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故事逻辑:保证每一个“是什么”背后都有一个“为什么”

  现在,你已经对小说里将要发生的一些事情有了可观的认识,尽管尚且朦胧。而且此时与尚待完善的场景卡相比,你的想法清单很可能要长得多。不要灰心,因为现在你手上的东西都与故事密切相关,收获已经相当可观了。现在我们就开始把笼统的东西转变成生动的细节。

  怎样才能实现这个转变呢?方法是问“为什么”。因为除非你知道它为什么会发生,才能明白具体将要发生什么。这个“为什么”,让一件事情可能发生、能够发生、确实发生,是小说内在逻辑的源泉,由此,事情一件接一件发生,你的读者如饥似渴地盼着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为什么”这个问题能够驱散迷雾,让故事的因果轨道出现在你的想象中,清晰且精确,等着你让它焕发活力。

  答案往往藏在主人公的过去之中。

  浏览你正在思考的每一个场景,你会注意到两种情形,它们会让你回到过去做进一步挖掘。一种情形是你有一个具体的情节点或者场景,但是没有逻辑支撑,难以令人信服。第二种情形是,你针对小说在很多方面都做了笼统的总结归纳(总的来说,它们看上去棒极了),但是缺少切实的细节,因此,当你去细细思忖到底会发生什么的时候,却发现它们缺乏内容。

  在这一章里,我们来对这两种情形加以分析。我们的目标是熟练掌握“为什么”这个工具,以此来发掘细节,进而提炼出真真切切、有血有肉的场景。

  在你的想法清单中,位列第一的场景可能在很早之前就发生了。对于珍妮而言,列表上的第一个情节点具有极强的容纳能力,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整个因果轨道建立了起来,促使鲁比偷了一只狗,开始四处躲藏。

  这个情节点直接来自珍妮的“第六声嘀嗒”:做兽医的姐姐诺拉对鲁比的精神状况深感忧虑,她想逼鲁比离开家,到奥哈伊住上几个月。鲁比听到这个决定如临大敌,她决定“借”一只狗,来说服诺拉放过自己。

  听起来合情合理,是不是(但你知道,这恰恰证明了诺拉对鲁比精神状态的担心并不多余)?它清晰、简洁、具体,甚至已经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画面。

  但是存在一个问题,珍妮在设想鲁比的计划时,也意识到了。这个情节点看起来干脆利落,但其中隐藏了一个重要的前提:鲁比是一位成功的电视编剧,诺拉怎么就有本事让她离开自己的家呢?

  尽管珍妮发现了这个问题,但其实很多作家是看不到的。一旦他们觉得一个想法看起来不错,就顺着写下去,好像它是一个已知事实。因此既然这个情节点听起来无懈可击,就摸索着继续往下写,写了很多页之后才发现里面存在的逻辑漏洞,导致他们写出的这么多全部失去了意义。这一天的写作简直糟透了。

  放弃一个一见钟情的想法是很痛苦的,但长痛不如短痛。要是等你已经习惯了这个想法再将其舍弃,就像开除自己最亲密的朋友。尽管她对这份工作没有天赋,但视工作如生命,同时,办公室里其他人也在威胁你,如果把她开除就集体辞职。

  所以我们应该在一开始就监测每一个情节点的可信度。这样做的好处是,通过深究“为什么”,得到更多的“是什么”,以推动故事的发展。

  现在,你的信条应该是:细节生成细节。

  所以珍妮开始探寻为什么诺拉能把鲁比拉出家门。为此,她在依然含糊不清的情节点中通过了三重考验。一重比一重难。

  为什么我的情节需要这件事发生?

  这是最容易回答的一个问题,许多情节点看起来精彩巧妙,但实际上杂乱无章。这个问题可以帮你把它们消灭在萌芽状态。珍妮的这个情节点很容易便通过了这一重考验,因为整个情节都与鲁比偷狗相关。接着,她进入了第二重考验。

  从逻辑上看,为什么它可以发生?换句话说,它具备发生的可能性吗?

  没错,珍妮那个模糊的情节点会卡在此处。其中的逻辑问题显而易见,并不是说她提出的情节点从根本上不可能实现,比如说“之后诺拉及时把鲁比送了回来,这样自己就能尝到真正原始健康的食物了”(当然,如果珍妮正在写的是一部推理小说,她会让这一点变得可信)。珍妮此刻要做的,是让一件可能发生的事情——诺拉威胁要把鲁比从家里拖出去,转化成在故事的细节支撑下面确实发生的事。

  一些可能发生的事立刻在她的脑海中转动起来:

  ● 诺拉拥有一家电视剧制作公司的股份,或者可能是管理层的一员,而鲁比房子的所有权正是属于这家公司的。

  ● 诺拉是个泼妇,而鲁比性格温顺。

  ●  诺拉是个催眠师;她只要取出一块怀表,在鲁比面前晃一晃,就能让鲁比乖乖听话。

  显然,最后一条让珍妮的挫败感暴露无遗。上述几条解决方案的问题在于它们都与人物不相关,都没有连通第三条轨道。这时,珍妮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把事情想复杂了,于是到奥卡姆剃刀原理中找答案:最简单的解决方法往往是正确的那一个。假如诺拉是鲁比房子的主人,怎么样?这样的话,如果她非常担忧鲁比的精神健康,就能逼她搬出去。

  完成任务!现在这个情节点的逻辑打通了。下一步就是思考为什么诺拉拥有鲁比的房子,一层一层剥丝抽茧,看看这个情境能否通过最后一重考验。

  从主人公的内心矛盾来看,为什么这件事会发生?

