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破解千古之谜--试论《老子》的思想体系 (4)

破解千古之谜--试论《老子》的思想体系 (4)

亦文 


四、老子的方法论

方法论,是《道德经》中所占篇幅最大的内容,其目的就是要具体说明为君者 如何处世处事、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德才能实现天下大治。当然,对于一般人而言, 这一切同样也具有借鉴意义,而这也就是《道德经》不仅是一本帝王如何面南为君 的教科书,同时也具有异常深远和广泛的社会意义的原因所在吧!

1、无为

"无为",这是老子提出的处世处事最基本原则和方法。为了阐明这一原则和 方法,他在《道德经》中反反复复地多次提到和论述了它。那么什么是无为呢?这 是个引起很大争议的问题,也是许多人非议老子的关键问题。

在许多人看来,无为似乎就是一切静观其变、无所作为,也有许多人把"无为" 理解为不妄为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对老子思想的曲解,而不是老子的本意。老子 既不是要大家坐享其成,等着天上掉馅饼而无所事事、无所作为,也不是要大家不 胡作妄为,而无论什么时候还是什么地方,从来也都没有人会鼓吹什么胡作妄为的 观点和思想。

老子首次提出"无为"的思想是在第二章,也就是在归纳出了玄律是永恒性、 普遍性的自然规律之后,紧接着就提出来的: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 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措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 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是由于丑恶已存在的缘故;而皆知何为能,才会訾议" 不能"。有无相互依存而生,难易相对而言才成,长短相互比较才有,高对比于下 才会有盈,高低音相配音声才可相和,前后相互跟随才有方位不同,这些"同出异 名"的两方面共同构成一个对立统一体--玄的现象,是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自 然规律--玄律。

因此,圣人以一切顺从自然规律的方式处事,用以身作则的方式教化众人, 筹 措万物而不自居创始人,不标榜自己的辛劳贡献,大功告成也并不以功臣自居。然 而正是由于圣人的无争和不居恰好符合了永恒的玄律,反而使得他们的功名万世流 传,永不磨灭)"。

所以,事情很明显,老子之所以会提出"无为"的原则,首先就是因为他认识 到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永恒性、普遍性客观规律,因而人类只能顺从它处 事,而不能逆水行舟或自以为是、自行其是,否则必然失败。"圣人"则正是由于 认识到了这一点,因而才会"居无为之事",而不是自行其是。因此,老子的"无 为"原则和概念的内涵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切都要顺从自然规律办事而不能自行其 是,而不是什么无所事事的不作为或不胡作妄为。因此,他才会在后来进一步提出 "为无为"的观点,明确告诉我们,无为不是不作为,作为还是一定要有的,只是 这个"为"的方法是"为无为",是一切按照自然规律而为,而不是自以为是和自 行其是之为。

结合我们今天的现实来看,老子提出的这个"无为"原则的意义是多么正确和 深远啊!要是他的后人真都能够依据他这个基本原则办事,能够一切按照自然规律 处事,那么,"大跃进"、文革浩劫等一系列人为灾难就都可以消弭于无形了,那 将是中华民族多么巨大的幸事啊!

所以,把自己对于"无为"的错误理解和无知强加于老子,然后再加以驳斥、 批判,这大概在2500多年前老子在世时就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通病了,以至于老 子本人也不能不感叹:"言有君,事有宗,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也令人不 能不感慨要真正落实"理解"二字谈何容易啊!

