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禹貢》“島夷皮服”解

   摘 要:《尚書·禹貢》篇中“島夷皮服”,歷來眾說紛紜。然大抵圍繞字句的勘定和訓詁來考辯,鮮能觸及其背後所涉及的民族文化內容。本文從校勘文字入手,通過對文獻的比較、梳理,以及對前人成果的綜述、辨析、利用,本著無征不信的態度,對“島夷皮服”進行了深入的考證。基本上理清了其地理、民族和得名原因。

    關鍵詞:禹貢   鳥夷   訛誤   民族   神話

《尚書·禹貢》:“恒衛既從,大陸既作,島夷皮服,夾右碣石,入于河。”此大抵述禹治洪水,冀州之成效。

關於“島夷皮服”,偽孔傳云:“海曲謂之島。居島之夷還服其皮,明水害除。”正義云:“孔讀鳥為島,島是海中之山。九章算術所云‘海島邈絕,不可踐量’是也。傳云‘海曲謂之島’,謂其海曲有山,夷居其上。此居島之夷常衣鳥獸之皮,為遭洪水衣食不足。今還得衣其皮服,以明水害除也。鄭玄云:‘鳥夷,東方之民,搏食鳥獸者也。’與孔不同。”校勘記引臧琳言:“孔傳‘海曲謂之?’。正義曰‘孔讀鳥為?。鄭玄云鳥夷,東方之民搏食鳥獸者也。王肅云鳥夷,東北夷國名也。與孔不同’。據此知鄭王本皆作鳥夷。孔傳雖讀鳥為島,然未改經字。正義本亦作鳥也。《史記·夏本紀》冀州作‘鳥夷’,揚州作‘島夷’。蓋因集解采孔傳,後人遂私改。《漢書·地理志》冀州、揚州皆作‘鳥夷’。《群經音辨》鳥部云:‘鳥,海曲也,當老切。《書》鳥夷。’是北宋孔傳尚作‘鳥’字。”校勘記按:“唐石經已作‘?’。”

按,“島”、“鳥”形近易譌,自古諸家聚訟頗多。

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作“?夷皮服”。注:“史遷‘?’作鳥。馬融曰‘鳥夷國’。鄭氏曰‘鳥夷,東北之民,賦食鳥獸者’。”疏:“史公‘?’作鳥者,‘?’當爲‘鳥’。《集韻》三十二皓云‘?,古作鳥’。馬注見《釋文》,鄭注見《史記集解》及《書疏》,皆作鳥。《疏》引東北作東方,賦作搏。”

牟庭《同文尚書》亦作“鳥夷皮服”,其云:“《夏本紀》用真孔古文作鳥夷,《地理志》用三家今文亦作鳥夷,馬鄭王皆東漢古文亦作鳥夷。則此字舊皆作鳥,與揚州島夷異矣。”

清皮錫瑞云:“今文作‘鳥夷’。《史記》《漢志》《說苑》《大戴禮記》皆作‘鳥夷’。《史記集解》引鄭玄曰:‘鳥夷,東北之民賦食鳥獸者。’《漢志》師古注:‘此東北之夷,搏取鳥獸,食其肉而衣其皮也。一說,居在海曲,被服容止皆象鳥也。’《法言·至孝篇》曰:‘龍堆以西,大漠以北,鳥夷、獸夷、郡勞王師。’子雲據今文《尚書》作‘鳥夷’。正義曰:‘孔讀鳥為島。島是海中之山。’是孔本古文亦作‘鳥’,因孔誤讀為島,後人又因孔誤而改經文也。”

今考《說文》無“島”字,作“?”。《说文》:“?,海中往往有山可依止曰?。从山,鳥聲。”段注:“《禹貢》‘鳥夷皮服’。某氏傳讀為鳥。與馬、鄭注如字不同。衛包徑改經為‘?’字,非也。”阮元《校勘記序》:“《新唐書·藝文志》云‘天寶三載,詔集賢學士衛包改古文從今文’。說者謂今文從此始,古文從此絕。殊不知衛包以前未嘗無今文,衛包以後又別有古文也。”其“引據各本目錄”“唐石經”下注云:“用衛包所改之今文,後來注疏本俱出於此。”P.3615《古文尚書禹貢第一》作“?”。敦煌殘卷,未辨其時代之詳,不敢妄揣其出於衛包改字前後,僅可推測唐人注疏本已普遍作“?”。段氏在其《古文尚書撰異》猶反覆指責衛包改字,斥其無學。其論未免意氣過激。漢劉向《說苑·修文》亦曾把“鳥夷”作“島夷”

據《正義》所言,至少孔穎達時所見《尚書》應作“鳥夷”。此亦有征。今注疏本《禹貢》作“島夷”處凡二:一則冀州“島夷皮服”,一則揚州“島夷卉服”。《夏本紀》“島夷卉服”用“島”字,段氏亦以為後世淺人據衛包所篡改。其論頗嫌寡據,不足為證。《地理志》作“鳥夷卉服”,師古注云:“鳥夷,東南之夷善捕鳥者也。卉,絺葛之屬。”考《後漢書·度尚傳》:“椎髻鳥語之人。”注云:“鳥語謂語聲似鳥也,《書》曰:鳥夷卉服。”可知李賢與孔穎達所見《尚書》皆作“鳥夷”。

又《說文》解“島”為海中可依止之山。此必不可解“島夷”。以常情考之,大陸洪水滔天,未必能影響海中之島,禹跡亦未必能達海島。故作“島夷”於意難巽。

由是得知“島夷”乃“鳥夷”形近以致訛,而“鳥夷”又何以得名?

