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电子游戏与欲望—其实游戏只是满足欲望的工具人的欲望是无穷的

若要给出电子游戏的定义,那么我认为:电子游戏是一种至少可用于满足人类破坏欲或创造欲的计算机程序。

当然,众所周知,一款优秀的游戏远不止拥有以上两点,它还有其他方面,例如艺术。但如果单谈一款游戏,那么它最基本的元素就应当包含破坏欲或者创造欲。而在此文中,我不会讨论艺术对电子游戏质量的提升。

为什么游戏要满足破坏欲。这必须从我们的天性来谈起。人类,乃至所有的地球动物,都具有一定的攻击性。这种攻击性实质上是一种防御的机制,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然而人类是一种高等生物,人类拥有巨大的群落。同时,人类还生产发明出各种工具(由其是杀伤性武器)。因此,随着人类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少地表现出了我们的攻击性。但这并不代表这种天性就有所淡化或被抹除。实际上,这种攻击性已由曾今外在的“猎杀动物,获取食物,保障生存”演变成了如今的一种心理状态,即“破坏欲”。

也许我们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某些素质,致使我们不会滥杀自己的同胞,不会在社会生活中经常性地表现出自己的攻击性。但是,我们却常常用其他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破坏欲,例如骂脏话、结交仇人、深刻记忆令自己不高兴的事情、顶牙齿、挤脸上的痘、玩扑克时使劲将牌砸在桌子上甚至无聊的时候去挤爆泡沫纸等等,都属于一种满足破坏欲、表现出攻击性的行为,虽然它们的缓解功效很多时候微不足道,但由于人类的情绪往往受多方面的影响,因此这样微弱的满足也足以使我们不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

电子游戏往往以破坏为主要的游戏方式,如杀怪,炸建筑等等。正是因为我们在电子游戏所提供的虚拟环境中可以极大的满足我们的破坏欲,所以大部分人不会对这种一成不变的“破坏式”的游戏方式感到厌倦。相反,我们还不断地追求其程度的提高。虽然大部分人无法接受过度血腥的残杀行为,即便是虚拟的,但我们仍然能够接受并且乐于去接受不与我们价值观相冲突的破坏行为,例如绝大多数玩家都喜欢物理引擎作用下把场景炸得粉碎的感觉,因为这种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极大满足了我们的破坏欲。

也正因为游戏能极大的满足人类的破坏欲,因此游戏受到喜爱,由其是男性的喜爱。大部分不玩游戏的人,并非因为他就没有破坏欲。而是因为游戏往往具有一些负面作用,经过社会上某些人士的夸大,而对这部分人群造成一种“游戏害人”的心坎。因此他们不愿意尝试甚至排斥游戏。

满足了人类的破坏欲,我们也便能在除游戏之外的地方更少的表现自己的攻击性。因此,电子游戏实际上是有利于人类的情绪发泄,减少其做出危险行为的。一个从来不表现自己攻击性,从来不满足自己破坏欲的人,往往会在某些情况下会爆发,做出惨无人道的事情。例如悍匪周克华在其首次犯罪前都给自己周围的人留下“温柔,少言寡语”的印象。

我们也经常看到某些“游戏致使犯罪”的报告。但其实在这些报告中,绝大多数是失实的,作者为了达成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其实也是为了满足作者自身的破坏欲),强行将游戏与犯罪行为联系起来。少数事件中,确实存在罪犯受到游戏影响,模仿游戏中的动作进行犯罪行为的。但这并不是因为游戏提供的“破坏快感”满足了他,而是因为其本身的攻击性就比较强烈,或者精神与思维不正常。而游戏只不过成了他学习“破坏方式”的工具。然而这种“破坏方式”,即便不玩游戏,也能从很多地方学到,例如许多法治节目中,就经常提及罪犯的犯罪方式。

再谈创造欲。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完美的梦想的自己,都有着自己希望去创造的一个世界。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无法去创造,并且还往往遭受打压。而电子游戏却恰恰能够提供这么一个满足我们创造欲的机会,因此我们喜爱电子游戏。

游戏中创造欲的体现有许多种,最直接的,便是创造自己的角色外貌,创造新的生物(《孢子》),创造自己的世界历史(《文明》)等等。但实际上,创造欲还体现在方方面面。例如RPG游戏中我们不断追求装备的提升,创造出更高一层的属性值;FPS游戏中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射击水平,创造一种隐性的虚拟价值;网游中我们还不断赚取游戏货币,创造更多的虚拟财富。

