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同样是弑君,为什么司马昭的名声比刘裕差那么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不堪,弑君之事也屡见不鲜。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司马昭弑君和刘裕弑君。司马昭和刘裕都是位高权重、掌握实权的权臣,他们为了满足个人野心,登上皇帝之位,不惜弑君。
然而,同样都是弑君,司马昭的口碑却被刘裕差太多了。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足以让司马昭身败名裂。而刘裕却被誉为南朝第一帝,以布衣之身,匡复社稷,成就了一番霸业。司马昭弑君和刘裕弑君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司马昭的口碑输给了刘裕?其实,司马昭和刘裕没有本质区别,走的都是权臣篡位的路数,只是结局不一样。司马昭身败名裂,刘裕功成名就。
司马昭弑君之时,事发突然,完全是个意外,司马昭无意弑君
司马昭自接过哥哥司马师的衣钵,接掌曹魏之后,就一直在为篡位称帝做准备。司马昭多次逼迫魏帝曹髦给他加官进爵,但他又假惺惺得拒绝,以博取名声。这都是在为篡位称帝在做功课。
司马昭执政初期,一直是以大将军的身份执政,在他的逼迫之下,朝廷给他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同时赐予他剑履上殿的特权。司马昭很快予以拒绝。
司马昭执政的第二年,司马昭从大将军晋升为大都督,随后朝廷册封司马昭为高都公,加九锡,假斧钺,并赐予他奏事不名、剑履上殿的特权。司马昭再次拒绝。
公元257年五月,镇东将军诸葛诞起兵反抗司马昭,司马昭裹挟着曹髦和郭太后,亲赴淮南平叛。在淮南经过连续苦战,司马昭于258年正月,平定了诸葛诞之乱。258年五月,朝廷册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进位相国,设置晋国,并能自行任命晋国的官吏。封公和加九锡,这是权臣篡位的标配,这对曹魏和司马昭意味着什么,答案不言而喻。司马昭为了表示自己对曹魏忠心耿耿,绝无篡位之心,连续拒绝了九次。
五月,天子以并州之太原上党西河乐平新兴雁门、司州之河东平阳八郡,地方七百里,封帝为晋公,加九锡,进位相国,晋国置官司焉。九让,乃止。-《晋书·文帝纪》
公元260年四月,朝廷再次下诏册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司马昭还是拒绝了。
司马昭授意朝廷给他封晋公、加九锡,其实有测试士族反应之意。他想试探士族,对他篡位之事持什么态度。士族对此没有太大反应,不管是朝廷还是方镇,都没有人反对司马昭封晋公、加九锡。很明显,在曹魏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士族,几乎都倒向了司马家族。这也意味着,司马昭篡位称帝的时机已经即便成熟了。
就在司马昭憧憬着皇皇帝美梦的生活,魏帝曹髦不甘心做司马昭受禅称帝的工具,说了那句著名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后,就带着一群毫无战斗力的乌合之众,前往讨伐司马昭,曹髦被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指使兵士所杀。光天化日,众目睽睽,曹髦当街遇害。
