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不懂治国的布衣天子,朱元璋的文化治国方略
userphoto

2022.08.16 安徽

关注

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从文化上采取一系列治国措施:定礼作乐,提倡儒家礼乐精神,将其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精神防线;兴科举、办学校,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学校规模超越唐宋;正人伦、厚风俗,恢复儒家伦理道德,引导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朱元璋的文化治国方略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也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太祖朱元璋

恢复“礼乐”,以正纲常

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礼是推行王道教化的根本纪纲。礼的作用在于淳化民心,维系社会稳定。元朝虽然也制定了五礼,但只有祭祀之礼与前代较为相似,其他诸如军、宾、嘉、凶诸礼都源于本俗,“元之五礼,皆以国俗行之,惟祭祀稍稽诸古”。

而且,元代天子大多都没有亲自参加郊祭的习惯,一直到元文宗的时候才略有改变。元代祭祀有个重要特点就是敬畏上天和鬼神,并让巫祝参与相关活动。这与儒家倡导的“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大相径庭,反映其游牧民族固有的迷信习俗。

影视剧中的元朝皇帝

由于元朝统治者没有很好地吸收汉族先进礼仪文化,导致其统治后期,统治者变得骄奢淫逸,寡廉鲜耻者甚众,导致社会道德严重滑坡,这也是元朝政权覆灭的重要原因。

朱元璋深知礼仪制度的重要性,将它看作是天下安定的精神防线,即位之初,他便将制定礼仪规范作为优先任务。朱元璋认为,世道的治乱本乎人情风俗,在全社会倡导礼义忠信等纲常伦理,民风就会淳朴;若任由投机取巧风行,民众就会学会诈伪。

为了扭转被元朝统治阶级败坏的社会风气,提高民众的道德水平,朱元璋主张在借鉴西周礼义制度的基础上,制定新的礼仪规范以教化民众。

西周时期的礼器

洪武年间,朝廷制定了五礼,相关礼仪规章制度也非常多,主要有《孝慈录》《洪武礼制》《礼仪定式》《诸司职掌》等。这些礼仪规章制度彻底纠正了元朝遗留的礼仪陋习,其规模宏大远超汉、唐。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无疑是礼仪制度最为重要的内容,是统治者证明其政权合法性来源于天命的重要体现。朱元璋以布衣之身进阶天子,高度重视通过祭祀来宣扬天命论。他要求祭祀不能照搬往朝旧习,下令对祭祀的仪式进行相应的改革。仪式不能过分繁琐,重要的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否则,就是对神灵的不敬,是非礼的表现。

明朝时期的祭祀场景

明初将祭祀分为大中小三等,由礼部负责制定相关的规范。大祀必须要有天子亲自参加,这既宣示了君权至高无上的权威,也明确了君主亲自参加大祭的法定义务。中祀和小祀则安排相关官员进行致祀,民间可以祭祀谷神、土地神等神祇。

相见礼在日常生活中最为常用,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要遵守相见礼仪。洪武年初,朱元璋看见上朝百官礼仪失序,遂规定百官入朝规矩:“自今文武百官入朝,除侍从、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指挥使、六部尚书、侍郎等官许上殿,其余文武官五品以下,并列班于丹陛左右,违者紏仪官举正之。”

明朝官员

朱元璋对元朝官民饮宴行酒过程中行跪拜之礼非常反感,下令予以禁止。洪武四年,诏定《官民揖、拜礼》,规定了行跪礼、揖礼和拜礼的具体要求,并禁止一切蒙古礼仪。拜礼根据不同情况分为“稽首”“顿首”“控首”等。

乡饮酒礼始于周代,此后历代多有损益,到元代基本在民间绝迹。洪武三年,《大明集礼》将乡饮酒礼列入嘉礼;洪武五年在全国各地儒学、里社及武职衙门推行之;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命礼部申明乡饮酒礼。通过制定乡饮酒礼来教化民众,让百姓遵循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人伦之道。

“礼以道敬,乐以宣和。”有礼自然少不了乐,礼乐共同担负着社会教化的功能。元朝是以夷变夏,元太祖铁木真时期的礼乐来自西夏旧乐,元太宗窝阔台曾大力收集亡金礼乐,并诏宣孔子五十一代孙孔元措来朝领衔组建通晓礼乐的乐官队伍。

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对汉族礼乐制度不熟悉,加之延续游牧民族的文化生活习性,其宫廷礼乐仍然沿用蒙古旧俗。本应庄重严肃的宫廷礼乐时常充斥着粗鄙不堪的淫词艳曲。

而在地方官员举行的祭祀等庄重场合,淫曲俗乐充斥其中更是常见。据《元典章》记载:延祐五年三月,一位监察御史亲眼目睹了京兆路地方学校举行的春秋释奠礼仪,“有司差遣俳优,鼓以俗乐,中间歌调,皆是淫曲。”

