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代宗师林风眠——风景与风格涅槃

  我

  走

  的

  路

  是

  你

  们

  没

  走

  过

  的


  “我像斯芬克司,坐在沙漠里,伟大的时代一个一个过去了,我依然不动。”

  林风眠,为众多人喜爱的绘画大师。

  当毕加索在巴黎大叹倒霉之际,这位梅县客家小子正在巴黎的艺术少林寺内尽得真传,亲历人类视觉艺术的黄金时期。

  尽管如此,因为他的低调与命运,在中国美术史上,他的名气并未与其一代宗师的成就比肩。

  为大家呈上一道专题盛宴,也许网上所能看到的最棒的林风眠特辑:简练而精确地概括林先生的艺术与人生,大部分文字与图片素材为此系列帖专门制作,极耗心力。

  盛宴来自微信公号《客家新故事》(ID: kjxgsjinma)——带着孩童般的好奇心,重新审视我们文化根基中与众不同或更为丰富的一面。有乡土式的追根朔源,更有国际视野和鲜活的现代气息。

  ——美树嘉文艺志

  回复数字“01”可得微信目录

  艺术之美 人文之思 美树嘉文艺志


  宣纸上

  色彩/阳光

  打破

  油画/水粉/国画

  边界


  林风眠其人,天赋异禀而饱经磨难。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充满艺术张力的故事。

  这个山村石匠的后代注定非凡:既早早历经丧母、丧妻、丧子之痛;也邂逅得志、得真传、得赏识的种种奇缘......

  荣辱得失,载沉载浮。

  他的中西合璧之路,一直走得无比孤独。

  他最终选择了默默与丹青为伴,把感悟揉进一幅幅画作,甚至连题跋也很少书写。

  谢春彦、郎绍君说他:这种“调合中西”的尝试,绝非患得患失、流于皮相的“修补”或“妆点”,而真正是由内及外、由个性语言到气质内涵的涅槃。

  我们看到的,是他最终寻到并驯服了东方与西方艺术元神之后的自在。

  他是沙漠中的雕像,任时代过去,依然不动。

  林风眠画作涉及领域宽广,人物、风景、静物、花鸟,各有所长。本期呈现的是林风眠风景画。

  配合讲述,我们尽力搜集各时期的清晰画作,并进行一些对比和标注以帮助阅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位大师作品背后的故事。

  ——客家新故事

  回复数字“1”可得微信目录

  林风眠的风景画世界

  客家新故事

  -


  封面山水立轴集

  · · ·

  困 境

  风眠自语:'现代的国画几乎到了山穷水尽、几无生路的局势……中国自宋以后走上了临摹古人路子,画面渐趋枯竭,变成了幽灵;而西洋画,文艺复兴后,走到19世纪学院派手里,则变成了木头,要重新复苏,唯有以大自然为本,去发现、领略其中本体。'

  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力主革新的融合派大师首推林风眠。

  比起人物画,他的风景山水画曾经更受争议。

  有人説他对中国古代绘画没有研究,虽然用宣纸毛笔,却完全不是中国画;也有人认为,他的画只能算风景画而非人文山水画。

  林风眠自己则认为,现代的中画与西画都走到了各自的困境,只有互相取长补短,才有生机。林风眠很清楚“我走的路,正是你们没走过的” 。他固执地坚持:“我像斯芬克司坐在沙漠里,伟大的时代一个一个过去了,我依然不动。”


  早期水墨写意《平林归雁》 1934年


  左 《归庄图》 1930年 右《松瀑幽居图》1943年

  (点大图可感受在水墨古意画中逐渐加入晕染颜色的转变)

  风景是林风眠跳脱传统山水画、翻出新境的重大成就。他认为水墨依靠浓淡干湿的变化可以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但对于光影的传达却比较苍白,如果能引入丰富的色彩,将会为画面带来更大的可塑性和更多的可能性。

  他以大破大立之势促成了“风眠体”的出世,但这种与当时的“主流”格格不入的自我苦斗,却注定了余生无尽的孤独。


  山水横幅 1934年

  · · ·

  探 索

  风眠自语:“西方艺术,形式上倾于客观,形式之过于发达,而缺少情绪之表现;东方艺术,形式上倾于主观,常常因为形式过于不发达,反而不能表现情绪上之所需求,把艺术变为无聊时消倦的戏笔......其实西方艺术上之所短,正是东方艺术之所长;东方艺术之所短,正是西方艺术之所长。”

