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滑州文史】滑县疆域历史沿革浅析  整理/白马一布衣


       滑县历史悠久,在远古时期就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帝喾、颛顼数千年前就在这片热土狩猎征战;神射手有穷后羿生活在滑县东部鉏城;万古豕韦国、御龙氏尤有遗迹;孔子适卫有“庶矣”之叹……区域内故城遗址、冢墓废墟、文化遗存,星罗棋布。滑县自古就是百里大县,又扼守黄河要津,两河之郊,是古时之战略要地,其地广物博,人烟辐辏,号称雄藩。就是现今,滑县地处豫北,与安阳、濮阳、鹤壁、新乡接壤,河南省产粮第一大县,有“豫北粮仓”之称。滑县1814平方公里的疆域,其历史的构成有着复杂的历史演变,正如“罗马城不是一日建成的”,滑县的疆域历史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完成的。关于滑县疆域历史的沿革,历版县志均有涉及,但大都失之简略,一概而言,语焉不清。以至于在现今文史研究中,出现了一些唯白马论的现象。滑县疆域沿革历史,知白马者众,而言及其余则人数寥寥,不知其可。这一现象不利于滑县历史文化的研究,不利于扩展滑县人文历史的广度和厚度。所以笔者不揣浅陋,就此展开讨论,抛砖引玉,请教于各位方家。

       滑县历史疆域的构成应该是三分天下。其一是汉时濮阳。其二是汉时南燕县。其三是秦汉之白马。笔者就三者与滑县的关系沿革历史来讨论现今滑县疆域的构成。

        其一,濮阳与滑县

       民国《重修滑县志》有“濮阳考”。该文引经据典,言“汉魏以后,北宋以前,濮阳皆属滑境”,此论虽不中亦不远矣。笔者对此观点持赞成态度。《元和郡县志·卷九》已经明言:“卫南县,本汉濮阳县地。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楚丘县,属滑州,后以曹州有楚丘县,改今名。”隋代卫南县原是汉时濮阳县地。又《隋书·卷三十·志第二十五》:“卫南,开皇十六年置,大业初废西濮阳入焉。又有后魏平昌、长乐二县,后齐并废。”大业初,西濮阳县废,其地域省入卫南管辖。另《北周志》西濮阳县亦隶濮阳郡,且云∶'据《寰宇记》澶州濮阳县下云'后魏天平三年移濮阳县于颛顼城',此西濮阳者,盖汉以来濮阳县旧治,魏既徙濮阳而东,故此称西濮阳也。'西濮阳县,汉以来濮阳县旧治。西濮阳县既入卫南,即汉濮阳入卫南也。濮阳和西濮阳之别,大概始于北齐天宝末。据《东晋南北朝舆地表·卷十·司州》:“东郡:东燕,白马,酸枣,长垣,西濮阳”,西濮阳县属东郡。“濮阳郡:鄄城,廪丘,濮阳”濮阳县东迁,隶属濮阳郡。到周末隋初,《舆地表》西兖州条:西兖州,治滑台。濮阳郡:濮阳,廪丘。东郡:白马,东燕,长垣,西濮阳县。西濮阳县在大业二年省入卫南。即《隋书·地理志》所言,隋初分濮阳县置楚丘县,后改卫南县,大业初,西濮阳废入卫南。以上可知隋大业时,东郡西濮阳县才是汉濮阳县所在地,而濮阳县在魏时东徙,已经有别于西濮阳了。另据《舆地广记·卷第十·河北东路》:“中濮阳县,本汉顿丘地…晋天福中,移县于澶州南郭为治所。”濮阳县并非迁徙一次,而是数次迁移,本汉县地,至北宋已是顿丘地了。正如胡三省所说,濮阳旧在河南,今开州治所之濮阳,乃石晋天福中移就澶州南郭者。或曰即宋所移。古今濮阳县早就非一地,宋以后之濮阳县,虽沿袭了“濮阳”之名,而其地已非汉之濮阳矣。再据《开州志·卷之一》:“东濮阳,按《通志》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以魏郡、林慮、广平、阳丘、汲郡及东濮阳、清河、广宗等郡为皇畿,以他郡邑例之,在开之北,清丰之东。”“西濮阳,按史,唐大业初废入卫南县,今州西南二十五里,焦二寨南,开滑之间是也。”《开州志》承认有东西濮阳之别,但与卫南却言在“开滑之间”简而概之,过于模糊。然卫南县在楚丘古城,卫之所都,不容模糊。据《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六》云:“卫南废县县东六十里。春秋时楚丘地。僖四年,卫文公自曹迁于楚丘,《诗》所云“定之方中,作于楚宫”者。隋开皇十六年,置楚丘县,以曹有楚丘,改曰卫南,属滑州。唐因之。《旧唐书》:县本治楚丘古城,仪凤初,移治西北滨河之新城。永昌初,又移于楚丘故城南。宋仍曰卫南县,亦属滑州。金省为镇。”又据《金史·卷二十五·志第六》:“滑州,下,刺史。宋灵河郡武成军。本南京属郡,大定六年割隶大名府。户二万二千五百七十。县二、镇二:白马, 镇二:卫南、武城。”可知卫南废为镇,在金时已经省入白马。又据《后汉书·志第二十一·郡国三》:“濮阳,古昆吾国,春秋时曰濮。有咸城,或曰古咸国。有清丘。有鉏城。”鉏城,据《括地志》故鉏城在滑州卫南县东十里。《路史》澶之卫南县东十五里有鉏城。今鉏城遗址在滑县东西乱革村附近,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此亦可证汉濮阳县在滑地。至此,我们可得出结论,隋分濮阳县置楚丘,后改卫南县,大业初西濮阳县废入卫南,卫南县在金废为镇省入白马县,白马县入滑州,滑州在洪武七年降为滑县,沿革历史非常清晰,汉时濮阳县,大部分并入滑县。综上,今滑县疆域的东部和东北部是汉濮阳县所在地,汉濮阳在滑县有史可据,经得起推敲。

