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灸绳》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实验研究
第四节 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实验研究

  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EHF)的临床观察表明,灸治能退热、抗休克、防治肾功能损害、改善临床症状和缩短疗程,对EHF各期均有一定的疗效。因此进一步探讨艾灸治疗EHF的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价值。迄今的针灸机理和实验研究,几乎是多偏重于针而略于灸。尽管近年来国内外对灸法的实验研究作了一些工作,但就其深度和广度来讲还远远不够,在不少方面几乎还是空白。本研究应用生理、生化、免疫和病毒学等一些指标,观察艾灸治疗的抗病毒、提高免疫力、抗休克、改善微循环、保护肾功能和纠正液体因素紊乱等多方面的作用,以验证灸法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

  一、抗病毒作用

  实验建立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大鼠模型来观察。应用离乳18天左右的Wistar大鼠,雌雄不拘,腹腔接种EHFV(陈株),其剂量为1000ID50。实验随机分正常、对照、灸治三组观察。灸治大鼠“肾俞”穴区,每天灸一次,每次30分钟,连灸7天。在接种后第14天,将全部实验大鼠断头取血,并迅速摘取肺、肾等组织,按各规定方法处理后测定分析有关指标。

  (一)EHFV抗体效价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测定EHFV抗体效价。结果表明,对照组抗体滴度效价为1:267±82,而灸治组为l:336±176,统计学处理两组结果有非常显著之差异。提示经艾灸治疗后,灸治组大鼠血中特异性抗体效价、显著升高,体液免疫功能增加,抗病毒作用增强。

  (二)肺组织内EHFV抗原的检测

  按常规制备冰冻切片,应用猪抗EHFVIgG—F(ab)2’,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肺组织中的病毒抗原。结果灸治组肺内EHFV抗原阴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提示艾灸治疗能促进机体对病毒的清除作用,现已清楚,无论EHFV从何种途径进入体内,其病毒抗原可在全身血管内皮细胞广泛分布,肺、肾、肝与骨髓是重要的靶器官。灸治对EHFV的抑制或抗病毒作用,目前尚无直接的实验或证据来证明。从本实验结果分析,灸疗的抗病毒作用,主要是通过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防病抗病能力来实现的。灸治后体内特异性抗体效价升高,其中和、清除感染病毒的能力增强,以抑制病毒的散布、复制和增殖,使肺组织内病毒抗原阳性检出率降低,灸治起到了抑制或抗病毒的作用,减轻或缓解各种直接的或继发的病理损害。

  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EHF的发病机理研究表明,EHF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免疫凋控紊乱,该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与机体免疫功能状态有着重要而密切的关系。因此,改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防病抗病能力,是防治EHF的主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仍用感染EHFV的离乳人鼠模型,观察艾灸对其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一)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测定

  于大鼠腹腔内注射2%鸡红细胞lml。1小时后抽腹腔液推片,Wright's染色,镜下汁数100一160个巨噬细胞,计算吞噬百分率。

  实验观察到,灸治组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为29.8±8.O,感染对照组为19.0±9.2,灸治组吞噬百分率明显增高,两组差异显著。揭示艾灸能增强感染EHFV大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由于巨噬细胞在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和自稳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以及其对抗原的捕获,并将降解的抗原信息传递给淋巴细胞,同时又作为效应细胞直接参与免疫过程。因此,艾灸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在抗EHFV感染中具有重要的防御意义,同时还有利于进一步调动机体的免疫功能,以提高自身保护的能力。

  (二)红细胞C36受体花环试验

  取肝素抗凝血0.5一lml,提取红细胞后,取其悬液5滴,加致酸酵母菌悬液5滴,在试管内充分混匀,27℃水溶30分钟。经涂片、瑞氏一姬姆萨染色后,在油镜显微镜下计数200个红细胞中的酵母花环数,并换算成百分率作为红细胞C36受体活性的指标。结果灸治组为9.1±1.6,感染组为6.5~2.7,两组差异明显。

