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词 | 谈谈“乐府”

乐府 

✦ 

乐府,对于大家来说是熟悉的,然而随着深入的了解你会对这个熟悉又陌生的词汇产生许多疑惑,比如什么是乐府?什么是乐府诗?什么是新乐府和拟乐府?把南北朝民歌称为乐府民歌对吗?歌行体是不是乐府诗?唐诗三百首中一些律诗为何称为乐府?乐府诗不是古体诗吗?为什么也有人把词曲叫做乐府呢?面对这些问题,我也查了一些资料,对其有了不太模糊的认知,本来很早就想整理一下了,但由于各种原因,直到今天才来整理分享。

   作为机构的乐府

1.秦两汉音乐管理机构

乐府,最初是秦朝时设立的机构,专门管理乐舞演唱和教习的机构,当时属于少府管理(其职能是负责皇室的财产管理即山海池泽的税收和各地的纳贡,以及宫廷的生活事务)。

汉代,武帝时期,确切的时间应该是前112年,扩大了乐府的职能,赋予了制作祭祀乐曲的职能,同时也负责搜集整理明见歌谣,以及文人创作的诗篇加以配乐演唱。关于采诗的目的,有的说观风俗,有的说是搜集歌曲供统治者欣赏等。

乐府的主管官员称为乐府令,那个写“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李延年就管理过这个机构。乐府在汉哀帝时期就废除了,这次废除使得采集的许多歌谣在变迁中流失,自此乐府这一机构不复设立。但是无论音乐机构如何变化,后世总以乐府代称。

需要注意的是西汉管理音乐的机构还有太常(或奉常,九卿之一)的下属机构太乐署,也管理音乐,其长官有太乐令、太乐丞等。不同的是太乐掌管的是雅乐,属于祭祀、朝会等庄重正式场合使用的音乐,而乐府更多是收集民间音乐用于平时的宴饮娱乐。(补充:先秦时期的音乐机构有春官、大司乐等,汉承秦制,秦朝制度与汉朝类似)

东汉时期,负责为平时宴会提供歌诗(诗歌可以分为可以唱的歌诗,不能唱的徒诗)的机构是黄门吹鼓署(史家有争论,不确定是否存在),负责官员是承华令(隶属少府),其职能与乐府类似。东汉时期的很多歌谣是由该机构收集、整理、保存的。与之对应的管理宫廷雅乐的机构为太予乐署,长官是太予乐令(隶属太常)

2.魏晋南北朝音乐管理机构

曹魏时期恢复了对宫廷雅乐、俗乐的管理,承袭太乐署管理雅乐,增设清商署管理民间俗乐(由于黄门吹鼓署在东汉无确切文献记载,则可以认为是曹魏时期恢复了自汉哀帝废除乐府后对俗乐的管理机构),设有令、丞等官职管理。

西晋时期继承曹魏制度,以太乐署管理宫廷祭祀、宴飨的雅乐,清商署管理俗乐(此时清商署明确记载隶属光禄勋),同时增设吹鼓署管理宫廷娱乐音乐东晋时期对音乐机构进行了多次调整,分别是裁撤了太乐署和合并吹鼓署、复置太乐、裁撤吹鼓署使得音乐始终归一个机构管理。东晋撤销了清商署。

南朝宋齐继承东晋一元化管理制度,音乐由太乐署管理南朝梁陈则恢复西晋三分法管理制度,设太乐、吹鼓、清商三署,统归太常管理,此时清商署虽然是独立官署却是由太乐直接管理的。

说完南朝制度,接下来说一下北朝的音乐管理机构。北魏建立之初,设立乐部尚书管理音乐,在史书中也不断出现“太乐”名称,可知北魏也设立过“太乐”一类的官署。孝文帝改革后,应该依照魏晋的管理制度设立官署。北齐也是三分法管理音乐,太乐署管理礼乐、吹鼓署管理百戏和鼓吹乐、清商署管理清商乐(归太乐署管理),三个官署都隶属于太常寺。同时,中书省也分管西域音乐和清商乐。北周的音乐机构则是仿照《周礼》设立的,设春官,其管理官职有大、小司乐。

3.梳理

可能由于官职变化大家读罢极其混乱,所以要梳理一下。首先我国的官制虽有变化,但隋朝以前大框架还是依照秦朝设立的三公九卿制,所以太常就是管礼乐、祭祀的,下面设立了太乐、太祝等九个令丞(九个官署的正副长官称呼),太乐就是管理音乐的主要机构。其余只需关注乐府、吹鼓署、清商署的设立、变化即可。