创造欲同破坏欲一样,一旦得到满足,我们便会乐此不彼。创造欲才是最容易致使我们游戏成瘾的原因。游戏成瘾与个人因素有很大关联,因此有少数人会狂热地迷恋电子游戏,而大部分人只表现出在无事可做的时候,才会第一时间想到玩游戏。

然而不得不提的是,为什么网游成瘾往往比单机游戏成瘾更多?这必须从游戏的系统设置谈起。玩单机游戏时,我们可以随时决定继续还是暂停,同时单机游戏创造出来的价值往往只存在于自己的电脑中,无法形成一种对比,因此单机游戏创造出来的“价值”远远少于创造的“乐趣”。但网游则不同。网游不以单个玩家为中心,同时存在着交流与对比。因此我们往往能发现,一个单机游戏,即便我们几个月不玩,再次进入游戏的时候,我们仍然有良好的游戏体验。但是对于一个网游而言,如果我们一天不上线,我们就会被他人拉开差距,我们就会失去很多创造“价值”的机会。最残忍的是,很多网游往往还用道具的时限来加强这种“不上线,则流失自己所创造的价值”的心痛感。因此,一旦你接触到网游,由其是那些打着免费旗号肆意贩卖道具,不24小时挂机简直就没法升级的游戏,你就会时时刻刻地牵挂着。网络游戏中,创造的“价值”远远多于创造的“乐趣”,因此即便“刷刷刷”毫无乐趣可言,但大部分人仍然每天像苦力一样在网游中不停地重复,因为只有艰苦卓绝,才能创造“价值”,而网游中的“乐趣”,往往直接和“价值”挂钩。例如“XXX副本,带成就装等M”。如果你创造价值满足不了这些脑残队友的要求,那么对不起,你将失去获得乐趣的机会。

显然,游戏设置才是导致大部分人“成瘾”的原因。这种“成瘾”并非心理依赖,而是一种心理强迫。就好比世界杯,谁愿意半夜三更看电视?但我们都是被逼迫的。面对这种情况,你能说这些人都看球赛成瘾么?然而很遗憾,时间恒定流逝性与竞技对比性是网游的基本属性,因此只要你玩网络游戏,就必不可少地要面对这种窘境。

综上所述,电子游戏只是满足我们欲望的工具。请客观看待,也请合理使用。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
www.yiwang.cn  《心理知识全知道》 静涛

《后汉书·岑彭传》中记载:"东汉初年有两个地方的势力首领隗嚣和公孙述,分别割据陇(今甘肃东部地区)和蜀(今四川中西部地区)两地。东汉光武帝派大将军岑彭等率军队去攻打隗嚣占据的西城、上邽两城。当时光武帝给岑彭写了一封信,说如果攻占了陇地两城,便可率军去攻打蜀地的公孙述,并发感叹说,'人所苦恼的就是不知足,既已平定陇地,又盼望得到蜀地了!'"

"得陇望蜀"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得来的,后来常用来形容人的贪欲没有止境。

人们常说:"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春秋时荀子也说过:"贵为天子,欲不可尽。"意思是,像天子那样的地位,什么享受不到呢,即使那样,仍然还有无穷的欲望要满足。

这些话和成语"得陇望蜀"一样,在使用时常常带有贬义。但是如果从心理学上来看,这是人的一种客观的属性。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需要不可能是静止的、不变的,总是在原有的需要满足了,又产生新的需要。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因为人的感觉器官同外界接触,随着接触得更多和更频繁,触觉会随之衰减得更厉害。而衰减率与满足程度成正比,衰减率越高,满足程度越高。这就像俗话说的:"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也不甜。"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言人马斯洛有一个重要的学说叫"需要次层"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有五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从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虽然人类的所有需要都已本能化了,但各种需要强度是不同的。这些强度不同的本能化需要,马斯洛假设它们以层梯形式分布,位于层梯底部的需要比上面的需要更为强烈,与动物所拥有的需要更相类似;位于层梯上部的需要却是为人类所特有的。

马斯洛对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之间的差异作了概括,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虽然高级需要与生存没有直接关系,但它们的满足是更值得追求的,因为满足这类需要能引出更深刻的幸福体验,达到精神安宁和内在生活的充实。

每个人都沿着需要层梯向上攀登,在满足了某个层次中的某些有代表性的需要后,他就应当向下一个更高的需要层次递进。而能否引起需要,又取决于两个条件:一个是个体感到缺乏些什么,有不足之感;另一个是个体期望得到什么,有求足之感。所以,需要实际上就是在这两种状态下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

