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探讨奇经八脉(二)郭源
原文地址:探讨奇经八脉(二)作者:郭原

第二节 阴维脉的疑惑?

      关于阴维脉的记载实在是太少。在《素问。刺腰痛论》中提到:“刺飞扬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难经。二十八难》中提到:“阴维起于诸阴交也”。以上只是讲述了阴维脉的起点,并没有讲述阴维脉的具体循行路线。那么阴维脉的循行路线怎样呢?在后来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中写道:“阴维起于诸阴之交,气脉发于足少阴筑宾穴,为阴维之郄,在内踝上五寸  肉分中,上循骨内廉,上行入少腹,会足太阴、厥阴、少阴、阳明于府舍,上会足太阴于大横、府哀、循胁肋会足厥阴于期门,上胸膈挟咽,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上至顶前而终。”以上阴维脉的循行路线看起来似乎与脾经的循行线很接近,是否阴维脉就是脾经的别派名称?这就引起了我对阴维脉的疑惑?下面分别从相同点、不同点和不同点分析三方面来研究阴维脉和脾经的关系。

                          (一)支持阴维脉就是脾经的论据

      1、阴维脉与脾经的经络循行线相近或重合

      阴维脉自筑宾穴以上的循行线几乎就是脾经的循行线,如参看脾经的经络图和阴维脉的经络图就更为明显。

      2、阴维脉与脾经的穴位大部分重叠

      阴维脉的穴位是:筑宾、冲门、府舍、大横、府哀、期门、天突、廉泉和内关。其中有一半是脾经的穴位。

      3、阴维脉与脾经的主治疾病基本相同

      阴维脉的主病是:心痛、胃痛、胸腹痛。脾经的内脏主病是:烦心、心下急痛、胃脘痛、溏、瘕、泄、水闭、腹胀等。二者极为相似。

                          (二)不支持阴维脉就是脾经的论点

      1、阴维脉没有筑宾以下的循行线

      2、脾经没有到天突和廉泉的记载

      3、脾经循行不到筑宾穴

      4、脾经不能上至顶前

                          (三)经络感传研究

      以上不支持阴维脉就是脾经的论点,其实质就是经络循行线的问题。如果脾经的循行到达筑宾穴、天突穴、廉泉穴和顶前,而且刺激筑宾穴可以诱发出脾经筑宾以下的循行线,那么就可以说阴维脉就是脾经的别名。因此,研究相关的经络感传就是解决此疑惑的唯一方法。下面是相关的经络感传研究结果:

      1、脾经感传线

       足太阴脾经有五个起点:第一支起于足大趾内侧远端趾甲角稍下方,经过足大趾内侧小动脉下方的隐白穴,过第一跖趾关节内侧,经太白穴到达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缘的公孙穴;第二条起于足第二趾内侧远端趾甲角稍下方,沿第二趾内侧向后,从第二跖骨内侧中点向内后方斜行至公孙穴;第三条起于第二趾外侧远端趾甲角稍下方,沿第二趾外侧向后,从第二跖骨外侧中点向内后方斜行至公孙穴;第四条起于第三趾内侧远端趾甲角稍下方,沿第三趾内侧向后,从第三跖骨内侧中点向内后方斜行至公孙穴;第五条起于第三趾外侧远端趾甲角稍下方,沿第三趾外侧向后,从第三跖骨外侧中点向内后方斜行至公孙穴;经足公孙穴向后行至足内踝前下方的商丘穴,过内踝尖前方半寸,再沿小腿内侧向后上方,经三阴交至筑宾穴前,再向前上方经漏谷穴上行至膝关节内侧,从膝内沿大腿内侧前缘上行至腹股沟分成三支:一支到曲骨穴;一支到直肠和肛门;一支沿腹部正中线旁开四寸上行至肋下的腹哀穴分成三支:其一入腹,右侧到胰前半部分和胃前半部分;左侧到脾前半部;其二沿肋骨下缘过章门穴,经十一和十二肋骨之间绕行至脾俞穴,再从脾俞穴入腹,右侧到胰后半部分和胃后半部分;左侧到脾后半部分;其中到达胃的分支合并后还上行过膈肌,经纵隔上方入心;其三斜向外上方第五肋间前正中线旁开六寸的食窦穴,再直上行至第二肋间的周荣穴分成两支:其一支向外下方至腋中线第六肋间的大包穴,右到胰;左到脾;其二支斜向内上方至胸骨上窝的天突穴分成上下两支:下行支沿食道两侧下行入心,右到右心;左到左心;上行支沿喉咙旁至舌下分成两支:前行支到同侧舌;上行支至对侧颅底,入脑后到达对侧的眶回。

