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版本演变传承一览表解说

经对《伤寒论》版本演变与传承进行疏理,笔者制成《伤寒论》版本演变传承一览表,可以较为考证、直观地看出《伤寒论》传承和演变的经纬,撰写此文的目的,旨在对此表进行必要的解构与说明。


1.《伤寒论》底本是《汤液经法》32卷

①宋本《伤寒论》题该书作者曰:“汉张仲景述”。“述”者,谓遵循旧说而不别立新义。所“述”者何?见下。②皇甫谧《甲乙经序》:“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③林亿《伤寒论序》:“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④陶弘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汛、华元华、吴普、皇甫玄宴、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事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又说:“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


2.魏晋王叔和整理编次之

王叔和为三国魏太医令,卒于西晋。整理编次《伤寒论》三次。第一次整理编次本收录于《脉经》之“诸可”与“不可”。《伤寒例》云:“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旧论”包括“杂病”在内,不仅《伤寒》一书,观《脉经》卷九主要为“杂病”可知。《脉经序》:“王阮傅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纤细载录。”“张”指张仲景,将仲景之作载录《脉经》,《伤寒论》主要见今本《脉经》卷七、卷八、卷九亦有一些条文,按“诸可”与“不可”排列,保留仲景《伤寒论》原始基本结构。


第二次整理成三阴三阳模式,即将《脉经》中“诸可”与“不可”按三阴三阳顺序排列,排次原则见王肯堂《伤寒证治准绳·序》:“王叔和编次张仲景《伤寒论》立三阳三阴篇,其立三阳篇之例,凡仲景曰太阳病者入太阳篇,曰阳明病者入阳明篇,曰少阳病者入少阳篇。其立三阴篇亦依三阳之例,各如太阴、少阴、厥阴之名入其篇也。其或仲景不称三阳三阴之名但曰伤寒某病用某方主之而难分其篇者,则病属阳证发热结胸痞气畜血衄血之类,皆混入太阳篇。病属阴证厥逆下利呕吐之类,皆混入厥阴篇也。


唯燥屎及屎鞕不大便大便难等证,虽不称名,独入阳明篇者,由此证类属阳明胃,实非太阳厥阴可入,故独入阳明也。”(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年页2)两汉均以“可”与“不可”辨证施治,见《汉书苏武传》、《三国志华佗传》,无以“三阴三阳”辨证施治者。“三阴三阳”之名始见王叔和。宋本《伤寒论》卷七《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王叔和云:“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此易见也。又时有不只是三阳三阴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故知《伤寒论》中之三阴三阳为叔和之整理编次。


第三次整理成果见宋本《伤寒论》卷七《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至卷十之《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凡八节,将《伤寒论》三阴三阳篇中的条文重新按“诸可”与“不可”排列,同时将《伤寒论》三阳三阴篇中所无而见于《脉经》“可”与“不可”条文补充进《伤寒论》的“可”与“不可”中,形成今天卷七第十五节至卷十第二十二节的模样。笔者《宋本伤寒论校注及考证》将宋本“可”与“不可”收自《脉经》诸条逐一注明,确证宋本第十五节至第二十二节为王叔和第三次整理编次者。按语之“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指《脉经》中的“诸可与不可”。所以进行第三次整理编次,因为时人对以三阴三阳辨证施治不理解,难以运用,故加“重集”之,即重新编集。


林亿云:“《金匮玉函经》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欲人互相检阅而为表里,以防后世之亡佚,其济人之心,不已深乎?细考前后,乃王叔和撰次之书。”而该书之《证治总例》为六朝医师编次。章太炎《金匮玉函经校录》云:“其言地水风火,和合成人,一气不调,百一病生,四神动作,四百四病,同时具起,此乃释典之说。王叔和生魏晋间,佛法未盛,不容言此,以此知为江南诸师所述。”太炎先生说可从。宋本《伤寒论》条文不全,《金匮玉函经》接近仲景《伤寒论》古貌,可据以补足宋本《伤寒论》缺文。