       另外,滑县有古迹京观。据《汉书》所载:“莽尽坏义第宅,污池之。发父方进及先祖冢在汝南者,烧其棺柩,夷灭三族,诛及种嗣,至皆同坑,以棘五毒并葬之。而下诏曰:'盖闻古者伐不敬,取其鲸鲵筑武军,封以为大戮,于是乎有京观以惩淫慝。乃者反虏刘信、翟义悖逆作乱于东,而芒竹群盗赵明、霍鸿造逆西土,遣武将征讨,咸伏其辜。惟信、义等始发自濮阳,结奸无盐,殄灭于圉。赵明依阻槐里环堤,霍鸿负倚盩厔芒竹,咸用破碎,亡有余类。其取反虏逆贼之鲸鲵,聚之通路之旁,濮阳、无盐、圉、槐里、盩厔凡五所,各方六丈,高六尺,筑为武军,封以为大戮,荐树之棘。建表木,高丈六尺。书曰'反虏逆贼鲸鲵’,在所长吏常以秋循行,勿令坏败,以惩淫慝焉。’”此京观现在今滑县万古冢后村南半里许。此遗迹或可证西汉末,万古妹村一带是汉濮阳县地,即滑县东南地区也有可能属于古濮阳地。果如此言,汲黯、成公绥、成公简在历史上关于其籍贯的矛盾记载就能够解释清楚了。汲黯、成公绥、成公简,在史书上的记载皆为濮阳人,而其实际籍贯实为滑县人。古今濮阳不同,造成了理解的差异。

       古濮阳县在今滑县的分布大致在留固南、万古一部分、八里营、赵营、桑村、大寨、白道口、四间房诸乡镇。

 

       其二,南燕县与滑县

       南燕县的历史构成了滑县南部和西南部的文化骨架。南燕县,古南燕国。黄帝之后,姞姓,伯爵。舜所封伯倏国。后稷元妃南燕,姞氏也。周为胙国,周公别子,封胙伯,即其地。“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裔也”。春秋为南燕国,战国属魏。秦灭魏地,属东郡。西汉始置南燕县,属东郡。东汉改县曰燕,仍旧属。三国属魏。东晋慕容德据之,号东燕县。后魏仍为南燕县,属河东郡。后周因之。北齐亦因之,省酸枣入南燕县。隋开皇十八年始改为胙城县,属滑州。《索隐》:“故南燕国也。在东郡,秦以为县。”可见南燕县置县于秦,西汉始置恐怕是错误的。据出土的《秩律》简已经有秦设燕县的记载。《三家注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五年,将军骜攻魏,定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东郡。”《三家注史记·高祖本纪第八》:入楚地,与彭越复击破楚军燕郭西。括地志云:“南燕城,古燕国也,滑州胙城县是也。秦置燕县足可证。