明朝时期的宴席

为此,该官员上书礼部建议选用专门乐师对地方学校的儒生进行培训,指导他们如何举行春秋祭祀。虽然该建议得到礼部批准,在地方上也进行了一些雅乐培训,但实际上推行效果极不理想,“礼崩乐坏”成为元朝治下的常态。例如,“天历二年彰德路'乐工执俗乐,歌哇淫之声’;至正三年东平'历二十九年,礼乐坏缺,无复留意者’。”

这些现象说明,元朝最高统治者虽然在主观上希望引入汉族的先进礼乐文化,但客观上却放任俗乐充斥朝廷与民间,传统的礼乐教化功能在元朝大为削弱。朱元璋认为,古圣制作的音乐具有合天地万物之性情、陶冶情操、教化民众之功效,只有礼乐并行才能振朝廷之纲纪,然后天下可治。

明朝时期的礼乐制度

乐的功能在于宣扬广大和平之意,元朝废弃了雅乐,让淫词艳曲充斥社会,又让胡虏的音乐与雅乐相混杂,无以教化民众。朱元璋要求新制定的乐章,必须要尽行革除一切“流俗、諠譊、淫亵”的音乐。

朱元璋不仅推崇雅乐,而且在音乐方面也非常有造诣,一次他让朱升辨认五音,朱升却将宫音误认为徵音,因此遭到朱元璋的嘲笑。此外,朱元璋还亲自撰写了不少乐章和乐歌,如《方丘乐章》《合祭天地乐章》《先圣三皇历代帝王乐章》《大祀文并歌九章》等。

影视剧中的朱元璋

综上所述,洪武年间,朱元璋革故鼎新,不仅恢复了被元朝废弃的儒家礼乐文化,而且有所创新和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礼乐的教化功能,初步实现了“治国之道在礼,君子安、野人正”的治国宏愿。

开科取士,打通“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开科举士是隋唐以来政府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唐朝科举重在考察诗赋,能考中进士的人极少,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而且政治世家对朝政影响极大,平民阶层入朝围观的渠道有限。宋代科举考试侧重经义,录取人数比唐代有所扩大,增加了平民阶层从政机会。元初几十年内没有实行科举,元太宗采纳耶律楚材的建议开科举士,虽然待士甚优,但由于其民族歧视政策,汉人、南人不仅考试内容要比蒙古人和色目人难得多,而且位高权重的官爵都被权贵豪门占据,官吏来源也五花八门。

科举考生入场

正是由于元朝选拔官吏的途径极其混乱,真正怀才抱德的贤才耻于与他们为伍而归隐山林,使官场的生态日益恶化。为了重新开科取士,让朝廷能够真正选出德才兼备的人才,洪武三年,朱元璋下诏开科取士:“务在经明行修、博通古今、文质得中、名实相称。其中选者,朕将亲策于庭,观其学识第其高下,而任之以官,果有才学出众者,待以显擢。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选,非科举者,毋得与官,彼游食奔竞之徒自然易行。”

洪武年间的科举考试由低到高分为院试、乡试和会试3个级别,院试报考者为“童生”,考试以州、县为单位,考取高等者称为“秀才”、一二等称为“录科”;乡试是省级考试,每3年一考,考取者称为“举人”,有资格做官。

进士前三名

朝廷规定:包括全国各省及直隶府、州乡试通选500人为准。最高级为会试,3年一期,只有“举人”才有资格参加。考中者分为三甲:第一甲3名,赐进士及第,又称为“状元”“榜眼”“探花”,“状元”为从六品,“榜眼”“探花”均为正七品;第二甲17名,正七品,赐进士出身;第三甲80名,正八品,赐进士出身。

乡试、会试都有固定程式:第一场,试五经义,各试本经一道,限500字以内;四书义一道,限300字以内。第二场,试礼乐论,限300字以内。第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一道,要求文字精炼,不尚文藻,限1000字以内。

科举殿试

明初科举考试废除了民族歧视政策,确定了《四书》《五经》为考试内容,录用人才规模也比元朝大很多。明朝开国之初百废待兴,急需各种治理国家的人才,但仅靠科举难以为朝廷选拔数量充足的优秀人才。因此,通过学校来培养人才就成为重要的途径。

明初,中央建立了国子学,成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国子学地址最初选在应天府学,随着生源规模扩大,洪武十四年,国子学搬迁至南京鸡鸣山下新建的校址内,次年改称国子监。国子监学生统称“监生”,来源较为多元化。举人入学者叫“举监”;品官子弟叫“荫监”,又称为“官生”;皇帝特别恩典者称为“恩生”。