  红细胞C36受体花环率是反应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指标之一。实验观察到,灸治组红细胞C36受体花环率明显高于感染组,提示艾灸可以提高感染EHFV大鼠红细胞免疫粘附活性。这对及时清除增多的抗体与EHFV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建立有效的细胞反应,避免或减轻免疫病理损伤的发生和发展,起着积极和有效的促进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抗原物质和自身变性物质,以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相对恒定所发生的一系列保护性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其主要功能在于防御感染、自身稳定和免疫监视。机体的免疫反应受神经~体液调节。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可产生多种疾病。研究表明,针灸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促进或调整作用。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在机体遭受外邪侵袭的情况下,针灸的调气作用,主要指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扶正祛邪”。所以针灸可以治疗感染性疾病。实验证明,针灸有抗炎、退热、影响免疫反应、促进机体防卫免疫功能的作用。

  关于艾灸增强感染EHFV大鼠免疫功能的作用机理,目前尚不清楚。据有关资料及我们的观察推测,可能与神经免疫调节有关。我们以往的研究表明,艾灸可以使EHFV大鼠血中和组织中的5-HT含量降低。另有研究提示,5-HT可能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上的5-HT受体来影响免疫应答反应。因此作者认为,艾灸对感染EHFV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可能与5-HT通过免疫细胞上的相应受体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有关。上述看法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验证。

  三、抗休克

  EHF由于全身广泛性小血管损害,血管壁通透性增高,使血浆外渗,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同时,由于病毒血症和机体的应激反应,致使体内一些血管活性物质分泌释放增加,组织缺血缺氧,酸性代谢产物积聚,进一步促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微循环障碍及DIC形成。

  EHF的低血压休克属中医厥脱症范畴,其发病机理在温热病中多因热毒内陷,耗伤气阴,阴竭阳亡所致。因此改善厥脱、稳定症情是降低EHF病死率的一项重要措施。本实验建立失血性休克家兔模型,观察了艾灸或针刺内关、关元等穴位的升压及提高心泵功能等作用。

  (一)升压作用

  艾灸或针刺的升压作用较明显。前者作用慢而持久,后者作用快但维持时间短。血压一般能上升到正常时的75%左右。休克家兔灸治后平均动脉压由5.4±0.3上升到9.04-O.3kPa。且脉压差增大,使机体基本脱离了低血压休克状态。

  (二)增强心泵功能

  休克后心泵功能减退。灸治或针刺均能增强失血性休克家兔心肌收缩力,使心输出黾增加,心泵功能增强,防止休克向不可逆的方向发展。针灸后家兔心输出量由69±3l上升至111±35ml/min左右,心指数由0.44±0.19上升到0.70士0.04ml/min/M。,使低心输出量和高外周阻力的mL流动力学紊乱得到纠正,休克时的循环状态得到改善。

  (三)改善血液流变

  失血性休克时,由于血细胞和血浆的锐减,组织液进入血管,使血液粘度明显减小,机体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离子浓度改变,严重妨碍机体新陈代谢和体液调节。经针灸后动物的血球压积明显增加,血液粘度升高并趋于正常,这对维持机体物质代谢的动态平衡和细胞组织的正常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对体液因素的影响

  休克时体液因素分泌及代谢的紊乱造成恶性循环,促进了休克的发展。如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被激活,血管紧张素Ⅱ(A I)分泌增加,使血管痉挛,造成缺血缺氧。而心钠素(ANP)的大量释放增强了降压利尿作用,使休克更加严重。我们观察到针灸使休克家兔的A I,ANP等含量减少,并逐渐恢复到正常范围,这无疑是一种有益的调整作用。这可能与针灸的升压抗休克、使机体应激反应趋向稳定、内分泌机能亢进有所缓和有关,对防止休克的恶化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调整作用。

