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写尽秋意岁月的十五首顶峰诗词


 

远上寒山论道


首发

2023-8-7 23:18 · 来自海南 · 工程设计企业城乡规划设计高级工程师 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本文约7000字。

四季轮回,各有特色。

春光明媚韶华易逝,夏季酷暑时光苦长,秋风萧瑟惹人寂寥,冬日凋零万物感伤。

古人对秋景秋意的描写和表达,向来都不吝笔墨。千百年来,写尽了秋景和人生,写尽了秋日的世间百态和岁月光阴。

本篇文章整理和讨论的是有景境有情境的秋景时刻。

这里,有悲秋、有寂寥、有赞叹、有低语,还有豪情万丈……

一、最沉郁悲凉气象高浑的秋景

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暮秋,杜甫于重阳节独自登上夔州高处,写下这首千古名篇。

杜甫晚年之作《登高》乃是无数文人、学者首推的七律第一(可参见拙作《杜甫<登高>》赏析),不仅在格律上浑然天成,集古今大成。在诗作里表达出来的意境更是谓之千古大观。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前八句写的就是暮秋。

全诗一开始“风急”两个字就带动全诗,一下子把读者拉到了一个无比紧张无比寥廓的场景之中。“天高猿啸”场景突然扩大,天地之间仿佛只有作者一人和无比萧瑟的秋景。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境界进一步扩大,无边无际的秋色,无边无际的长江,诗人的想象力早已远到了无穷无尽的天地宇宙之中。

《唐宋诗醇》中言道:“气象高浑,有如巫峡千寻,走云连风,诚为七律中稀有之作。后人无其骨力,徒肖之于声貌之间,外强而中干,是为不善学杜者。”

“气象高浑”四个字形容《登高》前四句的意境可谓准确。

《登高》后八句从写景到写情,秋意中蕴藏的巨大深情终于爆发出来,国仇家恨,几十年羁旅他乡,一生壮志难酬,不禁让人想起杜甫自己写的“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绝唱和悲呛。

这首《登高》把暮秋萧瑟寥廓和作者的雄心悲壮写到了极处,是一首拔山扛鼎的悲歌,也是写尽秋景的千古奇观。

借用清代杨伦《杜诗镜铨》的一句话概括:“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胡应麟《诗薮》评价道:“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天地之间,唯山河草木可鉴。

二、最平淡却包蕴深情的秋景

本篇应为李白在长安期间,即公元730-公元731年(开元十八年-开元十九年)间,或公元735-公元743年(开元二十三年-天宝二年)所作。

李白的《子夜吴歌》中,《秋歌》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借秋景表怀思念之情,古诗词中比比皆是,李白也有大量这样的诗作,比如那首最著名的《秋风词》“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但是,《秋歌》这首诗并不像《秋风词》那样开门见山、直接表达,而是用秋月、秋景、秋风三者巧妙的白描出一幅简单却包含深情的场景。

整体看来,《秋歌》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

而电影中的插曲就是:“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种境界,就是平淡中的巨大深情。

王夫之在《唐诗评选》评价道:“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三、最清新空灵的秋景

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王维隐居辋川别业,在隐居期间,创作了大量诗作名篇,本篇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称赞王维的作品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山居秋暝》就是“画中有诗”的代表作。

《山居秋暝》写的是初秋的景色,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整首诗就是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山水画和乐曲之中,更表现出了诗人空灵的情怀和对更美好理想境界的追求。

郭濬在《增订评注唐诗正声》评价道:“色韵清绝。”

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评价道:“随意挥写,得大自在。”

诗中的声音、光线、色彩自成高妙境界,初秋空灵优美无以复加。

四、最壮观气象万千的秋景

公元675年(上元二年),年仅二十六岁的王勃赴滕王阁宴,席间挥笔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不仅震惊当场,更流传至今,震惊世人。

《滕王阁序》中无一不是名句佳句,其中描写秋景的几句更是千古佳句。

滕王阁序

……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

据说,席间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句一出,“公乃大惊'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出立于勃侧而观,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唐摭言》)。”

