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诗歌教学中的意境分析

浅谈诗歌教学中的意境分析

[摘要] 诗歌是通过形象思维,用凝练、形象和有韵律节奏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学形式。优秀的诗歌,形象鲜明具体,意境深邃阔大,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阅读鉴赏诗歌不仅能让学生丰富文学知识,提高艺术修养,而且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因为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所以在诗歌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领悟诗的意境,培养对诗歌的审美感悟和分析能力。

[关键词]  诗歌   意境  教学   感悟

意境是诗的灵魂,诗的生命。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曾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1]强调意境的营构,是诗歌创作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对意境的透析也就成了阅读鉴赏诗歌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注重对意境的透析,把握作者作品的情感,才能使学生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鉴赏境界,从而增强感悟鉴赏能力,拓展思维空间,发展想象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地展开,引导学生鉴赏作品,品味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范读引导,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诗歌是咏唱出来的,它所表现的音乐美,尤其适合节奏性朗读,并且诗歌中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诗人的感情,诗人在诗中所描绘的每一个客观事物都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学应通过范读尽情将诗人的主观情感再现,引起学生内心深处潜在的情感共鸣,诱发他们的感知。在范读时,教师应抓住情境的特点,声音要富于变化,如壮阔的景物要显得慷慨激昂,清新的景物要读得流畅安闲,明媚的景物要表现得平缓自如。总之,范读要允满感染力,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诗歌的意境。例如: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因此要以豪迈的语气去指导学生朗读。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写了诗人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同时还点醒了的立脚点,表现了诗人一种淋漓兴会的新鲜喜悦之感。所以读的时候应以饱含喜悦、充满对美的热烈追求的情感范读,学生自然会受感染,进入到本诗的意境当中。

在此基础上,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感情,帮助其进入诗歌的意境,可以以配乐的形式进行气氛的创设和渲染。如在教学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时,可以用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伴音吟唱,使学生充分进入老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感受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初步感受到诗歌意境的魅力。

二、立足意象,引发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现行的诗歌教学,有时会忽视意象的描述功能。教师不是带领学生沉浸到诗人所创设的意象中去品味诗歌意境,而是站在艺术世界以外的实用世界去看世界、去看待诗歌。或致力于语音、语法、修辞等理性知识的分析、或做繁琐的、过细的考证,其结果是抹灭了诗的美感,引发不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失去了审美知觉。所以在诗歌教学中,应立足意象,引发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如杜甫诗《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山河”、“草木”、“花”、“鸟”、“烽火”、“家书”等一系列的意象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国破家亡的惨淡画面。通过想象和联想,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幅惨淡的画面中有战乱时判军焚烧宫室留下的残破,有草木丛生,失去往日锦绣的皇城,有睹物伤情,悲怆溅泪的风雨鲜花,有凄凉婉转,表达离别之恨的孤鸟,更有一位白发怆然,忧国忧民的诗人,作者将长安城被判军攻破之后,满目萧条之景融于具体的事物之中展现出来,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构成了一种感情凝重,情景凄凉,沉郁顿挫,饱含悲怆之美的开阔意境。

又如王维的诗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美誉,在教学《山居秋暝》这首诗时,老师应要求学生抓住诗中的意象,通过联想、想象,描绘出这首诗中的一些画面。在赏析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诗时,学生很容易找出四个意象:月、松、泉、石。那么可以得知在秋天的雨后,诗人眼中的青山是空旷而灵动的,由此可知诗人此时的心境是悠闲、舒适、恬静的,而此时展现在他眼前将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让学生在思考中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身于诗人所处的境界中,想象诗人所处的四周环境。并要求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勾画出一幅“明月清泉”图,画面上应除了月、松、泉、石外,还有诗人、草地等景物出现在画面中。再往下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又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这两句诗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是组成一幅怎样的意境呢?在鉴赏古代诗歌时可以先要求学生找出意象——联想、想象—— 组成画面,进而再鉴赏诗歌的意境。在意境的创设中,作者有时会故意留有空白,而让读者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积累去填补这些空白,以调动阅读者的创造性思维。通过想象,我们可以对作品的意境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

三、品味语言,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意境

我们知道中国诗歌特别讲究炼字炼意,用最简洁的语言描绘形象构成意境,而构成意境的感情又是含而不露,巧妙地溶入形象的描绘之中,达到艺术上的含蓄,使意境深远。可是,在当前诗歌教学中对诗歌语言的讲解往往流于形式和片面,只注重对字、词的解释和诗句的简单对译或表面理解,恰恰忽视了对诗歌意境的体味。所以,在诗歌教学中教会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是深入体会诗歌意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由于诗歌语言精练性及诗歌句子结构的特殊性,所以分析诗歌语言要讲清楚关键词语,弄懂修辞手法及诗中典故并注意诗句语法上的特殊性等。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进入诗的意境。下面我仅以作品中含有“诗眼”的诗句为例进行分析。

“诗眼”是指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词,一般指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有时也指能传达主旨的一个句子或关键词。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意蕴。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此类字词,应留心它在句中是否活用,理解其在句子中的意思,体会该字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分析该字所传达的感情,选择恰当的词语,以强调其妙处,如“深刻”、“含蓄”、“突出”、“生动”、“形象”等等。如2004年高考福建卷第16题:《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这是一首闺怨诗,一个“凉”字是全诗的诗眼,照应首句的“秋气清”,以触觉状态写视觉形象,从窗外梧桐树缝筛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满了冰冷、空寂的床席,表达了女诗人幽居的忧愁怨嗟,营造了一个孤寂落寞的意境。又如《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理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这首诗的诗眼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意境。又如在《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诗中因有了“自”“空”两字,意境迥然一异,映阶的碧绿青草竞无人欣赏,黄鹂在树丛中呜叫传来的悦耳动听的声音也无心倾听,而诗人在此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让人倍感满目春色,早春的气息扑鼻而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诗中意境全出,以动写静,让人感受到园中的欣欣向荣之景。仔细吟咏,我们便能获得许多奇异的美好感受。不断玩味,每个同学都能从作品中感受诗作独特的魅力。通过以上分析,学生在意境的透析过程中,通过对语言的分析、体味逐步走进作者的情感深处,了解到作品的真正内蕴。