隋朝以后的制度大框架则是三省六部制,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北齐仿照九卿设立的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九寺在隋以后也存在的。太常寺这一管理礼乐的机构后世一直设立。九寺长官也称九卿,但其权力已经不在同三公九卿时的九卿了。并且九卿包括的官职在后世也在变化,有所谓大九卿、小九卿等称呼。(六部与九寺五监平级、职责交叉,相互制约)

最后说一点,为什么要梳理管制变化,因为在《乐府诗集》中,常有雅乐如郊庙歌辞、燕射歌辞等,民间音乐相和歌辞、清商歌词等,军乐横吹曲辞、鼓吹曲辞等,从这些歌词中就可以看出它们大概是属于哪些机构整理和演唱的。

4.隋唐及以后音乐管理机构

接下来要叙述的是隋唐及以后的音乐机构的变化。隋朝音乐机构大概是隶属太常寺下面的大乐署、吹鼓署,统管雅乐俗乐。隋代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用于宫廷宴会的音乐,称为“燕乐”,对我国的文学艺术和诗词发展都产生了极大影响。唐代的音乐管理机构极其庞大和分工精细。唐代太常寺下,设立了大乐署、鼓吹署、教坊、梨园等音乐机构。大乐署,管理雅乐、燕乐,负责女乐工的训练考核。王维就曾担任过太乐丞一官。吹鼓署,负责礼仪、仪仗活动的鼓吹音乐,兼管百戏。教坊,宫廷中训练、培养乐工并进行演出的机构(隋代已设立)。武则天时期教坊改为了云韶府。教坊以后各代都有设立,清代废除。梨园专门演奏歌舞、器乐一体的歌舞曲,被称为法曲,始设于唐玄宗时期。

宋元明清时期,太常寺下面基本都设立太乐署管理宫廷雅乐的机构,只是随着民间音乐的繁荣,宫廷雅乐的逐渐衰弱。宋代教坊分为大曲部、法曲部、龟兹部、鼓笛部,其主要工作是为宫廷演奏、创作燕乐,宋代教坊至南宋孝宗废止。元代音乐机构主要负责雅乐的演出、创作。明代教坊主要管理宴飨音乐,此时民间音乐广泛渗透在雅乐、燕乐之中。清代则至保留了少量雅乐的演出。

   作为诗体的乐府

1.乐府诗

乐府诗(歌)用于称呼由乐府机构收集整理的歌诗,由来已久。在《文选》《晋书》中已有此类概称,如王敦传中有“每酒辄咏魏武帝乐府歌”的记载。据有关学者考证,“乐府”作为诗体类别的意义至早在东晋末年就已出现,在齐梁时期已较为通行

从六朝时期开始把朝廷音乐机构收集整理的可以配乐演唱的歌诗(声诗)都称作乐府诗随着文人用乐府古题模仿乐府歌诗写作的脱离音乐的诗歌增多,也把这类诗歌归为乐府(拟乐府)。

2.拟乐府

我国的诗歌发展有着一个规律,都是从可以歌唱的诗歌逐渐与音乐分离,演变成为纯案头文学,乐府如此、词和曲也是如此。至早在汉末三国时期,就出现了文人以乐府诗题为题目来写作诗歌的现象,如陈琳《饮马长城窟行》、曹操《步出夏门行》等,不过此时的乐府诗虽然由文人写作,但是否脱离音乐(是否仍是歌诗)还有所争论。到了南北朝时期这类以乐府古题写作的文人诗歌已经可以明确知道与音乐分离了,如鲍照的乐府诗。这一类文人以古乐府诗题或自创乐府诗题模仿乐府诗风格写作的徒诗被称为拟乐府。拟乐府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往往与原乐府诗的内容有关,当然也有的关系不明显。我将拟乐府诗歌名篇列举几篇,如鲍照《拟行路难》,李白《行路难》《将进酒》《蜀道难》等,皆以乐府古题作为诗歌的题目。

(我推测,这应该和填词差不多吧。当词与音乐分离后,后人填词要选择与抒写内容、情感相关的词牌进行写作;古人在模仿汉乐府写作抒发情感时,也应该会选择相适应的音乐曲调、与抒写内容相关的乐府题目来写作。)

3.乐府与民歌

南北朝时期的诗歌是文学史上耀眼的明珠,但我们常常将“乐府民歌”连在一起说,似乎他们是相等的,乐府和民歌是否有区别,接下来详细探讨。

南朝乐府中的西曲歌、吴歌曲辞等歌曲的曲调、歌词多是由上层社会所创作或加工,并非都出自民间。(《乐府学概论》)即使是北朝乐府,恐怕也是经过文人润饰的结果。因此可以说,乐府与民歌是不可等同的,即使是《乐府诗集》中的《邺民歌》也是邺地人民歌唱的歌曲,也非民歌。那为何会将乐府民歌并称呢?原来这时受五四后的文学进化论影响而出现的,认为诗人成功的创作都是民歌,所以就把艺术成就极高的南北朝乐府与民歌合称了。(乐府学概论,70页)

