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528万波斯大军远征希腊,数据真实?随便拉出管事一个比刘邦强?

西方古代战争以少胜多的案例,《希波战争》独树一帜。这场战争持续时间将近50年,最终松散的希腊城邦,竟战胜了可以称之为古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帝国——波斯。

希罗多德的《历史》中记载希腊和波斯战斗人员相差6倍之多,既然如此,希腊真的如此之神能战胜多于自己六倍的敌人?

这牵扯到一个历史界争议很大的问题:波斯人为何会被弱于自己数倍的希腊人打败。带着现在理性的观点去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就不会为《历史》《亚历山大远征记》等波澜壮阔的历史史书蒙蔽认知。

500多万人打仗,一天要吃多少粮食

温泉关战役中,波斯国王薛西斯倾国之力攻打希腊。历史电影《斯巴达》中所描述的就是此战役的一点,当时为了抵御波斯通过海域偷渡到后方的军队,斯巴达统帅列奥尼达带领300勇士抵御后方军队全军覆没,但为希腊战役争取了大量的准备时间。

希罗多德的《历史》对希波战争中人数的记载非常的恐怖。薛西斯军队总数2641610人加上粮官、车马役等随军人员,整个行军人数的总数高达5283200人。

虽然作者已经将行军人数尽量精准到百位数,但他还认为这样的人数无法体现希波战争中,以少胜多的希腊军的史诗性。

他认为除了这些必要的人员以外,军队还会带领许多非战斗人员,比如厨夫、侍从、奴隶、印度狗等等,这些无法统计的随军人员。

希罗多德对于战争的描述非常的详尽,他能得出战争所需要的各个环节需要的人员,唯独在数量上没有统计精准。

如果按照500多万人的规模来行军作战,首先在粮食问题上就会有很大的嫌疑。《大唐秦王词话》有言“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粮食是作战的首要问题,士兵没有力气怎么打仗?

姑且按照500万人的规模,我们可以来统计一下所需的粮食供给。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可能一天消耗的粮食有1斤。

但战时不同,所需的高于平时3倍的粮食消耗,因为大多数时候在行军作战。这还没有算上粮食的损失,在运粮过程中,所有运粮人员也是需要消耗粮食的,加上很多时候会被敌军截粮草、焚烧粮库的意外成本。

综合下来,将所有粮食成本都加到战斗士兵头上,那每个士兵在战斗的时候算是有高于平时粮食消耗的5-6倍。也就是每个士兵一天消耗6斤粮食。

那我们可以粗略的计算得到,这500万的军队,1500万公斤的粮食。

而希罗多德的《历史》记载,波斯军队每日粮草消耗为110340麦斗(52.3公斤每麦斗)。如果真的按照他这种方式计算的话,那每个士兵都是饿着肚子打仗的,又怎么会打得过希腊士兵?

我国古代汉朝的国土面积为609万平方公里,人口5800万,粮食总产为216.8亿公斤,日均生产1.03公斤口粮。而波希战争时期还在公元前500多年,生产力发展水平远不抵我国汉朝时期,如果这场战争真的持续半个世纪,那整个国家早就灭亡了。

如果按照年粮食产量来估算,波斯当时的国土面积700万平方公里,人口4900万。就按照我国的汉朝粮食产量计算,那最终光军粮一年就要消耗全国粮食的1/3。

其他的非战斗人员全部都饿着肚子还要支持战斗,真如此的话比抗日战争时期的日本民众还要好战。

所以这场战斗的人数是绝对有夸大成分,整个西亚、中东总人口在一起都没有500万,这还没算上妇女、孩子和婴儿。

30万人走巷子的场景,历史上会不会发生

在《历史》中,由于希腊海军舰队数量众多,船员操纵熟练,并且占据有利地势。波斯在这场萨拉米海战中战败。

薛西斯作为波斯国王,害怕后路被堵,决定带领大军撤退,并留下军队驻守已经攻占的地区。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马尼斯。

