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态、系统、核心:人工智能内容营销体系构建

发表于《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年第3期

作者:王菲,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现代广告研究中心主任。

人工智能背景下广告业生态演化

美国媒介理论家尼尔·波斯曼认为“技术变革不是数量上增减损益的变革,而是整体的生态的变革”[1]。在技术与经济的互动作用中必然会涌现出新经济,形成“革命性”的技术经济范式[2]。人类在经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进入到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是指以智能技术群为核心驱动力、以网络连接为基础、以数据为生产要素,具有技术经济范式转换内涵的各种经济活动的综合。智能技术群是指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VR、AR、MR、全息影像等众多技术的集群,集群中各技术组合催生出新的经济活动。智能技术带来了广告产业整体的生态变革。

数字经济具有去中介化、分散化、非物质化的特征,由此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广告业的演化也呈现出三个直观特征:一是去中介化,广告主通过数字平台就可对接消费者;二是分散化,零碎的服务对接碎片化的消费者,传统的大体量、集中服务的广告代理模式已对接不了多样化的营销沟通模式;三是非物质化,即产品或流程从实物转向虚拟,以数字化交付的方式满足了任何消费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任何产品或服务的需求。

由此,广告业及生产业、零售业、传媒业、互联网业等关联产业进行资源重组。不同媒介时期,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即为媒介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我们生活在个人物理时间与社会空间所构成的情景中。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现代性的动力机制派生于时间和空间的分离和它们在形式上的重新组合。”[3]数字技术对时间和空间的组合特征就是交融和压缩,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导致了资源的重组。所以广告业资源重组的逻辑即为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任何所需要的信息、商品和服务。

在“四个任何”的资源重组逻辑下,广告业的生态发生了演化,呈现为以下几组关系的融合。

(一)数字空间和物理空间的融合

数字技术对经济形态最根本性的影响就是在生产、沟通、销售的商品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价值链条上出现了数字空间和物理空间的交融。社会生产方式出现了创新。数字化带来的产业融合消除了行业壁垒,生态网络中的各产业、各企业基于数据建立的拟态连接打破了物理环境对企业生产的约束,不仅提供了跨界的机遇,还破除了传统的行业壁垒对潜在进入者的抵御。

(二)平台和终端的融合

平台(platform)是将不同用户聚集在一起的中介和作为用户活动发生的基础设施[4],是实现关联方连接与互动的载体与媒介。平台直接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为广告产业提供了创新的机会。广告产业及各关联产业呈现出开放、多边、协同、共享的生产模式特征。

另一方面,智能终端可以进行行为识别、情绪识别、轨迹追踪,创造出消费场景和体验。虚拟现实(VR)、现实增强(AR)可以高效、立体获取终端数据,高算力分析数据、预测需求,提供个性化营销沟通服务。

平台和终端成为生产创新、消费创新、和营销沟通创新的两大空间,平台和终端的数据以个人、企业、社会为基点形成关联,关联数据发生融合,打破时间的边界、空间的边界、现实与虚拟的边界、数据或数据集之间的边界,平台和终端交融,成为广告产业与关联产业协同共生的新生态。

(三)生产和消费的融合

消费者逆向生产信息和参与商品的制造,共创价值,从而出现生产的定制化、社会化和流动化的特征。在生产领域出现了“创客”“网络社区智造”,甚至出现全球网络化制造组织。区别于从供应商到顾客的单向流动,价值在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形式被创造、改变、交换和使用。广告的存在形式也随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广告从大众传播为主的单向传播变为分众、社群甚至个人的双向沟通。传播方式从消费者被动接收的枪弹式变为主动参与的病毒式。企业和消费者沟通的目的从对外传播变为内部整合沟通。曾经由广告主和广告代理机构发布沟通内容转变为消费者在群体间自行传播。

(四)营销和传播的融合

广告服务所基于的平台是叠加了数字化升级中的制造业、零售业、服务业、传媒业、互联网业的复合平台,结构复杂,但都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数据流动为纽带,联结在复杂网络中。传统广告活动的服务核心是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进行信息传递与沟通,但数字技术压缩了信息流和商品流的时空,摒弃了多维空间获取商品的复杂性,在传播的同时就可实现销售,营销和传播融合。

