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道家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哲学思想
摘要:道家文化中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生态智慧和生态伦理思想。道家文化中的“三元”哲学思想既是朴素的辩证法,又是自然的辩证法,在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道家文化对于我们认识自然和人类自己,探讨宇宙万物的本源,建立生态哲学思想体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文明发展、和谐发展具有深刻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道家文化  生态文明  哲学思想
  1. 前言
  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道家文化倡导自然,反对人为,道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道家以“道”为根本,它在不断吸取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从自然哲学的层面上看,道家的“道”,首先是天地万物以及人类都同根于“道”,以老子为宗的道家学说认为,宇宙是由道生化而成的有机体,宇宙秩序神圣至上,人是宇宙有机体的内在要素。在此基础上衍生出“阴阳”、“三气”、“五行”、“九宫八卦”,道家文化以“阴阳”太极图和“八卦”太极图为其文化符号,是图形哲学。中华文化,儒、释、道三足鼎立,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文化格局。从而揭示出宇宙间天地万物与人类的同根同源、同构以及具有道性的本质,可以看出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与当今世界倡导的生态伦理学的生态价值相契合。在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对道家生态智慧的探索发掘和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2、道家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2.1“道生万物”的宇宙整体论

  道家的宇宙整体论是以“道”为逻辑起点建构起来的,在其不断抽象的本体论进程中上升为宇宙的本源,万物的起点。这里的“道”有三方面含义:第一是指宇宙万物的起点和源泉;第二是指天地万物产生、发展、轮回、运行的自然规律;第三是指人类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也就是说,“道”是宇宙万物的最初起缘和宇宙演化的最初起点。《易传·系词·上》中记载:“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凶吉,凶吉生大业”,道家文化与太极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因此,《老子》二十五章曰:“道”“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庄子·大宗师》说:“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淮南子·俶真训》说:“夫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六合所包,阴阳所呴,雨露所濡,道德所扶,此皆生一父母而阅一和也。”。即“道”为“天地之根”,为“玄牝之门”。“道”是万物演化生长的共同起点,也是生生不已的创生力量。《老子》第四十二章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三十四章有“万物恃之而生”的道之本原学说。《庄子·渔父》有“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庄子·天道》“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了“助天生物”的观点。“助天生物”的要义在于“生物”,即天地滋生、养成各种生命的过程,“助天生物”的精义在于“助”,即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不能片面地以“人类中心主义”的自我为中心,用破坏环境的代价来换取短暂的利益,应该遵循、顺应和效法天道,以创建一个和谐的充满生机的生态系统;从而达到“助天养欲生之物”、“助地养欲长之物”和“助人类社会生民”等等。

2.2“阴阳”、“三气”、“五行”、“八卦”的宇宙结构论

  在道家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中,既有关于宇宙万物生成的学说,又有自然界结构的理论。“阴阳”为“道”的具体运行方式或表现形式。《淮南子·天文训》有“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是以“阴”与“阳”相生相克、此消彼长,正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而无穷”。经过“阴阳”的相互作用,而演化出“自然万物”(包括人类),“道→阴阳→自然万物”。即“阴阳和合而生万物”的过程。

  “三气”即为阴气、阳气和冲气(或中和之气),将“三生万物”解释为阴气、阳气和冲气生成万物,也就是天地间阴阳之气相互作用产生万物。老子还将天、地、人并立,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道大,天大,地大,人(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王)居其一焉。”《太平经》说:“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夫天地中气凡三气,内相与共为一家。反共治生,共养万物。天者主生,称父;地者主养,称母;人者主治理之,称子。”,认为自然界的各类事物都是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云笈七签》里说:“至道无形,应生元气,谓之一也;一之所剖,分为三也。三者,清、浊、和,结为天、地、人也,亦曰三元,上、中、下也;在天为三光,日、月、星也;在地为三宝,金、玉、珠;在人为三生,耳、目、心也;在道为三气,玄、元、始也,又为三天,清微、禹馀、大赤也;复为三境,玉清、上清、太清也。”,显然,“三气”结构是宇宙结构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行”学说最早出现在《尚书》中,《尚书·洪范》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作甘穑。”《太平经》认为五行是“天地之真要道”,天地万物以及人均含五行,根据阴阳五行的规律而生成 ,五行对应“五戒”,五方五帝、配以五色、五气、五星以及四时,天有五星、地有五岳、人有五脏、五德、五灵。而五行有自身相生相克的规律,同时人应当顺应阴阳五行,从而达到五行相生相克,五行运化和谐。

