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通鉴中国1000年」之十五:仁将乐毅

江湖其实从未平静过。自秦国虽然在五国联军面前认怂了,但面对他的邻居魏国和韩国,还是该揍就揍。

公元前293年,韩、魏联军攻打秦国,魏冉推荐了一个年轻人为将,在伊阙大败韩、魏联军。是役,斩首二十四万,活捉联军统帅公孙喜,夺五城而还。这个年轻人也被嬴稷任命为国尉。

这个年轻人是秦国人,嬴姓,白氏,名起。先祖为秦国公族,所以也可以叫他公孙起。经过此役,白起崭露头角。

之后,一年又一年,魏、韩已经成为秦国的后花园,想来则来,想走便走;除此之外,秦国还攻赵、伐齐、迫楚,未尝一败,获利无数,继续着它的无敌神话。

然后嬴稷就膨胀了,觉得王爵已经不足以表达他的功绩,他要称帝!

相比称王,这可真的是了不起的大事了。因为在那个时候,这些称号是有着极具针对性的含义的。其中,皇,是单指上天之主;帝,则是造物之主;王,才是人间之主。

所以,周朝天子也不过是只称王,而没有称皇或帝,因为前面有三皇和五帝了,谁敢说自己的功绩盖过三皇和五帝?

嬴稷就觉得自己至少能跟五帝相提并论。所以,公元前288年,嬴稷称帝,因秦国处于西边,故称西帝。当然,自己一个人称帝有点没意思,他就一厢情愿地立了齐湣王田地为东帝。

有人问了,您二位称帝了,周王室怎么办?那边周赧王还活着呢。诸侯的称号比天子还贵,这合适么?

周王室是什么东西,周赧王是哪位?

这个……算了,当我没说。

当然,为示尊重,要正式提一句,这一年是周赧王二十七年。

看着秦王的称帝邀请函,齐王田地有也点心动。刚好苏代过来了,他就问苏代的意见。

苏代脑子挺好使,他就对齐王说:这个事建议您别拒绝,但也别答应,观望一下再说。如果各国没反应,您再真的称帝也不迟;但如果各国都反对,您就不要再称帝,反过来还要带头抨击秦国的不法行为。

苏代脑子转了转,继续说道:秦王不是还想等您称帝后,约您一起攻打赵国么?这事您不能干。当然,您也别真的闲待着。现在宋国正乱的一塌糊涂,宋王都被他的国民称之为“桀宋”了,您去讨伐宋国才是正道。这样的话,秦国又是称帝,又是攻赵;我们却不但没有称帝,反而伐无道的宋国。结果就是我们不但没有得罪秦国,还能通过行为上的对比,让天下人都憎恨他,这就是反卑为尊之计。

到了年底,嬴稷看齐国一直不称帝,担心秦国招来众怒,也只好去掉帝号。

当然,为了弥补他受伤的心灵,就去跟赵国干了一仗,取杜阳而还。

齐国也没闲着,过了两年,就去把宋国给灭了。宋国彻底亡国,宋康王逃往魏国,死于河南温县。

但齐王田地并不知道,这个苏代其实是燕国的间谍。他说服齐国攻宋的目的,是为了给燕国伐齐创造机会。

当然,根据一些更可信的历史资料显示,此时的苏代应为苏秦。

1、良将

齐湣王这个人,本来就有点独断专行,刚愎自用,灭掉宋国以后就更是抖起来了,有点得了妄想症的趋势,老是觉得田文想谋反,就打算干掉田文。田文没办法,只好逃到了魏国,并且担任了丞相。

田文是逃了,但有些人就没这好运了。比如狐亘(口旁)、陈举等人直言劝柬,结果都被砍了脑袋。

当时齐国的稷下学宫本来带有齐国中央决策委员会的功能,但齐湣王这种好大喜功,自以为是的毛病,让这些稷下学士极为失望,纷纷离开齐国。结果导致中国历史上这座最为开放、自由的学术圣地,彻底衰落了。

而与齐湣王的作为相反的,则是燕昭襄王姬平。

姬平在国人的拥载下当上燕王之后,在郭隗的建议下,筑起“招贤台”,广揽天下贤才。据说他在台上放置了几千两黄金,作为给贤才的见面礼,所以“招贤台”又叫“黄金台”。

这办法有用多了,像田文那种作派,看起来招的人多,却多是偷鸡摸狗的人,人家姬平这样一搞,来得人可就有名我了,比如赵国剧辛、齐国邹衍、卫国屈庸等等当时很多有名的人物都来投奔。