 

      2、内关穴感传线

       从心包经的内关穴起,沿心包经至乳头外二寸处分成两支,一支经天池穴斜上进入天突穴,并经天突穴上行至承浆穴,再分成两支至嘴角。另一支在乳头旁两寸处,沿脾经下行至冲门穴,再沿大腿内侧前缘下行;过膝后再沿脾经下行至筑宾穴前方,经三阴交和内踝前缘到达足内侧缘,再前行至大趾内侧。

      3、筑宾穴的感传线

      筑宾穴有三个可以诱发出不同经络感传的位点:

          1 筑宾穴位于内踝上五寸,腓肠肌内下角内前缘,感传线属于肾经前线。

          2 筑宾前穴位于内踝上五寸,腓肠肌内下角内前缘前方5mm处,感传线为脾经。

          3 筑宾后穴位于内踝上五寸,非常吉内下角内前缘后方 5mm处,感传线为肾经后线。

      筑宾前穴诱发的经络感传线显示就是脾经,有下行线经三阴交穴、内踝前、商丘等穴到达足大趾内侧端。

                          (四)阴维脉单列为一脉的原因分析

      从上一段的经络感传研究中可以看出,阴维脉就是脾经。分析古人误将阴维脉列入奇经的原因如下:

      1 不同的流派常使用不同的经络名称

      从现存和出土的古医经中可以看出,几个不同的流派对经络的命名均有不同的方式。以肺经为例:

《灵枢。九针十二原》:阳中之少阴。

《灵枢。本输》:手太阴经。

《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

《帛书经脉。一本》:臂泰阴脉。

《帛书经脉。二本》:臂钜阴脉。

《张家山汉简。脉书》:臂矩阴脉。

      以上均为黄帝医经一大派中的不同小派别名称,所以命名方式比较相近。在当时还另有扁鹊医经一大派别,阴维脉很可能就是扁鹊医经中相对与黄帝医经派脾经的名称,在黄帝医经一派被误认为是单独的一脉。

      2 阴维脉是古人刺激筑宾前穴所诱发的脾经感传线,由于足阴经经气易于上行,加上不是高度经络敏感人所做,故没有记录到筑宾前穴以下的脾经感传线。 因为不是完整的脾经,故被单独列为一经。

      3、脾经在小腿内侧的转向点一直被误认为是在三阴交,实际上是在筑宾前穴。由于古人认为脾经不到筑宾穴的范围,所以认为筑宾前穴诱发的感传线是单独的一条经脉。

      4、误读《黄帝内经》和《难经》经文所致。

      《素问。刺腰痛论》中说:“刺飞扬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这里已经明确的告诉后人们飞扬之脉(即筑宾前穴)在少阴之前的阴维脉(脾经)上,可是还是被后人理解为是肾经的筑宾穴。起于肾经筑宾穴的阴维脉自然很难被理解为脾经。《难经。二十八难》中说:“阴维起于诸阴交也”。其中诸阴交是指脾经、肾经前线(阴跷脉)、后线(肾经)三条阴经大致交会(其实并不交会)的地方。这里暗示出阴维脉是刺激筑宾(前)穴所诱发的经络感传。

 

第三节 带脉的几个疑问?

       1、带脉是人体躯干唯一的横行经脉吗?

       传统的中医认为:人体的经脉大都是顺着肢体或躯干行走,而带脉是人体唯一横向行走的经脉。正是由于带脉的横行于腰腹走行,才被认为具有约束诸经的功能。可是在研究背俞穴感传时发现,有很多背俞穴都是横行到达相应的经脉(参见背俞穴)。既然如此,带脉的横行就不能说是唯一的。

       2、带脉是肾经的分支吗?

