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恩施悬棺主人之谜破解:古百越人可能是恩施早期移民

恩施悬棺主人之谜破解:古百越人可能是恩施早期移民

 
 

悬棺是我国古代一种奇特的葬俗,以将死者棺木放置在悬崖绝壁上为特征,分三种形式,一为木桩式,即在峭壁上凿孔,楔入木桩以支托棺木;二是凿穴式,即在崖壁上凿横穴或竖穴,放置棺木;三是利用崖壁上的天然洞穴或裂隙,放置棺木。三峡地区是我国南方主要悬棺分布区,恩施地区有多处悬棺,考古界将其归属于三峡悬棺范围。多年来,三峡地区悬棺的主人是谁,族属在哪里,一直存在着争议,一种意见认为是古百越人后裔,一种意见认为是古巴人后裔。

据侯健美先生在《北京晚报》发表题为《大学生让悬棺古尸自报家门,在破解中发明专利》的文章介绍,在最近结束的大学生“挑战杯”知识创新大赛上,一项名为《三峡悬棺之谜的遗传学求证》的课题获最高奖。在这个课题中,复旦学子闫鹏荣绕开考古的人文考证法,将先进的遗传知识和技术运用到考古学研究,独辟蹊径让悬棺古尸“自报家门”,从而破解了恩施悬棺主人谜底———古百越人。

 
 

侯文称,闫鹏荣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2005届毕业生,早在前两年暑期社会实践时,即到湖北恩施悬棺点考察,亲身感受到神秘文化所带来的神秘感,产生了破解这个谜团的欲望,开始了艰苦的遗传学求证,即让古人的DNA自我袒露身份的研究工作。在老师和恩施文博机构的帮助下,他获得了50个约3000年的恩施悬棺古人骨骼标本。经过努力,他从标本中抽取了两条集中了遗传信息的DNA序列。 DNA能表达的有效信息主要有三类,常染色体,Y染色体,线粒体。因线粒体在正常细胞中的拷贝数可达到常染色体的1000倍以上,所以线粒体是最常用的遗传标记。闫鹏荣从恩施悬棺古人遗骨里的DNA序列中获得7个作破改“悬棺”之谜的线粒体。接下来,闫鹏荣用这7个密码与58个人群、33个民族庞杂的基因信息进行了一一比较,用排除法筛选,终于发现恩施悬棺古人的遗传序列上的信息与侗台人和南岛人所具有的特质非常相近,而后者则是广东、福建一带的古百越人迁徙融合形成的,从而认定恩施悬棺的主人应是从东向西迁徙的古百越人。

 
 
笔者认为,闫荣鹏的研究,因标本收集的困难,并没有对整个三峡地区的悬棺古人遗骨标本进行检测,因此该项成果并不能说明整个三峡地区悬棺主人的族属,因其检测的标本并非恩施地区全部悬棺的标本,亦不能说明整个恩施地区悬棺主人的族属。但值得欣喜的是,他用先进的遗传科学方法,第一次肯定了恩施部分悬棺古人的族属,证明很早的时候,古百越人就迁徙到了恩施地区,他们是这里最早的移民之一,与巴族一道创造了鄂西山地文明,其中难免有斗争与融会,为我们研究古代恩施的历史提供了新的内容。
图为:今年7月,张良皋教授在鄂西考察(受访人提供)
  图为:利川境内的清江古河床

  图为:恩施大峡谷的云龙河地缝
 
 


  图为:咸丰县黄金洞景区入口,“黄金洞”3字由张良皋教授题写

  图为:咸丰坪坝营北纬30度地标塔
 
 


  图为:利川腾龙洞洞口

  图为:恩施大峡谷景点之一
 
 


  文/图 记者蒋绶春

  随着动车的开通,眼下,前往恩施旅游的人越来越多。
 
 


  在鄂西一隅,何以形成世界罕见的洞穴和峡谷景观?游客们惊叹之余,往往感到疑惑。

  这个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退休教授张良皋先生探寻了30年。从1984年起,他到恩施考察不下30次,并出版多部专著。今年夏天,92岁的他再次前往考察。前不久,他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首次探洞放完好几捆尼龙绳