《滕王阁序》之骈俪藻饰,辞采华美可谓无出其右。落霞二句更是极尽华丽之能事。

秋天的色彩,青天碧水红霞白鹭。

秋天的动感,秋水微波,白鹭起飞。

秋天的声音,渔歌唱晚,雁阵惊寒。

水天相接,视野万里,无比精致的秋天暮色江景。

虚实相间、动静相生,层次立体,远近分明,气象万千。

胡应麟在《诗薮》评价道:“神俊无前,六代体裁,几于一变。即“画栋”“珠帘”四韵,亦唐人短歌之绝。”

五、最萧瑟的秋景

又是一个不知道哪年的唐朝的深秋,贾岛孤身一人骑着驴行在长安的大街上,眼前的萧瑟景象让他不自禁的想起当年和朋友的离别场景。

忆江上吴处士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吹(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落叶满长安”写古都的秋色,写出了古城千年的岁月沧桑和落寞,后人再无其它诗句可比。后来被无数人引用化用。

沈德潜《说诗晬语》评论道:“贾长江'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温飞卿'古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卑靡时乃有此格!后唯马戴亦间有之。”

六、最伤感离愁的秋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仓皇逃亡蜀地,次年,也就是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大批文人逃到江南避乱,张继也在此逃难大军之中。

这一年深秋,张继夜泊姑苏城外,深夜,在枫桥下的扁舟中,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国破家亡之愁,羁旅之愁,离别之愁,一个“愁”字统领全篇。

月落后的暮色、乌啼、漫天霜、寒江、渔火、诗人构成了一幅无比凄凉、深远的暮秋夜景。

黑沉沉的暮色、雾蒙蒙的霜天,映衬着波光粼粼的江面和孤独的一盏渔火,渔火一闪一灭,乌啼隐隐时断时续,清冷、深沉。

老城、古寺加上夜半钟声,给这幅清冷的画面平添了空旷悠远的意境。

这一切,构成了无数后人无法突破的深秋伤感离愁的艺术境界。

如果说前三句还只是比较静谧的深秋画面,最后一句的“夜半钟声”打破了暮色,更反衬出深夜的静谧。而此时,伴随着一明一暗的渔火,扁舟之中,深夜难眠的诗人卧听钟声的感受就不言而喻了。

王谦在《碛砂唐诗》中评价道:“'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转辗反侧之意自见。”

当然,后人读者很多纠结于是否真有“夜半钟声”,而忽视了诗文之意境,可谓买椟还珠新解。

七、最凄凉的秋景

元朝民族高压,文人地位一落千丈。马致远一生不得志,漂泊不定。

某日深秋,羁旅途中的马致远心有所感,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是白描的代表作。

全篇妙在意断神连。二十八个字,几乎都是名词的连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这十个名词连在一起,构成了无比简练,又无比生动的天涯游子羁旅图。

全篇没有一个愁字,没有一个秋字,但是,就在这幅无比简练的白描图中,蕴藏着的同样是无比深沉的凄凉和愁思,跃然纸上,入木三分。

宋以后,已经很少能看到李杜苏辛笔下那样无比壮阔的景色,更转向于对细节和近景小景的刻画,常见的场景中,枯、老、昏、古、西、瘦这几个形容词无比传神,最后的断肠二字更是点睛之笔。

浓缩才是精华。此篇为悲秋的不朽之作。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小令定格》中评价道:“秋思之祖。”

王世贞在《曲藻》评价道:“景中雅语。”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评价道:“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八、最冷清空旷的秋景

开元年间,同样不得志的孟浩然,转身山水之间,成就了他这个山水田园的代表诗人。

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深秋,在漫游吴越期间,来到了建德江(今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江上游建德县),诗人站在扁舟之上,千头万绪,纷至沓来,写下了这首名篇。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赏析这首诗,必须要把孟浩然另一首诗一起赏析,才能深刻领会。

就在诗人漫游吴越前一年,写下了《自洛之越》,曰:“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从这首《自洛之越》诗句中,可以看出诗人满怀抱负,然因政局不得志后,失意愤懑之情。

半年之后,来到吴越,深秋暮色中,诗人泊舟江上,年轻时候的抱负,怀才不遇的心情,失意和愤懑,羁旅之愁,可谓千头万绪,一起涌到心头。

这种心情之下,诗人却说:“江清月近人”,也正是诗人心寄明月,渐有放下的心境,可谓意味深长。

桂天祥在《批点唐诗正声》评价道:“语少意远,清思痛入骨髓。”

