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春秋战国交通的发展

1。交通发展的历史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交通较前大为发展,这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一时期政治联系加强、战争频繁和全国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需要。另一方面这一时期铁器逐渐广泛使用,生产力的发展,也为道路的修治和开拓水路交通大量制造车船提供了可能。

春秋时政治联系的增强和频繁进行的争霸的状况,可从齐桓公的活动中看出。《国语·晋语》载齐桓公称霸事(译文):齐桓公即位数年,东南多有淫乱者:莱、莒、徐夷、吴、越,一战服三十一国。于是又南征伐楚,渡汝水,越过方城,望见了楚国汶山,让楚国向周天子贡丝而后回兵,荆州诸侯没有敢不服从的。又向北讨伐山戎(鲜卑),击退令支,打败孤竹而南归。海滨的诸侯没有敢不服从的。与诸侯会盟陈列牲畜,其上载着盟书,向天地众神发誓,与诸侯合力同心。又向西打退了白狄而达西河,大小船只渡过黄河,到达晋国石枕。悬着战车、约束战马,越过太行山和辟耳山的溪谷拘夏,又在西方征服了雍州的流沙、西吴。在南方为保卫东周修了城墙,又至晋国绛邑恢复了夷吾的君位。北岳之滨的诸侯没有敢不服从的,进而在阳谷大会诸侯。总计,兵车之会六次,乘车之会三次。诸侯的盔甲放起来不用,武器也保存起来,弓袋里无弓,箭袋里无箭。武事隐没了,实行文道,帅领诸侯去朝见周天子。

这段文字记载的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齐桓公称霸时的活动状况,其他的霸主或会盟诸侯、或进行战争讨伐、或率诸侯朝见周天子,与此多有类似之处。为适应这种政治、军事需要,各国都要修治道路、桥梁、设关卡驿传。及至战国,战争更为频繁,各国之间经济的联系更为密切,政治上统一的形势日渐成熟,这些因素推动着交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2。陆路交通的发展和驿传制度

(1)陆路交通的发展

春秋时期已有修治道路、桥梁、传驿等有关制度。《周礼·秋官》载有野庐氏一职,"掌达国道路,至于四畿,比国郊及野之道路,宿息井树"。这就是说野庐氏掌治的是国至畿内四方道路的通达,察较国郊及野中之道路,和夜间住宿休息的地方是否有井有树可供饮食乘凉等等。证之其他文献,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确设有管理道路、桥梁等等的专官,如果一个诸侯国道路不修,桥梁不设就被认为是不正常的现象。《国语·周语中》载春秋中期周定王派周王室卿士单襄公为使臣去宋国、楚国访问修好,从宋国到楚国要经过陈国,从陈国经过时,看见"道茀(草秽塞路)不可行","司空(掌治道路的官)不视涂(道路)","泽不陂(圩岸)","川不梁(堰和桥梁)","道无树列"等等。单襄子回到周朝后,就对周定王说,陈侯虽无大错,然而国必亡。周定王问为什么?回答说:先王的教导说:"雨毕而除(整治)道,水涸(干涸)而成梁"。所以《夏令》中说:"九月除道,十月成梁。"而现在的陈国却是"道路若塞,野场若弃(广大田野、场地无人管理),泽不陂障,川无舟梁,是废先王之教也"。这就是说,按周代的传统,道路、水泽堤岸、河中堰梁舟船、道两旁的树木都有专门官员负责及时治理,现在陈国这些方面都无人治理、异常混乱,所以就成了政事荒废的一个重要标志。《左传》襄公31年载,郑国执政者子产至晋国后也说"司空以时平易道路",并指责当时晋国道路不修等种种弊端。

由于各国不断的修治道路,所以战国时中原地区各国之间交通四通八达。《战国策·魏策一》载张仪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诸侯四通,条达辐辏,无有名山大川之阻。从郑至梁,不过百里,从陈至梁,二百余里。马驰人趋,不待倦而至梁。"

这里讲的仅是魏国的情况,其实战国时期韩、赵、魏、齐、楚、燕、秦之间,彼此之间陆路交通都可相通。

(2)驿传制度

春秋战国时建立的传遽和邮驿是为后世所奉行的交通制度。

传,又叫遽,是官府在道路上设立的交通站,由官府设置车、马之类的交通工具,有的设专职人员管理。从交通站通过,要验"契"的真伪。所谓"契",又称节,即通行证。每30里置传舍,行--,验契后,可更换车马前进,也可在传舍休息。这种制度,主要供有公事在身的行旅用。《管子·大匡》载:"三十里置遽(驿车)委(委谓当有储),有司职之。从诸侯欲通,吏从行者,令一人为负以车(令一人以车为负载其行装)。若宿者,令人养其马,食其委(其客若宿,即以所委食之)。客与有司别契(分别契的真伪),至国八契。"《周礼·地官·掌节》之所谓"掌节"一职,就是管诏行旅符节之官:"掌节,掌守邦节,而辨其用,以辅王命。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皆有期以反节。凡通达于天下者,必有节,以传辅之,无节者,则不达。"