  抗战时读书结缘,老教授考察恩施不下30次

  有一天,张良皋教授接到一个陌生电话。

  电话是江苏一家媒体的总编辑打来的。他说,看了张先生的著作《武陵土家》,想专程去恩施看一看。去之前,心里直打鼓,心想恩施有这么好的风景吗?张先生是不是吹牛的?“没想到实地一看,我的感觉是,张先生的牛吹得还不够。”这位总编在电话里说。

  近日,92岁高龄的张良皋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一提这事,还朗声笑起来。

  为探究恩施人文地理之谜,今年夏天,张良皋再次到恩施考察,历时半个多月。他告诉记者,抗日战争时期,他曾在恩施读了几年中学,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怀念这个地方。1984年,应恩施博物馆负责人林奇邀请,他第一次重返恩施,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到今年,整整30年。如果按每年去一趟恩施来计算,至少也有30趟了。

  1984年游恩施利川腾龙洞时,他与当地人武部一群人,花3天时间,把干洞游了一遍。“他们全副武装探洞,枪里装着子弹,以应对在洞穴里可能碰到老虎之类的野兽。”张良皋说,为了不迷路,大家沿途拉尼龙绳,好大几捆尼龙绳全放完了。他回武汉后,查阅大量资料,并写下《利川腾龙洞应该夺得世界名次》,寄给《旅游》杂志。次年,文章刊载出来,很快掀起一股探测腾龙洞的热潮。目前初步探明,腾龙洞有4层,长约60公里!

  此后,张良皋又到沐抚大峡谷考察多次。有一回,张良皋与著名画家廖连贵一起去大峡谷。看了那里的风景后,廖连贵情不自禁地惊叹:“哎呀,老天爷,哪有这么美的风景!”“他在惊叹,我也惊叹,两人都在惊叹。”张良皋说,这个峡谷世界少有,它不仅具有空间美,还有形体美,令人心旷神怡。不久,张良皋写了《武陵土家》,于2001年8月由三联书店出版。

  张良皋的老本行是建筑,于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退休前为华中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但学建筑必须研究土壤学、力学,在考察过程中,张良皋从土家古建筑入手,深入鄂西人文地理大迷宫探寻谜底,先后出版了《武陵土家》、《匠学七说》、《巴史别观》等著作。目前,一部关于武陵山区古人类是如何向外迁徙、如何漂洋过海的著作,历时6年完稿,预计今年出版。

  偌大腾龙洞,竟是清江故道

  随地质抬升变成干洞,“年龄”至少30万年

  今年初,恩施腾龙洞大峡谷获批为国家地质公园,吸引了大批游客。人们好奇:大峡谷、腾龙洞、黄金洞这类奇特地貌,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张良皋教授介绍,鄂西属喀斯特地貌,是碳酸盐岩地区,因海相沉积而形成。远古,这里是大海大洋,因地质抬升,这种碳酸盐岩在鄂西分布很广,面积很大、很厚。目前探明腾龙洞有4层、黄金洞有7层,都说明这一地貌是经过多次隆起、抬升而形成的。

  在地质抬升过程中,水要寻找出路,一方面往四面八方流去,另一方面就是通过地表断裂的缝隙下切,溶蚀岩石。

  “喀斯特地貌,源于南斯拉夫一处碳酸盐岩高原,但那里规模小,景观一般。这种岩石可被水溶蚀,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就形成了各种切割、冲刷的形状,恩施沐抚大峡谷、腾龙洞、黄金洞等景观都很典型。”张良皋说,在恩施,逢山必有洞,因为水可以将碳酸盐岩溶蚀、切割为不同的石材、不同的峡谷、不同的洞穴。

  记者又就此采访了中国地质大学溶洞专家鄢志武教授。2004年起,鄢志武组织中外科考队多次考察腾龙洞。他认为,恩施大峡谷、腾龙洞,都是在地表的快速隆起与地面水下切的合力作用下形成的。

  鄢志武说,腾龙洞原系清江故道,随着地质构造运动上升,便变成了干洞。腾龙洞旁边,还有一个水洞,系清江暗河,这是由于河水下切加剧,在后期形成的。干洞又叫“化石洞”,因为科考人员在支洞里找到很多大型哺乳动物的化石,有的化石距今近20万年。洞内,最老的钟乳石有28万年,我们估计腾龙洞的年龄应该在30万年至100万年之间。当然,它是随着几次地表隆起才形成的。

