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兵家孙膑及其军事哲学思想

1。孙膑的生平与著作

孙膑是孙武的后代,大约在田齐侯剡七年(公元前378年)出生于齐"阿、鄄之间"(今山东阳谷东北),大约死于齐宣王末年(公元前302年)。据说他与庞涓从鬼谷子学兵法,庞涓提前下山成为魏惠王的将军。鬼谷子将《孙子兵法》传授孙膑。庞涓自知不如孙膑,邀孙膑至魏,阴谋陷害,将他施以刖刑(割去膝盖骨)和黥刑(在脸上刺字)。孙膑得到齐国使者的帮助逃到齐国,齐将田忌十分器重孙膑,把他推荐给齐威王,被任命为军师。在他辅佐下,齐国在军事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其中最主要的是魏惠王十八年(公元前353年)的桂陵之战与魏惠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3年)的马陵之战。这两次战争,使魏国遭到惨败,齐国声威大振,出现了"诸侯东面朝齐"的局面。此后因邹忌陷害田忌,孙膑只好随同田忌到了楚国,楚宣王封田忌于江南,但并不重用。孙膑利用此条件与弟子一起从事《孙膑兵法》的写作。到齐宣王继位之后的第二年(公元前319年)为田忌昭雪,迎回齐国,恢复了将军之职。孙膑回齐后,常被齐宣王召见去论兵,但终未能重用,也未列入稷下,仍与弟子著《孙膑兵法》以度晚年。孙膑虽然不是稷下先生,但其思想与稷下学宫是息息相通的。

《孙膑兵法》(即《齐孙子》)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89篇,在《隋书·经籍志》中没有记载,可见已经失传,因此,宋以后不少有人怀疑孙武、孙膑是否各有兵法传世。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出土了《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以及其他先秦兵书,这部失传了一千几百年的孙膑的军事著作重见光明。《孙膑兵法》经过整理,其中上编15篇被专家们确认为孙膑及其弟子的著作,下编15篇还有争论。总之,《孙膑兵法》继承和发展了先辈孙武等人的军事思想,总结了战国时期的战争经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在《管子》中保存有稷下兵家的著作,如《兵法》、《七法》、《参患》、《制分》、《地图》等篇,反映了稷下兵家的军事思想。

2。强调"道"与"势"的军事哲学思想

在战术上,孙膑提出了以"道"制胜的原则。这里所说的"道",是指战争的规律。《孙膑兵法·陈忌问垒》就有这样一句"先知胜不胜之谓知道"。就是说先知道了战争能取胜或是不能取胜的道理就是懂得"道"了。这里就说明了"道"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取得胜利,在什么条件下不能取得胜利,这只有掌握了战争的客观规律的人才能够明白,而绝不是仅凭主观意识就能看出来的。

在《威王问》中孙膑说:"威王问九,田忌问七,几知兵矣,而未达于道也。"意思是通过齐威王问的九个问题和田忌问的七个问题,可以看出他们几乎是知道了如何用兵了,但是还是没有真正掌握用兵的客观规律。孙膑在《纂卒》一篇中清楚地讲出:"知道,胜";"不知道,不胜"。就是说懂得了战争的客观规律,打仗才能取得胜利,而不懂战争的客观规律,打仗是绝不可能取得胜利的。对于这一观点,孙膑在他的《兵法》中反复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清楚的阐述。他在《兵情》说:"知其道者,兵有功,主有名"。意思是说,懂得了战争的客观规律,军队才能主战功,君主才会扬名于天下。在《八阵》篇中,孙膑又说:"夫安万乘国,广万乘王,全万乘之民命者,唯知道。"意思是说,要想使有万乘兵车这样的大国安定巩固,扩大其疆域,保全其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就必须要懂得战争的规律。由此可见,孙膑对"道"的重视,也体现出了孙膑在对待战争这一社会现象中的唯物主义思想。

在如何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军队的战斗力方面,孙膑非常地强调"势"的作用。所谓"势"一词,是儒家学者子夏最先提出的,他说道:"善持势者早绝奸之萌"。就是说,善于把握势的人在不利因素还在萌芽状态时就把它铲除了。孙膑与慎到都继承并发扬了子夏这一理论。慎到将"势"用于政治上,而孙膑将"势"用于军事上。他指出:"势者,所以令士必斗也。"就是造成险峻的态势,是为了让士卒勇猛战斗。"势"的主旨就是尽可能地排除不利因素,尽可能地创造有利因素。在历史上,孙膑对"势"的强调是很有名的。在吕不韦编撰的《吕氏春秋·不二》中对各家特点的概括中就指出"孙膑贵势"。

在《孙膑兵法》中,孙膑以《势备》一整篇的篇幅来专门论述了关于"势"的问题。可见,他对"势"的格外重视。在这一篇中,孙膑说:"羿作弓弩,以势象之"。"何以知弓弩之为势也?发于肩庸之间,杀人百步之外,不识其所道至。故曰,弓弩势也。"意思是说,后羿制造出了弓弩,用来象征势,因为箭是在肩与胸之间的地方发出去的,这就是一个有利因素,却能够在百步之外杀伤敌人,而敌却不知道是从哪里射出来的,这又是一有利因素。这样使敌人还没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就丢了性命,正是"势"的威力,所以说弓弩象征着势。

在战争中,军队战斗力发挥的好与坏与将领所制造的"势"有着很大的关系。比如骑兵机动灵活,进退迅速,但是如果将领把沼泽地选择为战场,那么骑兵的战斗力就不可能发挥出来。这说明同样的一支军队,在不同的"势"下,所发挥出的战斗力是截然不同的。在这一方面,孙膑所指挥的马陵之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马陵之战中,齐军在马陵道伏击远道追击的魏军,以逸待劳,靠"势"。齐军将魏军诱入山谷使其有劲使不出来,靠"势"。齐军在两面山坡居高临下,靠"势"。孙膑指挥着齐军形成最有利的"势",庞涓就只得"死于此树之下"了。孙膑还认为军阵、机变能力、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这三个方面,也与军队战斗力的发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这三个方面也同样可以造成对敌不利的"势",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军队的战斗力,从而达到"破强敌,取猛将"的目的。因此,孙膑在《纂卒》中说:"其巧在于势"。就是讲用兵打仗的决窍就在于为自己制造有利的"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有哪些方面的传承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战国时期哲学之六:兵家
《尉缭子》思想窥探
文史专论 | 从孙武到孙膑
兵者诡道——春秋战国时的辉煌兵家
春秋战国时期,哪些人可以称得上军事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