       南燕县与滑县的关系见于以下记载。

      《后汉书·志第二十一·郡国三》“本南燕国。有雍乡。有胙城,古胙国。有平阳亭。有瓦亭。有桃城。”平阳亭,杜预曰:燕县东北有平阳亭,盖其地。燕县东北有瓦亭。其中平阳亭即今滑县上官镇之崔阳城、徐阳城;瓦亭即今瓦岗地。可知滑县南境上官村、瓦岗乡旧属南燕县。隋开皇十八年后属胙城县。又据《永乐大典·卷之四千九百九》:南燕国《西汉书地理志》,南燕国姞姓黄帝后。师古曰:姞音其乙反县名,属东郡。国在今大明府滑县。燕伯伯倏燕仲父。《白马县东郡志》南燕即胙城县也,本古之胙国。《左传》:'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又为古之燕国。《左传》:卫人以燕师伐郑是也。汉为南燕县,后慕容德都之,复号东燕县。隋开皇三年,废东郡,以县属汴州。十八年,文帝因览奏状,见东燕县名,因曰:'今天下一统。何东燕之有?’遂改为胙城,属滑州。唐武德二年,于此置胙州,领胙城。又置南燕县。四年废州胙城,属滑州。宋熙宁五年,隶开封府。金明昌间河改南道,胙属于卫。元祐南迁,以河为固。割故胙城之西境,与汲县之长乐乡,于宜村渡主胙城县,是为新卫州此城遂废。故胙城之东境,今在白马境内。”金明昌后县治南迁,胙城东境即南燕县东境尽入滑县。又据《重修滑县志》云:“考南燕,即滑州胙城县,雍正五年,胙城被沙压,县废,其地半入滑县。”即胙城县其地一半亦入滑县矣。亦即,延续了南燕县疆域的胙城县分两次并入滑县,一次在胙城南迁时,一在胙城县废时。

       又《元和郡县志·卷九·河南道四·滑州》开皇十六年分东燕、酸枣二县置灵昌县,取灵昌津以为名,属滑州。”灵昌县分东燕和酸枣县置灵昌,五代后唐改为灵河县。治平三年省入白马县。正如宋代地理志《《舆地广记·卷九京西北路》所说:“灵河镇,汉南燕县地。隋开皇十六年,置灵昌县,以津为名,属东郡。唐属滑州,后唐改为灵河县,皇朝治平三年省入白马。”综上,滑县南境和西南境皆为古南燕县地。古南燕县除少部分入今延津,大部分在今滑县境内。南燕县在今滑县的大致地域包含王庄镇、半坡店、牛屯镇、焦虎、瓦岗、慈周寨、老店南部、上官村南部、高平部分地区。

 

       其三,白马县与滑县

白马县与滑县的关系,大多数文史爱好者都是有所了解,或者是耳熟能详。

       白马县,本卫国漕邑,春秋时,狄人灭卫,卫国贵族渡河东徙,戴公庐于漕,野处漕邑,即后来白马县地。秦置白马县,两汉因之,晋属濮阳国,黄初七年至太和五年属白马国,南北朝宋属陈留郡,后魏属东郡,隋代因之,唐属滑州,五代宋金因之。治平三年,灵河县废为镇省入白马县,白马县的疆域开始县向西南兼并原属南燕县地。金代白马县属滑州,卫南县废为卫南镇,入白马县,白马县始兼并其东南、东部、东北部的汉时濮阳县地。金代,韦城县圮于水,废为韦城镇,省入白马。白马县疆域进一步开疆扩土,发展壮大。元明属滑州大名府。洪武七年,白马县省,滑州降为滑县。清雍正五年,胙城县废,其旧地半入滑县。此为旧滑县之历史沿革。此沿革历史应该是所有滑县地方史爱好者所熟知的常识。其中或有理解偏差,但大抵应该是不离其旨。