一般说来,当人们产生了某种欲求或需要时,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安与紧张的情绪,成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随后就发生选择或寻找目标的心理趋向,当目标找到后,就开始满足需要的活动,当行为告成,需要就在不断满足过程中削弱。行为结束,人的心理紧张消除,然后又有新的需要发生,再引起第二个行为。这样的周而复始,不断递进。

人们"得陇望蜀",永不知足的特点,正是这种心理规律的必然反映。

"得陇望蜀",有时会成为我们提升自己、追求进步的动力;而对一些仅仅崇尚物质的人来说,却可能成为走上犯罪道路、走上邪恶道路的动力。比如许多贪官贪心不足蛇吞象,大肆利用职权贪污,成为国家的蠹虫。而像比尔·盖茨之类有比较高精神追求的人,却已经把金钱只"看成一个数字",他们积极进行慈善事业不说,还把遗产捐给社会,因为他追求的已经超越了物质的低级层面,而着重追求比较高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了。

■刘邦为何能打败项羽?--尊重需求

汉高祖刘邦得到天下后,有一次与群臣讨论他为何能打败项羽、取得成功的原因。他说:"在后方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镇国安邦,治理百姓,筹办粮饷,我不如萧何;带兵百万,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杰出的人才,我能够用他们;而项羽有个谋士范增,却不能用,所以我能打败他。"

说白了,刘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了解人、尊重人,使下属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而项羽呢,尽管"力拔山兮气概世",却唯我独尊,不懂得承认和尊重别人,才会导致最后的失败。

心理学认为,尊重是每一个人的心理需要,不管这个人先天条件如何,财富有多少,地位是高是低。任何人都需要来自别人的尊重。

美国心理学家的一个实验,证明了尊重对人心理所能产生的影响。

为了调查研究各种工作条件对生产率的影响,在一次经典研究中,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从一个大车间中,选出六名女工作为被试者,做了为期一年的实验。

这些女工的工作是装配电话中继器。她们在常规的车间里先工作两个星期(第一时朗),以提供一个正常生产率的标准作为参考。

之后,把她们从车间安排到一个特殊的测量室,这里除了可以测量每个女工的生产情况外,其他条件都与常规车间相同,她们在这里工作的五个星期里(第二个时期),工作条件没有任何改变。

第三个时期,实验者改变了对女工们支付工资的方法。以前,她们的薪金水平取决于整个车间(一百个工人)的产量,现在只由她们六个人的产量决定。

到了第四个时期,在时间表上安排五分钟的工间休息--上午一次,下午一次。

第五个时期,工间休息的时间增加到十分钟。

第六个时期,建立了"六个五分钟"的休息时间制度。

第七个时期,公司为工人们提供-顿简单的午餐。

在随后的三个时期里,每天提前半小时下班。

第十一个时期,建立了每周工作五天的制度。最后,到第十二个实验时期,原来的一切工作条件全都恢复起来,这时的环境和条件与女工们开始进行实验时的环境条件完全相同了。

这样翻来覆去地折腾,是为了什么呢?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不管条件怎样改变--增加或减少工间休息,延长或缩短工作日,每一个实验时期的生产率,都比前一个时期要高。也就是说,女工们的工作越来越努力,效率越来越高。

这是为什么呢?如果说某一个实验有利于提高女工的效率,可是其他实验并不如此啊,而且最后又退回到了最初的条件。

实际上,"功夫在诗外",这些实验对女工的影响并不在于直接影响她们的工作效率,而是让她们感到自己受到了重视。受到尊重和重视,使女工迸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工作效率才提高了。

是的,每个人都需要尊重。尊重的需要是人的一种高级需要。人与人有差异,人与人在财富、地位、学识、能力、肤色、性别等许多方面有所不同,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维护自己的自尊是人类心中最强烈的愿望,因此,满足尊重的需要对人来说十分重要。很多时候,人们为了获得尊重,会通过追求流行,讲究时髦,购买高档商品等手段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马斯洛说:"尊重需要的满足,能够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会到生活在世界上的用处和价值。"但尊重的需要一旦受到挫折,就会使人产生自卑感、软弱感、无能感,会使人失去生活的基本信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被孩子打电脑游戏困扰的家长,这里有份最理性的应对策略大全
天涯观察第411期:严肃游戏:网游界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
防火防盗防游戏,让家长脑壳疼的“精神鸦片”,到底怎么戒?
不想让孩子成天玩游戏,更担心他游戏成瘾?对策来了!
专家:长期沉迷网游会改变孩子大脑结构,与老年痴呆相似?
武汉专家多年研究发现 沉迷网游影响脑部发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