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综艺未来走向何方?《中国诗词大会》爆红引发的思考


文体侠的

89期文章


从金戈铁马到琴棋书画,从大漠孤烟到烟雨江南,一首首的诗词歌赋,让我们感受到了炎黄子孙的家国情怀。

                                                              

春节档,由中央电视台、团中央宣传部等单位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竞技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强势回归,作为一档文化类综艺,自开播就成为收视黑马:首播收视1.26%,首播累计收看人次达2100万,微博话题累计阅读量突破一亿,微博综艺话题榜排名第2位。

 

《中国诗词大会》的爆红真正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不止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可谓是一场诗词文化的饕餮盛宴。是哪些因素使其得以成为现象级综艺?又将为我国综艺节目开辟出何种新思路与新方向?文化类综艺走红是否折射了社会新思潮?


赛制创新,成就IP核心价值


中国诗词大会的创新点很多,其中最关键的当属制的设计,它不仅构成了节目的叙事框架,也是节目设施悬念、延伸趣味性以及填充内容的首要手段。

 

众所周知,《奔跑吧兄弟》和《中国好声音》此类爆款综艺,都是以重金从海外购买版权,实质上购买的是比赛形式。节目形式和赛制设计就是一档竞技类综艺的核心资产。

 

《中国诗词大会》创造性地推出了全新赛制结构,即所谓的 “内循环搏击擂台赛”结构:通过海选组成现场106位百人团,百人团优秀成员通过擂主争夺战选出当期擂主,攻擂失败者重新回到百人团。这种循环赛制使得比赛形成富有弹性的趣味结构。

百人团

对于攻擂选手来说,百人团成员答错题目人数等于自己的得分数,因此题目的难度是一把双刃剑:对于高难度题目,虽然能更多地击败百人团选手获得更高的分值,但也可能将自己打败;低难度的题目自己可以轻松驾驭,但可能无法获得攻擂的分值而导致自我淘汰。如此场内循环的打分结构让人耳目一新。

 

此外,一对一的 “飞花令”环节是本季一大亮点,两位选手轮流背诵含有关键字的诗句,紧张节奏让观众大呼过瘾,既体现了比赛的激烈性又符合诗词文雅的气质内涵;现场沙画创作抢答、诗词对句和诗词填字等题型,凸显了选手个人PK赛的乐趣;擂主争霸赛赛制,不仅提升了竞技强度,也增加了多元化竞技方式,形成收视高潮。


群贤毕至,红人引发热点话题


中国诗词大会的话题性如此强烈,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个人IP。从百人团,到攻擂者,再到点评嘉宾,都十分吸睛,连主持人董卿都圈粉无数。


来自复旦附中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身高一米八的她不仅拥有高颜值,更是凭借强大实力和淡定气魄一炮而红。大批网友感叹其“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


她最令人叹为观止的一段是“飞花令”环节。当时,武亦姝与对手围绕“月”字吟诗,当她说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之后,被提醒这句诗重复了。


飞花令有时间限制,极其考验选手的诗词积累和心态。此前选手王婷婷落败,就是因为被提醒重复之后,脑袋瞬间空白。

朱婷婷

同样的情况出现,没想到武亦姝不仅没慌,还迅速地微笑着接了一句新的。

武亦姝

像武亦姝这样的高手还有很多。北大博士生陈更,工科出身,却满腹文才,连续多期获得擂主;

陈更

徐州工程学院”网红“老师朱捷,在舞台上诙谐幽默、真实淡定,被评为人气最旺的选手;

朱捷

当然,除了对以上选手一边倒的赞美,选手张淼淼向对手翻白眼的行为则惹来争议,引来大量网友吐槽。即便如此,高话题性也印证了节目的影响力之大。


再来看评委。北师大教授康震成了许多人的新男神,他在讲解诗词时,引经据典,对诗词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同时他还自带萌点:讲到辛弃疾的“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时,他说:辛弃疾的心情,就像歌里唱的“我要这铁棒有何用”,怀才不遇。

康震老师,您也听《悟空》吗?