(五)生产、沟通、销售的融合

数字经济中,商品价值由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创造。不仅企业与顾客在生产大规模定制化产品的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的[5],而且企业与消费者交互就是价值创造和价值提取的场所[6]。生产、销售、沟通各产业间边界模糊化,角色多样化,生产活动出现融合性、流动性的特征。

首先是生产的双向化。各国的制造业由“实体制造”向“虚拟制造”和“服务制造”转变。生产商原来在实体空间中自我决策,现在是网络中消费者的反馈、创造、定制需求反哺生产。企业战略从掌握独有内部资源和构筑竞争壁垒,转变为调动外部资源和激发社群活力。

其次是销售的全渠道化。零售出现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全渠道数字化融合[7]。“新零售”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改造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重塑零售业生态,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

由此,生产与销售间的沟通就更为重要,一方面是基于数据流动的沟通,另一方面是基于创新的沟通,即沟通在两端发挥作用,一是沟通为生产创新服务,二是沟通为销售创新服务。

广告业生态的演化使得广告业及各关联产业呈现出开放、多边、协同、共享的生产模式特征,各种营销传播参与者协同演化,形成相互合作、价值共创的互利共生机制。处于广告业生态演化之中的人工智能内容营销需要遵循开放、多边、协同、共享的生产规律,而目前的智能内容营销活动也逐渐显现出这些特征。

人工智能内容营销系统的构成

内容营销(Content Marketing) 概念最早由美国内容营销协会创始人乔·普利兹在2001年提出。与传统广告相比,内容营销强调消费者在信息沟通中的主动参与,而主动参与的动因就在于内容对于目标消费者具有高价值、高关联和高关注的特点,不仅能够在冗杂的信息环境中获得消费者的注意,还能够令消费者主动传播信息。在智能技术日趋丰富和成熟的背景下,内容营销逐渐具有了智能支撑,并逐渐形成系统化结构。Rekha等认为人工智能营销是一种直接营销形式,它利用了数据库营销技术以及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概念和模型[8]。所以人工智能内容营销可以定义为: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种接触点与目标消费者所进行的内容创新沟通,从而实现营销目标。

即消费需求与内容生产之间的智能化对接,是人工智能内容营销的活动本质,围绕这一本质活动,人工智能内容营销系统由三个层次构成:系统层、应用层和体验层。

系统层即平台,这里的平台并不是指实体的技术平台或商业平台,而是指一个无形的由资源供给和市场需求构成的复合、立体的体系,即商业模式,面向的是由广告主、代理服务商、互联网平台商、媒体、终端服务商等合作者,采用开放、多边、合作、共享的生产模式,勾连消费者需求。

应用层即基于智能技术的操作流程,包括智能创作、智能投放、智能经营。目前已经实现的是面向终端接触点进行的程序化广告投放,流程包括智能选择内容、智能计算程序和智能内容投放。还可通过人脸识别、语音识别针对场景进行定向营销。未来还要实现智能化内容创作,包括内容的智能策划、智能创造和智能审查。智能化内容创作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和偏好,智能提取、组合数据库中的原始素材,创作出包含文字、图像或其他创造性元素的千人千面甚至一人千面的内容[9][10]。例如,阿里巴巴的人工智能系统“鲁班”, 在2016年的“双十一”活动中,基于大量设计海报的识别学习,针对海量商品的自动抠图,创作出 1.7亿张海报。随着区块链技术应用的推进,智能化经营也是未来的重点突破领域。应用层作为服务模式,面向的是广告主客户。