       从肾经的经络感传来看,肾经从肓俞穴有一横行分支,到达腰部肾俞穴后还有三个分支:一支到命门穴;一支入腹后到肾;一支入腹后经肝到肺和心。如此来看,带脉只是肾经的一个中间部分。

       如果从足临泣穴诱发的经络感传来看(从胆经的足临泣起,沿胆经上行至膝关节外侧,沿半月板外缘前后环行;再沿胆经上行至居髎穴分成三支,一支走向前阴部,再沿任脉上行至脐,经肾经的肓俞穴横行至第二腰椎棘突下进入腰椎椎管中;一支进入股骨颈;一支沿胆经上行在带脉穴发出前后横行支。前至脐,后至第二腰椎。另一支从带脉穴沿胆经继续上行至第七肋间,向后、向中线行走,到膈俞穴分成两支:一支到第七胸椎棘突下;一支进入同侧膈肌。其主干沿胆经上肩锁角分成两支,一支经手阳明大肠经至商阳穴;一支斜行至大椎穴进入颈椎和上位胸椎。),带脉似乎又与胆经相关。

       试用乐音be诱发经络感传,结果仅仅诱发到绕脐一周的感传。如此看来带脉应当是一个在频率特征上相对独立的经脉。它与其它经脉一样具有总线特征,即允许相关的经脉借路而过。

       3、如何诱发带脉的经络感传?

       诱发带脉的经络感传的方法有以下几类:

           1)刺激带脉上的穴位。如:神阙、肓俞、天枢、大横、章门、日月、肾俞、命门。

           2)诱发肾经前线的经络感传。

           3)刺激与带脉固有频率相同的其它穴位。如:足临泣穴、带脉穴、五枢穴、维道穴等。

 

第四节 冲脉和阴跷脉是肾经的分支,还是各自独立的经脉?

       从《黄帝内经》的记载来看,冲脉和阴跷脉都是肾经的分支。《灵枢。逆顺肥瘦》说:“夫冲脉者注少阴之大络并于少阴之经”。《灵枢。脉度》说:“跷脉者,少阴之别”。对比冲脉、阴跷脉和肾经的经络感传路线也支持这一观点。但是即是肾经的分支,为何又要单独分列成冲脉和阴跷脉?乐音诱发的经络感传试验似乎可以找到它们的不同。因为冲脉的频率是bE,阴跷脉的频率是bD,肾经的频率是D。看来肾经在循行过程中发生了频率的小小变异。即从小趾到然谷穴和肾经后线的频率为D,从然谷穴经肾经前线到腹股沟部为bD,从腹股沟到目下为bE 。如果将冲脉和阴跷脉从肾经分离,肾经的经络就会发生几个中断。如《灵枢。经脉》中的:“贯脊”和“属肾络旁胱”并不是连续的;“从肾上贯肝膈”也不与贯脊的经脉相连续(参看肾经感传线)。另外如果分离,胸腹部的肾经穴位也不应当属于肾经。因此我不主张冲脉和阴跷脉与肾经分离。

 

第五节 哪里来的阳跷脉和阳维脉?

       首先看一下用八脉交会穴诱发的阳跷脉和阳维脉的经络感传线:

       阳跷脉的循行:从膀胱经的申脉穴起,沿膀胱经小腿的外侧线上行至委阳穴,再向外前方行走,经腓骨小头上方,向前上到达膝阳关穴,沿胆经大腿的外侧线上行至居髎穴,再经协肋部上行,经肩胛外侧至肩后部的臑俞穴,再向前中线斜行至锁骨内端上方,循颈部上行,上经口角至目内角;再上行进入发际,经耳后进入风池穴;经风池穴进入后脑。

       阳维脉的循行:从三焦经的外关穴起,沿三焦经至肩髎穴前一寸处,斜向小肠经的臑俞穴并发出三个分支:一支至大椎穴;一支至风池穴,再经胆经沿耳后上行至阳白穴,沿胆经在头部的内侧线回至脑后;另一支从臑俞穴下行,经肩胛外缘、协肋外侧沿胆经下行至居髎穴,再膝阳关穴,斜向后下部膀胱经的委阳穴,经委阳穴沿膀胱经的外侧线下行至飞扬穴,再向前方至腓骨后面的阳交穴,沿腓骨后缘下行,从腓骨远端的外踝尖后面绕至金门穴。

       从上述经络感传线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阳跷脉和阳维脉与其它六脉不同的地方是,它们没有自己独立的循行线,或只是借用一条它经的部分线路,而是借用几条它经的循行线串来串去。这种借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经络运行的情况在《黄帝内经》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如手六经下合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募穴等。这些都是属于穴位经络感传的范畴,原则上讲不能将这些感传线单独列为经脉,可是阳跷脉和阳维脉被单独列出由来已久。可能是考虑他们有比较独立的固有频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人体十二经络图 十二经脉图
经络基础学习资料汇编
《〈黄帝内经〉针法针方记》第一讲经络腧穴的基本知识
《人体经穴图谱》上:人体经络循行图
肾经(KI)腧穴分寸歌
针炙经络分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