2、守为上或后发制人

凡事以守中待动、进退自如、后发制人为上策,或者说采取守势原则,这是老 子依据玄律而提出的又一处事原则和方法。如他在第五章指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 (天地没有仁爱之心,视世间万物都象祭祀用的草扎狗一样;圣人对于百姓也 是如此,心无偏爱,一视同仁。

天地之间,是否和风箱差不多呢?虚怀以待,无屈无挠,有动则应,永无穷竭; 多闻博学,其数有穷,不若虚怀守中,进退自如)"。

在二十九章则又指出:

"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接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诸 (这世界上的事情,有行就有随,有嘘就有吹,有强就有弱,有接就有堕,因而圣 人总是要去除那些过分、过大、过多等极端性的东西)"。

这些也就是说,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有此就有彼,有强就有弱等等,因而凡 事都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而守中,如此才能避免顾此失彼和片面性,才能进退自 如、无屈无挠、有动则应、永无穷竭,这样,当然也就可以应对和处理一切问题和 事情了。

把这个原则应用于作战,则可得出如下守势用兵原则: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 执无兵,乃无敌矣。

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宝矣。故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对于用兵,可以这样说:我不敢先入为主摆好固定阵势去对敌,而总是因敌 制宜随机应变,因而我自然不会贸然进攻一寸而是首先退后一尺观察以知己知彼。 而这也就是说:对敌没有固定不变的兵阵,出击没有固定不变的手臂,兵器没有固 定不变的种类,如此当然就可以无敌于天下了。

最大的祸患莫过于自居无敌,自居无敌几乎让我的三宝丧失殆尽。所以说,如 果兵力差不多,则义愤填膺的哀兵必胜)"。

也就是说,用兵以守势为主,守中待机,因敌制宜,后发制人,"行无行,攘 无臂,执无兵",就可以无敌于天下了,这就是老子的用兵之道。与先下手为强的 主动进攻兵法相对比,老子的这种因敌而变、后发制人--当因变量而不做自变量 的被动防守兵法似乎更胜一筹。当然,这种守势兵法思想与老子的"小邦寡民"、 "有甲兵无所陈之"、"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夫兵者,不祥之器也, 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等反战、反侵略思想是相一致的,也可以说只有以反战、 反侵略思想为基础,才会提出这种以保家卫国而不是以贪婪侵略为主的守势用兵之 道。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它才可能是真正有用和切实可行的用兵之道。

3、无私

无私,这既是老子提出的处事原则和方法,也是老子提倡的"圣人"品德,所 以,它也是老子的人生观和处世之道的基本组成部分。老子在第七章指出: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 (天能长,地能久,而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生存,是由于它们不只是为自己而 生存的缘故,因而能得以长生。

所以,圣人由于能够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中领先,能够置身于生死之外反而 能保全身存;不就是因为他无私吗?因而就能够成就其个人私利)。"

老子以天地能长且久的原因是"以其不自生"--不只是为自己而活着,"故 能长生"为例,告诫大家必须辩证地看待和处理私与公或者说有私与无私之间的对 立统一关系。只有大公无私、只有不仅仅是为自己活着,这才可能在处事时真正做 到无私无畏、公正廉明,才可能真正把事情办好,也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长远利益, 或者说才能真正成就自己的个人私利。例如,圣人就是由于做到了这一点--"退 其身"、"外其身",因此反而成就了其个人私利--"身先"、"身存"。因此, 凡事不能以自己的私利为出发点,否则为私而私,必然身败名裂,效果适得其反。 要想真正"成其私",就必须"以其无私"为目标和出发点,这样,在实现无私目 标的时候,自己的私利也就在其中同步实现了。

这就告诉我们,老子也是个现实主义者,而不是什么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知 道凡人首先必须满足吃喝住行等个人需求或私利,然后才能从事其他事情的根本原 理,因而他并不反对谋求个人私利,而只是要大家能够懂得公与私之间地辩证关系, 要把个人私利融合于公共利益之中,做到"不自生",如此才能"退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真正实现自己的最大私利--"长 生(死而不忘者,寿也)"!。