清胡渭《禹貢錐指》:“鄭康成云‘鳥夷,東方之民搏食鳥獸者’,《史記正義》以靺鞨為鳥夷,引《括地志》云‘靺鞨國,古肅慎也’……然《史記》言‘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北有肅慎,東有鳥夷’,則自是二種。鳥夷非即肅慎。”

按《禹貢》之作成時代聚訟紛紛。目前,學界普遍推崇顧頡剛先生作成於戰國之說。《禹貢》并見於今古文《尚書》,故可推其年代下限必不晚於漢初。而根據其中“九州”“五服”之說,隱約可見戰國映射。故斷其為戰國之作最宜。

如圖所示,秦時期碣石位於今北戴河附近,歷史上變化不大。《水經·禹貢山水澤地所在》云:“碣石山在遼西臨榆縣南水中。”注云:“大禹鑿其石,右夾而納河,秦始皇、漢武帝皆嘗登之。海水西侵,歲月逾甚而苞其山,故云海中矣。”從今日考古成就來看,碣石附近的原始文化當以唐山一帶的龍山文化為主。龍山文化與良渚文化相似度很高,30年代初發掘良渚文化之時,曾一度定名為杭州龍山文化。故可考見二種文化之間互相影響之深,《禹貢》冀州揚州通稱“鳥夷”應與此相關。

“夷”乃古代中國對東方民族之泛稱,故禹貢所言“鳥夷”“萊夷”“嵎夷”等民族皆為沿海民族。見於先秦文獻之東北民族以貊和肅慎為主。貊居今吉林和黑龍江兩省交界的嫩江、松花江一帶,以農耕為主兼事狩獵,祭虎為神,言語習俗多與高麗同。肅慎與中原聯繫更早,周代即已臣服中國。其生活範圍亦在吉林、黑龍江兩省,以狩獵為生。以生活習俗考察,貊尚無足夠理由被稱為“鳥夷”,惟肅慎尚可。然胡渭引《史記》已辨明肅慎不同於鳥夷,況鳥夷與貊、肅慎地域分布并非十分相符。

遍檢插架,得另一先秦時期東北小族名為不屠何,此族常常被人忽略。《墨子·非攻中第十八》“雖北者且不一著何”下,孫詒讓以為“不著何”即“不屠何”。孫氏云:“《周書·王會》篇云‘不屠何青熊’,孔晁注云:‘不屠何亦東北夷也。’《管子·小匡》篇‘敗胡貊,破屠何’,尹注云:‘屠何,東胡之先也。’劉恕《通鑒外紀》:‘周惠王三十三年,齊桓公救燕,破屠何。’‘屠’、‘著’聲類同,不著何即不屠何也。又《王會》伊尹獻令,正北有且略、豹胡。且略即此且即《左傳》‘翟柤’,豹胡亦即不屠何。‘豹’、‘不’,‘胡’、‘何’并一聲之轉。不屠何,漢為徒河縣,屬遼西郡,故城在今奉天錦州府錦縣西北。”按,東胡後又分化為烏桓、鮮卑二支。此二族均以遊牧、狩獵謀生,皮張亦是其特產之物。匈奴冒頓滅東胡,烏桓、鮮卑歲貢皮張。又錦州地近山海關秦皇島一帶,與碣石地理聯繫密切。於是,“鳥夷”暫可認定為《禹貢》作者對不屠何等在今秦皇島一帶遊牧狩獵民族之稱。

既為遊牧狩獵民族,皮服一事尚易理解,然何故名之以“鳥”?

考《墨子·非攻下第十九》記載上古三苗大亂,禹奉舜命討伐之時,“有神人面鳥身,若瑾以侍”。孫詒讓云:“人面鳥身之神,即《明鬼下》篇秦穆公所見之句芒。‘若瑾以侍’義不可通,‘若瑾’疑‘奉珪’之誤。《儀禮·覲禮》記方明六玉云‘東方圭’,《周禮·大宗伯》禮四方玉云‘東方以青圭’,《白虎通義·文質》篇云‘珪位在東方’是珪於方位屬東,句芒亦東方之神,故奉珪。”又《墨子·明鬼下第三十一》載秦穆公時“有神入門而左,鳥身”。畢沅云:“《海外東經》云‘東方句芒,鳥身人面’。”按,以先前所論肅慎等族周代即已臣服周王朝,則秦國與東北民族交往亦合乎常理。而秦穆公遇神增壽之事必屬虛妄,自《論衡·福虛》以降遞有辯證。據當今學術發展,句芒之類早已劃歸為上古神話範疇。其“鳥身人面”極有可能是東方之民有著鳥羽服飾之類者,為中原先民所誤解。考察印第安等原始部落居民,亦有遍身插鳥羽之俗。又《山海經·海外北經》“北方禺彊,人面鳥身”,郭璞云:“一本云,北方禺彊,黑身手足。”是出《莊子·大宗師》“禺彊立於北極”條下《釋文》之言。袁珂“疑‘黑身’乃‘魚身’之誤,‘黑’與‘魚’形近而至訛也”。由是知北方或存在一民族“魚身人面”。今日東北赫哲族尚以魚皮縫衣,以此考之,魚身人面之說當爲對以魚皮為衣民族之錯見。以此推鳥身人面,其理亦然。

綜上所述,“島夷皮服”當正作“鳥夷皮服”。所謂鳥夷,即周秦時代活躍在今秦皇島一帶不屠何等遊牧狩獵小族。其服飾之上有明顯鳥羽或鳥形圖樣,其語言亦與中原不同。是故中原先民誤以為此類民族為人面鳥身,後作《禹貢》者遂以鳥名之,稱為“鳥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禹贡》“夹右碣石入于海”之管见
經部書類書目
卷三十七
伏生今文尚書
创读| 《尚书·尧典》小国资料汇编
《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說文解字》漢-許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