  针灸具有明显的升压抗休克作用,这早已为针灸临床所应用。有关针刺抗休克的实验研究资料比较丰富,而灸法抗休克的研究则很少。关于针灸的升压与抗休克作用途径,一些实验已表明,穴位所在的神经是针灸信息的传入通道,传入冲动在中枢可引起比较弥散的中枢兴奋,脑干可能是针灸升压和抗休克作用的基本整合中枢,其传出途径看来主要为交感神经,但副交感神经也有一定作用。此外,一些内分泌腺及体液因素也是其作用途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改善微循环障碍

  EHF由于其病毒在疾病早期直接侵入血管内皮细胞,引起了广泛性毛细血管损伤,造成微循环功能的障碍。因此,改善微循环是EHF重要的治疗原则和措施。本研究应用灸法治疗EHF,观察灸治对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临床病例均为确诊之EHF患者。以发热、畏寒、头痛或腰痛入院。体检有皮肤或粘膜充血,醉酒貌。身体局部有针尖样出血点。

  灸治及微循环检测方法:应用周氏万应点灸笔、清艾条或火针代灸,辨证取穴。采用甲皱微循环观察仪和心血管功能测试仪,定性或定量检测观察微血管形态、功能、流态和微循环的半更新率、半更新时间及平均滞留时间等。结果,本组病例灸前可见发热期甲皱微循环管袢数减少。动脉支纤细或模糊,静脉支扩张。低血压期可见管袢数明显减少,长度明显缩短。动静脉支痉挛,血流缓慢或停滞。有团块状血细胞聚集,轻度渗出或出血。少尿、多尿期见血流稍慢,少数伴颗粒状细胞聚集,渗出或出血吸收,色淡,微循环半更新率略增大。半更新和平均滞留时间稍延长。灸治一个疗程或至病人出院时,可见甲皱微循环管袢数目、口径、长度、流速等均有改善。管袢周围不规则出血吸收。微循环半更新率等指标基本恢复到正常范围。

  EHF属中医瘟疫范围,均有气滞血淤之症候。灸疗有温经通络,通调气血,调和阴阳之功效。一般认为微循环障碍与EHFV感染过程和免疫病理反应密切相关。由于血管内皮损伤和功能减退,使自主交替性毛细血管灌注功能长时间紊乱,引起了周围组织缺血缺氧,使肾组织等器官功能严重损害,并造成一些体液因素分泌和代谢的紊乱。现已清楚,体液调节是微循环变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作者分析,灸治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神经体液的调节来实现的,这一点我已在动物实验中初步得到证实,艾灸有抗病毒和细胞保护作用,并对一些紊乱的神经体液因素、血管活性物质有促使其正常化的调整作用。综上所述,在EHF病程中,微循环障碍始终存在,以血瘀为主的症候随EHF病情的发展而改变,也是该病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病理变化,应用灸法治疗EHF,有利于微循环障碍的改善。

  五、保护肾功能

  EHFV属中医疫毒之列,当该病毒侵入机体后,可损伤脏腑,阻塞肾络,热郁血瘀,壅阻下焦,以致出现血结水阻、“癃闭”、“关格”等证候。现代医学已证明,肾功能不全和损害是EHF的主要特征,因此保护肾功能是防治EHF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在灸治EHF对肾功能改善的基础上,对部分患者进行了肾脏B超的检查,并仍应用感染EHFV大鼠模型,观察灸治对血清尿素氮(BUN)的影响。

  (一)EHF患者肾脏B超的检查

  EHF病人肾脏增大明显,肾内可见数个呈放射状分布、大小形态相似的无回声区。据病理资料分析认为系肾髓质肿胀、充血、出血所形成。经灸法治疗后再次复查比较,其肾脏各径均有所减小,液性暗区逐渐消失。提示艾灸有促使肾肿大恢复的作用。