九、最逸兴陶醉的秋景

杜牧官至中书舍人,比起李杜孟浩然等人来,他笔下的秋景逸兴横飞。

某日深秋,杜牧乘兴入山,秋高气爽,红叶满山,诗人诗情大发,写下这篇名作。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景在杜牧笔下,是色彩绚烂、清新明快的,在如此的秋色下,作者的心情自然也是开怀淋漓。

诗文前两句仿佛是镜头逐渐拉远,把读者的视线从脚下的石径小路,慢慢引导到远处白云缭绕中的农家院落。这样的景色已经很美,但是最让人陶醉,甚至移不开脚步的还是漫山遍野,红于二月花的红叶。

刘邦彦在《唐诗归折衷》评价道:“唐云:'妙在冷落中寻出佳景。’”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评价道:“'霜叶红于二月花’,真名句。诗写山行,景色幽邃,而致也豪荡。”

暮秋萧瑟之景,作者笔下却如此生机勃勃。可谓情境与景境互成,王国维说:“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诚然。

至于,是白云“生”处,还是“深”处,笔者更倾向于“生”处,以为更有意境。

杜牧此篇《山行》,普通认为是今长沙市岳麓山,笔者多次去岳麓山,也很喜欢岳麓山,尤其是暮秋满山红叶,爱晚亭小憩,吊古怀今,无比惬意。

十、最禅意感慨的秋景

安史之乱后,王维晚年“逃于佛”,“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是夜,暮秋雨夜,禅房打坐的王维深陷于人生老去的悲哀之中,无比的空虚哀愁之中,写下了这篇名作。

秋夜独坐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深山辋川别业,偌大的空堂,除了诗人自己,堂上只有灯烛,屋外只听见雨声。

已是深夜二更时分,诗人也已经垂垂老矣,看着空屋中的残烛,听着屋外的雨声,他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像看见它们正被秋雨摧落;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他听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堂屋来叫了。

从人生转到草木昆虫的生存,更觉悲哀,这无知的草木昆虫同人一样,都在无情的时光、岁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鸣。

何文焕在《历代诗法》评价道:“神伤幽独,是夜情景,万古如生。”

王士禛在《唐贤三昧集笺注》评价道:“真意溢于楮墨,其气充足,清婉。”

十一、最乡愁的秋景

公元1040-1043年间(康定元年-庆历三年),时任陕西四路宣抚使的范仲淹,在西北边塞写下了这篇名作。

苏幕遮·怀旧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诗情豪放,虽表现羁旅相思之愁,却也从大处着笔。

一入笔,就是辽阔的天地,天地间再到茫茫无际的水面,水面上烟波荡漾,远山街天,水天一色,远处是一抹斜阳。

这是诗人心中的江南秋景。

江南秋景越美丽,深处边塞大漠的诗人就越为离乡而愁。

卓人月在《古今词统》评价道:“'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行人更在春山外’两句,不厌百回读。”

本篇对后世影响甚大,李叔同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词直接受本篇影响。

十二、最苍茫的秋景

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深秋,孟浩然告别洛阳,独自漫游吴越。

最寒冷的深秋,诗人来到了长江下游,扁舟之上,北风呼啸,写下了这首名篇。

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本篇应该写于《宿建德江》之后,愤懑之情溢于言表,已经没有了“江清月近人”的含蓄和委婉,也许是受北风凛冽之故。

北风呼啸之下,树叶已经凋零,江上大雁一行南飞,清冷的江山无比苍茫。

孤帆远去,鸿雁南飞,此情此景之下,诗人本来就郁闷、失意的心情更是一时涌上心头。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道:“起手须得此高致。”

十三、最含蓄的秋景

公元834年(大和七年),李商隐长安应试落榜,投奔表叔崔戎,次年,崔戎调任兖州,同年病故。

公元835年(大和八年),李商隐离开崔家,旅宿在一个骆姓人家的园亭里,想起表叔崔戎和崔雍、崔衮两位表兄弟,写下了这首名篇。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骆氏亭位置几不可考。有河北说,有长安说,笔者认为《唐语林》记载:“有骆浚者,曾于长安春明门外筑台榭,即为'骆氏亭’,食客皆名人。因李商隐诗中有'隔重城’之语,后有学者认为'骆氏亭’应为骆浚所筑。”比较接近事实。