《周礼》上述记载与《管子·大匡》的记载是相似的。

春秋时期的文献记载表明驿传制度已普遍实行,信息的传送,紧急重要事件处理,都常常使用驿传制度。如《左传》僖公33年载,秦袭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且使遽告于郑。"杜预注云:"遽,传车。"《国语·晋语五》载:晋梁山崩塌,用传车召晋大夫孙伯纠之子伯宗,载伯宗的传车碰到大牛车挡住道路而翻了车,将传车立起后就叫大车下道避传车。驾大车的主人说:传车要快速,如等我回避就更慢了,不如从旁边走更迅速。《左传》昭公二年载:"秋,郑公孙黑将作乱,驷氏及诸大夫欲杀之。子产在鄙闻之,惧弗及,乘遽而至。"

战国年间,驿传制度进一步完善,紧急公务常常乘传驰报。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齐景公游少海(渤海),传骑从中来谒曰:"婴疾甚,且死,恐公后之。"景公遽起,传骑又至。"另外,战国时期行旅往来,皆按时验证放行。关于这一点,《史记·孟尝君列传》关于孟尝君出关故事载之甚明:"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今之驿券也),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从上述孟尝君出关的故事看,每日鸡鸣验证出关执行是很严的。其所以如此严,可能是和国家的治安、防盗等联系在一起的。

春秋战国的邮是传送公文书信的,传是运送行旅的,这是二者的区别。《孟子·公孙丑上》云:"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孟子的这段话说明春秋、战国时邮这种传送公文书信的办法一直沿用,同时也说明邮是驿传的职能之一。

总之,春秋战国时,设有驿传制度。驿传的职能有二:一是传送行旅,一是邮寄公文书信。驿传制度的实施办法,是30里置1传舍(交通站),有屋舍可供旅客住宿,有车、马可传送行旅和邮寄公文书信。

3。水路与海路交通的开辟

(1)水路交通的开辟

春秋战国时期,开辟水路交通的一个重大成就是沟通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运河的开凿。这条运河开凿分为二段,从第一段修成,到最后一段修成,前后相距一百四十六年。第一段是吴王夫差修的邗沟,修于《左传》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从"邗(江苏扬州市境)筑城穿沟",东北通江苏淮安县境内的射阳湖,西北至宋国入淮。这是一条沟通长江与淮河的运河。过了2年(公元前484年)夫差又把这条运河向北修,接通沂水、济水,同时也接通了济水与泗水。夫差开凿这条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北上争霸,运送军队与军粮。由于泗水入淮,所以吴舟师能深入到今河南中部的黄池与晋争霸。第二段是开通鸿沟,鸿沟是战国时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1年)在魏国境内的天然湖泊圃田泽(河南中牟县境内)与黄河之间,开凿了一条渠道,引黄河水入圃田泽。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40年),又从圃田泽开了一条渠道,引圃田泽水通淮河。这样便修成了鸿沟。邗沟沟通了江淮,鸿沟又沟通了黄淮,这样便把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联系了起来。

邗沟、鸿沟的修通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邗沟修通后在经济上可以说发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如陶,相传尧曾初居于此,周代为曹国都,秦在此置定陶县。这个地方位于济水之滨,运河修通后,就成了南北水运交通的枢纽,成为连接长江、淮河和黄河流域河南地区的商业中心。所以,范蠡离开越国后,至陶,认为这是一个理想的经商致富之地,所以定居于此,所谓"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鸿沟开通后也有巨大经济效益,这条运河把黄、淮沟通了。《史记》说:"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沟通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运河的开通,不仅在经济方面有巨大作用,在文化交流和促进政治上的统一方面也有巨大作用。

春秋时期利用天然河道运输也比以前有很大进步。如公元前647年,晋遇饥荒年,秦穆公让秦国的运粮船从渭水至黄河,再从黄河溯汾水到晋都绛,由于运粮船只络绎不绝,史称"泛舟之役"。再如公元前506年吴楚柏举之战前,吴军进攻楚国时,军队乘船沿淮水西进,越过蔡地后,将船只停泊在淮河岸边,而后登陆攻楚。像这类大规模利用天然河道运粮、运送军队等等情况,以前不见于记载,从春秋时始方才出现于史籍,正说明春秋时人们利用天然河道、开拓水路交通较前迈出了一大步。

(2)海路交通的开拓

春秋时期交通方面的另一大成就,就是开拓海路交通。这方面见于记载的有吴、越两国。据记载第一次在海中航行是吴国的舟师。《左传》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吴王夫差十一年,吴大夫"徐承帅舟师,将自海入齐,齐人败之,吴师乃还"。第二次则是越国舟师。《国语·吴语》载:"越王勾践乃命范蠡、后庸率师沿海溯淮,以绝吴路,败王子友于姑熊夷。"这里记载了越国乘吴国北上与晋国争霸之时,派范蠡、后庸率越师由海路溯淮水而上,以断绝吴军归路,又在吴都郊外大败吴王夫差的太子王子友。第三次则是越王勾践灭吴后,"范蠡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这里透露范蠡离开越国时是乘舟自海路至齐的。春秋以前对海上交通的开拓缺乏记载,春秋时期上述三次记载都是吴、越两国在开拓海上交通,尤其是前两次,是吴越两国的舟师,规模大,人数多,说明当时已能造适于海上航行的船只和具有海上航行的知识技能,这表明了海上交通技术的进步。

总之,交通也是一种产业,交通的进步说明产业进步。春秋战国时期,陆路交通的发展,水路交通的开拓,运河的修建,海上交通的开拓,既是经济发展产物,又有力推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对文化交流、统一国家的产生创造了重要的物质前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秋战国时期三大文化圈的融合
春秋战国典故汇集
秦代道路交通发展概述
华美的篇章: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世系表
春秋战国时期,共有多少个诸侯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