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灸绳》经脉求真赋
第三节 经脉求真赋

  夫经脉者乃人身之道路,脏腑之钩连,阴阳待之以调燮,气血赖之而周旋。为医家之圭臬,是灸针之蹄筌。

  此言经脉在人身的地位及其与灸针疗法的关系。圭,古量具名,又为古代测量日影之器。臬是法度与规矩之意。圭臬,指为应该遵守的准则。蹄是猎兔的工具,筌是捕鱼的工具。意为必须通过它才能取得收获。

  而乃经脉与络脉既未明晰,神经与经络又相互纠缠。各执己见,以偏概全。言之者必须成理,而用之者始免茫然。

  在目前经脉与经络的关系并无明确的区分,经络与神经的地位争议也未平息。难免各执一词,互有偏袒。这是灸针学说与临床实践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如能言之成理,心中有数,自能应用得宜与对灸针的作用作出合理的解说。

  须知经为大道,络属旁通。经者正直,络者纵横。直贯斜串,交织于中。统称经脉,分各不同:血脉之脉,首当其冲,经筋经络,以次相从。

  人身之脉,本来是各种沟通联系的体系之总称,端直的就叫经脉,旁出的就叫络脉。亦即《内经》所说的“直行者为经,支而横者为络”之意。由于体系不同,功能各异,故既统称之为经脉,而分称之则有血脉、经筋、经络等许多支派与名称。所应注意的是经络体系之经络,决不能与纵横关系之经与络相提并论,发生混淆。在经脉体系中,首先是血脉之脉最易被发现和得到描述,而经筋与经络等其他体系,无疑是古人在逐步深入观察的基础上所获得的。

  心为五脏之大主,百脉之总司,动应寸口,虚实可知。箴石既为针刺之伊始,而泻血之用亦在于斯。菀除热泻,应急可资。

  以上是言血脉之脉居于经脉体系之首,而针刺的作用主要在于出血。菀读郁,即“菀陈则除之”也。

  肉中有力,经筋以名,撑持运动,力作力行。趋翔矫捷,感应敏灵。维筋相交,头有病而足不用;高下相应,中于面则下阳明。是神经学说之基石,为现代医学所遵循。后来居上,薄主厚宾,位尊为一身之主宰,功难为灸针之中心。脉脉相通,而脉脉本自有别;头头是道,而头头各有服膺。分担综合,彼此不容抗拒;肢解割裂,互相徒自迳庭。灸针之感传与扩布,明明在于外周之经络;而感知与调整之效应,则端赖于高级之神经。主观与客观必须统一,思维与存在早已分清。燔针劫刺,以痛为腧,终有复兴之日;感传兴奋,由点及面,彼此各得其情。

  古代经筋之脉,既是包括肌腱与腱鞘等致密组织在内,更是和神经体系分不开的。《经筋》是最早的关系到神经体系的论著。也可以说,神经的作用先是由中医发现的。《邪气脏腑病形》所谓“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也是和神经体系具有密切关系。

  由于现代医学的进步,神经功能逐步得到阐明,而对于灸针机理的研究,几乎是以纯神经论的观点为出发。既然人身的经脉系统是包括各种沟通联系的组织在内而言的,自然各有其服膺承受,则此脉与彼脉之间,既不能互相割裂,各持偏激迳庭之见,当然也就不能彼此混同,主客不分。灸针感应的感传与扩布,自古迄今均认为是沿经络行进的,但与周围神经的分布状况,却存在着基本的悬殊。说是感传能被大脑所感知和通过神经作用,使全身机能得到调整和提高,这自然无可非议,如果说是感传必须通过神经体系才能行进和有颅内感传之说,这就与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的基本原则出现矛盾,争议就会更大,也是不能得到公认的。

  古代对经筋病的治则,就是以局部取穴的“燔针劫刺”为主,这和直接灸一样,由于烧灼痛和使人望而生畏,以及因操作不当可以引起不良反应,因而比直接灸更为衰落,但其效果确是不可磨灭。随着工具与操作方法的改进,终会被受到重视与发挥应用的作用。

  由艾灸或针刺的治疗方法,姑不论为是通过经络感传或是神经兴奋,都是以点及面为主,不能取一切的局部治疗而代之。因此,不论是新法与老法,局部与整体,必须互相补充,不断改进,才能成为保障人类健康的一个有用的环节。以上是说明经筋之脉与神经之脉,本是同一体系,以及说明感传与感知的相互关系。

  经络之脉,众说纷纭,抉微当搜古典,推陈亦忌标新。述先贤之遣意,作后学之梁津。

  关于经络之脉,是灸针学说的中心,内容极为丰富,诸说亦多异同。纷争未已,无所适从。既不能陈陈相因,也不能妄标新异。在阐明古人见解的基础上,加以引伸,或可有当。

  体察阴阳,理论人形,列别脏腑,各以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罅隙无痕,奇邪可出;通调有路,营卫能行。以脉分经,亦以经而概络;分经别脉,而经脉自有主宾。