心高气傲的李商隐落榜后,长安亲人又调任病故,举目无亲后,投奔到骆家。

寄人篱下,可能收到了一些冷落,或者骆家对李商隐还算不错,但是想起在崔家充满亲情的时刻,诗人还是感触良多。

深秋的长安,雾气蒙蒙,到处透漏着冷清,骆家的竹坞虽然清幽雅致,但是自己却因思念远隔重城的亲人心思重重。

突然发现,漫天的飞霜变成了连绵的秋雨,滴滴答答的秋雨打在窗外的枯萎的荷叶上,竟然也是另一种风景。

枯萎的荷叶,淅沥的秋雨,看似颓废的景色却给诗人一种聊解相思的慰藉。

这种慰藉仿佛余音绕梁,缠绵不尽。

《玉溪生诗说》中记录纪昀曾评价道:“分明自己无聊,却就枯荷雨声渲出,极有余味;若说破雨夜不眠,转尽于言下矣。'秋阴不散’起'雨声’,'霜飞晚’起'留得枯荷’,此是小处,然亦见得不苟。”

何焯在《李义山诗集辑评》评价道:“下二句暗藏永夜不寐,相思可以意得也。纪昀曰:不言雨夜无眠,只言枯荷聒耳,意味乃深。直说则尽于言下矣。又曰:'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寄怀之意,全在言外。”

十四、最梦幻浪漫的秋景

元末,不知名的诗人唐珙,在某天的深秋,独自泛舟洞庭湖,酒醉后清醒过来,正好是深夜,满船星光,波光粼粼,诗人不只是梦境还是现实,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题龙阳县青草湖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青草湖与洞庭湖相连,就是洞庭湖的一部分。

秋风西来,吹动了洞庭湖的碧波,碧波不断涌起,渺渺茫茫,一片白光,彷佛是把美丽的湘君吹成了满头的白发。一句话,就把萧瑟的秋景和传说联系起来,读者引入到一个凄美的神话故事中。

诗文后两句更是亦真亦幻,非梦非真,彷佛梦境,彷佛童话。

睁开刚刚沉醉的双眼,突然看到了一个传说的神话世界。天上的星光倾泻在水中,自己仿佛在银河中荡舟,虚实相间,无与伦比。

如果说都是梦境,妙在一个“压”字,又有了真实的感觉。

诗人和读者都是如梦如幻,不知所处何方。

这样浪漫梦幻的秋景,恐怕也出现只有在这篇诗文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江建高在《唐诗“孤篇”浅论》中评价道:“①作品移情于景,不露声色。②末两句与杜甫'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小寒食舟中作》)奇想相似,只是情调一清朗一苍凉而已。”

十四、最豪气干云的秋景

悲秋之萧瑟,感秋之凄凉,伤秋之凋零,念秋之羁愁,谈秋之悲壮。

总有人,秋风萧瑟中,独立天地之间,以万钧之势,咏叹秋之豪气干云。

公元1925年,深秋。时年三十三岁的毛泽东在革命形势不明朗,敌人的严酷追捕下,来到岳麓山下,橘子洲头,写下了这篇千古名篇。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站立橘子洲头,脚下湘江滚滚北去,深秋之中,彷佛天地之间,只有诗人一人。诗人一开篇就是无比壮阔的景象,远处万山红遍,脚下漫江碧透,长空飞鹰,鱼争自由,宇宙间万物生灵都在诗人眼中。

这就是王国维说过的“有我之境”。

在志在国家的诗人眼中,再萧瑟的寒秋,再寥阔的景象,也不过都是眼前之景。诗人的志向在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所以,在诗人的远大境界中,寒秋之凄凉早已一扫而空,变成了蓬勃的,无限的生命活力和豪情。

吴奔星在《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中评价道:“上片侧重在'兴’与'观’。如'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诗可以'兴’,读之令人振奋,感到鼓舞;'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则是诗可以'观’,意味着从认识世界走向改造世界。“

暮秋夔州 不尽长江滚滚来

长安秋晨 落叶满长安

秋夜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诗中的秋色
写给孩子的古诗词解读·《咏鹅》
五十首关于秋天的诗词,写尽秋思
秋风、秋雨、秋月夜,十首唐诗十种秋景!
贾岛《忆江上吴处士》:我的朋友你何时归?
十六首古今史上最强豪放咏秋诗词排行榜,还有遗漏的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