  (二)灸治对感染EHFV大鼠血清BUN的影响

  实验测得正常大鼠BUN含量为15.3士2.2(mg%),感染E—HFV后BUN水平升高为24.6±7.2mg%,差异非常显著。而灸治“肾俞”穴区后,BUN降为16.3±4.5mg%,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很显著,而与正常水平相近。提示灸治确能减轻病毒对肾实质的损害,减轻了氮质血症,对肾功能起到了保护作用。

  有文献报告针灸“肾俞”穴能利尿消肿,改善肾功能,并推测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体液因素作用于肾脏。也有分析认为,针灸可促使肾内前列腺素的释放,经其反馈作用,实现其利尿效应。另一些实验观察证实灸治能增加血清自蛋白,提高胶体渗透压,从而减轻肾间质水肿,使肾血流量增加。

  灸治对肾功能保护作用的机理探讨,目前研究的还不多。据现有资料分析,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灸治抑制EHFV、提高免疫能力、抗休克、改善微循环、调节肾组织内某些神经递质和活性物质含量等功效,均能减轻对肾脏细胞的损伤,有利于肾功能的恢六、对体液因素的调整作用

  六、对体液因素的调整作用

  在EHF的病程中,体液因素的变化对EHF的发展与转归具有重要的影响。临床观察已发现一些体液物质含量的改变与EHF病情的轻重程度呈平行关系,并可作为分析病情、判断预后的有用指标。然而在动物实验中对此作系统研究的工作尚不多见。为从体液因素角度研究灸法治疗EHF的病生理机制,本研究应用荧光生化技术和放射免疫检测方法,观察了大鼠正常和感染病毒及灸治后体内多种神经递质及活性物质含量的变化。分析讨论了神经体液分泌及代谢紊乱的病生理学意义。

  (一)灸治对去甲肾上腺素(NA)、多巴胺(DA)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在对照组大鼠血浆中NA和DA含量显著增多,明显高于正常组水平。在灸治组,其血中NA,D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而与正常组很接近。大鼠腹腔感染EHFV机体受到病毒攻击后,其血浆中NA,DA含量显著增多,表明机体引起应激反应,其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兴奋状态,致使循环中儿茶酚胺等物质大量增加。而经艾灸治疗的太鼠其NA,DA含量减低并趋于正常水平,提示灸治能减轻机体的应激反应,抑制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的兴奋,从而减少儿茶酚胺的分泌,使其含量降低。

  NA,DA属儿茶酚胺类,是体内重要的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当EHFV侵入机体后,由多种动因使机体应激,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循环中的NA,DA含量也明显增加。在EHF初期,NA.DA的增多,可使全身小血管收缩、组织液回流增加、外周阻力加大,具有一定的代偿作用。但持续的交感系统机能亢进,NA,DA的大量释放,则使毛细血管收缩、痉挛甚至闭塞,使肾脏等组织器官血液灌注不足,微循环障碍加剧,组织代谢产物堆积,出现组织缺血缺氧,并造成恶性循环。使EHF的出血、休克、肾损加重。因此儿茶酚胺的大量增加使机体内环境欠衡,对EHF是一种不利的因素。

  实验观察到。经艾灸“肾俞”后,大鼠血浆中儿茶酚胺含量明显低于感染EHFV的对照组,并与正常组水平接近,表明艾灸能减少儿茶酚胺的分泌,提示灸治能纠正机体受EHFV攻击后所引起的体液因素分泌和代谢的紊乱。儿茶酚胺的合成和向血液中释放的减少,有利于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痉挛的缓解,使微血流障碍得以解除,肾脏等微循环得以改善,肾功能受损减轻。儿茶酚胺被认为是机体应激反应和休克发病的最主要的体液因子,灸治使儿茶酚胺分泌释放的减少,阻断了其恶性循环,因而促进了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这对EHF的转归是一种积极的调整作用和有利的因素。