  鄢志武介绍,正因为多次地质隆起,使利川市形成一个高山盆地,地势高出周边地区,与恩施市的高程落差约500米。在抬升构造运动中,恩施大峡谷先是形成稳定的宽广河谷,再次抬升时,河谷里又形成了云龙河地缝。不过,对于腾龙洞大峡谷,目前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搞清楚。

  在利川市,记者采访了当地民俗专家谭宗派。谭宗派今年80岁,对利川地貌成因也作了数十年探寻。他说,清江地质史或腾龙洞地质史,就是一部利川的地质史。据多个中外联合科考队连续十余年的科考,发现腾龙洞大峡谷的地质至今还在活动中。除了地质运动,恩施各种洞穴和峡谷的形成,全是水的功劳。

  绝壁之上,何来朱砂手印

  三峡洪水或曾涨至此,下泄助推地理迷宫成形

  前不久,记者特地到恩施实地踏访。据观察,清江的流量不是太大,它如何能冲刷和溶蚀出腾龙洞大峡谷这种世界罕见的洞穴和峡谷景观?这一地貌的形成是否借助了外力?这种外力是不是长江洪水?可洪水又怎么可能冲到这么高的山上来?

  张良皋教授说:“最大的洞,当然需要最大的水才能冲开。但清江流量其实不算小。清江上游,枯水期流量约30立方米/秒,丰水期最大水量约1000平方米/秒,相当于枯水期的汉江5条。至于腾龙洞大峡谷的形成是否借助了长江洪水,这种可能性完全存在。”

  张良皋介绍,地球有46亿年历史,总在运动变化中。远古时代,长江是往西流的,湖广盆地以西的咸海、里海、地中海是通的,称为古地中海。后来,印度板块向北延伸,插到亚欧板块下面,形成青藏高原。同时,横断山脉隆起,长江只好调头东流。但东流有许多障碍,因为燕山运动从北到南抬起了很多山脉,在武陵山区主要有齐曜山、巫山、黄陵背斜等,地表水通过各种切割、溶蚀方式,最终形成长江三峡。三峡地区峡谷、洞穴很多,地形复杂,有时,因为地震等原因,三峡两边的山体崩塌,造成堵塞,这就是“三峡壅江”。三峡壅江的事,史书上也有过多次记载,“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等神话传说,都与“三峡壅江”有关。即使一万年发生一次,三峡壅江的次数也数以百计。

  张良皋介绍,有一年他去巴东,在海拔1050米的天子岩悬崖上,看到394个朱砂手印。这是三峡壅江之后,洪水在海拔1050米高的地方留下红土、朱砂。水退后,古人出于好玩,把手撑进红土、朱砂里,然后按到天子岩上,从而留下手印。他分析,这些手印应为新石器时代之前或在1万年之前留下来的。

  三峡壅江发生后,整个四川盆地成了一个内陆湖,水位越来越高,湖水必须通过各个缺口寻找出路。当水涨到海拔1050米后,四川盆地变成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的内海。水要往四川盆地各个缺口流出去。在北面,四川与汉中交界的阳平关,海拔580多米,水就往汉水方向流去,汉江峡谷也是大水冲出来的。在南面,沅江与今重庆之间也有缺口,海拔200-300米,洪水很容易经贵州乌江流入湖南沅江,流向洞庭湖。在中部,洪水就经鄂西清江流出。

  四川盆地的洪水是怎样汇入清江的?一方面,重庆奉节至恩施沐抚大峡谷的板桥,有一条目前世界上最长的暗河,这是不是当年的洪水通道?完全有可能。另一方面,洪水还可能通过齐岳山北端缺口、龙桥河峡谷汇过来。“早在1984年,我就去过利川市的清江古河床。那里有一个棺材峡,水流入地下后,形成地下暗河。至今,在古河床的一些地方,还可以听到地下流水声,就像魔鬼发出的声音。”张良皋说。

  神秘的北纬30度“止步线”

  惊人推断:武陵山区或为华夏文明源头

  张良皋认为,武陵山区包括湘西、鄂西、渝东、陕南,是云贵高原的北延,属于一个整体。华夏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就是从这里升起的。