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以,老子提出的这个公私对立统一、相互依 存、相互转化,无私而成私的原理具有十分强烈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于那些只知 以私谋私而导致身败名裂,甚至要谋掉了脑袋的人而言,更是具有醍醐灌顶之效。 由于这个无私原则具有如此功效,因而在后面的章节中,老子又反复应用这个 无私原则解论为君之道,如在四十九章,老子指出: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 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圣人恒无自己的私心,而是以天下百姓之心为己心。因而既能够善待那些能 者,也能够善待那些非能者--这说明他本质善良;既相信那些有信用者,也相信 那些信用不足者--这说明他本质守信。

所以,圣人在这世界上,公正无私、融洽和睦,整个天下在其心中都是浑然一 体,百姓则皆如其之五官,圣人把他们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来对待)。"

在六十六章,老子又指出: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 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争欤?故天下莫能 与争。

(大江大海之所以能够汇集一切溪流而成为百谷之王,就是因为它们具有甘居 下游的优良品德,因此它才能成为百谷之王。 所以,圣人要想管理民众,就必须说清楚自己是甘为民众服务的公仆;要想成 为带领民众前进的领导者,就必须把自身利益放在民众利益之后。这样,他作为领 导者才能于民无害,作为管理者才不会成为民众的负担,因此天下民众也才会乐于 推举他而不是厌恶他。不就是因为他不争吗?所以天下也无人能够与他争)。"

在六十八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

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可信;精深的学问不广博,广博的学问不精深; 专家专长不会多,专长多者非专家。

圣人没有私人积蓄:他越是以自己的所有为大家服务,那么他越会得到大家的 拥戴从而愈加富有;他越是把自己的所有都给予了大家,那么他也就越能得到别人 得不到的东西从而所得也就愈多。

所以,作为自然规律的天之道,是有利于万物而不是加害万物,而作为社会规 律的人之道,则是要为大众服务而不是争夺个人私利)。"

在七十九章:

"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 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不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作为自然规律的天之道,就象一个张弓者的动作一样:高者往下压,低者往 上抬,减损了有余者,补充了不足者。所以,天之道,是减损有余者而补益不足者。 但作为社会规律的人之道则恰好相反,它是减损不足者而补益有余者。谁能把 自己有余的部分拿出来奉献给天下呢?唯有能遵从道的人。所以,圣人做出了贡献 却并不占有自己的产品,取得了成功却从不自居有功。要是都能如此,那就是大家 都不想再见到圣贤了)。"

如此等等。所以,能够牢记老子的这个无私成私的基本原理,并把它作为自己 实践中的座右铭,那就不仅是为君者,即使是普通人也将会终生受益无穷。

4、永葆生机的坚守柔弱原则

由于"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相反者,就是道选定的变动方 向,而弱小者,则是道选定的作用对象)"是老子世界观的基本观点,所以,弱小 者必然会转变为强大,强大者则必然会同步转变为弱小,从而柔弱必然胜刚强就成 了道的基本运动规律,同时也成为老子处世处事的基本依据,老子也由此而提出了 知雄守雌、坚守柔弱以避免"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而永葆青春活力和 蓬勃生机的处事之道。例如老子在78章指出: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恒仞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 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 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人初生的时候是又柔又弱的,而死以后则总是八尺挺直僵硬;万物草木初生 的时候是又软又脆的,而死以后则变得干朽枯槁。所以说:坚挺强硬者就是走向死 灭的征兆,而柔弱微细者则是富有活力的生命刚刚启程。 因此,僵硬老化之兵不可能取胜,长大强壮之木则不可能再强;强硬庞大者只 能居于下,而柔弱微细者则总是居于上)。"

在80章,又指出: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 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 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 言若反。

(天下柔弱之物莫过于水,而攻击坚硬物体时却没有任何东西能战胜水,这是 因为任何东西都不能取代水的缘故。水能胜刚,弱能胜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个 道理,但也没有人能够办得到。 所以圣人的话是这样说的:能担当国家屈辱的人,就是所谓的社稷之主;能担 当国家灾难的人,就是所谓的天下之王。这本是好话,可听起来象是反话一样)。"