       关于白马县何时所置应该是没有疑问的。但《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皆记载“汉以为县,属东郡。”造成后人的误读,始有白马县始置于汉之说。但《史记·高祖本纪》:“西与秦将杨熊战白马”《灌婴列传》中的相关记载可以足证,出土文物《秩律简》460亦可证明。白马县始置于秦,毫无疑义。

       关于白马县名称之由来,《元和郡县志》:“以地有白马山,因为县名。”《太平寰宇记》:“因白马津为名”。笔者认为二者皆非,恐是后人附会而来。原因是白马山之名出现在汉代以后,白马津之名也出现在战国后期,皆晚于白马县之名。所以布衣曾大胆推测,上述两说应该是本末倒置,白马山,白马津因地处白马而名,而不是相反。关于白马县名称之由来,还有刑白马和白马卧而筑城两说。《城冢记》云:“秦昭王逐白马至此而卧,遂筑城以拥之,故名曰白马城。”笔者对《城冢记》中的白马城有所疑问,不清楚是否确指滑州之白马城,所以存疑录之,以待博洽者考而证之。

       关于白马县治的问题。有些滑县地方文史爱好者持白马县治一直在白马墙村一说。笔者对此说存疑。个人比较认可《滑乘补》所云:“白马县,历代迁置不一。春秋时在今县南二十里,即汉之漕邑。三国时,置于古韦城内,魏封王彪于此。隋唐皆滑州附郭,金元徙今县治之东。”因为从历代的记载来看,我们可以推断出最初的白马城距离黄河很近,尤其是结合《三国志》中的相关记载,“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馀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遂解白马围,徙其民,循河而西。”记载中“未及十余里”、“关羽前登,斩良”、“循河而西”等句,配合地方志上“关羽斩颜良于鱼池村北”、“袁曹遗垒”遗址,应该可以推断出,三国时白马城是比较靠近黄河的,并且距离袁曹遗垒不远。笔者认为,在没有实际发掘的可靠文物确认之前,一些合理的怀疑应该有它的立足之地,而不是想当然的一味喊打喊杀,欲歼灭而后己。

       另外关于韦城县是分白马县地而置还是汉时濮阳地的问题。笔者也曾有过很多的疑惑,但基于万古京观遗址与《汉书》树京观于濮阳通途的记载,以及汲黯、成公绥、成公简在籍贯上濮阳和白马之间的矛盾记录,笔者比较倾向与万古一地在汉时属濮阳县的结论。至于为什么会有分白马县一说,笔者认为可能是曹魏时设白马国之故。白马国既然为国,封地应非一县之地,且白马国都据有关文献记载在后来之韦城,后人因此而将韦城一地认为是白马县地,以致以讹传讹,或许有之。当然以上只是推测,或与事实真相相去甚远。姑且存其一说。

       综上,滑县疆域的历史沿革并非是单一的源头。他的疆域的扩展是一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滑县厚重的人文历史也不是只有一个发源地,他至少包含汉濮阳县、南燕县、白马县三个古县的文化历史。这三部分疆域发展历史密切相结合,缺一不可,才应该是滑县人文历史的全部。然而在现实的文史研究中,出现了一些只知白马,而不知濮阳县,卫南县,南燕县,胙城县,灵昌县的现象。笔者对此有些疑虑,所以整理、搬运了这么一篇文字,其目的也不过是抛出自己所藏的残砖土瓦,引诸位同好者之金玉良言,振聋发聩,醒吾耳目,以求教于各位方家。

       2022/2/21晚21点37分完成初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颛顼高阳氏之故都考
白马县
历史名县滑县
关羽斩颜良的白马,在如今河南的哪个县
河南一个县,关羽在此斩颜良、诛文丑,瓦岗寨在此起义
浚县马村有座“白马山”,山上有“关帝庙”“白马亭”,传说关羽在附近白马坡斩了颜良,有文史学者并不认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