  他介绍,“武陵”的“武”字,是帽檐子的意思。“张家界”的“界”字,和“神农架”的“架”字,都念“gai盖”,就是帽盖子的意思。武陵山区,是以神农架为中心,周围一圈都是武陵。而“武当山”的“当”字,是帽徽的意思,这里是武陵山这顶大帽子安放帽徽的位置。在地貌学上,帽徽周围一圈都是“武”。

  生物学家曾断言,灵长类动物的发源地在南北纬30度左右,这是一条文明的止步线。越过这条线,因为寒冷,食物来源受限,古人类生存将受到极大挑战。而北纬30度这条神秘的止步线,就穿过了恩施。恩施咸丰坪坝营就有一个北纬30度的地标,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栏目曾报道过。

  而武陵山区周边,有湖广盆地、四川盆地,这些盆地在大规模海退后形成沼泽,沼泽因光合作用,能产生大量碳水化合物,从而吸引古人类生活在沼泽边缘。另外,人类大脑的进化离不开盐,只有产盐地带的古猿,才有机会进化为人类。而渝东地区,至今保留着大量古盐泉、卤管栈道遗迹。武陵山区的古盐道,比比皆是。
“我认为,中国人的历史就是从武陵山这一带开始的。”张良皋说,有学者认为,中国黄种人也是从非洲过来的,即“非洲人说”。实际上,这个学说没法解释中国的元谋人、巫山人、建始人是怎么回事。“巫山人”距今约200万年,“建始人”距今约200万至250万年,都是在武陵山区发现的。这里还发掘出了“郧县人”、“长阳人”等遗址。他认为,这些武陵古猿人,就是黄种人的祖先。

  张良皋还认为,华夏文化以汉文化为主体,汉文化以楚文化为前身,而楚文化又以巴文化为基础。湖广盆地以西、四川盆地以东,是巴域的最佳界定。而巴域,即是“元谋-巫山猿人”最早的活动区域。武陵山区的上庸古国,就是先于楚国迈入文明的国家。

  随着生存能力的增强,武陵人又从巴域出发,沿着山脊进入中原和东南沿海地区。他们的文化,弥漫式扩散,并漂洋过海。

悬棺葬是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葬式:在江河沿岸,选择一处壁立千仞的悬崖,用我们至今仍不知晓的方法,将仙逝者连同棺材高高地悬置于悬崖半腰的适当位置。葬地的形势各异,归葬的个体方式也略有差别。一口沉甸甸的尸棺,一具冷冰冰的尸骨,怎么会“飞”到那高高的悬崖上?尸棺的主人是谁?我们有限的智慧还难以解读这千古之谜。

目击:绝壁惊现悬棺

 
 

神农溪地处长江三峡巫峡与西陵峡之间的巴东县境内,位于长江北岸的深山峡谷里,发源于“华中第一峰”之称的神农架南坡,属常流性溪流,全长60公里,于西口处汇入长江。在当地峡谷的绝壁上分布着几处悬棺,令人叹为观止。据当地村民介绍,这是古代巴人的葬身之处。三峡水库蓄水前,这些悬棺距离水面还要高得多。这些重达数百公斤的悬棺,离地高度一般有几百米,奇怪的是所有的悬棺都置于几乎无法攀援的险要绝壁上,别说把棺材扛上去放好,就是空手爬上去都不可思议。那么,悬棺究竟是怎样“飞”上去的呢?对此,当地村民也给不出答案。

无独有偶,记者曾与州户外运动协会的探险爱好者一起在利川市建南集镇西北大约三公里的地方,也曾发现有一处悬崖峭壁,壁上竟然有7个大小不等的岩孔,里面曾是古代巴人崖葬的墓,距今约2000多年。因有7窟,故当地人称“七孔子”,又称“仙人洞”、“蜕皮洞”。“七孔子”高离地面10余米,分上四下三两行排列。除一孔为长方形外,余皆近正方形。各孔之间,行距、孔距均为1米左右。正方形孔室顶呈穹隆形,中高大约在1.1米,边高在0.8米左右,室宽1.4米。所有石窟凿工精湛,有的窟门还刻有图案。关于这七个洞的来历众说纷纭,为其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历史:春秋战国遗迹

 
 