  林风眠改革传统绘画的创作实践从法国留学时就已开始了。

  留法7年,林风眠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的写实绘画和印象派、野兽派绘画,并受到蒂戎美术学院院长杨西斯的指点告诫,开始关注本民族的艺术精华,研究宋元瓷器纹饰线条等。

  回国后,他对皮影、剪纸、漆器、脸谱等都悉心研究。林风眠绘画,继承了传统中国画“尚意”的传统,意境深邃隽永诗意盎然。

  他的绘画经过了20年的努力才逐渐成熟。到1947年才开始尝试在水墨中夹进水彩、水粉;而把阳光引进水墨画的设想,则是迟至50年代才得以完全实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实验过程。


  《雾风》 40年代

  (探索初期设色仍然保守,仅试用石绿、赭石等国画色彩)

  早期的林风眠似乎不太青睐自然风景,只画过很少几张接近岭南派风格山水画,总体风格接近德国表现主义。

  40年代林风眠退居嘉陵江畔,林风眠如痴如醉地沉浸在艺术实验中,起早贪黑地作画。

  当时,他主要取材于重庆地区的沿江风光、山间景色,作品风格比较简单,用寥寥几笔涂抹出山川、江流、堤岸,虽然运用了不少水墨画的技巧,但还是带着浓重的表现主义忧郁、沉闷的情调。


  名作《江畔》 40年代

  ( 仍以国画留白法呈现高光,但水墨中已初露”色光感“意境)


  《烟江双泊》


  与油画神似的彩墨风景 《嘉陵江》

  在好友傅雷笔下:“他因抗战时颜料面布不可得,改用宣纸与广告画颜色(现在时兴叫做粉彩画),效果极像油画,粗看竟分不出,成绩反比抗战前的油画为胜。诗意浓郁,自成一家,也是另一种融和中西的风格。以人品及艺术良心与努力而论,他也是老辈中绝无仅有的人了。”

  到40年代末,林风眠绘画中油画的因素相当多,翠绿、群青、紫红叠加在一起非常艳丽,有了一种比较欢快的心情。但是西洋色彩和中国水墨还没有很好地融合起来,导致色彩层层厚堆在一起,笔触很滞重,缺乏流动性和通透感,也缺乏油画的光亮效果。


  《黄山松涛图》

  (笔触浓烈,用明快颜色表现色光对比)


  突破国画留白法,引进粉白和黄、绿来强调光感

  林风眠的线条自成一家,他说:“画画的外文叫Painting,字根的含义就是刷。”因此他的画中常有大笔的刷色,他的粗笔明显来源于油画,粗壮而有力。他的细笔则受到中国古代宋瓷纹饰的启发。

  《松林暮色》是林风眠这一时期最具代表的作品,“画面的远山、湖水、松林,都用阔大而简捷的几笔画成,十分精炼、肯定、泼辣。他在民间艺术上所汲取的这些特色,在这幅画里被生活的实感充实了起来,不知不觉地又糅合了西方绘画的方法。

  此画充分利用了淋漓的水墨在宣纸上的晕染效果,抹上两笔农民用作染料的靛青,又在树干上涂上几笔赭石,从而获得一种丰满的色调,表达出了景物的质感、空间感和掺入了画家深情地面对自然的特定意境。


  《松林暮色》

  他的得意门生苏天赐说:“他至此为其艺术风格又开了一个头,预示了以后的发展”。

  · · ·

  涅 槃

  风眠狱中诗

  我独无才作画师,灯残黑尽夜眠迟。

  青山雾里花迷径,秋树红染水一池。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林风眠完成了一系列以鹜鸟和秋景为母题的彩墨画。无论背景是晨光或暮云,布局是群飞或独宿,色调采花青或赭墨,如其自述,这些鹜鸟图都给人“渚清沙白鸟飞回”之感,有杜诗苍凉沉郁之况味。

  画中秋色的刚烈与浓酽,没有“自古逢秋悲寂寥”的自怜做派,而是呈现出一种“君子固穷、怡然自处”的气品。

  林风眠曾称自己是“一个从记忆中汲取灵感的画家”。他的风景画不靠写生,只凭记忆和想象,这很象传统中国山水画的作风,但他的取景、构图、画法风格又更接近西方风景画。


  荷塘芦雁图


  芦雁图系列(细部)