当然,老子之所以能够得到这种柔弱必胜刚强的结论和处事之道,与他对于强 弱概念的理解或者说与他的强弱观也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在老子看来,玄的对立两 面之间的差别不是绝对的或固定不变的,而是相对而言的,"其无正也"。如弱相 对于比其强者而言才是弱,而相对于比其弱者而言就不再是弱而是强了。他并以祸 福两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转化关系为例而深刻揭示和说明了这一点:

"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祸,乃是福的依据,福,则是祸的伏笔,谁又会知道它们 的最终界限在那里呢?它们其实根本就没有正奇之分。正反过来就是奇,善良反过 来就是邪恶,这就是令人迷惑的地方,而人们搞不清这一点也为时很久了)"。

所以,老子的强弱概念正是建立在这种"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或者说强弱 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基础上的相对强弱,而不是先验的绝对的强弱。而建立在这种 相对强弱观基础上的柔弱必然胜刚强的理论,则当然是完全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观 点。因为按照这种相对强弱观,当然只有弱才可能转化为强,不能转化者即不是弱, 反之亦然。或换句话来讲,一种按某先验或绝对标准似乎已经很强的东西,只要它 还能转化为更强,那么它相对而言就仍旧是弱,而不是真强,等到它是真强了,那 么它也就只能向弱转化了。所以,老子基于这种相对强弱观推论而来的知雄守雌、 坚守柔弱的结论和处世之道,其实也就是说要大家始终坚持和努力做到"柔弱微细 生之徒"而永葆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做一个形弱实强者,而不是要大家甘当一个 绝对或真正的弱者,因而这当然是完全正确的处事处世之道。

但如果把强与弱分别理解为先验和绝对的、有正奇之分的东西,则老子的这种 坚守柔弱的理论就完全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了。因为正如何新所指出的那样:"虽 然世界上凡强大者都曾经过弱小阶段,但却绝非凡弱小者必能发展为强大"。何新 的这种论点表面上似乎铁证如山、无可辩驳,但事实上却正是用自己有正奇之分的 绝对强弱观取代了老子无正奇之分的相对强弱观而产生的"硕果"。因为按照老子 的学说,物体的成长发展是由其自身的品德所决定的:"道生之而德畜之",因而 德不同,其养育的结果也就不同,而不可能是强弱千篇一律。这样,再按照老子的 相对强弱观,"绝非凡弱小者必能发展为强大"的现象就是不可能产生和存在的! 因为物体不再能继续发展和强大,或如老子所言:"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所 能证明的事情只有一点,即由其自身的特定品德所决定,它现在就已经是强大了! 令人遗憾地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社会实践中,大多数人都象何新一样,都 以绝对强弱观来歪曲理解老子知雄守雌、坚守柔弱的处世处事之道,以致使之演变 成为一种信奉"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等真正弱者教条的畏缩保守、 固步自封、明显缺乏强者的开创精神、勃勃生机和阳刚之气的阴柔社会风气和处世 之道,而有许多人还大张旗鼓地把这种罪孽归结于老子的学说和"教诲",叫嚷着 要给中华传统文化动什么大手术、搞什么大换血。事实上,如上所述,老子坚守柔 弱的处世处事之道,丝毫没有要大家明哲保身、当缩头乌龟、当真实弱者的意思, 而只是要大家始终坚守"柔弱微细生之徒"之道,永远保持蓬勃朝气、青春活力和 由弱到强的发展势头,当一个永远的形弱实强者而已。而追求形弱实强,这其实也 正是老子处世之道的精华所在。

5、否定之否定

追求一种否定之否定阶段或状态的成就和目标,如若愚之大智、似弱之实强等, 而不只是那种简单的否定如愚之否定--智、弱之否定--强等,这是老子反复强 调和论述的一个重要观点或处世之道。如老子在28章提出的品德标准就是很明显 的例证: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雄之刚强而能守雌之柔弱,就可如同天下河溪一样。如同天下河溪,能恒 久保持如此品质,则可使自己复归到如婴儿一样的纯真初始状态。