值得注意的是,在史书中,大将马尼斯统领了30万留守大军,也就是说这个将军立马变成了一个镇长,而且是个移动的城镇。

尼斯在普拉提战争爆发之前,了解到斯巴达大军即将到来。于是他带着三十万驻守军队,往北方普拉提草原行军,中途路过西泰隆山。

西泰隆山途中有个隘口,叫德里西亚隘口。30万人穿越一个隘口需要多长时间?也就是一个镇的人分为纵队,不列方阵,穿越一个狭窄的山谷沟道。

《战争艺术史》中描述过三万人的军队列队行军,军队长度达23公里左右。那马尼斯这支30万人得军队总长度可达230公里左右。

正常人平均步行速度是5公里每小时,一天24小时不吃不喝不睡,还不算上军队带的辎重,可以行军120公里。但《历史》中记载,这支军队穿越隘口只用了一天时间,这支军队行动实属迅速,只不过按照这样的速度行军到达战场,士兵还有力气作战么。

对比二战时期,诺门罕战役——日本

第23师团调集部队赶往前线,由于车辆不够用,而搭乘铁路至海拉尔已结束。军队只能行至战场。而此时距战场有230公里路程。

由于携带辎重,行军途中还有取水问题,大部分军队花费了6天时间才到达战场。

姑且相信这支军队是行军一天到达普拉提亚,而雅典至普拉提亚大概60公里。也即是说这支军队长度比两地距离还要长,这确实是历史上罕有。

要知道整个西方国家不同中国,他们没有史官。对于历史,记录了都已经为后人提供很大的参考意义,更别说记录准确。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从雅典行军至普拉提亚一天可以,但薛西斯留给马尼斯的人数一定有问题。也就是说,这支军队不会有30万人之众。

在描写外国的历史典籍《剑桥古代史》、《夕阳世界军事史》只是保守估计薛西斯留给马尼斯10万人军队的规模,不相信会留下三十万大军留守希腊。

带领10万人打仗,西方人随便拉出一个就是刘邦

带10万人打仗,相当于带着一个县的人和敌人作战。军队的大规模调配不是简单的10万个机器自动化运作。是10万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的衣食住行需要解决;偶尔出现矛盾需要解决;还有后勤部队的辎重管理等,都需要一个统帅耗费脑力。

《史记》中《淮阴侯列传》记录过韩信对刘邦的评价。韩信认为刘邦只能统领10万军队作战。不看那个年代有韩信这样点兵多多益善的将领,还有项羽这样带多少兵都能大胜仗的将领,我们就可以知道带领10万人打仗有多厉害。

如果这样看还不够清楚10万人有多难带,我们可以看415年之后的合肥之战。合肥之战孙权带领10万军队攻打合肥,由于孙权实在没有什么军事才能,10万军队硬是被张辽800精兵追着打。

所以可以知道“多多益善”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军事概念。如果一个将领没有良好的军事素养,那么他多带一个兵不会让军队变得更强,只会让军队变得更弱。

因为其中包含的不只是带兵打仗的能力,还涉及天文地理、化学物理、人员管理等知识,特别是人员管理,如果连管理都无法做好,那么就算10万之众也只是散兵游勇。

马其顿王国国王亚历山大,在西方历史上是非常杰出的军事天才。很多作品记录他带领数十万军队打仗,但是这些都有疑义,他最多只能带领10万的军队打仗。

高加米拉会战中,马其顿与波斯倾尽全国之力作战。但对于双方作战人数,不同时期、国家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看法。

迪奥多罗是古希腊历史学家,他在《历史丛书》中记载波斯大军百万之众,包含步兵80万、骑兵20万;

库提乌斯是罗马历史学家,他认为波斯步兵20万、骑兵45000人;古希腊历史学家阿里安,他在《亚历山大远征记》中记录波斯有100万步兵、4万骑兵。

当代的历史学家到战役地点进行考察也会发现,这些历史学家的人数统计都不精准,而且大多都进行了夸大。他们认为波斯作战军队不会超过10万,估计马其顿只有四万军队。

特别是在骑兵作战的数量上,有非常让人觉得奇怪的地方。亚历山大在高加米拉战役中拥有7000左右骑兵,而波斯作为主动挑选平原战场的一方,一定是有制胜的把握,也就是拥有比亚历山大更多的骑兵,才会选择平原作战。

既然骑兵数量是亚历山大军队的几倍,又有有利地形,那是如何把仗打输的?

