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印度理工学院——印度科学皇冠上的瑰宝
睁眼看教育 2018-07-12 (最初发于今日头条)

      说起印度的高等教育,大多数人可能觉得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因为在世界的各种大学排行榜上前500名中都很难看到印度大学的身影,这就可能导致一种误区,认为印度没有好的大学。但事实上,印度拥有一所享有世界声誉的大学,这所大学就是著名印度理工学院。因为世界各种大学排行榜都是以科研产出、论文比重占据排名的大头,而印度理工作为培养人才的应用型科研院校并不占据优势,在排行榜中往往靠后。印度理工学院的顶尖在于培养了大量杰出的印度工程和技术人员,这些人员很多又去往美国顶尖大学深造,在美国就业定居,以至于今天在华尔街的企业管理人员中,印度裔的高管是美国少数族裔中最多的。这种状况更加让人思考印度理工学院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国内对于印度理工学院的介绍的书籍较少,有一本广泛流传的是一个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写的《印度理工学院的精英们》,这本书中基本介绍了印度理工学院学生的一些生活状况、学习状况以及录取和就业的一些情况。内容主要是介绍内的文字,对于印度理工学院为什么成功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而这一点正是我们所应该关心的,还有一部电影叫《三傻大闹宝莱坞》里面的皇家理工学院的原型就是印度理工学院。

        战后的1946年,印度的几个部联合成立的一个委员会,筹划建立印度的高等理工学院来满足战后印度的发展,印度政府根据这个委员会的报告着手成立学校,在1951年印度理工学院在卡拉格普尔举行了开学典礼,这所学校建校之初就以麻省理工为原型构建自己的科研和管理制度。对印度理工学院发展至为重要的是在1956年,印度国会通过了著名的印度理工学院法案,不仅确定印度理工学院为全国重点建设大学,而且赋予了印度理工学院大学自治的权利。大学自治权利的获得对于印度理工的发展和壮大具有历史性的意义,也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大核心因素。在卡拉格普尔建立印度理工后,后来又陆陆续续在其他地方建立了印度理工学院,到现在印度理工学院共有7所分校。印度理工学院的管理由于有大学自治权,是通过学校的管理委员会来进行管理。印度理工学院每年能够引起我们中国的目光的可能就是它的招生了,这所在印度具有特殊地位的学校,招生方式是通过理工学校单独的考试进行招生,一般被称为IITs-JEE考试。这个考试是印度最具难度的考试,录取的比例也是远远低于美国顶尖大学。在《印度理工学院的精英们》这本书中有一点描述就很值得思考,在印度流传的是一流的人才去印度理工,二流的人才去美国顶尖大学,三流的人才读普通大学。很多优秀的学生首先考虑的就是报考本国的印度理工学院,有些没能就读印度理工的学生去申请美国名校反而能够成功。印度理工学院的考试要求限制非常多,不仅在成绩上有要求,还在资格、次数等方面有限制。印度理工学院为了解决各地学生的考试问题,在各地区设有考试中心,学生就在这些地区考试而不用跑到理工学院所属地考试,这也使得理工学院的考试影响增大,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全国性考试。所以在印度的学生,有两种考试。一种是希望就读理想的理工学院参加单独的招生考试,一种就是普通的大学招生考试。严格的选拔制度为印度理工学院提供了优秀的生源,入学的高门槛能够集中全国最优秀的学生,也让印度理工能够去聘请全球最优秀的教授。

        印度理工学院的教育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注重实践教学,学校和产业界之间交流密切,学生其实是没有被鼓励科研的,更重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虽然在印度理工学院的分校中,各个分校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方面,但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是都被重视的。学生通过在企业训练实习,当然能够提高能力,这种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使得印度理工学院的毕业生深受企业界欢迎。由于印度理工所具有的的理工性质,更多的培养工程、软件、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实用人才,为印度信息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一个可能比较老的数据来看,2003年左右,印度从事软件行业的人员有25 万人,其中8 万人直接向欧美客户提供技术服务, 而这8万人中大多数毕业于印度理工学院;同年又在对硅谷的新移民企业家进行了一次调查, 在2 000多个新成立的企业中, 约40 %的企业是由印度人开办的, 这当中又几乎有一半是印度理工学院的毕业。至今众多的跨国企业的负责人都是印度裔,甚至很多就是印度理工学院的毕业生。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印度理工学院带来了全球的声誉。在科研领域或许没有足够的影响力,这也是因为印度理工认为的实践更为重要导致的。但是当这个学校的毕业生占据了美国的金融和IT行业诸多的管理岗位的时候,它的影响力其实就靠它的学生来证明了。

        印度理工学院从人才培养上来说是成功的,但是也有一种两难困境值得思考。主要是培养的人才都到美国去了,这些人都是在异国的平台上绽放光彩,大多的人可能都不会回到印度了,这相当于一种人才的流失,这种状况比中国更加的严重;可是,如果不去美国发展,印度的平台肯定无法给学生提供如此多的机会和进步,也就不存在所谓了人才了。有一些印度理工毕业的学生也想要回到印度帮助发展,印度的政治、经济环境使得他们步履维艰,造成一种更大的内心挣扎。这一点可能和中国的也比较相似,一些著名的科研学者回到国内,要么是和国内大学的生态格格不入,就难以做出更大的成果。要么就是融入其中,就很有可能丧失了做出重大科研突破的思维和条件。带来一种双重的挣扎。犹记得去年清华的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又去了普林斯顿继续研究,这位是当初就是从普林斯顿回来在清华进行研究,虽然在新闻报道中说给与的大量的支持和帮助,中国学术环境中有些东西是无法改变的。其实在类似的人回国的时候人们就抱有一种期待和悲观色彩。期待的是更多的优秀科学家能够回到祖国、建设祖国,悲观的是这些人在美国做出了成果,在中国还能够取得更大成果吗?由于两国的大学从各方面来说,确实存在差距,这种悲观并无道理。其实,看到这位又回到普林斯顿去继续研究也就更能说明问题了,一是这学者还希望在科研领域取得更多的进展和突破,二是受到诸多聚光灯的学术明星在国内的大学中也难以进行自己所希望的研究,这种阻碍可能是考评机制、经费制度、设备条件、人际关系、学术交流等等各方面,这让人更加的悲观。

       所以,印度理工学院的成功在于通过国际化培养的诸多能够让母校引以为豪的学生,但是当这群学生希望反馈自己的国家的时候面临的问题才是应该值得重视的。印度的情况也正是如此,诸多在印度理工学院接受教育后又到美国接受教育的学生,回到印度后的思维方式肯定带有美式的特征,和印度原有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带有明显的冲突,二者的斗争对于这些人来说才是一种最大的考验。要么不得志的慢慢坚持去改变,要么利用自己的知识去如鱼得水,放弃原则。

     对于以印度理工学院的毕业生为代表的美国印度裔人来说,他们在金融界和信息软件行业能够取得的成功和中国大量的留学生在美国生存的情况来看,二者之间存在一种我们认为的差距,为什么华裔没有在美国的一些领域占据优势,为母校带来更多的荣誉。二者的人才培养的差距究竟在什么地方。我们国内的高校目前也流行重视职业教育,但效果能够像印度理工的职业教育那样的成功吗?

2018/7/12 戊戌年五月二十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印度理工学院到底有多牛?
印度人说:“考不上印度理工才到麻省理工”,印度理工究竟如何?
一流人才进印度理工,考不上印度理工才去美国高校,真的如此吗?
印度理工学院很厉害吗?
印度的高考竞争很惨烈
考不上印度理工,就只能去麻省理工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