知清白之荣而能守侮辱之枉,就可如同天下虚怀容纳万物的深谷一样。如同天 下深谷,能恒有如此品质就足够了,就可使自己返朴归真了。

知何为白,却能若不知而守黑,大智若愚,此乃通行天下的定式。能够按此定 式处世,恒保品质不出差错,则可使自己回归到无形无象的无极限状态)。"

而他对于精通于道的人的描述就更是如此: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

豫呵,其若冬涉水;

犹呵,其若畏四邻;

俨呵,其若客;

涣呵,其若凌释;

沌呵,其若朴;

混呵,其若浊;

旷呵,其若谷。

浊而静之,余清;女以重之,余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蔽而 不成。"

在40章,老子又更明确地指出"道褒无名":

"上士闻道,堇(尽)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 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 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上士了解了道,尽其所能而落实到行动上;中士知道了道,则半信半疑;而 下士听说了道,大笑以对,不过如其不笑,则道就不成其为道了。因此,《建言》 上这样说:真正懂道者,反而象是什么也不懂一样;真在事道方面取得了进步者, 反而象是退步了一样;真正安然事道者,反而象是有毛病一样。

真正崇高的品德反而如同空旷的深谷一样,真正清白之誉反而象是污辱一样, 真正宽广的胸怀反而象是心胸狭窄,真正淳朴敦厚的品德反而象是无知浅薄,真正 的真诚坚贞反而象是变化无常;方形大到无边无际也就没有了角落,较大器物都要 经过较长时间磨制从而较晚才能成功,真正洪亮的声音(如次声)反而无法听见, 大到没有边际的物象当然也就没有了形状。

所以,道最赞赏那种返朴归真、默默无名的品质,例如,只有永远默默无名之 道,才能既善为万物之始,又善使万物有成)。"

在45章,再接着指出: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赢如 绌,大辩如讷。

躁胜寒,静胜热,请静可以为天下正。

(完美的成品就象是残缺不全,如此它才不会存在应用的弊病;满盈之器却总 象空空如也,如此它才能用之不穷。笔直的物体总象是弯曲不直,巧妙到极点就象 是笨拙之极,极有赢余就象是不足,真正的善辩就象是言钝语迟。

躁热可以胜寒,而静却能胜燥热,所以,求静无为从而形若缺而实大成者,可 以作天下的君长)。"

如此等等。

所以,老子所追求的是更高、更深层次的思想境界和处世处事之道,是否定之 否定阶段的目标:"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如屈,大巧 如拙,大赢如绌,大辩如讷"、"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 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是要达到复归于婴儿、 朴和无极之无形无象、"微妙玄达,深不可志"阶段的目标和境界,而不是什么简 单的否定如对于缺之否定:成,辱之否定:白,弱之否定:强等,这才是老子人生 观和处世之道的精华所在。老子自己也因此而把他这种大智若愚的追求和目标称为: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也即处世处事之道的天下定式。

但也正由于老子的这个追求和境界比普通人更高更深了一个层次,从而表里不 一,似非而是,表现为貌非实是的状态和现象,因而很难为普通人所理解和接受而 倍受他们的诟病,如错误地将其归结为什么"以反求正之术"的何新之流就是其中 的典型。老子自己也为此而不能不慨叹:"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 知也,莫之能行也。……知者希,则我者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所以,否定之否定,大智若愚,表里不一,或者如老子自己的一针见血之言:

"被褐怀玉",这才真正是对老子人生观和处世处事之道精华的正确注解和准确理 解。而我们由此也可知,老子玄学之"微妙玄达,深不可志",远远超出了普通人 的想象,靠走马观花等表面功夫那是永远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它的,也远非那些浅尝 辄止的浅薄之徒的大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借用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一句话来说:" 就象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源,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对此评价,老子完 全是当之无愧的!

