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史探微:《几何原本》的中国源(一)

作者:垚化二十五

几何原本是中国传统数学产物。


巴思的阿德拉德译本

巴思的阿德拉德(Adelard of Bath,约1116~1142)是英国哲学家和天主教徒,据说曾到西班牙、意大利、叙利亚等地求学。他对阿拉伯文化很感兴趣,甚至曾乔装成伊斯兰教徒,以便获取图书和文献资料。

据此:阿德拉德是天主教徒,却不惜冒着离经叛道、甚至被判刑(两头得罪)的风险去获得阿拉伯文献,就很令人惊奇。阿德拉德最后硕果累累:最早把阿拉伯文献译成拉丁文;最早翻译了阿拉伯文《几何原本》;最早引进了阿拉伯数字;还提出了共相与殊相具有同一性的“中立学说”……

假设以上这段天才的传奇故事可信,那么我们将会获得如下结论: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只进不出。阿拉伯人从希腊文本翻译的文艺、科学著作,只准给伊斯兰僧侣看,不准泄露给欧洲人。(但是只让伊斯兰看它有啥用处吗?)好像阿德拉德盗书成名后并没有遭受天主教廷或伊斯兰教会的惩处(假如他的传奇是真的,那么伊斯兰势力当时非常强大),反而步步高升,凭借他那家喻户晓的盗书故事留名青史。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称,所有的希腊著作(当然包括《几何原本》在内),都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的。而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本就是荒唐可笑的伪史。原因就在于,与古希腊不同,阿拉伯至今还是一千年前的那个伊斯兰世界,伊斯兰文化还是那个活生生的文化。到底有没有“百年翻译运动”,看看阿拉伯文化现状便可知晓。

阿拉伯人翻译了古希腊文本,结果古希腊文本失传了;欧洲人翻译了阿拉伯文本,古希腊文本反倒“重现”了——不知阿拉伯文本什么时候“重现”的?即便阿拉伯文本“重现”了,阿拉伯人自己也不承认所谓的“百年翻译运动”,百年时间阿拉伯战乱动荡不堪,缺乏翻译的历史背景。百年翻译运动”不存在,那么阿德拉德翻译的阿拉伯文底本是怎么回事也可想而知。

所以说这个“百年翻译运动”纯属给“失传说”打掩护,到底有没有这回事,问问阿拉伯人就知道:阿拉伯人认为,《几何原本》的作者欧几里得是阿拉伯人Naucrates之子,出生在黎巴嫩的推罗。但是阿拉伯人与欧洲人一样,当时都不具备产生《几何原本》这种数学著作的基础,不过至少说明了欧几里得没有任何可信的生平。

欧氏几何首先规定了六条公理,然后从六条公理推导出所有定理定律。这六条公理我们现在可知完全正确,说明它们不是欧几里德空想出的,但欧几里得完全没有对它们的证明,说明这六条公理必定另有来源。12世纪的欧洲和阿拉伯存在这种公理来源吗?

裴峰先生指出:“《几何原本》内容的绝大部分,正是欧几里得后1500年的知识的总结,而非欧几里得前的知识总结,欧几里得之前,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在这方面的认知水平显然是极有限的。”根据这个道理,古希腊的《几何原本》肯定是不存在的。而阿拉伯发家不过500年,天文历法至今仍非常落后(伊斯兰历让地球多转42圈),没有天文学就没法谈数学(如中国古代数学经典《周髀算经》服务于天文历法的测算)。

如果阿拉伯文本《几何原本》根本不存在,那么阿德拉德就更无法将《几何原本》翻译到欧洲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阿德拉德自己伪造了《几何原本》。因为阿德拉德去伊斯兰盗书的故事广为流传——如果天主教世界原本就有足以诞生《几何原本》的数学基础,他就不必冒险去盗书,也没人会相信他盗书。那么可以确定,阿德拉德根本没有翻译过从来不存在的阿拉伯文《几何原本》。

格伦菲尔(Grenfell)和亨特(Hunt)于1897年在埃及俄克喜林库斯垃圾场中“发现”了大批“纸草”古希腊经典,包括《几何原本》,即一页题名“元素”的几何证明的纸草。该片段年代据称为3世纪末或4世纪初,最近认为可能是公元1世纪。

基本信息:原件现藏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图书馆(大学博物馆,E2748藏品)。该文本Grenfell和Hunt于1898年曾经发表出版。此稿是以斜体不规则的uncial字母抄写。碎片尺寸约为85 x 152毫米。