四、联系背景,加深了解,提升学生对意境的感悟

我国诗歌丰厚博大,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条件和不同的人间关系,构成诗歌的不同背景,而这些背景又直接影响诗中内容的基本情调和诗人情感。我们知道,“诗言志”、“诗缘情”,诗中抒发的感情是诗人写诗的动力,诗人的生活经历及其思想均融入其中,不了解这个动力,找不到诗人感情的源头,便摸不准诗人感情的脉搏。所以,教学时做到感知意境与领略清官的并重,唯有这样才能透析作者给我们描绘的意境,更进一步领悟到诗作的思想内蕴。。但是,对于这方面的教学,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有的老师在诗歌教学中,只重视作者简介,隐没背景介绍;或由于长年形成的应试教学习惯,只介绍作者的字号以及所处的时代,便开始讲授诗歌内容,这让学生在理解诗歌时很费力。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了作者的主观审美感受,诗歌更是主体意识的河流,或抒情或说理都是有感而发,正如白居易所说的“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的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做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对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更有利于进入诗歌意境。如在教学杜甫的《登楼》时,如果不了解该诗写于安史之乱刚刚平定而吐蕃入侵、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时,就无法理解诗人“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诗人沉重忧伤的感情。再者,在考试中诗歌鉴赏题也是常给出一些与写作背景相关的注释,且诗歌鉴赏的选题的作者大多都是我们熟悉的,所以就应该要求学生调动所学知识来“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根据诗歌注释来了解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从而进入诗歌的意境。如2005年福建高考语文卷诗歌鉴赏题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明确此诗的题目提供了写作环境及人物,注释提供此诗的写作背景:流放途中遇赦,李白的心情自然非常高兴。这种心情也会影响所看到的景和物。再加上对李白惯常的浪漫主义情怀及诗歌特色的了解,学生对于诗中意境的把握就会准确得多。

五、调动体验,与诗人对话,使学生融入诗歌的意境

  对意境的分析需要具备一定的体验和感悟,老师在引导学生通过意象感受到诗中所展示的画面和表达的情感,并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情感经历分析意境的内涵后,就应让学生积极调动生活体验和诗人沟通对话,从而融入到诗人营造的意境中去,获得美感和创造性的阅读的乐趣。例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每当吟诵诗句时,便不觉置身于旷野中,一轮明月破云而出,将幽柔的清光洒满丁丛林深山,为万物披上一层轻纱。整个夜晚显得分外的静谧安洋。夜静而不寂,山空而不虚。你看,春桂自开自落,散发出缕缕幽香;你听,山涧中传来一阵阵的鸟呜声,在山谷中回荡。一个“时”字使诗中意境拿出:月在云中时隐时现,光线时明时暗.鸟儿时醒时睡,这个“时”字不仅精细地写出了听觉造成的动静的对比,而且生动地烘托出倍加幽静的情境。可以让学生调动平常的生活体验,联系自己在旷野或是在空旷地方的感受,或是在宁静的夜晚观月赏花时的体验来与诗人的感情发生某种契合,产生身临其境般的感觉,完全融如诗歌的意境。

  当然,由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限,不可能让学生与每首诗都有契合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采取多种方式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写阅读随笔。一方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巩固,另一方面也为更好地发展学生个性发掘学习潜能。如学了《离骚》之后,布置《屈原的香草情》《情定“香草美人”》《走近屈原》《被放逐的屈原》等随笔。教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让学生写《我的李白情》《冲天豪情话李白》《李白的侠骨诗情》《与李白同行》等文章。学了《孔雀东南飞》,让学生将之改编为以“今生缘不了情”为题的课本剧,然后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始终牢牢抓住感情的缰绳以意境的感知为突破口,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尽管学生表现有可能会不够到位,但这当中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巩固了知识,激发了兴趣,陶冶了情操,提高了能力,更表现出相当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诗歌的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挖掘学生的个体潜能,让学生作为主体进行审美感知,去想象画面,领会感情,体味主旨,融入诗境,感受诗歌的魅力,进而培养对诗歌的审美感悟和分析能力,同时也使我们的诗歌教学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 倪文锦,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5

[4] 崔泽仁,中学教材学习讲义[Z].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5] 胡立根,古诗文阅读复习指导和能力训练[J].语文学习,2006(增刊)

[6] 王通才,浅谈如何进行古代诗歌鉴赏[J].语文天地,20051

[7] 张玉平,最新五年高考真题汇编详解[Z].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

[8] 谭仲秋,2006年高考模拟试题汇编[Z].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

[9] 石钟,高考古诗鉴赏的命题思路 [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1.

[10] 王汉添,有关诗歌意象和意境[J].中学语文教学,20062

[11] 魏饴,诗歌创作的艺术与智慧[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3



[1]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3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古代诗词有效教学
《登岳阳楼》教案
学习诗词的步骤和方法
谈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语文教学: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教学案
古典诗词教学重视学生人格情感培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