6、善谋

凡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善于利用人的长处:理性思维和谋略,而不是只会 象动物那样逞匹夫之勇,这是老子所提倡的又一处事原则和方法。如老子在75章 指出:

"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弹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 不失。

(勇于敢拼者,就容易有杀身之祸,而勇于不敢拼者,则容易保全性命。但此 两者无论有利还是有害,都是天道所厌恶的,有谁知道它的原因在那里吗? 天之道所要求的是:不战而能屈人之兵,不言即可应对一切,不召请而能使其 自来,弹性十足而善于筹谋。例如,天道之网虽然宽阔稀疏无形且无勇可言,却从 不会漏失任何东西)。"

这里,老子是用两种不同性质的勇敢为例,说明无论何种性质的匹夫之勇,都 是"天之所恶",从而都是应该摒弃的,而唯有"弹而善谋"才是真正的"天之道" ,才是应该采取和坚持的正确处事之道,并以天道之网、疏而不漏为例而说明了谋 与勇之间的本质和功效差别。为进一步说明这一点,他还在70章中进一步指出: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 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善于指挥之人不逞勇武,善于作战之人不动怒气,善于胜敌之人不战而能屈 人之兵,善于用人之人总是甘为他人服务;这些优秀品质就是所谓的不争,就是所 谓的善于用人,就是所谓的能与天道配合--能按自然规律办事,就是自古以来的 最高境界)。"

更为详细地解论了何为善谋,并把善谋作为能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用人之道和" 不争之德"而提出来大加赞扬,称之为:"古之极也"。

有些人把老子作为论证例证而提出的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勇敢和老子提出的三宝 之一"不敢为天下先"结合起来,理解为老子思想保守、明哲保身、反对勇敢和开 创精神,这其实完全是误解,根本不是老子的本意。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其实 也只是说"不敢自居天下第一",而丝毫没有明哲保身、甘当缩头乌龟之意。

7、适可而止

凡事要知足,从而凡事要适可而止而不能走极端以避免物极必反,这是老子提 出的又一处事之道。如他在第九章指出: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 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持有而追求其满盈,不若适可而止;器锤炼至极其锋锐,则必易锈折而无法 长期保持;满堂金玉,无人能够永远占有;自恃富贵而自大狂妄,则只能是自取其 咎;所以,功成名遂必须身退,这乃是客观规律)。"

在32章,又指出: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 谷之与江海也。

(自从有了社会制度,就有了名位之分,名位也就是既有利益的代表。由此也 将会知道凡事都要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就能够避免危险。譬如,道在天下的作 用,就完全类似于小河谷作为江海源头的作用--小河谷是汇成江海的源头,却适 可而止而并不谋求任何名位等,从而没有任何危险)。"

在44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位和身体,谁更值得爱惜?身体和财物,谁更值得多关注?得到与失去,

谁更有害处?

过分的爱惜必然要带来过大的费用,较丰厚的收藏也必然要带来较多的损耗; 所以,懂得知足就可以避免受辱,知道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失败,而能够做到这两 点,就可以保证安乐长久)。"

在46章: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放纵欲望就是最大的罪过,贪心不足就是最深的祸根,贪得无厌则是自取其 咎的源头。所以,能知足之满足,才是真正恒久的满足)。"

很显然,老子提出这个处事之道的理论根据就是量质互化、物极必反的哲理。 所以,作为一种处事之道而不是品德而言,这种凡事能够知足,能够适可而止、" 功遂身退"的原则与要求,是防止遇事走极端而造成物极必反的恶果的有效方法。 也因此,老子才会认为这是自然规律:"天之道也",而不是指什么个人品德问题。 不过,这种处事之道的难点就在于这个"适"字,也就是如何准确把握住这个"适 当时机"的问题,大多数情况下,不是过头了,就是火候不足。所以,理论上知道 知足和适可而止并不难,但真要把它落实到实践中却并非一件易事。而这方面立竿 见影的最典型事例,当然莫过于现代资本市场如股市中的投资运作或买卖行为,那 才真可叫做是"世事如棋局局新,适可而止谈何易"哪!