  《荷塘》 林氏独特的二分法构图


  西湖秋景

  约1967-1972年间,林风眠被捕入狱,创作中止。

  1979年林风眠离开故土,定居香港。在贫困简陋的条件下,将其余生投入了新的创作。

  中国传统水墨画最大的毛病就是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然,画家常以克制、冷漠的笔墨程序来虚构造景,而林风眠则毫不吝啬用颜色和光感来表现所见的春光。

  他成功地在宣纸上引进了色彩,引进了阳光。

  他摒弃传统的笔墨程序,用极尽缠绵如舞绸、裂帛、急雨的线条,追求流畅的自由奔放的即兴情趣,将传统文人充满玄学趣味的境界悠远,变为灿烂热烈单纯明朗充满对现实的热爱与力量的世界,将写意精神和含蓄抒情的诗意内涵保持了下来,斗方的构图,灵动的笔墨,呈现出完全不同于传统水墨绘画的气象。

  那春柳、河岸、房屋生动自然,丝毫没有生涩造作之感,艺术本身的张力穿透色彩迎面扑来,给人以明朗、灿烂、优美的享受。


  《芦花》 70年代


  西湖垂柳


  《风景》

  林风眠成熟期的风景画以平原秋景最具特色。

  据苏天赐回忆,林风眠这一典型画风的确立得益于大自然的启示。1953年林风眠从苏州天平山游览回来路过苏天赐家,兴奋地对苏说去天平山收获很大,可以画一种新风景了。

  在天平山风景中,林风眠发现了一种色彩上、造型上、空间上都富有诗意的景色,这让一向情感丰富的他兴奋不已。深秋时节的天平山,暖溢的阳光照耀在静寂的山林里,小道拾阶而上伸向深处。




  前面的柏树虽然不是很高但是粗大壮硕、敦实有力,黑压压地一片迎在眼前,中景是火红色的枫林,映衬着一片金黄色的秋叶,远处是幽暗深邃的山体。整个山林、小路、房舍、池塘融为一体,浓郁而热烈、灿烂而辉煌,形成了一个较为封闭的想象空间。

  由于天平山强烈的光线和明暗对比,林风眠不受约束地将夕阳产生的金色光线引入画面,把色彩的光亮感和水墨的透明感融于一体,画面层次变得丰富而且具有了深度和实在感,线条也因为形体的明确而变得坚实有力。

  林风眠曾说:“我是睁着眼睛在做梦,我的画确是一些梦境“。


  《山梦》

  部分资料来源:

  秦 杰 《略论林风眠的风景画》

  画家生平


  林风眠(1900-1992)原名凤鸣,广东梅县人客家人,出身石匠世家。

  18岁赴上海,1919年与徐悲鸿、张道藩同期赴法国留学。先后在法国、德国学习西画。

  1924年在巴黎与同学林文铮等组织霍普斯会,并举办中国美术作品展览。

  1925年回国,任北平国立艺专校长,1927年任国民政府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

  1928年,创杭州国立艺术院并任校长。抗战时曾一度潜心创作。

  1945年,任重庆国立艺专教授,后复回杭州艺专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任杭州艺专教授。

  1952年退休后居上海,任上海美协副主席等职。文革中遭受迫害,自行将作品交付潘其流撕毁,并化成纸浆倒掉。

  1972 获释1977 获淮出国探亲暂寓香港。

  1979 个展于巴黎塞尔努亚博物馆。

  1986 于东京日本西武集团展出。

  1987 上海文化局举办林风眠从艺七十週年学术研讨会。

  1989 台北历史博物馆举行回顾展,中国美协主办林风眠艺术研讨会,并于北京举办林风眠画展。

  1990 再度应邀至东京展出,1991 台湾文建会授予美术特别贡献奖及文艺奖章,八月病逝于香港。

  林风眠除了极高的个人之艺术成就,吴冠中,李可染,赵无极,董希文,席德进,苏天赐等等由他直接培养出的学生撑起现代中国美术的半壁江山,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深深影响了一代艺术家,至今被美术教育界视为先锋巨擘。


  

  1)快速获取文章索引请点:这里

  2)关键词回复(回复以下关键词可得对应文章):

  目录▏人文1 ▏人文2 ▏人文3 ▏艺术1 ▏艺术2 ▏摄影 ▏建筑 ▏时尚 ▏设计 ▏电影 ▏TARA ▏郑轶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者欣赏·大师巨匠
林风眠风景鉴赏【B】
李可染长子李玉双重磅级高清作品首次曝光
蓝调印象派风景油画,每一幅都令人寻味!
《百年巨匠——林风眠》
杨佴旻绘画创新之价值|美术|北京文艺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