有一个在当时并不算出名的人也来了,他叫乐毅,魏国人。

乐毅,据说是魏国名将乐羊的后人,在此之前,默默无闻,赴燕之后,被任为亚卿——相当于总裁(丞相)助理的职位。

姬平这些年改革内政、整顿军队、励精图治,兢兢业业奋斗了二十多年,使燕国的日渐殷富,实力大增。但是,他锐利的目光,从未离开过齐国。当年齐国对燕国的覆国之辱,无时无刻未曾忘怀。

仇恨使他强大,但他并未被仇恨冲昏头脑。他很清楚的知道,燕国在发展,而齐国更是达到了强盛的顶点。此时的燕国,还远不是齐国的对手。他只有等,等对手犯错。

他的苦心没有白费。这些年来,齐湣王对内不恤民力,横加赋敛;对外不断用兵,惹得诸侯不满;并且不听谏言,不惜人才,使得稷下学宫日渐冷清。终于,齐国亡宋,声威大震,但姬平却知道到,他等待的时机到了。于是,他决定先问一下乐毅。

中国著名的儿童启蒙读物《千字文》中说“起翦颇牧,用军最精”,有人附会,把白起、王翦、廉颇、李牧这四位列位战国四大名将。

我承认,这四位的确是名将之才,但如果非要搞个排行榜,我个人认为,乐毅应该排名前三。

或许有人会不服气,认为乐毅不过就打了伐齐这么一仗,并且齐国正在衰败,燕国正在图强,还有其它联军帮忙,所以算不上名将。

我们花些篇幅来分析一下,名将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从下属的角度来看,一个领导是否靠谱,更多的是看他是否具备良好的决策力。

决策力,听起来好像无非就是做决定而已,谁不会呀?

但实际上,决策,并不容易。

因为能够决策一件事情,意味着心里已经知道该不该干,意味着已经知道该怎么干,意味着已经知道干什么,意味着——干错了要承担责任。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领导都有决策力。他们有的人不干事也不做决策,有的人只干事不决策,有的人决策太谨慎,而有的人甚至跟本是瞎决策。

所以,我认为良好的决策能力,才是身为一名将领的基本条件。

决策能力源于三点:一是计算,二是判断,三是悟性。

就拿燕国伐齐这件事来说,要计算两国的现役兵力、兵源征召能力、兵力运送、兵种、士气、武器、粮草供给、粮草储备、粮草运送、民心向备、经济支撑、战场地形、地理远近、行军速度、气候情况、各国反应、各城兵力等等等等。然后根据这些情况,再判断是否能打、什么时候打、团队如何组建、兵力如何配置、粮草如何供应、战场如何选择、如何调动敌人、胜利之后怎么办、失败了怎么办……

没有人能在一瞬间就能计算出这么多的内容,所以,真正的名将,基础工作都在平时。

乐毅自从当了燕国的总裁助理以后,他就知道,姬平给他这么高的职位,发这么多的工资,只为了一件事:伐齐!

所以二十年的工作积累,足以让他很清楚的告诉姬平:齐国毕竟是霸主之国,虽然有破败之象,但还是留有余力的。我们独立攻打还是风险太大,最好联合赵、楚、魏三国一起发兵。

能快速进行精准的分析判断,并且能给出明确的决策意见。恭喜你,你已经是一员合格的将领了,但离名将还有一段路要走。

姬平于是遣使分赴各国约期攻齐,并且还通过赵国把秦国也给拉进了联军的队伍。

公元前285年,赵、魏、韩、秦、燕五国组成联军。次年,以乐毅为上将军,统率五国联军向齐国发动了进攻。齐王也发狠,集中了全国兵力进行抵档。双方在济水西岸展开,一场大战下来,齐军大败。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孙子兵法》

“统率五国联军”,这句话听着威风吧?要知道,虽然史料上没有记载这五国联军有多少人,但根据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来推断,估计不会低于30万。

30万个来自于不同国家,操着不同方言,写着不同文字,有着不同利益关连的人,在别人的国家,客场迎战一支实力相近的军队。

我觉得,如果你能领着这支军队顺顺利利的转上一圈并且没有哗变,放到现在,就至少有当一个大集团总裁的水平了。

这不是开玩笑,我有一个朋友,他在一家当地挺大的科技公司上班,他们副总就曾是某部副团长,并且对他们的高科技产品一窍不通,可照样把公司管理的井井有条,业绩不断攀升。

因为真正的将领,他们只管人,不管事!

能做到这种地步的领导,我们已经可以称其为良将了,但离名将还有一段距离。

2、名将

胜了第一仗,接下来该做什么了?

乐毅有个谋士,叫剧辛,是法家代表人物,出过书叫《剧子》九篇,也是能带兵打仗的主。他给的建议是:攻取齐国边境城市,稳步推进。如有不妥,立时撤退。

换成一款知名游戏里的话就是:团战打赢了,你不抓紧推塔,在那浪什么呢?小心被反杀!