我不仅听《悟空》,还看《盗墓笔记》呢。


在现场作画环节,他还十分用心地带上了各种颜色的水彩笔。

另外几位评委:中央民族大学的副教授蒙曼,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诗词歌赋,她信手拈来;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也一改往日严肃形象,用精彩点评为节目增色不少。


同样让人感到惊艳的,是主持人董卿。她的文学修养和临场应变能力令人惊叹:


说到“天若有情天亦老”,她随口就说出了几句古代文人雅士对出的下联。

面对一位孩童唱着《春夜喜雨》,父亲轻声地和着,董卿被这一幕感动落泪,随口念出了叶赛宁的《我记得》:“当时的我是何等温柔,我把花瓣撒在你的发间,当你离开,我的心不会变凉,想起你,就如同读到最心爱的文字,那般欢畅。 ”

王若西夸赞董卿道:“美人当以玉为骨,雪为肤,芙蓉为面,杨柳为姿,更重要的是以诗词为心。”面对夸赞,她居然红了脸。

看过诗词大会,你会真正感受到什么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个“行走的诗词库”不仅让人欣慰地看到我国诗词文化还有众多优秀的传承者,也让很多人审视自身传统文化的匮乏,从而产生了文化崇拜。


诗词之美,从内容到形式


在快速消费的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不咆哮、不傻乐,就用文化的沉淀感动你,,走进你心里。说是诗词的狂欢,不如说是现代人的解药。节目之所以能引起共鸣,点评嘉宾之一蒙曼给出了解释:因为中国人的诗心一直都在,这就好像种子本来存在,只要一滴水、一缕风,它就能发芽。


节目用诗词之美激活了每个人的诗心,并很好地诠释了一点:诗词很美,并且这种美是现代人需要的。正如“00后”武亦姝,把陆游、苏轼、李白封为自己的三大偶像,“喜欢诗词是一件很单纯的事,古典诗词中蕴含的美感和情意,是现代语言中完全给不了我的。” 这种美完全可以引起当代年轻人的共鸣。


大会主题很鲜明: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主旨,通过展现诗词之美、分享诗词之趣,唤醒人们对古典诗词的记忆,并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涵养当下生活。这样的内容不是浮华的、空洞无物的。

 

舞美展现上,也十分惊艳:3600平米演播室搭建绚丽水舞台,波光粼粼中倾听诗意人生;超炫大屏幕意境与诗词完美融合,营造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百人团答题时与大屏幕万箭齐发,击碎盾牌,巧妙融合古人作战元素。

水面舞台

从内容到形式,节目将诗词之美糅合地浑然天成。


覆盖群体广泛,传递人文关怀


节目之所以会成为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综艺,因为其最大限度地覆盖到了各类人群:百人团中有快递员、乡村教师、热爱毛主席诗词的美国少年、机械工程师、理工科博士····从黄口小儿到耄耋老人,都绽放着自己的风采。

 

选手们来个社会各个阶层,他们的故事也反映了社会现实:我们看到了独臂女孩张超凡,自信的应答迎来全场尊重;抗癌农民白茹云用诗词磨练意志;快递员老曹在艰辛生活中用写诗的方式展现了豁达之心;贵州女教师为留守儿童坚守乡村的故事催人泪下,董卿当场表示赠送其学校诗词光盘一套;选手王轶隆身患癌症的母亲病情出现反复,于是决心暂别赛场为母亲尽孝·····

 

学习古诗词不仅是学知识,更是传承品德与精神。爱国、爱家、爱生活是古诗词的重要题材,这些共通的个人情感和人性思考,彰显了人文关怀,可以引起广泛共鸣。



文化类综艺,如何盘活传统文化?