体验层即接触终端,终端包含感知和认知两个维度。媒介以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方式与消费者接触,一直在具身——离身之间塑造边界。古代的现场广告,如卖酒通过悬帜、吆喝、品尝等沟通方式,既有媒介与人身的分离,也有二者的合一。到了大众媒介时代,媒介与人身分离,感知变得单一,报纸为视觉媒介,广播为听觉媒介,电视也只是视觉和听觉的呈现。随着VR、AR等智能技术的成熟,媒介从单一感知向多元感知演化,立体化感知成为媒介终端发展的新逻辑,需要构建多感官的感知体系。但是,在追求感官体验的同时,不能忽视了作为沟通根本的“认知”,沉浸式的感官更要明确其内在的沟通文脉和叙事,而不止流于表面的感官刺激,感知要服务于认知。体验层解决的是沟通模式,面向的是用户。

在智能系统的三个层次中,算力、算据、算法贯穿其间,作为智能技术支撑体系赋予了内容营销智能化特征,并不断在技术发展中推动内容生产与沟通需求、商品/服务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智能化对接。在需求与生产的智能化对接中呈现出开放、多边、协同、共享的生产模式特征。

图1 智能内容营销系统

人工智能内容营销基理

内容生产是人工智能内容营销的基础,而人工智能内容生产的特征是规模化和差异化,规模化指内容的规模化生产和消费者的规模化获取,差异化指面对不同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内容和服务。通过机器智能学习生成的海量内容作品汇聚成为内容池,其中的内容作品庞杂,需要将作品按照叙事图谱进行结构。同时,人工智能可以分析互联网平台上大量用户生成的内容,从而揭示用户的情感、态度、偏好以及潜在需求。根据大数据分析将消费者贴上个体标签或群体标签,与内容池中的作品标签相呼应。例如爱奇艺依托其DMP平台,通过PASSPORT、Wi-Fi、IP等打通了个人设备与家庭设备,通过家庭成员结构、观影搜索、消费兴趣等行为相互识别与矫正,构建起了覆盖8000万家庭的标签模型,并不断提升标签的结构性与完整度[11]。

除了遵循叙事图谱原则,内容池还需要构建由各种感知形式的作品构成的立体感知系统。赫兹菲尔德(Michael Herzfeld)认为: 感觉既是身体行为,也是文化行为: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不仅是理解物理现象的手段,也是传递文化价值观的渠道。”感官作为“满载编码的仪器”,将身体的体验用文化的形式转译出来。[12]

在内容和消费者的连接中,Content内容、方式Method、沟通Communication、营销Market是四大领域,可以称为人工智能内容营销的CMCM基理。每一领域的活动都遵循开放、多边、协同、共享的生产规律。

图2 内容营销CMCM基理

(一)Content内容

内容池中的内容需要规模化和差异化,即数量巨大且创新,同时还需形成有机体系,以实现品牌构筑和商品销售的目的。有机可通过多对关系的协同而实现。

图3 内容协同

产品与品牌协同。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要兼顾产品销售与品牌构筑,内容池既要有功能利益诉求的作品,也要有情感利益诉求的作品,并且二者要有关联性,对消费者的认知影响相得益彰,形成合力。

沟通与销售协同。内容的设计要具有智能时代最重要的特性——连接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根据非物质性特征,在虚拟空间中就实现了商品、资金的流通。例如在观看NBA比赛时就可识别体育明星脚上的耐克鞋进行购买。在观看优酷网综时,利用手势观影、声纹支付等功能链接天猫商城和饿了么等平台进行购买支付。爱奇艺用户可在观看综艺《潮流合伙人》过程中使用AI功能“奇观”识别马克华菲、SMFK、KIKC、回力等潮流品牌的限量商品,即可进行一键购买,节目期间不少明星同款断货。

生产与消费协同。将消费者纳入到生产和内容的创作之中,以共创的方式沟通情感、生产商品。例如肯德基在哔哩哔哩上设置“全民复刻原味鸡”话题,赋权热门 UP 主共创内容,召集消费者参与话题讨论及二次传播。《舌尖上的中国3》上映时,西贝莜面村发起了一个投票活动“你觉得哪一道菜里适合西贝?”投票结果是水盆羊肉。于是西贝研发了这道菜,并且在全国11个城市推出了品鉴会。安慕希在哔哩哔哩发起“当燃要造”活动,让Z世代青年参与产品共创,不仅引发用户的热情参与,还将产品创意和灵感纳入品牌储备库,并将20万脑洞创意基金奖励给评选出的前30名UP主。