帝遂帅僮仆数百,鼓噪而出。文王弟屯骑校尉伷入,遇帝於东止车门,左右呵之,伷众奔走。中护军贾充又逆帝战於南阙下,帝自用剑。众欲退,太子舍人成济问充曰:“事急矣。当云何?”充曰:“畜养汝等,正谓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济即前刺帝,刃出於背。-《汉晋春秋》
就当时的双方实力而言,差距悬殊,曹髦几乎是必死无疑。但是曹髦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司马昭的心腹所杀。确实让司马昭陷入了极大的被动,也让他被迫停止了篡位称帝的步伐。
不过曹髦遇害,却是个意外,虽然和司马昭有关,却不是司马昭有意为之。司马昭当然不想想让曹髦死,他希望曹髦平安无事,这样才能禅位于他。如果曹髦死了,司马昭还得重新立一个傀儡皇帝,再安排禅让。这是典型的多此一举,搞不好还会出现什么意外。
在司马昭的称帝计划里,曹髦是个非常重要的棋子。司马昭当然不希望曹髦在他称帝前就死了,就算曹髦一心求死,至少要等司马昭称帝后再死不迟。故而司马昭不能、也不可能指使贾充杀害曹髦。退一万步讲,就算司马昭想杀掉曹髦,他的手段多得是。他一定会神不知鬼不觉地,在一个月黑风高夜,派人偷偷弄死曹髦。让曹髦之死,和他司马昭看起来没有任何关系。实际上后来刘裕弑杀晋安帝,就是这么做的。
司马昭怎么蠢到这种地步,安排自己的心腹,在大庭广众之下,当众杀害曹髦呢?如此一来,谁都会觉得,这是司马昭借贾充之手杀死了曹髦。那么司马昭之前假惺惺拒绝朝廷封赏而做的功课,就全都白费了。当司马昭听说曹髦被杀以后,曾瘫坐在地上,自言自语地说,“天下人该怎么看我”。如果是司马昭让贾充弑君,那么他不会是这个反应。所以曹髦遇害,其实是个意外,完全不在司马昭的计划里。
司马昭当时已经完全掌握了曹魏,登基称帝指日可待,他根本没想到曹髦会以自寻死路方式反抗他。他放松了对曹髦的控制,导致曹髦能轻松出宫讨伐他。曹髦孤注一掷,亲自带人讨伐司马昭,却被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反杀。站在这个角度去看的话,司马昭属于“被动弑君”。毕竟司马昭并没有派人进宫暗杀曹髦。而是曹髦不甘心做傀儡,对司马昭发起主动进攻,却因为实力不足而被对手反杀。
曹髦遇害,彻底打乱了司马昭的称帝计划,迫使司马昭放弃了称帝之举。司马昭为称帝做了那么多功课,全都白费了。及至后来司马昭凭借灭蜀之功受封晋王时,司马昭那时称帝也是易如反掌,但他终究还是有顾忌,最终还是把称帝的事情交给儿子司马炎来完成。司马昭一生也是魏臣,虽然他很不情愿。司马昭能为而不为,背负了太重的思想包袱,所以始终没有走到称帝那一步。
刘裕野心更大,为当皇帝而弑君,对他而言是小意思,也在计划之中
虽然司马昭和刘裕都是有野心的权臣,都想当皇帝。但是刘裕的野心明显更大,对刘裕而言,东晋已经无药可救,他一定要取而代之。为了实现称帝的愿望,杀掉东晋的皇帝,对刘裕而言,实在只是小意思,不值得大惊小怪。
刘裕走上历史舞台,是东晋后期的孙恩、陆循起义之时。孙恩多次大败由士族指挥的东晋官军,当时刘裕在以刘牢之为首领的北府军中服役,彼时还只是个无名小卒。
朝廷派刘牢之的北府军出战孙恩时,刘裕也参与了北府军对孙恩的战斗。在平定孙恩起义过程中,刘裕立下大功。战功赫赫,从无名小卒晋升为建武将军。
虽然最终东晋平定了孙恩起义,但是孙恩起义也极大了动摇了东晋的根基,敲响了东晋灭亡的丧钟。特别是盘踞荆州的桓玄,趁着东晋官军主力出击孙恩时,逐渐呈坐大之势。当时在朝廷执政的会稽王世子、录尚书事司马元显,下令讨伐桓玄,反被桓玄所败。桓玄率军攻入建康后,把司马元显和他的父亲司马道子杀掉以后,自己独揽朝政。执政一年后,桓玄正式废帝自立,建立桓楚政权。