今年70多岁的利川民俗专家谭宗派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三峡悬棺的研究。数十年来,他先后走遍巴东、利川、奉节、巫山等地,对当地的悬棺进行考察和了解,并撰写了大量的文字资料。据介绍,悬棺大多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遗迹。那时,由于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古人就选择了高不可攀的悬崖峭壁作为葬身之处,以示趋吉和尽孝之意。

悬棺葬的表现方式经专家归纳有七种类型:一是“木桩架壑式”,将棺木一头置于天然岩洞或者岩石裂隙之中,另一头则架于绝壁的木桩之上。二是“天然洞式”,将天然洞稍加修整或填平,然后置棺其内。三是“人工开凿横式”,人工在临江的崖壁之上开凿长方形横龛,大小宽窄以容一具或两具棺木为宜。四是“人工开凿方式”,在临江崖壁上开凿宽1至1.5米的方洞或者利用天然洞加工成方洞,置棺其内。五是“悬崖木桩式”,在临江崖壁上开凿横向2至3个小方孔、嵌入木桩,然后置棺其上。六是“崖礅式”,在临江悬崖峭壁上有突出或凹下的岩石,因其厚重而又平坦,稳度大,或称“岩礅”或“岩缝”,将棺木置入其内。七是“岩缘式”,在海边陡峭的崖壁上找有突出的狭窄岩缘,形成天然平台,置棺其上。

然而,悬棺葬究竟何人所为?所葬何人呢?这是一些已被时间带走的秘密。

文化:巴人尊敬死者

 
 

悬棺葬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题,其一个个具体项目,几乎都是悬案,所以也有人以“悬棺葬之谜”作为统称。

谭宗派认为,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和不同地区,人们的丧葬有过不同形式。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巴人聚居的峡江地区就已出现悬棺这一丧葬形式。“弥高者为贵”,古代巴人认为对死者安葬得越高,越能体现对死者的孝敬,并且可以在今后的时间里不需要再行祭奠。于是将死者的尸骨置于木匣内,或将尸体置于棺材内,安放在高处。

相反,有人认为悬棺葬正是落土葬习俗的自然发展,具体而言,它与新石器时代的土葬墓有密切关系。当时我国的土葬墓遍及全国,包括文献记载的悬棺葬地区和考古发现的悬棺葬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已经出现洞室墓和独木舟船棺的萌?。悬棺岩洞墓的出现,实质上是把深入地下的洞室及其棺木抬升到高岩洞的变化。

也有人认为施行悬棺葬是“孝道”的表现或是为了追求吉利。把高山险峰、崇山峻岭视为生活的依托,或因其难以接近、难以触及而产生神秘感,进而把它作为神灵所居或通天之路加以顶礼膜拜,所以他们便把死者的灵柩置于高山峻岭的崖之间。

探秘:专家众说纷纭

这些悬棺是怎么“飞”上去的呢?对此,主要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凿路将棺材搬上去然后再将路毁掉;第二种认为是趁涨水时将棺材送上去;最后一种观点,用木制绞车、绳索、定向滑轮等工具,把棺材吊进去。

据资料记载,1989年,上海同济大学及江西等地的专家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美国学者合作,采用绞车、滑轮等机械装置,在江西贵溪仙岩把一具重约一百五十公斤的“棺材”吊进了一个离上清河水面约二十多米的悬崖洞中。新闻媒体和有关学术刊物曾竞相报道并发表论文,声称此举“重现了两千多年前古人吊装悬棺的壮观场面”,从而“解开了中国悬棺这一千古之谜”。有论者指出,由于脱离了距今千百年的时代和悬棺葬民族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关古人采用与绞车、滑轮类似的提举技术的说法,其实是缺乏有力证据的,所以要说已经解开了这一千古之谜,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如今,遗留在三峡各地的悬棺虽然仍是一个千古悬疑,但它作为一道旅游风景,却受到越来越多的游客青睐,已成为三峡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恩施野三峡一点都不“野”秀外慧中才是真容
中国百处自然奇观(062)恩施腾龙洞
腾龙洞 / 土司城-恩施行之一
【原创】2010国庆南行记(3):恩施腾龙洞
恩施赋
巴文化发祥地,散落在人间的秘境——湖北恩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