书写工具的问题对于辨伪来说已经不是问题了。网友枯木仔去年就给《几何原本》下了定论:“古希腊书写主要靠羊皮,一本《几何原本》厚度就要接近半米或一米,几百万雄篇,古希腊没有那么多羊……”(不知梵蒂冈藏本长啥样,中国纸工艺如何。)至于莎草纸的版本,那造伪成本就更惊人了。不过还好,出土的仅仅是几个片段——既能给欧几里得提供了实证,又提高了财政收益。


克拉维乌斯《原本十五卷》

据称,徐、利的译本是根据克拉维乌斯(Christopher Clavius)1591年科隆版拉丁文评注本《原本十五卷》(Elementorum Libri XV)翻译的。可惜,书中画蛇添足了:

若懂得出入相补等积原理,只需一个图,就能利用“出入相补法”证明勾股定理。这是不用格外考虑三角形两边长度是如何变化的。但这个版本不仅画了一个等边直角三角形,还画了一个不等边直角三角形,以为多画一个图形就能证明他们理解得更透彻,反而画蛇添足。

青華道人据此推断:

这个版本是15卷本,说明是在李善兰版之后——尤其是在那个所谓1570年由希腊原文直接翻译的英文版(李善兰底本)之后,大概是19世纪中后期的产品。

离散量可以用来数数,代表正整数,正如伪托“利玛窦之师”克拉维乌斯(Christopher Clavius)1591年科隆版拉丁文评注本.《原本十五卷》.Elementorum Libri XV所示;而连续量如果没有数字或者刻度标注就不能用来准确表达数字大小,这大大降低了示意图的准确度和意义。我不明白为什么权威希腊文版《几何原本》以及基于此版本的希斯版要做出如下愚蠢的改动!谁能告诉我?书不是应当越校越精的吗?怎么反而退步了呢?

因此,基于常识我们可以做出如下推断:

这个所谓的1570年最早从希腊文原文直接翻译的英译本很有可能是对李善兰本的第一个真正的解读本,或者说,从年代上面最靠近李善兰版的正式的伪造版本!其真正的出版年代应该在李善兰“笔受”《几何原本》后九卷之后,也就是在1857年之后。

李善兰参照的真正的底本——所谓的“校勘未精,语讹字误,毫厘千里,所失非轻的英文旧版”或已经在其对底本的整理和加工工作完成之后被伟烈亚力销毁了。

所谓的1591年科隆版.克拉维乌斯的拉丁文评注本《原本十五卷》.Elementorum Libri XV内容最为详实,注释丰富,并且有很多额外的演绎,这个版本应该是1857年英文版之后伪造的真正的拉丁文精华版。

而所谓的丹麦语文学家、数学史学家海贝格(Johan Ludvig Heiberg,1854–1928)在1883年至1895年间编辑的带有拉丁文评注的权威希腊文版《几何原本》则应该是西方在19世纪伪造古希腊文明的产物,从其第七卷对数字的表达方式来看,显然是故意和李善兰版进行切割的,这种狂热的心态非常容易理解。

至于1908年,英国古典学家、数学史家托马斯·希思爵士(Sir Thomas L. Heath)基于海贝格的希腊文版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所谓的权威的英译本Thirteen Books of Euclid’s Elements,以及1956年 Dover版希思英译本三卷本更是海贝格切割版的延续,从而,继续为“古希腊”添砖加瓦!

对于青華道人的观点,我不以为然,他的依据主要如下:中西方版本更新次序极不同步,西方版本更新次序不符合不断文献内容越来越精准的规律。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中西方《几何原本》的编写不在同一进程上。为了使徐版《几何原本》显示出晚于欧洲,就只有先暂时出版其前半部分,并且长期对后九卷保密。直到李善兰时代,已被纳入西学的《几何原本》才得以“翻译”形式回归中国。

图:1591年科隆版.克拉维乌斯的拉丁文评注本《原本十五卷》

两张图中的手写数字所用墨水并不是西方19世纪前用的通过鞣酸溶液与硫酸亚铁(铜)混合制成的墨水,这种墨水腐蚀性极强,用之书写渗透力很强,而且纸张经常会有明显被腐蚀的痕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科学的“圣经”、数学的基石——《几何原本》新译本推出
《墨经》才应该是几何原本的源头
假设历史•没阿拉伯帝国的帮助 文艺复兴无法实现?
能精此书者,无一事不可精!
科学启蒙者
从几何二字说起|混乱博物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