综上所述,可以知道虽然乐府与民歌内容有所联系,也可能借鉴了民歌的艺术手法,但多数的乐府是由宫廷或艺人创作的,乐府与民歌不可以相提并论。

4.乐府与歌行

歌行一词源于乐府,如《长歌行》《短歌行》《燕歌行》《艳歌行》等,也有《长干行》《子夜四时歌》等只含有其中一字的乐府古题。鲍照首创歌行,到了唐代有一些诗人的诗题中含有“歌”“行”等字样,如盛唐就有《兵车行》《丽人行》《走马川行》《白雪歌》等即事而作的诗歌。大约到了中唐,“歌行体”成为了一个诗歌类别。此类诗歌多以歌、行、吟等命名。而歌行在唐朝的成熟据说以初唐《代悲白头吟》《春江花月夜》为标志。

刘禹锡等诗人看来,歌行与歌诗似乎相似,指可以歌唱的歌辞;在元白的诗文中则将歌行、歌诗、新乐府相互混用。在中晚唐诗人的论述中,似乎歌行不同于乐府、新乐府、绝句、律诗等体裁,更强调的是体裁特征,但可以明确的的是歌行体源于乐府。或可以大胆推测,新乐府的产生也是从歌行体中汲取了即事写作、率性而歌的写作特点。在宋代严羽认为歌行指的是不同于律诗绝句乐府的“杂体”、也有的认为是指唐代七言长歌或除乐府外的七言长歌。因此《文苑英华》等将歌行和乐府分为两类。但不论如何分,属于古体是不会错的。

从上面论述可以看出,歌行源于乐府,也是新乐府的写作模仿对象,以至于就算唐朝诗人也常将乐府、歌行混用。观察所有歌行体的诗歌,基本都是七言为主,故而歌行是七言长歌的概括是恰当的,至于是否包含乐府(包括新乐府)七言长诗,笔者认为歌行应该和新乐府是内容接近的,都为“即事篇章”、用韵都是自由的,而不同在于新乐府五七言皆有,那么,用“七言古诗,概曰歌行”大约可以概说。笔者认为乐府和歌行的范围应该是有所重合、但不完全重合的

5.新乐府

新乐府即新题乐府,不依傍旧的乐府题目写作的乐府诗。用新题以乐府诗形式写作魏晋以来便有,但用新题以乐府诗风格描写时事则源于杜甫,元结是这种写作风格的先驱。元结提出“系乐府”,并且希望这类诗歌能够被朝廷采纳,且具有讽喻意义白居易、元稹等人自创新题、咏写时事,希望发扬诗歌讽喻现实的作用,继承汉乐府的内在精神,因而掀起新乐府运动。这种精神为晚唐皮日休、杜荀鹤等继承,提出了“正乐府”的主张,实则和新乐府无多大区别。

新乐府既然称乐府,那么元白等人必然希望这类诗歌作品被乐府机构用作歌辞,其次新则不仅是采用新题,还可能是指采用新声,以区别旧的乐府诗。但新乐府从未被乐府机关采用,只是徒诗。这类乐府诗也有其内在政治意义,就是希望能够通过乐府机构的演唱达到像诗经、汉乐府一样的美刺讽喻、表现现实的作用。

6.小结

从诗歌体裁来看乐府诗包括了汉魏南北朝乐府、拟乐府、新乐府等体裁。从是否入乐来看,被音乐机关采用入乐的都属于乐府诗,而那些模仿旧题或采用新题以乐府诗写作风格写时事的诗歌虽不能歌唱也算乐府诗。但需要注意的是,有学者认为即使不入乐的该类诗歌,在创作时也希望能够被入乐歌唱。

   作为歌诗的乐府

首先作为歌诗的乐府它一定是一种文学形式,其次是可以配乐演唱(付诸歌舞表演)的诗歌,再次就是它一定是被音乐机关采用的诗歌,那么我们论述的范围就很明确了,也就无外乎汉魏六朝隋唐的乐府歌、声诗,而不包括拟乐府、新乐府以及唐五代至宋的词、金元及明朝的散曲。然而要提及的是,只有被乐府机关采用的歌诗才能被称为乐府,而宋以后对乐府的称呼有所泛化,后文将详细论述。