  “八卦”,《易传》把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从宇宙论的角度,分别用以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界的基本元素,并把自然界中的其他万物也分为八类,与八卦一一对应。先天“八卦”行无为之道,后天“八卦”行流行之气,后天奉天时,行有为之术,行延命之术。后天“八卦”乃人欲之心。通过“阴阳”、“五行”、“三气”、“八卦”,从而把宇宙万物描述成具有相同结构的系统。天地宇宙万物同根、同源的宇宙观为生态哲学思想奠定坚实基础。

2.3“尊道贵德,道法自然”的自然观”

  “道”是宇宙万物生命的源泉和秩序,是永不枯竭的宇宙动能所在。尊道贵德、修道积德是道家生命哲学的追求,正如《老子》所言:“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履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章,是谓玄德”。《老子》(第51章)万物无不尊崇“道”而重视“德”,这里并没有任何人为命令使然,而是因为“自然”即“自然而然”。“自己如此”的力量存在。《老子》(第25章)又说:“道大,天大,地大,人(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自然”是本然的意思,自然而然,即依万物的本性而展现出的一种状态。遵循万物的本性而为之,便是道法自然;反之,胡作妄为,强加于物,矫揉造作都是违背自然而为。《道德经》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不自生”就是指天地自然而然地存在。就人而言,“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要按照“自然”原则行事,而不要有所违背,这就是“无为”。这些“无为”都可以理解为一种“为”的方式,其结果是“无不为”。见素抱朴,清静无为,知足适情,是道家生态智慧的实践要求,要求人类见素抱朴,返璞归真。丹道以无为为静。有为为动,其源还从有为立基,清静无为去人心而守道心。倡导人们遵循自然规律,节制人的欲望。老子向人们发出了珍惜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忠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也。”老子又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的无为思想在庄子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阐发,庄子通过“鲁侯养鸟”以及“伯乐相千里马”等寓言故事,向人们阐明:万物在天然状态下其本身就圆满自足,各有其常态和天然本性,因此人类只能以自然清静无为的状态去对待宇宙万物,不要试图用已有的知识去改变万物的自然状态,从而造成宇宙万物和秩序的损伤和破坏,以至于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而给人类带来生态危机。

3、道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辩证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普遍的概念,在道家文化看来, “天”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自然之天,它与“地”都是由“道”产生出来,“地”哺育人类及自然万物,形成天、地、人三才;二是指神灵之天。老子认为,宇宙之间,“道”最为根本。道“先天地生”,“为天地母”。而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太平经》解释为“元气”凝而成天,天分阴成地,天地合而成人,天、地、人共生养万物,在天、地、人最终都源于“道”的意义上,实现了“天人合一”。老子还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天地人效法于“道”,“道”效法于自然的意义上,实现了“天人合一”,即“天道不如地道,地道不如人(王)道,人(王)之道合于天道,则天地人和”。在道家文化中,“道”被神化为创造天地万物并住在一切的最高主神。但在道家看来,自然界才是人类生存的真正家园。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浑然一体。道家认为“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如庄子所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是一种对生态美的追求和向往。庄子《知北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天道》曰:“夫明白于天地之得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这种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其旨趣是指向一种生态美的人生情怀和思想境界。道教在“洞天福地”的选择,以及道教宫、观、殿、堂等道教建筑的营建方面都体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而道教勘舆即是依据天地之道和地势地形的阴阳宅营建修造的生态文化智慧。《庄子·寓言》中说:“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庄子·至乐》所谓:“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列子·天瑞》主张:“天地万物不相离也。”《淮南子·俶真训》曰:“夫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六合所包,阴阳所呴,雨露所濡,道德所扶,此皆生一父母而阅一和也。”由此看出,道家先哲对“天人合一”生态观的着眼于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上,把天、地、人都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的宇宙整体。