3.刘宋元徽元年(473)《秘阁四部书目录》着录《辨伤寒》、《杂病方》

《秘阁四部书目录》成于刘宋元徽三年,在东晋初李充《晋元帝四部目录》(成于公元349年)基础上而成书,《秘阁四部书目录》载录元徽三年以前书籍,该书收录仲景《辨伤寒》9卷、《杂病方》8卷,则在李充《晋元帝四部目录》前仲景书已经分成《辨伤寒》与《杂病方》两种着录于目录里。(陈延之《小品方》残卷云:“张仲景《辨伤寒并方》有九卷,而世上有不啻九卷,未测定几卷,今且以目录为正。《张仲景杂方》有八卷。右件皆是《秘阁四部书目录》所载录者也”(见日本北里研究所附属东洋医学总和研究所《小品方·黄帝内经明堂古抄本残卷》。


林亿《校定备急千金要方后序》指出:“臣尝读唐令,见其制:为医者,皆习张仲景《伤寒》、陈延之《小品》。张仲景书,今尚存于世,得以迹其为法,莫不有起死之功焉。以类推之,则《小品》亦仲景之比也。”唐王焘《外台秘要》收录大量《辨伤寒》《杂病辨》条文及方剂,当取自《秘阁四部书目录》着录之《辨伤寒》与《杂病方》也,而非取自阮孝绪《七录》着录之《辨伤寒》十卷之书,以《辨伤寒》10卷无《杂病方》之方证也。


4.东晋末刘宋初陈延之《小品方》着录《辨伤寒》九卷及《杂病方》八卷

陈延之云:“汉末有张仲景,意思精密,善详旧效,通于往古,自此以来,未闻胜者”,故《小品方》着录《辨伤寒》九卷及《杂病方》八卷之目。这条材料显示,仲景《伤寒杂病论》16卷在晋代已经分化为《辨伤寒》与《杂病方》两部分分别流行,但合集仍流行之。


5.梁阮孝绪(479-536)《七录》着录《辨伤寒》十卷(见《隋书经籍志》

(医方类)《辨伤寒》10卷分两条途径流传:第一条途径:唐初孙思邈将《辨伤寒》十卷收入《千金翼方》卷九、卷十。《千金要方》将仲景著作收录于卷九、卷十,为与《千金要方》构成对称形式,乃将《辨伤寒》分为两卷,列于卷九、卷十———《千金翼方》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之———元代大德12年梅溪书院翻刻《千金翼方》———明王肯堂翻刻本———清华希闳据王肯堂本刻之———清末王朴庄将《千金翼方》卷九、卷十加以注释,成《伤寒论注》,见《世补斋医书后集》,清末民初力钧抄写之,现藏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元大德梅溪书院本传至日本,日本文政12年(1829)翻刻,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文政12年本影印发行,1994年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钱超尘《唐本伤寒论考注》(《唐本伤寒论》即《千金翼方》卷九、卷十之《伤寒论》,亦即《辨伤寒》10卷也)


第二条途径:《辨伤寒》十卷传至隋代,避“坚”为“鞕”或“固”(如“坚瘕”作“固瘕”)称为“隋本”———唐干元三年(760)朝廷列为医师入仕考试教材(见王溥《唐会要》卷八十二)———传至五代十国之一的荆南国,为高氏家族收藏,荆南国末帝高继冲于开宝年间(968-976)进献给北宋朝廷藏于皇家书府———北宋校正医书局作为底本校定之,以两种字体刊行:


①大字本(见卷首牒文)。南宋及元明清皆未翻刻,唯一大字孤本为清末民初著名藏书家徐坊珍藏(见徐坊于1908年在台湾故宫本卷首所写题记),未知毁于文革否。存佚不详。②小字本。北宋元佑三年(1088年)刊成小字本(见宋本卷首牒文),南宋及元未翻刻,明万历27年(1599)江苏常熟赵开美据唯一单传孤本小字本《伤寒论》翻刻之,翻刻毕,底本旋即亡佚。赵开美翻刻本妙近北宋元佑三年原刻古貌,赵氏称之为“宋本伤寒论”,后世沿用其称。