桓玄篡晋自立之举,让本就摇摇欲坠的东晋,彻底无药可救。桓玄称帝后,民怨沸腾,当时还在桓楚政权任低级军官的刘裕,马上联合其他北府军将领,起兵反对桓玄。桓玄派兵征讨,均被刘裕击败。连吃败仗的桓玄,裹挟着晋安帝去了江陵。刘裕派部将追击桓玄,自己则返回建康。刘裕的部将击杀桓玄后,刘裕派人迎立晋安帝回建康复位。
晋安帝虽然复位当了皇帝,当时朝政大权都在刘裕手里。在刘裕的逼迫下,朝廷封刘裕为侍中、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徐兖二州刺史,刘裕基本掌控了东晋,成为东晋事实上的皇帝。
为了攒足篡晋自立的资本,刘裕又多次发动北伐。刘裕北伐前秦,攻克洛阳后。并没有长久驻扎的准备。他听说自己最重要的谋士刘穆之在建康病死的消息后,火速率领主力部队南归。刘裕南归后,明显加快了称帝的步伐。刘裕先后出任相国、扬州牧,并受封为宋公。
刘裕其实早就想废掉晋安帝,然后自立为帝。不过当时“昌明之后,尚有二帝”的谶语流传甚广。昌明是晋孝武帝的年号,这个谶语其实是说晋孝武帝死后,东晋还有两个皇帝。而晋安帝是在晋孝武帝死后继位的,还差一个皇帝,东晋才会灭亡。刘裕对这个谶语深信不疑,于是他决定杀掉晋安帝后,再立一个傀儡皇帝,然后再废帝自立。这样“昌明之后,尚有二帝”也就应验了。
刘裕派人进宫暗杀了晋安帝,随后立晋安帝的弟弟司马德文为帝,就是东晋最后一位皇帝-晋恭帝。晋恭帝即位的第二年,刘裕受封为宋王,使用皇帝依仗和规制。公元420年,刘裕正式废帝自立,建立了南朝宋政权,东晋政权正式灭亡。
刘裕弑君,本质是在为自己称帝铺路。大概是在桓玄篡晋时,刘裕就感觉到了东晋已经彻底无药可救了,东晋灭亡是迟早的事。所以刘裕执掌东晋后,并没有“挽狂澜于既倒 扶大厦之将倾”,而是积极谋朝篡位。甚至为了当皇帝,他不惜杀掉无辜的晋安帝。
晋安帝老老实实地当着傀儡皇帝,完全没有对刘裕不利的意思,也从来没有考虑过像曹髦那样,奋起反击讨伐刘裕。但是刘裕还是对晋安帝不放心,就算晋安帝温顺得像只小绵羊,但他只要挡住了刘裕称帝的步伐,刘裕一定会杀了他。
什么叫弑君,刘裕这才叫真正的弑君。史书里只记载了刘裕派人进宫毒杀晋安帝,具体细节完全没有。我猜可能是为尊重讳。毕竟刘裕可是南朝宋武帝。
为什么司马昭弑君后,没有称帝;刘裕弑君后,却称帝了
有一个非常奇怪的事情,就是司马昭和刘裕都弑君了,但是二人在弑君的表现,却完全不一样。司马昭放弃称帝,而刘裕则称帝了。为什么呢?原因有三:
一、贾充在公开场合弑君时,引发了轩然大波。司马昭陷入了极大的被动。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是曹魏的元老勋臣,司马家族世受曹魏国恩,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却当众杀了曹魏皇帝。这对司马昭而言,显然是不可承受之重。时人当然有理由怀疑,贾充弑君是受司马昭指使的。司马昭有口难言。
刘裕弑君,则在东晋政坛没有掀起任何水花,异常地平静。仿佛这事跟没发生一样。晋安帝死后,东晋朝堂都没有人理会这件事,仿佛死的不是皇帝,而是路人。刘裕悄悄地弑君,所以没有引起任何政治风波,刘裕称帝自然不会有什么争议了。
二、司马家族已经完全掌控了曹魏,而且在曹魏的根基非常深厚,就算司马昭不称帝,也可以安排自己的儿子称帝,走完篡魏立晋的最后一步。实际上,司马昭就是这样安排的。虽然司马昭没有称帝,但是他的儿子司马炎,却建立了西晋王朝。
刘裕对东晋的控制,仅限于他本人。刘裕出身低微,其家族在东晋毫无根基,他的族人并没有像司马家族那样繁盛。而且当时他的兄弟子侄,特别是他的儿子年纪都不大,并没有担任什么重要职务。刘裕如果效仿司马昭,安排自己的儿子称帝,可能就不会有刘宋政权了。所以刘裕必须自己称帝,再安排儿子接班。