认知与感官协同。各种感官内容要统合于共同的叙事文脉,所谓形散神不散。例如一个汽车品牌的内容营销,过去在线上只能是看到各种产品、品牌内容广告,在智能虚拟技术下,还可看外观、听发动机轰鸣、触摸柔软的真皮座椅、闻天然的内饰气味、体验超现实驾驶的快感,甚至对产品进行360度的观察,全程体验从橡胶种植园、零件制造车间、玻璃厂家到最终装配工厂的生产细节。但无论是什么感官内容,都要结构于统一的诉求之下。

被动与主动协同。不仅要有单向表达产品属性及品牌理念的主观性内容,例如利用各种媒体和企业自媒体发布内容,还要基于互联网的双向沟通功能设计令消费者卷入沟通活动的内容,应用社交媒体形成品牌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的充分沟通。例如The North Face自建了自己的社区Planet EXPLORE,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发布、组织、参与户外活动的平台。Nike+从2006年推出至今,从一个简单的记录跑步里程的工具成长为一个全球运动爱好者分享经验、进行挑战、相互鼓励的数字社区。

(二)方法Method

各种沟通方法包括多终端、多接点、多场景、多方式所构成的沟通体系。

多终端指多种媒体、多种触点,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户外、楼宇、交通、售点、直邮等传统广告媒体,互联网平台、OTT、小程序、APP等数字媒体,以及生活、娱乐、工作场景下的多种媒体终端,甚至设计、包装等产品终端或联名营销产品。多终端的协同首先是多种感官的协同,例如视觉、听觉、味觉、触觉、虚拟现实、现实增强、3D等。其次是多种表达能力的协同,图形、视频等具象媒介和文案等抽象媒介。再次是单向与双向的协同,例如电视大屏播出节目,手机小屏互动或购物。终端智能化是趋势。

多节点指作品发布在同一场景中形成不同规格的系列和组合,在影剧综前、中、后根据与品牌的关联点,进行动态、静态,单向、双向等全路径展示。爱奇艺2020年推出了智能广告服务产品Supershow,资源包括开场秀、贴片、焦点图、信息流、暂停位高光一刻等,覆盖PC端、移动端、OTT端。跨地域、跨资源、跨DMP实时竞价平台,通过智能化触达目标消费者,实现广告目标。腾讯视频在《清平乐》播出中为Jeep汽车设计了开机广告、选集页面广告和贴片广告。欢网在OTT广告中设置了从用户开机到关机共23个广告触点。

多场景是指将多种内容沟通形式与多个时空场景有机对接,充分发挥各种内容形式的特征,并形成系统合力。全民K歌与芒果TV《我想和你唱》节目合作开展歌唱活动,不仅在电视端、手机App 端和网页端播放节目和联合互动,也在多个城市开展活动,将线上的娱乐内容在线下场景中进行互动和再创作。实现娱乐、生活、工作的跨场景营销。在线下销售场合实现智慧营销,通过文字、语音、视觉、动作、环境捕捉等多种方式与顾客进行互动。

多方式指创新多种表现方式。内容营销与传统广告相比,其特点就在于形式多样灵活。按媒介分,有传统的平面、视频、文字、语音等方式。按显性隐性分,有硬广告和植入广告、节目定制等软性方式。按属性分,有娱乐营销、体育营销、公益营销、文化营销等。按功能分,有认知类、提醒类、形象类、竞争类、分享类等。按空间分,有线上、线下方式,线下有展示、活动、快闪、游戏等。数字时代出现了社群、直播电商、短视频、游戏等互动方式。另外还有搜索、微博、微信、流媒体、问答、贴吧、论坛、口碑、H5、弹幕、链接、AI创可贴、表情包等小微内容方式。短视频、H5等方式能够以短带长引导用户至主体内容,弹幕、创可贴等可盘活长尾内容,与热门IP资源形成联动。同时,可以在信息流中植入产品广告和电商渠道,在沟通中就实现营销。

