是,那底层的驱动力又是什么呢?

目录:

1、担忧:没有问责处罚,员工会不会失控呢?

2、回顾与反思:中企自身经历的反差说明了什么?

3、人是为金钱工作吗?

4、人工作的终极目的:获取多巴胺

Slogan:组织管理不是思想体系,而是专业技术,定律和效应如同数理化的公式般清晰。

1、担忧:没有问责处罚,员工会不会失控呢?

1.1、80年前就已验证过了

对于长期把问责处罚奉为天经地义、视作管理法宝的中企领导者来说,放弃问责处罚心里会非常不踏实:员工会不会失控呢?其实多虑了,因为员工从来都不是因为畏惧问责处罚而工作的,问责处罚形成的利害环境,从来不会使员工产生工作的动力,而是阻力。

这个结论,西方企业管理界在上世纪40年代之前,就已经从理论到实践都充分验证,并指导实践了(错误原理请参照上一专题《问责处罚用于组织管理是完全错误的》,关于人性的概述可参照之前的系列文章《组织管理的四个发展阶段》)。

1.2、现实简单对照,也可以验证

当下想验证这个结论其实非常容易,无需复杂、深奥的理论,简单对照下身边的现实就可以了。国内有数万家采用现代组织管理的外企,无论他们的国别、种族、宗教、文化如何天差地别,在组织管理上都非常一致地抵制问责处罚。

而且,这些外企里99%以上是中国员工,不但跟我们地域相同,生活、成长环境相同,甚至可能是我们的同学、邻居或者之前的同事,完全不存在素质差异。(此话题可参照之前的文章《中国员工素质低?员工素质与管理模式之间,谁决定了谁?》)

有条件的可以去这些外企进行考察、调研(独资优先,因为没有干扰),或者退而求其次,推荐去服装品牌优衣库的店铺感受下(国内有点体量的商圈几乎都有),虽然行业可能存在差异,但管理方法异曲同工。

概括来说,就是我们中企认为十分必要的管理方法他们几乎都不用。比如:有考核但不是绩效考核,有奖金也不是绩效奖金,店铺的销售额、客单价与员工的薪酬没有关联,更没有我们中企认为天经地义的问责处罚。

在很多中企领导者的概念里,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员工就会放任自流,自由散漫,完全失控。但现实呢?在没有问责处罚的情况下,同样的中国员工,工作状态和表现如何?与中企相比是失控了,还是更加规范、高效了?

2、回顾与反思:中企自身经历的反差说明了什么?

即便从我们中企自身的经历,也可以回顾和反思一下,员工工作的驱动力,是因为害怕问责处罚、源于恐惧吗?

2.1、回顾:中企发展最健康的阶段,员工的工作状态什么样?

中企发展最快、最健康的,往往是初创或死地求生的阶段。这个阶段组织管理的普遍共性是:多琢磨事,少琢磨人,甚至是只琢磨事,没琢磨人,各种以问责处罚为基础的管理条例,和看似高级、时髦的管理方法几乎都没有。之所以如此,不是不想,而是无暇顾及。

但回想一下那个阶段的员工状态,普遍是: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感到欣慰,对未来乐观积极,虽然很辛苦,但是很开心,干劲十足。企业无意间反倒实现了对事不对人、务实高效的管理状态,并取得傲人的业绩。这期间员工的工作动力来自哪里呢?肯定不是问责处罚。

因为不是主动为之,这种状态在中企领导者眼里属于没有管理。而且,这种虽然良好,但是被动形成的管理状态,如果不用合适的方法巩固是难以持久的。但合适的方法是什么呢?如果方法不合适,会不会南辕北辙呢?