  这个问题能让你洞察到这个情节的真正意义。可能你猜到了,如果一个情节点已经突破了前两重考验,那么这个问题就决定了它是否能被写进小说里。

  为了弄清诺拉拥有鲁比的房子是否合乎逻辑,我问了珍妮几个问题:

  莉萨:为什么诺拉拥有这所房子?

  珍妮:因为遵照父母的遗嘱,房子留给了她。

  莉萨:为什么遗嘱把房子留给了诺拉,而不是鲁比?

  珍妮:因为诺拉的年龄比鲁比大得多。他们在确立遗嘱的时候,鲁比还是个小孩子。他们也没想过去修改。这样就没问题了吧?

  莉萨:开头不错。可信,但只是在逻辑层面可信。怎样使它与鲁比的错误信念融合?

  珍妮:啊!好,没问题。如果小说里出现了遗嘱,就说明她们父母双亡。也许他们去世的时候,作为一名刚大学毕业,想打入电影界或服装界的女裁缝来说,年轻的鲁比能在洛杉矶有房子,毋庸置疑,真是上帝的馈赠。我想着诺拉一直希望和鲁比重新建立联系,自从诺拉上大学,她们的关系就疏远了,那时鲁比才十二岁,是安德森先生去世前夕。鲁比接受诺拉给自己提供的住处,但内心还是与她保持距离。这让诺拉感到受伤,因为照顾鲁比是她从小到大唯一感受到的家庭温暖。失去了这个温暖,诺拉就要面对这样的现实:她的父母对她不管不顾、冷酷无情,就像对待鲁比那样。因此出于恐惧与渴望,诺拉基本上等于把这个房子给了鲁比,但未在法律上这样做。诺拉从未在鲁比面前摆出一副房子主人的姿态,也不曾拿她的拥有权去威胁鲁比。直到现在,鲁比让她一筹莫展。

  很好!如你所见,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逻辑问题,越深挖,你的收获就越大。珍妮正在朝核心地带开进,那里幽暗深远错综复杂,正是“为什么”这个主观问题衍生了诺拉的行动,允许鲁比一直住下去,而且这个问题的答案肯定可以连通小说的第三条轨道。如此说来,诺拉深爱着鲁比,鲁比也爱她,那时鲁比的错误信念尚未确立,她还愿意对人敞开心扉。

  经过三重“为什么”的考验,珍妮这个模糊的情节点变得愈发具体、有力。她的目标就是确保现有的情节点无论是从外部还是从内部来看,都合情合理。搞定!尽管珍妮的场景卡中并未添加新的内容,但在这一过程中却收获了硕果:她不仅可以保留开篇的场景,还能继续沿着故事线往下写,因为她知道这条线在逻辑层面上合乎情理,在心理层面上也畅通无阻。

  等等,收获还不止这些。除了赋予这个情节点以驱动故事发展的力量,珍妮还发掘出了更多的“是什么”。当然,这其中的每一个都像最初的原始情节点那样,模糊不清,但她知道了从什么地方入手去挖掘鲁比与诺拉共同的过去。比如,以下三个方面都是理想的选择:

  ● 在诺拉离开家上大学以前,她与鲁比的关系亲密融洽,但因为父母冷酷无情,诺拉的离开在鲁比心中留下了巨大的缺口。

  ● 在诺拉还没上大学、安德森先生还没去世之前,鲁比对诺拉爱得全心全意,这意味着诺拉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能让她敞开心扉的人。所以,诺拉离开后,鲁比感到自己被抛弃了。啊,对,被抛弃问题!

  ● 诺拉对鲁比的房子具有所有权。对这一点,鲁比无所谓。她也许认为自己对房子有“普通法”所有权——只要你住的时间够长,它就是你的了。在她看来,这房子就是她的。

  既然这对姐妹的关系在小说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珍妮马上把已经拓展的部分加入了鲁比与诺拉两个人的简介,塞进了对应的人物文件夹中。

  练练笔:

  现在轮到你看看自己的想法清单和场景卡了,找出逻辑和材料组织这两个方面不清楚的地方。如果两个方面都不清楚,不要惊讶,也不要灰心。沿着时间的先后顺序去检查。这一点很重要,就像珍妮切入鲁比和姐姐的关系时那样,通过对第一个情节点的探测,你得到的信息一定会影响并确定第二个情节点,让你有新的发现,如此进行到下一个情节点。目标就是让每一个模糊的情节点通过这三重考验。

  如果在此过程中你对主人公,或者对其他人物有了新的认识,一定要记下来,放进这个人物的文件夹中。想法清单里还在不断添加新的模糊情节点,那么,如果有具体的场景露出冰山一角,那就把它写成场景卡,要么放进“随机文件夹”,要么放进“拓展文件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写小说有多难?6W原则引导灵感转变为故事!
[幽默故事] 难闻的气味
阿甘正传中的“性”
《阿甘正传》:历史、神性与命运
绝对不能错过的法国恐怖片Top6!惊险刺激直击灵魂!
堆糖-美好生活研究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