为什么古代动辄百万人参战,现在没有了这样的规模

波斯之所以会吃败仗,不是因为亚历山大军队多厉害,更多的是因为史书的记载是有误。《亚历山大远征记》等一些典籍,其实是源自于“围着篝火讲故事”这些故事记录中。

其中的说法很多都不是客观记载,更可以看做是一种故事。西方这样的记录并不单一,很多西方史诗都有待考究。

西方自古没有历史记录的传统。西方经典浮现最多的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像《荷马史诗》《希罗多德历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等许多古希腊著作,西方人称是阿拉伯典籍的滥觞,但在阿拉伯文献中,确实没有发现记载。

因此,这些典籍很可能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些人假托古人之名写就。其实这种现象在每个国家都会有。胡适先生的《实用主义》中说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历史是为当代人服务的。文艺复兴时期正是需要发扬新思想的时期,而新思想没有权威性,只能借助于古代先贤或古代有名的人来传播。

我国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就借助孔子指名,写就《孔子改制考》。孔子作为没落的贵族阶层,一心想要复礼。但康有为的书中提及的孔子却是改革的先锋代表。所以改革家在思想舆论铺垫前期,都会进行此操作。

再回到战争的记录上,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从古至今,战争规模越来越小,参战人数越来越少。

是什么原因?除去人类文明进步,人文主义越来越盛行,战斗中人命综合成本越来越高这些因素意外。更大的原因是史书的记载越来越精细合理。

古代历史学家科学条件有限,想要还原历史事件非常困难。所以大多数时候,战斗中人数都是通过估算完成。但古代人写历史缺乏科学精神,更多的时候会将主观意见和情感带入历史。

这样虽然能产生让人心潮澎湃的宏伟史诗,但却一定程度上为还原史实的人增添了障碍。

《亚历山大远征记》中记载,为了夸大马其顿军队的勇猛。故意将马其顿军队数量写少于波斯。

但在现代历史学家研究中发现马其顿与波斯战斗,行军距离和双方军队占据的空间基本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军队的数量也是基本持平,甚至马其顿还有比波斯更多的骑兵。

中国典籍中也会出现大规模战争事件,比如王翦率60万大军灭楚,白起长平之战坑杀赵国40万士卒。很多人就会产生疑惑,为什么参战人数会这么多。

其实古代的军队编织和现代不一样。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秦简》,后来称为《云梦秦简》中记载了秦朝的军队编制,基本上举国皆兵。

16岁到60岁均有服役士兵,作为贵族的仆人在主人参军有也要随军。而后来军队建制一直变化,不会再出现像以前那种举国皆兵的现象。

结语

对于古人的历史典籍的不实记载,我们应该理解。古代人没有科学思想,而且很多技术也不发达,对许多战争的渲染,带有原始的神话色彩。

不过,历史史实的考察可以交由历史学家研究。历史典籍中记载的远不止历史事件,其所传达的更多的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民族情感、精神内核。

除此之外,不要死抠历史事件的细节,因为史书编写者更多的是向民众传达了大的历史规律,让我们以史为鉴。

就如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子宇丨几千年来,你们刷过的流量还少吗
528万波斯大军远征希腊?你知道10万军队的行军队伍有多长吗
揭秘:世界历史上的“四大谎言 ”,至今还被人深信不疑!
大人物造就历史?这本记录了 100 多位大人物的书觉得是这样
马拉松之战的胜利为什么对希腊影响那么大?
巾帼不让须眉,在男人书写的历史上,两位女将军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