4、道家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道家文化在作为解决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不仅从自然哲学本性论以及生态学理论上形成了完整的生态哲学思想体系,而且还建立了一种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生态伦理关系,它以生命伦理为特征,将人类的生命,动物、植物的生命以及天地的生命,以及宇宙万物的生命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系统的生态伦理关系。在道家看来,一切有形都是由“道”化生而来,一切有形皆有道性,因而都是一种生命体,都是“道”的生命体的体现。因此,一切生命体都是平等的,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生态伦理关系都是平等的。自然万物在“道通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前提下,便全都有了同等的生态价值与地位,无分高低优劣,正所谓“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庄子·秋水》),这就是道家先哲的“齐物论”。在万物平等的同时,建立了一种“非人类中心”的生态伦理观,《庄子·秋水》篇言:“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即人与其他物种之间不存在位置的高低,更不存在本质的差别。正所谓“我亦物也,物亦物也” (《淮南子·精神训》)。“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因而可以看出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与当前尊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是高度一致的。

  道家文化在倡导生命一体,生命平等,一切有形皆有“道”性的同时,还提倡清静无为,老子主张“圣人无为”,庄子信守“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道家的“无为”承认自然万物的自我组织、自我创生的能力,在处理人于自然万物的关系时,人类若做到“无为”,那么“万物将自化”(《老子》三十七章);人类若能“慎守女身”,那么“物将自壮”(《庄子·在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老子》三十七章)。这就是现代生态学的生态系统自平衡的生态学思想。也是道家文化中的“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道家在倡导“清静无为”的同时,还提倡“见素抱朴,慈心于物”。还提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抱朴子内篇》在罗列其所认定的善事和恶事时,也把保护动物、植物看做是善行,把伤害动物、植物看做是恶行。《抱朴子内篇》规定人类要“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又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把保护动物、植物当作善事,包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5、道家文化的生态责任担当

5.1生态戒律与生态规则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整体,儒、释、道是一体,三教九流、诸子百家也是一体,上至治国用兵,中至修身养性,下至百工技艺、医卜星算,皆是研习自己的道。道家文化在生态建设中也有自己的责任担当。道家文化在“访道”、“求道”、“得道”、“悟道”、“修道”、“守道”、“成道”、“了道”过程中常清静者常为永远。道家文化中的生态戒律确立的目的在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和生命力,道家的生态思想源于上古时期的神道传统,经过先秦道家逐渐成形,魏晋时期成熟稳定。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诸多戒律,对于道教信徒有着很强的约束力和行动指导意义。一是平等博爱,尊重生命,戒杀生。二是爱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道家认为天地万物,本来是平等的,不应该由谁来支配,在众生平等的基础上形成了戒杀的戒律,在《老君说一百八十戒》的180条戒文中要求不得伤害动物和植物生命。破坏自然环境的戒文至少21条。在《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文》中有17条,在《中极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经》中有20条戒文等不一而足,都制定了严格的生态规则,要求不得伤害生命、破坏自然环境。这些含生态规则的戒律条文,具有严格的道德约束力,体现了道家自然物与人平等的思想,反应了要求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态学思想。

5.2道教善书与生态教化

  众多的道教劝善书作为一种伦理道德教化书,其中的生态伦理道德规范不仅用以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还进一步推广到调节人与动物、植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蕴含着丰富的具有神学特征的生态伦理思想。道教劝善书的教化思想与民间风俗的紧密结合,实际上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如《太上感应篇》,尤其是对保护动物、植物的论述,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产生了积极的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积极作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释、道,而道家文化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生态文化和生态哲学思想。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中形成了丰富的生态哲学观,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道家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华民族的所有文化要素,都是以道为中心展开的,道是其一切文化形态的逻辑起点,也是它们的逻辑终点。老子“道”与和谐及万物归一的哲学思想,成为哲学思想之源。子曰:“君子忧道不忧贫”,又曰“朝闻道,夕死可也”。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征程中,道家文化对于回归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对于中华文化里哲学思想主体性回归,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谐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

2.《儒、释、道的生态智慧与艺术诉求》陈炎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年3月北京第1版

3.《道教生态学》乐爱国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5月第1版

4.《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张世英著 《求是》2007年第7期

5.《论太极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哲学思想》张政权著 《求是先锋》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年9月第1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药文化与道家哲学思想渊源
价值观在国学儒、道、佛家中的体现
《道德经》的哲学观点
以水为师:汉水文化的哲学启蒙
“三生万物,逢七必变”,传统文化中的数字3和7,到底有何奥秘?
100字读懂《老子》第8字 独:一个孤独的人 [复制链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