国子监

为使西南等地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下令接纳云南、四川等西南地方土官子弟入国子监接受教育,这部分学生被称为“土官”。此外,国子监还有来自日本、琉球、暹罗等国的外国学生等。

国子监在课程教育方面以“四书”“五经”为主,还有《说苑》《大明律》《御制大诰》等,反映了国子监以儒学为根本取向的教育方针。国子监每月初一和十五放假,其余时间监生都要按照要求温习功课,每月还要举行一次考试。

国子监

朝廷为解决监生及其家人的后顾之忧,会在物质上给予优待,但对于监生的功课和日常生活要求也十分严格。监生的衣着、饮食、步履都要符合礼仪。晚上睡觉有宿监负责管理,监生若要外出,需要向本班教官报告,并由斋长带其向祭酒汇报。对于犯错的监生,则由监丞按照学规给予相应的惩处。

由于对监生的教育和管理甚为严格,国子监成为了明初选拔人才的摇篮,“历科进士多出太学,名碑由此相继不绝”。不少人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如洪武二十六年,提拔监生刘政、龙镡等64人为行省布政使、按察使,还有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官。监生当四方大吏者,更是不计其数。

明朝官员

总的来看,洪武后期,由于科举制度日益完善,监生的就业就不如从前了。为了让各地民众接受儒家经典教育,洪武二年,朱元璋下令在府、州、县广设学校。老师按照级别领取月俸,师生每人每月领取官粮6斗,政府还提供一定数量的肉类补助。教学内容以六艺设科分教,学生必须要精通一经。

为打通民间教育“最后一公里”,洪武八年,朱元璋下令在民间设立社学,延揽师儒教育民间子弟。社学生员除了学习必要的儒学知识外,还要读《御制大诰》和《大明律》。由此,明初学校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国子学—府州县学—社学”完整的教育体系,连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聚集区也建立了学校,在当时的条件下,实现了教育面覆盖最大化,使明初学校出现了空前的兴盛。

明朝乡间的教育

明初学校教育之所以能够超越唐宋,跟朱元璋亲力亲为分不开。他不但将农桑和学校列入地方官政绩考核的内容,还要求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亲赴太学祭孔,并诏令各地郡县官员于每年春秋两季在地方庙学祭祀孔子,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首次。朱元璋把孔子抬高至无以复加的地位,巩固了儒学在中华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弘扬传统文化,以正人伦

在元朝统治时期,国内婚丧嫁娶、日常人伦关系、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是用的蒙古习俗,不少陋习影响非常深远,败坏了社会风气。朱元璋即位以后,在文化习俗上拨乱反正,恢复中华文化。

影视剧中的明朝婚礼

尊老优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传统德治思想的重要内容。朱元璋对社会伦理道德非常重视,大力提倡尊老优老,其推行的养老措施超过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首先,明朝在物质上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对于家中有70岁以上的老者,应该安排1名子女侍养,并免除该子女的差役;对于年龄达到80岁以上的老者,政府官员要定期慰问,并提供一定物质保障。

对于鳏寡孤独废疾而生活不能自理者,由官办孤老院加以赡养;孤独残疾者若外出乞讨,所到之地的人民应该提供一点食物助其活命,若受到殴打,施暴者将会受到法律制裁。

明朝子女给老人敬茶

其次,在政治上提升老年人的社会地位。朱元璋对于京城和中都年龄在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给予特殊礼遇,规定:“惟应天、凤阳二府,富民年八十以上者赐爵里士,九十以上者赐爵社士,皆与县官平礼。”

朱元璋还注重发挥耆民的社会影响力。明初允许民众有冤情可以赴京告状,但有些诉状却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且不真实,浪费了政府资源。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开始控制越级上访,下令耆民帮助教化乡里,协助地方官处理“户婚、田宅、斗殴”等民间诉讼,从而把矛盾消除在基层。

明朝时期的孝文化

孝居八德之首,是中华文化的遗传基因密码。朱元璋大力倡导“孝治天下”,将其作为厚风俗之本。他说:“人情莫不爱其亲,必使之得尽其孝,一人孝而众人皆趋于孝,此风化之本也。故圣人之于天下,必本人情而为治。”

朱元璋推行孝道体现在多个方面,主要表现为:首先,身体力行加以倡导。早在吴元年,他就要求礼部记录其父母的忌日,每年按时加以祭祀。朱元璋称帝后回乡看望父老,要求他们教育乡村子弟要行孝悌之道。

影视剧中的朱元璋

对于大臣的行孝之举,朱元璋也大力予以支持。如洪武三年,朱元璋同意有父母年事已高者,可以归家赡养。当元朝归降将领陈兴要求回家赡养80岁老母时,朱元璋欣然应允,并赐给他白金和衣帽。在选拔官员时,朱元璋要求将有孝悌德性的人推举出来。洪武十三年,全国各地所推举的“聪明正直、孝弟力田、贤良方正、文学才干”等人才至南京的多达860余人。