乐毅指着临淄说:不推塔,直接上敌方高地打水晶去。

城市,其实是先有市,才有城。这个地方能种粮食,就会有人聚集,时间久了就建起了城市,人越来越多,城越来越大。简单点来说就是先是摆地摊,后来搭起了帐篷,再后来盖成小商铺,最后建成大商场。

在当时,城池是最基本的军事防御单位。春秋时期,城里人才是“国人”,乡下人就是“野人”。就是你要是在城里,我保护你;你不在城里,死活跟我没关系。

所以说,从理论上来讲,任何一支军队,都能绕过敌方国土上所有的城池,直接去攻打敌方的国都。

但问题是,各国驻守边境的部队不是泥人。他们不会死待在城池里任由你大摇大摆的去攻击国都,他们会派出部队截击,如果实力不足,他们也会在你屁股后面袭扰。等到你到了人家都城下面,你也就陷入到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去了。

我相信,乐毅的战略目标如果仅仅是夺城掠地,他不会合纵其它四国,而是只凭燕国就可以攻取齐国边境的一些城市。

但他也很清楚,以齐国强大的军力,又很容易将失地再夺回来,结果就是两国陷入无休止的拉锯战中。

所以,乐毅从提出联合诸国伐齐的时候,就应该已经决定了,他要毕其功于一役。

先以五国联军的强大之势,逼齐国以倾国之力来迎击;再利用一场大战,尽灭其精锐,并且将他的军心击溃;然后,千里跃进,兵锋直指临淄;最后,四面开花,尽取齐地。

他的信心源自于对齐国形势的精准判断:齐王好大喜功,刚愎自用,罢黜贤良,政令贪虐暴戾,百姓十分怨愤。现在齐国军队已溃不成军,如果我们乘胜追击,齐国内部必然发生动乱,然后我们就可以慢慢收拾他了。但如果不抓住时机,等到齐王回过神来,想办法稳定军心民情,那燕国就难办了。

故兵贵胜,不贵久。——《孙子兵法》

但是,在此之前,他还要先解决一下自己人。

他先是遣退了秦国和韩国的军队,然后令赵国攻河间,魏国攻宋国旧地。

如果说他统率五国联军,并且大胜齐军,证明了他过人的军事才能;那么,他对友军的安排,显示出了他高瞻远瞩的政治视野和精明的外交手腕,以及强大的自信和野心。

因为,如果他继续率领五国联军攻齐,打下来以后利益怎么分?难道到时候把齐国分成五份?还是说五国再打一仗?这些都不能使燕国利益最大化。所以,他必须带领燕军单干。

但你也不能让人其它四国白来一趟吧?所以,他把邻近赵国的河间之地给了赵国,邻近魏国的原宋国旧地给了魏国。

至于秦、韩两国,他们不与齐国交界,给他们地盘也没用。但是一个灭亡的齐国,对秦国本就是天然的利益;且秦、韩两国和燕国不交界,加上燕国先天实力太弱,就算吞掉了齐国,对秦、韩也不会造成直接的威胁。因此,他们也不会有什么意见。

也就是说,他将带领燕军,深入齐境。虽然齐国主力已败,但万一形势没有向他预料的那样发展,他所率领的燕军将会陷入死地。所以,做出这样的决断,他需要过人的勇气和强大的自信。

而攻陷齐国国都,然后再四面开花获得齐地。这样的战略安排使他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他要帮助燕国彻底地吞掉齐国!

姬平,我就打下一个大大的齐国,来回报你二十余年来的信任!

当乐毅率军来到临淄城下时,齐王出逃,齐国大乱,齐军无心抵抗,更没有人率军勤王。燕军顺利进入临淄,搜刮宝物和祭祀无数,运回燕国。燕王亲自去慰劳军队,颁行奖赏,犒劳将士;并且封乐毅为昌国君,让他留在齐国开始收取齐国其它城池。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孙子兵法》

之后,燕国军队在齐国如入无人之境,齐国大小城市望风崩溃。

3、仁将

乐毅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开始将这场战争由军事方面转向政治方面。

一方面,他亲至城郊祭祀齐桓公、管仲,对齐国的名士以礼相待,表彰齐国的贤良人才。

另一方面,他整肃燕军纪律,禁止侵掠杀戮,对已攻占的地区实行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齐国的固有文化等措施,深得齐人敬服。

尤其是到最后,齐国人接受燕国所封君号的有二十余人,接受燕国爵位的有一百多人。这在当时极重名节的社会环境中,是极为难能可贵的。要知道,燕军刚占领临淄时,是有当地名士上吊自杀的。

终战国数百年,除乐毅外,再无用兵如此者。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兵法》

在军事上,乐毅分兵两路,左右并进,六个月内,下齐国七十余城,尽皆划入燕国版土,并设立郡县治理。

最终,仅有莒和即墨久攻未下。

乐毅围攻这两城一年多都没有攻克,干脆下令解除围攻,退至城外九里处扎营,并且要求围而不困,从城里出来的老百姓一律放行,还要给赈济。

他的打算应该是认为这两座城反正也跑不了,干脆以攻心为上,最好让这两座城主动投降,这样对收揽齐国人心更有帮助。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

于是,这一围,就围了三年。终于,有人——据说是太子——开始在姬平面前挑唆了,说这乐毅这么能用兵,区区莒城和即墨都攻不下么?我看他是想当齐王啊!