  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文意,略加序次增损,以见经络系统“以溢奇邪,以行营卫”的地位与作用,以及经脉与经络的主次关系。《灵枢·经脉》就是以“经脉”概括“经络”的代表篇章。

  云经云络,有形无形,虚实忌说,早见于《经》:非皮肉与筋骨,乃神气之游行。是脏象学说之体现,以肺朝百脉为中心。水到渠成,《本输》首奠基石;机械唯物,百骸枉自搜寻。

  有关经络实质的有形和无形,从经络学说形成之初,从《内经》上已经发现到有过争议,直到目前仍未得到合理解决。根据经典原意,特提出以脏象学说为体现,以肺朝百脉为中心和用水到渠成作理解,当非无稽之谈。如果仍以机械唯物的思想为指导,必须从形态结构方面找到证明,看来是很难取得为众所公认的何种突破。

  远道感传,是经络之所特有;近攻直取,乃经脉之所多同。病与穴连,自有贯通之轨辙;经无常道,每能偏折而西东。

  经络与其他经脉体系的最大区别,主要是灸针作用的气至病所,是通过经络体系而显示的。其他经脉与皮肉筋骨等,均是以就近取穴为主,所产生的感应与效果,不能与循经感传相提并论。病与穴之间互相感通与呼应的关系,都是通过感传线而取得联系,而这种感传线并不因常规的途径而固着不移,主要是以病与穴之间的位置为决定。这种病与穴连,经无常道的基本规律,是临床上十分重要的一环。

  或交流而汇合,或改道而贯横,彼此可以靠拢,前后又能直通,双侧环抱,左右斜攻,分叉扩散,交感同踪。起源异位,自古未闻此说;全身流转,临床更属常逢。且又因疾病之进退而隐现,受激惹而兴奋以徜徉。病强健弱,左低右昂。上下左右同名,可协同轮替;阴阳表里不一,能消沉颉颃。两穴相邻,常受干扰;强弱互见,每致彷徨。穴可挪移,不离规矩;经因病异,亦有界疆。效应能因时间而转换,十宣常较十井为优良。可贵者错向自能知返,可畏者行程紊乱无方。形式多般,不遑列举,三相为则,恪守典章。

  经络的感传路径与形式,虽变化多端,但终有规矩可寻,感传过程的三个基本时相,是灸感各种形式共同的基础,内容均详见上篇正文。

  瑜中存瑕,往古之遗言必须细究,离径畔道,师心之管见聊供争鸣。左右侧之经气自应齐头并进;任督脉之起止当遵上下分行。一源三岐,以肺之太阴为其终始;周身五十,一日一夜应各自分循。中趾尖不能独成空白,新大敦可设;厉兑穴不应中次互混,《本输篇》宜遵。足之少阴少阳,头足安排欠妥;一二跖骨间隙,阴阳重叠难凭。凡此诸端,用之者虽可不分清浊,而言之者必须权衡重轻。天衣贵在无缝,百炼始可成金。

  对古代经络学说的欠缺和不足之处,在上篇首论中已作过评述,但这是根深蒂固沿习已久的传统观念,颇难轻易动摇,且师心自愎之说,亦颇难获得赞同,故改变诚非易事。但如从经络学说的完整性的观点来看,对于这些问题,也应值得提出,不应避而不谈。任何一门有生命力的学说与学科,都是在不断补充和修正中得到提高的。

  以上是根据传统的观点,对经脉与经络的主次关系,以及经络实质用水到渠成作为说明。并列举感传的各种形式与路径及其美中不足之处。内容均详见上篇正文。

  淋巴之脉,古说未详,太阴脾土,略可相当。皮司包裹,肉为基墙,经水体液,骨骼柱梁。为针为灸,用各有方。

  以上是说明淋巴、皮肤、肌肉、骨骼以及体液等体系的各自地位,及其对不同灸针方法的各有所宜。

  互相联系,彼此协调,综合论证,分别推敲。经穴不拘于常轨,灸针功在于崇朝,斯乃经脉之大法,聊当九牛之一毛!

  全身经脉系统中的各个不同体系,相互协调的作用本是自然存在的,而不同的职能又是各有专司的。经穴乃是包括经脉体系中能接受灸针疗法之所有孔穴而言,即以经络体系本身之经穴来说,也并非是固着不移的。这在首论中已有详述,如运用得宜,则崇朝(自清晨至早晚的一段时问,即时间短暂之意)之功,自可举手而得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秦伯未讲解中医基础学说——经络
中国传统医药——经络学说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人体经络学到底是什么?
中医基础理论(朴微整理版)
经络学说的探讨与针灸疗法的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