其次,大力表彰有孝道者。朱元璋大力表彰孝行突出的官民,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例如,浙江金华儒士范祖干父母80多岁终老后,由于祖干家贫未能下葬,邻里为其营造冢圹,祖干悲哀3年如一日。朱元璋听闻其孝行后,表彰其所居住的地方为“纯孝坊”。

郭巨埋儿

最后,制止违背人伦的愚孝。如郭巨埋儿、卧冰求鲤之类的愚蠢孝行,皆不在表彰之列。洪武二十七年,青州府日照县民江伯儿母亲生病,他割下自己胁下的一块肉,煮熟给母亲吃,但其母仍未病愈。江伯儿又到岱岳祠祈祷,对神灵发誓:若他母亲病愈,则杀子以祀神。后来,他母亲病好了,江氏竟然真的把其3岁儿子杀了以祭神。朱元璋接到有司报告后大怒,指责江伯儿灭绝人伦,伤坏风化,下令将其杖一百,谪戍海南。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朱元璋认为:“惟俭养德,惟侈荡心。”他不仅将勤俭视为美德,更是视为事关社稷兴衰的德政。至正二十年二月,在剿灭陈友谅之后,江西行省以陈友谅的镂金床进献,朱元璋认为它与孟昶的“七宝溺器”没有区别,遂下令将之打碎。

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水战

朱元璋称帝后告诫太子诸王厉行节俭,他与马皇后等人都能以身作则,如朱元璋要求天子的乘舆服御等诸物应该用铜来代替金子。马皇后衣着朴素,衣服破了也舍不得换新的,“平居服大练浣洗之衣,虽敝不忍易”,并能体恤鳏寡孤独的年高老人,多余的帛丝赏赐给王妃公主,让她们体会到种蚕桑、做纺织的艰辛。

朱元璋对于身边官员的穿着奢侈行为也予以严厉制止,有一次他在奉天门看见散骑舍人衣着鲜丽,在得知该官员衣服花了五百贯钱,而这些钱可以够一家数口农民一年的花费后,遂以严词斥责其暴殄天物,令其戒除奢侈。

明朝官员的服饰

在修建宫殿方面,朱元璋要求以朴素为主,不过分加以雕琢。此外,朱元璋还对官员乘坐交通工具的标准作了严格规定:在京三品以上的官员乘坐轿子,在京四品以下和在外官员必须骑马,七品以下的官员骑驴,超出标准者一律治罪。

朱元璋能够厉行节约既有吸取元朝奢侈而亡的教训,也有以上率下,开创良好社会风气的愿望。由于明初以来奉行勤俭节约,国库渐渐充裕,百姓赋税较轻,政府没有财政赤字。明中期以后,这种勤俭节约优良传统逐渐丢失,奢靡之风盛行,朝廷逐渐入不敷出,逐渐走向衰败。

李商隐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咏史》有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可谓道出了历代王朝兴衰的根源。

结语

明太祖朱元璋是继汉高祖刘邦之后又一位功勋卓著的布衣天子。因其复杂的人生经历,才有了这么多的身后争议,如有人指责他大肆屠杀功臣,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等。这是以点盖面的片面观点,不能因此抹杀他对复兴中华文化的历史贡献。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口号的人,不仅建立了新王朝,更是恢复了中华文化的勃勃生机,他的“恢复中华”思想为孙中山先生所继承,成为近代以来激励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武器。

影视剧中的明朝军队

朱元璋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兼收释道思想辅之,开创了文化繁荣新景象。有明一朝,知识分子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风骨不输于唐宋任何一朝,敢于上书谏言的大臣不计其数,这正是朱元璋大力推行儒学教育的结果。

当然,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朱元璋恢复中华文化的措施更多是为维护自身统治利益的需要,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但不能因此否定朱元璋在复兴中华文化方面的历史贡献。

晚年的朱元璋

著名历史学家孟森对朱元璋开创明朝也给予高度评价:“明承法纪荡然之后,损益百代,以定有国之规,足与汉唐相配。唐所定制,宋承之不敢逾越,明所定制,清承之不敢过差,遂各得数百年。”

总之,明太祖朱元璋对复兴中华文化居功至伟,应充分肯定其历史贡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朝初期人才的选拔途径和科举制度的建立
国子监的日常
陈宝良 | 学不优,何以仕?明代生员的另类仕进之途
大明兴衰三百年 第三章 科举:特权道路上的禁忌与诱惑
明朝官制:官吏管理制度
开学季来看看元时国家的最高学府什么样?规矩挺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