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极十三势是专门克制大清朝摔跤术的“只手打遍天、三道防守圈”

太极十三势原本是半边拳,是右手主力手的单手拳,与单手剑术同理,轻灵为尚,顺势而为。故而美其名曰“只手打遍天”,是专为克制大清朝的国技“摔跤术”而创造的技艺。

“掤、捋、挤、按”四正手,为第一道防守圈,实乃以手腕为轴划圆、只是一转而已。“采、挒、肘”实乃以整个手臂在划圆,此为第二道防线。一、二道防线都是“中定不动步”,是轻伤不下火线,打死不动步。胡搅蛮缠,如《西游记》中的蜘蛛精织网,封闭洞口,重重叠叠,密不可破。

“靠”与“进、退、顾、盼”为第三道最后的防线,以身“靠”,以身划圆,腾挪闪战,挨着何处何处靠,周身无处不可靠。

这就是”太极十三势“,把整个手臂与身的功用发挥到了极致的境地,如剑如枪如龙,用主力手在半侧身前织出一片防护网,故曰“半边拳”、“只手打遍天”。

这是鄙人推研的杨氏“十三势”的原始风格,是与大清朝的国技——摔跤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专门用来克制摔跤术的绝技。有真实的例证,黄性贤在马来西亚与世界摔跤名家的比赛可证。头条网搜《黄性贤擂台赛》查看视频。

杨氏把陈家沟的刚柔相济的“打”的拳术,改造成“不许打”的摔人术,是适应当时上层社会的实际环境,是一种特殊情境下的特殊产物,只适用于大清朝的摔跤术,也只是显风光于大清朝的上流社会。随着大清朝的灭亡,杨氏的“十三势”也就失去了其特有的发挥其特长的土壤与平台,重新进入需要“打”的武林江湖,其短处与缺陷是显而易见的,不认栽也不行啊。

其实,真正的“太极拳”代表是武禹襄与李亦畲。“太极拳”一名,白纸黑字的首次见诸典籍是李亦畲的《太极拳谱》。而且,真正的太极拳“打”的是“活步、开合”,是能打的拳术。与拳击的理念、方法几乎重合,拳击也是活步、拳击。太极拳发展到李亦畲时代,已经只有开合、活步,不再提及“八法、五步”了。从李亦畲自著的《五字诀》、《行功要言》可以见证到。

“八法、五步”是阉割掉“打”的因素,专门用来克制摔跤术的特殊技艺。故曰,杨氏太极拳其实应该称为杨氏“十三势”,言必称“八法、五步”,称为“太极拳”真是太过勉强。

“十三势”也有其长处,“八法、五步”其实就是在走化、躲闪而不击打,如飞鸟爱惜自己的羽毛,不使有一片树叶落到身上,身滑似游鱼,灵敏如猿猴,身上不许有一点的力加于其上,周身轻灵,用于摔跤和健身养生,都是极好的上乘技术。

上面所说的“单手半边拳、只手打遍天”,手臂与全身如剑如枪如龙,正是”十三势“的长处的运用,手如缠丝如舞彩绸,环环相扣,圆圈不断,如以丝线缠物,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此皆不离摔跤之法也。

呜呼,世上不明其道之徒,不知在大清朝灭亡之后,杨氏“十三势”作为技艺的历史使命也到了尽头,还在妄想以“十三势”在武林中“打”出名头,可知其以卵击石、必败无疑了也。

只有走健身养生之路,才是正确的出路,也是一条无限光明的坦途。上个世纪的杨氏十三势传人进行的拳术改革,正是有先见之明的英明之举,既造福了天下苍生,又不使家传技艺绝传。

“十三势”能自守,能全身而退,只求跑得快、躲得快,捷如猿猴,灵敏如猫,就算是达到极致了。能打的太极拳是武禹襄、李亦畲的“活步、开合”太极拳,真要是练明白了,在道理和境界上是要比西方拳击高出一大截子的。

看过《黄性贤擂台赛》的视频,看黄性贤用太极“十三势”技艺大胜摔跤术,真是完美地证明了杨氏的“十三势”,就是为了克制满清的国技“摔跤术”而诞生。也说明“只手打遍天”、“打遍天下无敌手”或许是专指对付“摔跤”而言的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技击乃武术之初衷与根本
太极拳的特点
拳以太极名,根本之“道”在于“不受力”
《细说太极》三句半,给你生活加点料!
杨氏太极拳老四路(四路)
杨氏太极拳的手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