一场突破创新、特色鲜明的诗词文化盛宴,成就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逆袭,文化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愉悦中传播、传承。在众多同质化娱乐类综艺还在消费明星,引进海外模式的同时,一系列原创文化类综艺正在悄然改变着大众审美:

 

中央电视台2013年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2014年推出《中国成语大会》和《中国谜语大会》,2016年《中国诗词大会》和《中国民歌大会》两档重量级节目相继问世,2017年1月,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爆发;地方台,则有四川卫视于2015年首播的原创诗歌文化类节目《诗歌之王》,次年推出了第二季。 这其中有的综艺有着很不错的收视率,并多次登上微博热门话题榜。

   

面对众多“有意思,没意义”的综艺节目,文化与娱乐的碰撞,呈现出了不一样的亮点。综艺节目的变迁,文化类综艺的兴起,或许契合了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人们越来越关注内心的归属与自我的成长。

早在2004年,网络兴起,人们充斥表达和点评欲望,《超级女声》火了;随着社会发展,婚恋问题成为社会问题,《非诚勿扰》等相亲节目走红;创业浪潮下,求职类,创业类节目兴起····到了今天,大众对越来越同质化的明星类综艺逐渐审美疲劳,以文化为基础、回归创作的、素人类综艺节目开始崛起。


另一方面,《中国诗词大会》的爆红也体现了一种传统文化的回归,代表了传统国学文化的兴起。当代社会充斥着纷繁与喧嚣,传统文化为现代人带来一份独有的宁静与享受,对人们重塑价值观起到积极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人们的精神诉求。

 

那么,什么样的文化综艺会火?


第一,创意为必备要素。当我们习惯了拿来主义的时候,针对我国国情开创的节目也许会更能迎合大众胃口,并具备更持久的生命力。《中国诗词大会》立足我国民族文化进行创新,会成功避免海外引进综艺引发的水土不服现象,这个文化IP实属“中国创造”。


第二,强化娱乐性。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的关键一点,是成功叠加了文化与娱乐,避免了《百家讲坛》一类呆板、酸腐的文学气息。并且,这种娱乐性一定是大众娱乐。文化不是说教,应该在喜闻乐见的方式中传播、传承。


第三,内容为王。文化类综艺是内容主导类节目,而非明星主导。这需要内容的设计有深度,有内涵,有意义。虽然中国诗词大会取得了不俗成绩,但不乏有人病垢其内容设置过于局限于义务教育课本内容,延展性不足。


第四,分析受众和渠道。 “全民参与”和“文化普及”成为这一类文化节目的重要特征,对受众的精准定位才会获得极强普适应与传播性。而受众群体决定了传播渠道,例如面对年轻化群体,可以采用互联网传播方式,进行网台联动播出。

 

央视科教频道副总监阚兆江曾表示:“文化类节目的挖掘目前还远远不够。”在他看来,一些文化类节目之所以受到质疑,一个重要原因是电视人思考不足,缺少应有的探索和努力,使得文化的呈现方式出了问题,把握文化含量、层次时忽略了大众传播的因素,忽略了节目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于高收视背后的文化影响力。

 

面对多部文化类节目的成功,我们有理由认为优秀的文化类综艺的影响力将比娱乐综艺类节目更为广泛持久。而面对节目创作上的诸多挑战,我们需要更多去思考如何维持、提升文化类节目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从内容、形式、渠道、受众等各方面综合考虑,探索出成就爆款的正确道路。


文体侠给各位读者推荐一本书:日本消费社会研究第一人三浦展的力作《第4消费时代》(被誉为“20世纪消费社会史”)。这本书也许有助于大家思考中国未来消费走向,包括文化娱乐消费的走向:什么会复兴?为什么会复兴?如何复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诗词大会》爆红 用流行方式传承文化基因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才不是因为这位奇女子
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 文化类综艺的春天来了?
《中国诗词大会》就是一场诗词的狂欢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
【诗词剧透社】《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第五期节目今晚CCTV-1黄金档播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