三.曹魏时期,人伦道德和君臣道义还是存在的。司马昭确实非常想当皇帝,也一直在为当皇帝而准备。但他毕竟要点脸,司马昭出身儒学世家,儒家教义对他还是有点作用的。司马昭灭蜀后,受封晋王,那时他要登基称帝,是轻而易举的事,不会遇到什么阻力。但顾及司马家族的颜面,和儒家教义的约束,司马昭最终放弃了称帝。
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彻底摧毁了人伦道德,导致礼崩乐坏。司马家族的几个王爷,为争夺皇位为自相残杀,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乱,让西晋提倡的“以孝治国”彻底崩盘,也让西晋走向了灭亡。此后,礼崩乐坏一直从东晋持续到南朝(宋、齐、梁、陈)。
所以在东晋和南朝,弑君之事屡见不鲜,大家并不觉得弑君是个多大的事。当时弑君和踩死蚂蚁没什么区别。所以算刘裕弑君了,也能走上皇帝之位。
为什么司马昭的名声,会比刘裕差那么多
司马昭和刘裕都弑君了,司马昭是在皇帝主动讨伐他的情况的下,做出防御而弑君的;刘裕则是在皇帝没有对他构成任何威胁的情况下,派人进宫毒杀了皇帝。而且司马昭放弃称帝,刘裕称帝了。尽管如此,司马昭的名声还是比刘裕坏多了。
为什么呢?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1.司马昭所开创的西晋,在历史上名声很烂。这当然是司马昭后人的锅,西晋后期先后爆发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不仅国家彻底崩溃,更让北方人民承受了巨大的灾难。异族肆虐中原,整个北方乱成一锅粥。西晋没有把国家和人民治理好,这是司马昭名声烂的主要原因。
尽管刘裕的后人也非常不争气,刘宋自相残杀也是常事,但至少没有发生五胡乱华这样的悲剧。虽然老百姓的生存条件非常堪忧,但比五胡乱华时要好一些。
2.司马昭开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头,那就是大臣只要掌握了最高权力,不管国家是否有救,先篡位再说,完全不考虑是否对得起国家。当时的曹魏,并没有到非灭亡不可的地步,综合国力在魏蜀吴三国中是最强的。可就是因为司马昭要当皇帝,所以曹魏灭亡了。
刘裕篡晋前,经过孙恩起义和桓玄篡晋的冲击,东晋已经是名存实亡了,东汉末年的乱世非常相似。就算没有刘裕,东晋的灭亡,也不会太远。刘裕篡晋,只是把气息奄奄的东晋,埋进土里罢了。
3.司马家族世受曹魏厚恩,却大逆不道,谋朝篡位,遭人诟病也在情理之中。从司马懿到司马昭,哪个没有曹魏的恩惠呢?没有魏文帝的提携,司马懿一生必定是籍籍无名,遑论走上历史舞台,成为一代权臣,自然也就没有后来司马昭篡权之事了。司马师和司马昭也是靠着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和司马懿的恩荫,才成为曹魏的实际掌权人。
刘裕并没有受过东晋的什么大恩,他出身社会底层,年轻时差一点饿死街头。刘裕投入军旅,在长期的军事生涯中,建功立业。凭借自己的军功,再借助东晋后期的乱世,刘裕成为东晋最后一位权臣,也是东晋唯一一位庶族出身的权臣。刘裕篡晋立宋,水到渠成,自然不用受到什么谴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权臣当政时,为何皇帝不发动突袭,采取斩首行动杀了权臣
他作为一个弱智皇帝,在位期间外战大都获胜,国土面积还达到最大
刘禅昏庸无能,但他碰上了一个好丞相
司马师废了曹芳后立谁为帝 曹魏江山三代基业竟毁于他手
三国死亡事件调查——曹髦之死
西晋和东晋世系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