于是,在企业经营平稳、有了规模之后,领导者们就开始想着如何“提升”管理了。很可惜,因为缺乏基本的组织管理知识,也缺乏对人性的基本正确认知,采用的恰恰是南辕北辙的不合适方法。于是,之后中企的变化,几乎是千篇一律的“胜在经营,败在管理”。

2.2、回顾:中企“提升”管理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如之前章节所述,中企“提升”管理的必然结果,几乎都是走上了西方企业百年前的老路和弯路,进入典型的斯坦福监狱模式:将领导者与员工对立为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奉行胡萝卜加大棒、金钱加皮鞭的策略。大棒与皮鞭的化身,就是各种严苛、细化的问责处罚条例。

包括绩效考核,这个打着德鲁克旗号,以全球企业通行为包装,看似很美、但做起来从未有过成功案例的管理方法也粉墨登场,并彻底演变为复杂化、技术化的问责处罚方法。最终,路西法效应被彻底激发,组织内恶意横流,戾气充斥。

于是,之前良好的管理状态开始彻底反转,从对事不对人反转为对人不对事,从高效的团队合作反转为厚重的部门壁垒和没完没了的扯皮、推责,企业的状态也从高速前行反转为泥足深陷,举步维艰。与此同步反转的,还有员工的工作状态。

因为积极、热情地工作,换来的往往是各种问责处罚,最终流汗、流血又流泪。而掩盖问题、推卸责任、滥用职权和不作为反倒如鱼得水,于是员工的工作状态急转直下,彻底崩塌。很多核心骨干为企业日趋混乱的管理痛心疾首,最终伤心离去。

2.3、反思:恰恰是问责处罚的强化、推行,恶化了员工和企业的状态

“提升”管理前后的彻底反转,几乎是中企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魔咒。去很多中企调研的时候,老员工往往会提到某一个特定的年份,对之前无比怀念,对之后痛心疾首。而那个特定的年份,就是企业花大力气“提升”管理的年份,也往往是企业整体的转折点。

这个反转的过程中,是员工发生变化拖累了企业?还是企业的管理方法改变了员工?不言自明。之所以企业的组织管理与员工的工作状态双双快速恶化,问责处罚是罪魁祸首,深层的根源在于对人性认知存在根本性错误,不懂组织管理,最终导致南辕北辙。

回顾一下这个中企普遍存在的转折点,再对比反思一下因果关系,其实已经充分表明:员工从来都不是因为畏惧问责处罚而工作的,问责处罚形成的利害环境,从来不会使员工产生工作的动力,而是阻力。

对此,有些中企领导者是有反思的,只不过面临的困境是:不用问责处罚用什么呢?想要解答这个问题,还要先说明一个基础问题:既然人不是因为畏惧问责处罚而工作的,那工作的驱动力来自哪里呢?

3、人是为金钱工作吗?

中企当下还有个普遍的认知错觉:人工作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钱。不仅很多领导者这么认为,不少员工也觉得自己是这样的。只不过,这个结论也是在上世纪40年代之前,就已经通过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是错误的了。

3.1、钱多但不快乐的困惑

还是先从现象说起,在很多富豪名人的访谈节目中,都会谈到有钱之后是否快乐的话题。这些富豪没钱的时候与我们普通人一样,普遍认为钱足够多了就可以彻底退休,过上无忧无虑的惬意生活,所以把钱视作奋斗的终极目标。

但令人困惑的是,挣钱的目标实现之后,憧憬中的惬意生活反而一点都不惬意。短的数周,长的数月,他们就完全无法忍受了,然后又出来努力巴巴地工作。经常可以听到这类人的困惑:我明明一点都不缺钱,可我为什么闲不住,还要辛苦地努力工作呢?

3.2、工作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钱,只不过难以意识到

不仅是富豪,这种现象在身边那些实现财务自由的人中也普遍存在。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去感受有钱但不快乐的困惑,但这种现象却完全符合心理学和生物学原理,是正常且必然的。因为金钱对人而言只是需求的中间载体,从来不是最终极的目标。

正是因为知道这些原理,那些采用现代组织管理的外企,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普遍淡化金钱激励。而且有相当比例的外企,他们的薪酬水平与我们中企相比没有任何优势,但员工的工作状态非常良好,组织管理十分高效,我们中企的困惑他们几乎都没有。

那工作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因为人性是不自知的,加上国内对人性认知的普遍忽视,中企内几乎没人知道这个答案。虽然有些人知道马斯洛的分层需求理论,但如何用于组织管理并不知道,因为知道了就不会推行问责处罚了。而且这个理论本身并不完善,是有缺陷的。