1.唐及以前乐府

据宋代郭茂倩编订的《乐府诗集》来看,将乐府诗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词、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12类。这些歌辞中,东汉及以前的汉乐府诗不过三四十首,并且诗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后人拟作的拟乐府,新乐府辞则根本没有被音乐机关配乐演唱,这些都不是歌诗。但从这些诗歌和相关歌辞的记载中,我们大约可以看到歌曲的用途以及演唱方式。

(以下详细部分摘自百度百科,笔者依据《乐府诗集》校对)

郊庙歌辞是用于郊祀时祭祀天地、宗教的歌辞。

燕射歌辞是在宴飨兄弟、朋友、宾客时演奏的音乐,面对不同的客人要奏不同的音乐。汉魏皆取周诗《鹿鸣》,自晋荀勖始自造诗,至隋,用于朝宴、飨射。

鼓吹曲辞也称短箫铙歌,初为军乐,后一度与俗乐结合,汉以后又转为雅乐,用于朝会、田猎、道路、游行等场合,用短箫铙鼓等乐器伴奏。集中所录汉《铙歌》,有多首西汉民歌的上乘之作。

横吹曲辞,传自西域,西汉李延年更造新声。初也称鼓吹,后定有鼓有角者为横吹,用为军旅马上之乐,至东汉专用于赏赐有功边将。汉曲多已不存。集中所收《梁鼓角横吹曲》,由北朝传来,保留了不少北方民族的优秀诗歌。

相和歌辞,汉世街陌讴谣,初为徒歌,后渐有丝竹相和伴奏入乐,“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为汉乐府之大宗。集中大量收录历代拟作。相和歌辞在晋朝时采用新曲旧辞称为清商三调歌诗(平调、清调、瑟调)。并且和楚调、侧调合称相和调。

清商曲辞,也叫清乐,其始即相和三调(平调、清调、瑟调),皆汉魏旧曲。形成于中原而又传于江南,主要是江南吴歌、荆楚西声,统称为清商乐。

舞曲歌辞,汉至隋,为配合舞乐的歌。包括用于郊庙朝飨的雅舞,用于宴会游乐的杂舞。

琴曲歌辞,自古至隋唐,合于琴曲的歌,古曲有五曲、九引、十二操等。

杂曲歌辞,汉至唐,未配乐或乐调难明的歌辞,题材杂广,诗有行、引、歌、谣、吟、咏、怨、叹等,那些被合乐演唱的统统概称为曲。

近代曲辞,也是杂曲,声辞繁杂,因为是隋唐两代作品故称,皆为文人作品。包括燕乐、法歌乐、云韶乐等。

杂歌谣辞,自古至隋唐的徒歌、谣、谶及谚语等。有长歌、短歌、雅歌、缓歌、怨歌、放歌、劳歌等。

新乐府辞,唐代新歌,辞实乐府而未配乐。或寓意古题,刺美人事,或即事名篇,不复倚傍。

如《横吹曲辞》又分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类;《相和歌辞》又分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和大曲等类;《清商曲辞》中又分为吴声歌与西曲歌等类。大类、小类皆有解题,引述前人著作,间阐己见,以明曲调源流。

以上各类乐府歌辞,除却新乐府辞,其余皆有一定数量的歌诗。乐府歌辞,有的是先有曲调然后填上歌词的,如三调诗歌;有的是先有歌词(徒歌),然后谱曲歌唱的,如清商、吴声曲等;有的歌词和曲子相隔时间很短的,如郊庙、相和、横吹等;有的歌词没有被谱曲,如拟乐府、新乐府等。

2.唐声诗

唐声诗一词是任中敏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唐声诗是唐代结合声乐、舞蹈的演唱的齐言歌辞,可以包括近体极其少数变体。唐代随着音乐(燕乐)的繁荣,对歌辞的需求也增加了,加之唐朝诗歌的发展创新(诗的格律化与文学表达艺术的发展、语言本身特征以及配乐演唱有着密切关系)、唐人对唱诗活动的热爱,“以诗入乐”也就变得普遍,当时应该普遍存在选诗合乐和撰诗合乐两种形式。

选诗合乐,即乐工依据现有的曲调,选取合适的诗歌,在遇到节奏等不协调的情况下乐工会改变旋律或者改变诗歌节奏使整体和谐,例如《送元二使安西》就是诗人先写出诗歌,然后乐工选这首诗配合曲调演唱,但诗歌与曲调不协调就采用反复歌唱的方式以适应曲调,故又名《阳关三叠》。撰诗合乐,就是诗人根据曲调节奏、旋律撰写诗歌,例如李白《清平调》三首。