据说当时姬平二话没说把太子揍了一顿,然后就说了一句话:乐毅就算是真做了齐王,也是应该的。

然后,他先是赏给乐毅的老婆孩子以王后和王子服饰,然后配备君王的车驾、礼仪用品送到齐国给乐毅,并且立乐毅为齐王。

乐毅这吓了一大跳,坚决不敢接受,一再拜谢,最后写下辞书,并且宣誓以死效忠燕王。从此包括齐人在内,各国都对乐毅的德义表示敬服。

但就在这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79年,乐毅攻齐五年之后,燕昭襄王姬平因病去世了。他的儿子即位(抱谦,没查到他的名字),是为燕惠王。

燕惠王即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他的亲信骑劫去替换乐毅。

按照正常剧本,燕昭襄王姬平对乐毅那么好,乐毅应该对燕国是忠心耿耿,接到调任马上回国才对,然后他的下场或许就像伍子胥一样被沉入水底。

不!乐毅知道燕惠王居心不良,他走了,去了赵国。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孙子兵法》

乐毅一走,燕国军方都愤慨不平,军心涣散。被田单抓住机会,大败燕军,一举复国。

而到了赵国的乐毅受到赵王的尊崇,将他封于观津。

燕国被田单大败之后,燕惠王竟然派人到赵国面见乐毅,指责他说乐毅同学你因为与我有矛盾,就抛弃燕国跑到赵国来,你这样做对得起去世的先王吗?

乐毅就给燕惠王回了封信,信很长,大致内容是:

我怕回到燕国被你杀了,这样的话,不知道的人会说我有罪,是先王识人不明;知道的人会说我没罪,是兄弟你不够义气。所以只好来赵国,就让别人说我不讲义气吧。

当年先王任人唯贤,所以我就投奔了燕国,并且得到了赏识。我也打算拿下齐国,来报答先王的恩情。最终总算不辱使命,可以说,燕国的历任国君,功业都没有比得上先王的。

现实不是童话,有好的开始,不一定有好的结尾。当年吴王阖闾重用伍子胥,使吴国攻陷楚国。但阖闾的继任者夫差却把伍子胥扔到江里去了。这是因为夫差不懂伍子胥对吴国的重要性有多大,所以他不会后悔杀掉伍子胥;而伍子胥看不懂君王与君王是有区别的,所以只能在江里发发牢骚了。

所以,舍身建功,我将彰显先王的英明,所以我努力去做;委屈认罪,我将损害先王的名声,所以我只能逃走。

当然你也可以放心,我不会帮着赵国来攻打燕国的。

那些圣人说,君子断交了,不会说别人坏话;忠臣离去了,也不敢表白自己的好名声。所以,我只能通过书信,让你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了。

接到这封信之后,燕惠王倒也没把事情做绝,封乐毅的儿子为昌国君;而乐毅则死于赵国,谥号望诸君。

大约一千年后,唐肃宗供十大武功卓绝的名将于武成王庙中,战国名将仅乐毅、吴起、白起三人。

合五国之兵攻齐,是谓智;

分齐地而于赵魏,是谓信;

围孤城而不急攻,是谓仁;

率孤军而破齐都,是谓勇;

破齐国而无劫掠,是谓严;

尊于赵而不侵燕,是谓义。

在我看来,名将一词已不足以称呼乐毅,我更愿意名其为:

仁将!

(乐毅)举齐之事,所以运其机而动四海也;讨齐以明燕主之义,此兵不兴于为利矣;围城而害不加於百姓,此仁心着於遐迩矣。举国不谋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令於天下矣;迈至德以率列国,则几於汤武之事矣。——王羲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战国风云之铁血悍将(五)——诸葛亮推崇的战国名将
​战国历史故事——战国时期著名战役分享:乐毅伐齐之战
诸葛亮心中的第一名将,创半年内连下七十余城纪录,无人能破
一代名将乐毅被猜忌、被诋毁时,仍坚守: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身
乐毅列传 乐毅伐齐 中国名人传记
中国古代百将传系列之燕乐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