4、人工作的终极目的:获取多巴胺

4.1、人类的精神活动,是由胺类的神经递质驱动的

组织管理一百多年来对人性的探索主要依托的是心理学,但心理学十分抽象、晦涩,解释管理问题仿佛隔靴搔痒。好在心理学的底层支撑是生物学,理解起来要容易得多。

从生物学层面来说,人一切行为的最底层驱动力,是胺类的神经递质。常说的喜怒哀乐贪嗔痴,或者积极乐观、消极悲观等等情绪,都是这些胺类物质的作用结果。

4.2、问责处罚等反人性化方法,产生负面的肾上腺素

当人的利益受到威胁和侵害时,比如面临问责处罚、末尾淘汰时,会分泌两种胺类的肾上腺素,让人变得愤怒,同时思维能力急剧下降,甚至有攻击处罚者的冲动。这是我们和动物完全一致的本能,只不过人类有文明规则约束,情绪得以压制而已。

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员工的基础素质和综合能力都会变差,而且脾气变坏,身体健康也深受影响,呈现出典型的低素质特征。再加上同时引发的劳资对立,组织管理必然恶化,企业的盈利效率和持续性必然极低。因此,现代组织管理不采用这些反人性化管理方法。

4.3、人性化管理产生积极的多巴胺

人潜意识抵制两种肾上腺素的同时,努力追求的是另外一种胺类物质:多巴胺(确切地说应该是以多巴胺为主的多种胺类物质,为了便于讲解,简化为多巴胺)。人类一切精神层面的快乐、积极、专注、思维能力、创造力、虚荣心、成瘾性等等表现,都是多巴胺作用的结果。

在合理的范围内,多巴胺分泌得越多,人越会感觉快乐或充实,同时精力也越充沛,基础素质和综合能力也越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素质高、充满正能量,并且会进入良性循环。而人一旦缺乏多巴胺,就会失去活力,严重的还会抑郁,所以寻求多巴胺是人的潜意识本能。

4.4、评判组织管理好坏的生物学依据

与现代组织管理相关的各种心理学定律和效应,几乎都是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特性体现。所以说,心理学是组织管理的理论基础,而生物学则是心理学的物质基础,更是组织管理最底层的根本逻辑。

所以,现代组织管理的目的就是如何让员工尽可能多的产生多巴胺,并持续稳定,同时尽量避免肾上腺素。那些外企管理水平也是参差不齐,但这个目标大体一致。而中企正相反,不但极力阻止多巴胺,还努力激发肾上腺素,非常典型的南辕北辙,是最差的组织管理方法。

4.5、多巴胺的生成机制:在于得到所需,而不在于拥有

关于多巴胺的特性,以及如何在组织管理中运用,是个很宽泛的话题,系统性的讲解将在后面专题进行,这里从组织管理的角度出发,只做最简略的概括说明:

当人有需求(包括很多无意识的需求),并努力争取,最终获得的过程,是多巴胺分泌最持续、稳定的过程。如果没有需求,得到再多都不会分泌多巴胺。如果已经满足需求,拥有的再多也不产生多巴胺。明白了这个道理,再结合人对多巴胺潜意识本能的追求,很多困惑都将迎刃而解:

当我们对钱(或者任何事物)有需求时,挣钱的过程和结果让我们快乐,所以会产生钱让我们快乐的错觉,其实让我们快乐的是多巴胺,因为满足了需求。当我们对钱的需求逐渐下降、甚至完全不缺时,挣钱的快乐就会减少、甚至消失,因为多巴胺的分泌减少、甚至不分泌了。

4.6、工作是获取多巴胺的最优途径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生成多巴胺最简单、有效的机制就是工作。无论是通过工作挣钱,还是工作中不断提升技能、得到肯定、升职、加薪、满足社交需求、获得尊重、实现自我价值等等等等,都可以产生多巴胺。

所以,很多人尽管自己无意识,甚至自我感觉是抵触工作的,但实际上需要工作。因为人对多巴胺的渴求,是潜意识的本能,而解决这个需求最优的途径往往就是工作。

撰稿:张宇华

校审:徐千千

敬请谅解:为了提高互动质量,文章屏蔽了评论,如有需要,可通过电子邮件联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二、组织管理基本常识:金钱无法激励,只会干扰
中企领导者普遍喜欢坐而论道式的感悟,不喜...
中企热衷996的另一个视角 & 小结
六个问题理解中国式阿米巴经营模式!
学院动态丨管理训练营 “启航计划”正式启程
管理者的一度修炼:思维升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