诗歌配乐演唱只是说是歌诗或声诗,但只有被乐府机关采用的诗歌,才能被称为是乐府。例如《竹枝词》本是今天重庆一带民歌,刘禹锡写了《竹枝词》后,才在教坊中歌唱,故而是为乐府。白居易采用旧区翻新制作的《杨柳枝》,本是自家乐妓歌唱的,但被音乐机关采用后成为乐府。

回到本文开头提出的问题,有的诗歌是律诗为何被称为乐府?翻开《唐诗三百首》七律中的乐府有沈佺期《独不见》,七绝乐府有王昌龄《出塞》、王之涣《出塞》以及无名氏《金缕衣》等篇章。这些诗是律诗,为何会被归类在乐府?还有的是以乐府古题写作的律诗,如《凉州词》等。如果按照乐府诗诗古体诗分类则是有矛盾的,从音乐方面来看,这些诗当时都是被乐府机关采集后配乐演唱的,就豁然开朗了。所以以乐府诗来区分是否是律诗是不恰当的。

笔者认为乐府是有多种含义的,包括诗歌体裁、音乐、国家机构等方面,在诗歌体裁方面唐以前的乐府诗可以较少考虑是否是格律诗,唐以后的乐府诗不能简单作为区分是否是律诗的标准,因为被音乐机构采集演唱的律诗也会成为乐府诗。

3.乐府与词曲

在宋元时代我们会看到很多词人的词集会命名为“乐府”,如北宋有《东坡乐府》,贺铸《东山寓声乐府》,南宋王沂孙的《碧山乐府》,金代元好问的《遗山乐府》,甚至元代虞集的《道源乐府》,倪瓒的《云林乐府》等。

元明时期更有许多作家把散曲集命名为“乐府”。如元代张养浩的《云庄张文忠公休居自适小乐府》、杨朝英编的《太平乐府》,明代王九思的《碧山乐府》、张炼的《双溪乐府》、陈铎的《秋碧乐府》、王磐的《西楼乐府》。

词和曲都是可以演唱的,其本身就是歌词。从这些词曲集可以看出,在宋、元、明时期,人们其实是将乐府作为歌词的代称,这时词人、散曲作家以不再考虑“乐府”的官方属性,他们不再注意这些词曲是否为乐府机关采集,更多考虑其音乐的内涵了。

     总结

乐府首先是负责收集整理民间歌曲的机构,历代都有相似的机构设立,在南北朝时期人们将汉代乐府收集的歌辞称为乐府诗,因此产生了新的诗歌类别,此后由政府音乐机构(多以乐府代称)采集的歌辞都可以称为乐府诗。

又由于许多文人采用乐府旧题写作诗歌,但这些诗歌大多不能演唱,故而将这类诗歌称为拟乐府,也归入乐府诗中。唐代许多诗人自拟诗题,以乐府诗的写作风格歌咏时事,从而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新乐府”,新乐府也是不能演唱的诗歌。

到宋代以后,人们不在关心词曲是否被乐府机关采集,将词、曲的歌词作品都称为了乐府。这些作品虽然在当时能演唱,但却不能归入乐府诗。

     后记

本文中的一些问题我中学时期就遇到了,更多是在后来的阅读、课程讲授中碰到的,我便一直记着,在学习生活中突然看到相关内容就记一下,日积月累发现基本解决了,然后才想着整理整理。但由于事情较多和个人懒惯了,一直拖到现在。

至于为什么开始整理了,是因为我真的闲不住了,没有事情做也没有钱赚,那就闲中偷忙,自己给自己找事做。

文中有许多用语或者知识不是十分准确,一方面是知识视野所局限,另一方面则是资料的欠缺造成了,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资料

书籍文献资料:

1. 乐府诗集,宋,郭茂倩,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05-01

2. 乐府学概论,吴相洲,人民文学出版社

3. 唐诗三百首,清,蘅塘退士,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0-03-01

4.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郑振铎

5. 魏晋南北朝的音乐与音乐官署,山西大学,张升,2013.6

6. 唐代音乐与文艺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刘硕,齐鲁艺苑,2019-02-15

网络资料:

1. 百度百科

2. 乐府民歌中的乐府诗怎样的机构,个人图书馆,古稀老人赵,2019

3. 宏大的隋唐宫廷音乐机构,惊喜过节咯,2018

4. 戴伟华、王小盾:《唐声诗》的理论构建和历史意义,古代小说研究,2021.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鸣声啾啾:以乐府诗为列,详谈汉代楚歌与乐府相互交融的浪漫文化
集言阁
汉乐府的雅、郑之争
对酒当歌,横槊赋诗
谢老师说诗词:长歌行
关于乐府诗的几个问题简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