有些人把这种处事之道和个人品德混为一谈,认为"功遂身退"的原则是一种 "见好就收"、"捞一把就走"的投机心理和行为,是对自己理想和事业的不忠诚, 因而不但不应提倡,还应该批判。其实,这与老子作为处事之道而言的"功遂身退" 风马牛不相及,根本就是两码事。

8、避险求胜之道

凡事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保证自己首先立于不败不死之地,然后再谋求成 功,这就是老子提出的从事高风险行业的处事之道。如他在第50章指出: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 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矢虎,入军不被甲兵:矢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 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经历了出生入死的战斗过程,能够顺利活下来的兵卒有三分之一,不幸死去 的兵卒也有三分之一,而最后能够死里逃生、逃脱险境的兵卒还有三分之一。其原 因何在呢?就是依靠自己坚强的求生欲望、毅力和努力,他们才得以活了下来。 曾听说那些善于保护自己的人,在山陵地行走不回避犀牛和老虎等猛兽,在战 斗之中不会被敌人刀兵所伤:犀牛无法撞到他,老虎无法抓到他,敌兵无法砍到他。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他总是首先立足于不死之地的缘故)。"

在64章又指出: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 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羸土,百仞之高, 始于足下。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 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

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 弗敢为。

(安静的东西容易把握,还没影的事情容易筹谋,脆弱的东西容易分割,细微 的东西容易扩散。未雨绸缪,措施要采取在事情发生之前,防患于未然,整治要进 行在祸乱未现之时。合抱的大树,由细微的嫩芽长成,九层的高台,由软弱的泥土 筑成,登高百仞,第一步从脚下开始。

强为者必然会失败,固执者必然会失算,因而圣人不做主观强为之事,故而无 失败,从不主观固执什么,故而也就不会失算。

民众做事情,总是在即将完成的关键时候失败,因此,能够从头到尾始终坚持 谨慎从事,则就可以避免这种失败。

所以,圣人追求他人所不追求的境界而从不看重难得之货,学习他人所不学的 道理而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能够辅助万物之自然发展而从不敢自行其是)。"

在这里,老子非常形象地告诉我们:"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矢虎,入军不 被甲兵:矢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这不但是对生死悬于一线的战士的忠告,同时也是对一切从事高风险行业如从事 商战、资本投资等类行业者的警示。"善执生者"之所以能够做到"陵行不辟矢虎, 入军不被甲兵",履险如夷,从容不迫,就是因为他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于 其未有"、"未乱"之时早已成竹在胸,想好做好了保证自己"无死地"的措施和 保障的缘故。如此才可能产生"矢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的 效果而保障自己有胜无败!

所以,"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未雨绸缪,凡事早作安排,于 细微之处见功夫,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慎终若始",先保障自己能够立于 不败不死之地,然后再求其胜而不存任何侥幸心理,这就是老子教给我们的避险求 胜之道!

老子的方法论就象一个聚宝盆,内容丰富、举不胜举。比如,老子此外还提出 了高明似水、求静无争、曲枉顺变、谦退戒躁、重师爱资、自知自爱、默默无名、 勤于思考、注重修养、节俭慈爱、善于藏拙、以身作则、调和知常等一系列处事处 世之道,都是为人处事的至理名言。由于含义都比较直接明确,较少引起误会,因 而我们也就不再在此画蛇添足、一一解论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问道老子65:什么是“常于几成而败之”的“不慎终也”?
老子的“道”:安身立命的“良药”
《道德经》智慧:谦让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二)
能者与不能者何以各得其所一一老子道尊无恻隐、大制贵德方不割
上善若水与为政者品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