  (二)灸治对5一羟色胺(5-HT),5一羟吲噪乙酸(5-HIAA)的影响

  EHF属中医温疫范畴,在整个病程中,既有疫毒伤络,五淫动血,也有三焦阻滞,气血逆乱,病变涉及心血管、肺、肾、胃肠等多个系统和脏器。实验结果表明,当大鼠接种EHFV,机体受到病毒攻击后,其血浆和肺肾组织中5-HT,5-HIAA的含量显著增加,超出正常水平。而经艾灸治疗后的大鼠,其5-HT的含量明显降低,并趋于正常范围。实验结果提示,感染EHFV的大鼠,其机体内环境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神经体液因素分泌和代谢的紊乱,而经艾灸治疗后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体液因素的紊乱,促进了机体内环境的改善和稳定。

  5-HT是体内一种血管活性物质和重要的神经递质,广泛参与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调节和某些病理生理的过程,5-HIAA是其代谢终产物。在正常情况下,5-HT保持低而比较恒定的水平。5-HT不能通过血脑屏障,因而中枢和外周的5-HT基本上分属于两个独立的系统。外周5-HT主要的生理效应是缩血管作用,除了其本身对血管平滑肌的作用外,还能增强血管紧张素等多种物质的缩血管效应,对心血管功能、内分泌和免疫的调节都起重要的作用。

  现已清楚EHFV在全身血管内皮广泛分布,肺、肾、肝和骨髓是重要的靶器官。由于病毒的直接作用及免疫病理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激活补体,释放中介物质,5-HT等大量分泌和释放,使得外周5-HT增加。同时由于EHFV的免疫复合物引起肺肾损伤和功能不全,使得5-HT等清除能力减弱,血浆和肺肾组织中5-HT及5-HIAA水平相应增高。大量的5-HT等增加,能加重小血管的损伤,造成一些重要器官功能受损,同时5-HT的增多对机体免疫机能有抑制效应。现代医学研究表明,EHF的基本病理变化就是广泛性小血管损害,细胞免疫功能减弱。因此,5-HT等大量增加对机体是一种不利因素。同时也表明,5-HT及5-HIAA与EHF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许多研究表明,艾灸有抗炎镇痛、改善微循环、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等多种作用。我们也观察到艾灸能提高感染EHFV大鼠血中特异性抗体效价,对病毒有抑制作用,同时艾灸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免疫病理反应,因此减少了中介物质的释放,使得5-HT,5-HIAA等分泌释放减少。此外灸治对肾功能的保护作用等也提高了对5-HT,5-HIAA的灭活和移除,使其排出增加。灸治能通过多种途径,起到纠正机体受到EHFV攻击后引起的神经内分泌和代谢的紊乱,从而促进了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灸治对5-HT,5-HIAA的调整作用,是其对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调控作用的部分。

  (三)灸治对组织胺(Hm)的影响

  Hm是一种血管活性物质,具有扩张血管,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等生理作用。Hm在动物血液和各组织中广泛存在,成人各组织的肥大细胞中含量丰富。在正常情况下,血浆中Hm保持低而比较恒定的水平。本实验观察到机体受到EHFV攻击后,血浆Hm含量显著增多,这就使得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也可帮助解释EHF病人组织液渗出增加和出血等一些临床表现。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I型变态反应参与EHF早期发病作为先导,为I型变态反应引起的免疫损伤创造条件。在I型变态反应中,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大量的Hm活性物质,通过组胺受体影响血管功能,因此Hm与EHF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实验观察到,经艾灸治疗后,Hm水平降低,并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范围,表明灸治对Hm亦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四)灸治对血栓素(TXA2)、前列环素(PGl2)的影响

  TXA2和PGI2是前列腺素前身花生四烯酸环氧酶代谢途径的主要产物。由血小板合成和释放的TXA2能引起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聚集。由血小管壁内皮细胞生成的PGI2则可扩张血管并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在生理状态下,这两种物质的拮抗效应及处于动态平衡的浓度比例,对维持血小板一血管壁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构成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由于TXA2和PGI2的半衰期极短,因此目前测定其稳定的代谢产物——TXB2及6-K—PGFla作为判断TXA2和PGI2水平的指标。本实验应用放免法检测了TXA2和PGI2的代谢产物——TXB2及6-K—PGFla在感染EHFV前后的变化,观察了灸治对它们的调整作用,以探讨艾灸治疗EHF的机理。

