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析《内经》对消渴病及并发症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素问·通评虚实论》云:“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 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著也。”历家对此文的阐释均认为是内经对多种疾病的记载,笔者认为此文只是论述了消渴病以及其病变过程中的并发症。如其中论述的“中风”不是一般的内外中风,而是消渴病久病后并发的中风,故有云“不从内外中风之病”。这种中风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故瘦留著也”,可见这段经文不是分别记载多种疾病,而是专论消渴 一病及其并发症。

  关于消渴病及其变症发生的机理问题条文中也明确提出“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也就是说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耗津发为消渴。《素问·奇病论篇》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上溢,转为消渴。”《丹溪心法·消渴》篇说:“酒面不节,酷嗜炙NFDA9,于是炎火上熏,脏腑生热,燥热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这充分说明饮食不节与消渴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另一个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因素是情志所伤,正如经文中所说:“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在《灵枢·五变》篇又说:“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长期精神刺激导致气机郁结,进而化火,消烁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临证指南医案》在三消篇中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这都说明五志过极,郁热伤津是发生消渴病的重要因素,总之消渴病的病机以各种原因所引起的阴虚内热为特点,阴虚则燥热内生,两者往往互为因果,燥热甚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甚,病变的脏腑着重在肺胃肾而以肾为关键,三脏之间互相影响,肺主治节为水之上源,如肺燥阴虚,津液失于滋布则胃失濡润,肾失滋源;胃热偏盛则可灼伤肺津,耗损肾阴;而肾阴不足则阴虚火旺,亦可上炎肺胃终至肾虚,胃热、肺燥而并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阴虚燥热诸脏互相影响日久可见诸多变证,如果肾阴虚,由于肝肾同源则可导致肝阴虚,肝阴虚则肝阳上亢,风阳内动即可并发“仆击偏枯”之中风病,且阴虚燥热内炽,灼液成痰,痰阻经络,蒙蔽心窍,也可引起中风“仆击偏枯”。阴虚燥热,津亏血少,不能濡养关节筋脉,更兼燥热熏灼,筋脉枯萎则发为“痿厥”之病。肾阴亏损,肝失涵养,肝肾精血不能上承于目,则可并发白内障、雀盲耳聋。由于消渴病阴虚燥热,阴虚则不能濡养生发肌肤,燥热则消灼机体,使肌肤消减,故经文中明确指出 以上病症的总特点是:“瘦留著也。”

  在临床上治疗消渴病所引起的变证时,如治疗消渴病引起的中风,不同于治疗单纯的中风,应在治疗消渴病的基础上再结合消渴病引起中风的机理,恰当地辨证施治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消渴病阴虚与燥热并见,病久则阴虚为主,治疗上无论上、中、下消均应立足于滋肾养阴,燥热较甚时可佐以清热,下消病久阴损及阳者宜阴阳并补,若并发中风属于阴虚阳亢,风阳上扰引起者则在治疗消渴的基础上加用重镇平肝熄风之药,如果是由于燥热灼液成痰引起的中风,则在治疗消渴的基础上加用清热化痰之药。

  总上所述,《内经·通评虚实论》中论述消渴病的条文,提出了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特点,尤为重要的是古人那时已经认识到了消渴病在其病变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为后世临床中恰当地处理消渴病及其并发症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根据。

  姚书明,男,45岁,主治医师

 

来源http://www.cust.com.cn/detail_info.aspx?sid=5278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糖尿病的中医防治+糖尿病与瘀血(绍奇谈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从瘀论治
言不可治者 未得其术也(四)——中医哪来糖尿病这“沉默的杀手”
中医是如何认识糖尿病的?
消渴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内科学讲稿气血津液第四节消渴
中医防治糖尿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