多种沟通方法彼此之间要以产品/品牌诉求、消费者行为特征和媒体属性等作为关联点,使纷繁的内容在细碎的时空中能够形成协同优势。

图4 方法关联

(三)沟通(Communication)和营销(Market)

沟通和营销在数字化的今天已经不能分割。沟通要以人、货、场的连接为纽带。对场景中的消费者,需要针对其进行从心理到行为的营销沟通,包括感知、兴趣、互动、购买、分享这几个核心环节。在与消费者的沟通中,要以系统性构筑品牌资产为目标,包括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联想度、忠诚度的获得,此为“货”之含义。“场”是消费者与企业接触的时空,“场”要满足虚拟和现实的融合,平台和终端的融合,生产和消费的融合,传播和营销的融合。人工智能可以利用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等来衡量店铺中购物者的情绪[13],即在“场”中不仅可以获得消费者的行为数据,还可以获得情绪数据。基于对用户的立体洞察,人工智能可以进一步预测用户的意图,更好地挖掘用户价值[14]。例如IBM的Watson人工智能系统有一个语气分析器,在理解用户自然语言的基础上,还可以不断学习,能够洞察用户对不同方案的反应,并通过计算不断调整产品或服务。

人、场、货的连接以物联网为经络,物联网从场收集个人数据,连接至货,货将信息推送至场。

图5 人、货、场的物联

营销沟通的核心就是用场景连接企业和消费者。场景是指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包含场所、景物等硬要素以及相关氛围等软要素的总和。媒介学者梅罗维茨认为,“场景”具有全新的情感内涵,即媒介信息营造出行为与心理的环境氛围。电子媒介最根本的不是通过其内容来影响我们,而是通过改变场景产生影响。[15]内容营销的目的是促进企业和消费者的沟通交流。而人工智能可以快速有效地分析处理数据,并从中不断学习,输出支撑营销决策的用户和市场知识[16]。智能内容营销能够洞察和预测消费者需求,在合适的场景中将内容灵活、精准地推送给目标消费者,并监测评估营销效果,不仅降低营销成本、提高营销效果,而且在与消费者的互动中可以改进和创新产品。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途径不再是单纯地降低成本或提高质量,不再是运用传统意义上以产品为中心的竞争策略,而是应该建立以情景体验为导向的共创价值的能力。市场不再只是在现实生活中厂商与消费者双方进行价值交换的场所,市场已经成为厂商与社群消费者合作网络各成员之间的知识碰撞交流与增值的场所,而顾客作为知识创新的另一种来源,他们既是参与者和建设者,也是直接受益方,创新知识的来源已经变得模糊。[17]开放、合作已成为人工智能广告时代的基础生产模式。

图6 企业、场景、消费者的互联

人工智能内容营销体系构建的两个核心

如前文所述,在内容与消费者的沟通中,认知和感知是消费者体验的两个维度,而海量的内容作品和沉浸的感官体验是人工智能技术赋予内容营销的核心能力,所以构建人工智能内容营销体系的核心在于:一是将海量的内容结构化,形成消费者认知体系;二是将各种感官结构化,形成消费者感知体系。前者通过叙事图谱的构建实现,后者通过感官系统的构建实现。

(一)叙事图谱

人工智能应用图像识别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对大量素材执行自动化识别、聚合、提取、标记等操作,有效实现内容分类和标记[18],并检查是否存在遗漏和编辑错误,控制内容质量。人工智能可以自动化地创建元数据、生成和附加标签,以简化内容管理和加快内容编辑。但是,和传统的营销传播一样,智能内容营销也要遵循沟通的基本原则,即围绕品牌核心价值进行叙事,而且在智能内容营销时代,由于内容的规模化,更应该将多元的内容作品归置于系统的品牌沟通体系中,才能保证品牌价值的清晰成长和内容沟通的调理,虽然沟通内容纵横交错、差异很大,但却脉络清晰、逻辑可循,构成一个有战略、可持续的品牌沟通体系。