  实验观察到,腹腔接种EHFV的大鼠,其循环血中的TXA2明显增多,PGI2水平降低,两者比值增大,因此引起内环境失衡,造成血管的强烈收缩和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加强。有资料表明,当机体感染EHFV后,由于病毒的直接作用和循环中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引起免疫病理反应。在疾病的早期就出现全身性小血管损害和功能障碍。已经证实EHFV的嗜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征,当血管壁有轻度损伤时,循环血中的血小板就可粘附在受损的血管壁局部。从血小板,释放和转化生成的TXA2引起血管收缩和血小板的聚集致使微循环障碍,并进而使得血管痉挛、缺血缺氧。血管壁的损伤,也使PGI2合成减少,生成受抑制,而不能同增多的TXA2缩血管作用抗衡,减少或缺失抗血小板聚集和扩张血管的效应,形成恶性循环,加重了EHF病情的发展。有研究表明,在EHF病人中,其PGI2明显减退与TXA2比例失衡,并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经艾灸治疗后,感染EHFV的大鼠血浆中TXA2含量降低、PGI2显著增多,其比值减小。实验结果提示,灸疗调整了TXA2及PGI2的合成、分泌和代谢。对EHFV所引起的血管强烈收缩、血小板大量聚集和微循环障碍等有改善作用。灸治使体内的PGI2大量增加,使其在对血小板一血管壁生理功能调节中发挥主导作用,众所周知,PGI2能扩张血管和抑制血小板聚集,能降低滤过压,减少血浆外流,有保护缺氧细胞损伤的功能,因而有细胞保护作用。灸治对TXA2,PGI2这种积极的调整作用,对EHF的发展和转归无疑是一种有利的因素。

  灸治对血浆TXA2,PGI2的调整作用,与灸治的多种效应有关。灸治具有抗炎,抗病毒,改善微循环,提高免疫力和调整神经内分泌的作用,从而促进了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灸治对TXA2和PGI2的调整,是其对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调控作用的一部分,可能是艾灸防治EHF机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离子机制可能与灸治对钙离子(Ca2+)的运动和细胞膜的作用有关。灸治使Ca2+通道开放,Ca2+内流及线粒体和内质网释出结合的Ca2+,胞浆内游离Ca2+浓度增高,Ca2+激活磷脂酶A。,分解膜磷脂以释放大量花生四烯酸。花生四烯酸与磷脂结合而存在于细胞膜内。当细胞膜上的磷脂酶A。被激活或抑制、或环氧合酶活性发生改变,或TXA2、PGI2合成酶受到催化或阻抑等诸因素,均可影响花生四烯酸的代谢,生成不同种类或含量不同的TXA2,PGI2,这方面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综上所述,感染EHFV的大鼠,其体内儿茶酚胺、5-羟色胺,组织胺和前列腺素类等多种神经递质和体液物质发生了变化。体液因素的变化在EHF病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和病生理学意义,与EHF的发展和转归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纠正EHF病程中体液因素的紊乱,促使内环境的稳定是一条重要的治疗原则,并提示,机体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调控的紊乱可能是EHF发病机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以上各项实验,在唐照亮研究员主持下,由宋小鸽助理研究员、刘冰怀副研究员参加了本研究工作。另外,倪大石研究员、产美英副教授,董朝阳助理研究员等亦为本实验提供了帮助并作了部分工作,谨在此一并致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实验研究
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原因和起因
在分子生物学中,nt 和bp单位有什么区别
ADI-900-002丨TXB2酶联免疫试剂盒解决方案
抗血小板聚集的药有那些
肝素抗凝带来的问题及其预防对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