6.明赵开美本流行途径

第一,传于清代,递传至今。

赵开美原刻本有五部,皆藏中国。


6.1台湾故宫本清咸丰、同治间医家姜问岐藏有一部,加盖“姜问歧印”“秋农”(问歧字)两枚朱章———为书商魏子敏购得———卖给清末大藏书家徐坊———京师图书馆———1941年由北平图书馆转移至美国国会图书馆王重民拍摄为缩微胶卷今北京国家图书馆藏缩微胶卷一套———1965年回归台湾———今为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大楼保藏———1991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以国家图书馆缩微胶卷本为底本校注之,广大读者第一次阅读到赵开美本排印本———2011年钱超尘以台湾故宫本为底本撰《宋本伤寒论校注及考证》,学苑出版社刊行。


6.2沈阳中国医科大学本《刻仲景全书序》页有“满洲医科大学图书”八字方章、“东亚满洲医科大学”长形条章、“昭和10118”椭圆形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此书由中国医科大学收藏,有“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藏书1954920”饼图章。“文革”前此书一度由辽宁中医学院借藏,“文革”后归还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伪满从何处得之待考。


6.3中国中医科学院本清末张某收藏一部,书前签盖“津沽张/氏藏善/本医书”,又一枚图章为“志刚藏书”,其藏书者或名“张志刚”欤?建国后此书归“中央卫生研究院图书馆”保藏———今藏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


6.4上海图书馆本藏书家范行准藏有一部,乃从清末下传者,卷一首页《刻仲景全书序》第一行下端签盖“(木+西)芬室图书”,在《仲景全书目录》行下端签盖“行准”朱章及“汤溪范氏/(木+西)芬室所备医/史参考图书”长方朱章。


6.5上海中医药大学本收藏过程待考。

第二,传于日本枫山秘府,是为翻刻。

日本今世所藏之《仲景全书》非赵开美原刻本,是翻刻本,讹字较多。清末杨守敬《日本访书记》云:“念此书为医家本经,日本翻刻赵本,其板已毁”,认为此书为日本所翻刻,翻刻之板木已经毁灭。据内阁本再行翻刻者有宽文本、堀川济本等。章太炎《伤寒论单论本题辞》:“其书传于今者,宋开宝中高继冲所献,治平二年林亿等所校,明赵开美以宋本摹刻,与成无己本并行,至清而逸,入日本枫山秘府,安政三年丹波元坚又重摹之,由是复行于中土。”日本安政三年(1856)堀川济据枫山秘府本翻刻,改其大量讹字。安政本对中日《伤寒论》的普及发展有巨大影响。


7.安政本对中国影响巨大

①1923年恽铁樵以安政本为底本抹掉所有日文返点符号影印发行,题名“影印伤寒论赵开美刻本”,实为恽铁樵有意伪造之宋本。人称恽铁樵本。②1955年4月重庆人民出版社《新辑宋本伤寒论》,误以恽铁樵本为赵开美本。③1959年《伤寒论译释》亦误以恽铁樵本为赵开美本。《新辑宋本伤寒论》与《伤寒论译释》前言反复称所用底本是赵开美本,实际上所用底本是恽铁樵本,而恽本就是日本安政本。④1931年上海中医书局按日本安政本原貌影印,保留原书所有返点符号。


以上是《伤寒论》版本近两千年来演变传承大体途径。


你是不是自学中医多年,到现在还没进入中医大门?你是不是从医多年了,还是疗效平平?机会难逢,袁遇秋正在收中医经方学徒,适合想学好中医的爱好者和想提高临床疗效的医生,远程教学,学习时间自由,不耽误工作生活,一对一终身实战指导,包学会治病,名额有限,报名从速,想学习中医的请回复“收徒”。欢迎加我微信/QQ10092275进行私下交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厥阴病篇与《伤寒论》传本(原创)李心机
《宋本伤寒论》访书记
钱超尘:伤寒论溯本求源考证记
《伤寒论》厥阴病篇疏疑
《金匮要略》的成书与现存版本问题
《伤寒补亡论》引《伤寒论》文所据祖本之探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