叙事图谱就是内容池中纷杂的内容得以结构化的方式。品牌核心价值为内容叙事的核心,如同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为叙事体系的树干。而核心价值的阐释,是通过对不同时机生发出的多个延伸价值的阐释实现的,如同段落大意,为叙事体系的树枝。而一个一个的内容产品就是每一次与消费者沟通的具体文脉,每一次的沟通都能激活品牌,如同修辞精妙独特的句子,为叙事体系中的树叶。在对核心价值、延伸价值的阐释的作品中,包含情感利益诉求和功能利益两个大类,无论短期营销目标的实现,还是长期品牌构筑目标的实现,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产品都必须具备。进而又可将每一个内容产品标上标签,包括目标用户、主题、感性/理性、风格个性等。进而智能平台根据场景中已经通过智能化标上标签的个人或群体的场景需求特征,智能化地实时匹配标签,将内容产品精准推送至目标用户进行沟通。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标签会更为细致、有效,层次更为丰富。

图7 基于品牌价值体系的叙事图谱

(二)感官系统

大脑中心的海马区决定是否注意并储存感官信息,海马区喜欢感官更加刺激的信息。利用五感所产生的兴奋和满足,能够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并增加产品价值。人类智能的感知活动并非静止的、单向的、孤立的,而是动态的、多元的、综合的,人类的各种感官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感知器官体系。所有感官得到的信息经过神经系统等的传递,最终进入大脑进行处理,其处理信息的过程和结果就是感官的意识和文化过程。[19]人们通过感官体验世界,也赋予这种体验以意义。媒介的发展就是对仿真性追求的过程,而媒介对感官的调动是循序渐进的。莱文森认为媒介演化是由人选择的 ,其趋势是越来越符合人感官的需求[20]。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发明或技术都是人体的延伸或自我截除[21]。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时代,主要依赖视觉和听觉感官,身体感官处于被截除的状态,未能调动人体全面的感官去感知信息,身体对媒介信息表现为较为单一化的感官感知[22]。在互联网时代,用户在双向交流中充分发挥手、眼、耳、大脑的作用,在信息创造和传递中激活了更多的身体感官,在沟通场域中,感官呈现聚合的状态。到了人工智能时代,借助VR、AR等虚拟技术,用户可以在虚拟场景中观摩、触摸,甚至进行肢体行动,用户不再是间接感知信息,而是直接体验情景,实现了全感官沉浸,是一种虚拟的真实在场。

虚拟现实集合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知觉,并对真实环境进行高度模拟和创新,用户借助智能装备将身体形象、感知、状态数据化,并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智能媒介重塑和整合了感官体验,生成异质空间融合性和具身沉浸性的具身体验。在虚拟参与和虚拟互动中,人的身体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介时代的内容选择和内容接收,而是参与了内容创作,全方位感官的参与互动生出了新的内容,并生出情感表达,进而还可以将新的内容和情感传播出去。身体感觉不只是身体现象和铭刻文本意义的主要载体,也是创造意义的重要来源[23]。

在内容营销中,需要将文本、语音、图像、视频、虚拟/增强/混合现实、裸眼3D、全息影像、虚拟代言人等各种感官沟通有机结构起来,形成感官多元交互,让消费者通过各种感官实践产生观赏、联想、想象、记忆、投射、参与等,生成多层次的认知和情感。智能内容营销的布局应以身体感知要素的全面激活和对场景的智能化建设为路径。

将智能终端所收集的用户的身体感官数据,结合互联网空间中的行为数据,就可以在后台构建智能虚拟身体,反过来为用户提供精准服务和体验。

图8 感官系统

结语

元宇宙被称为互联网的终极形态,其虚拟和现实的交融,为感官的终极开拓提供了可能。元宇宙指人们娱乐、生活乃至工作的虚拟时空,但这个虚拟时空却是现实空间的映射和超越,它与现实世界形成叠加和互动。元宇宙融合身体、媒介、场景,在人机交互中捕捉用户语音、动作、眼动、触摸等立体化生物信息,以无缝、隐形的方式识别和计算个体,从而做出吻合目标的反应,为用户构建了消弭虚拟与现实感知边界的沉浸环境,获得突破时空限制的在场感。元宇宙的运行核心是数字创造、数字资产、数字交易、数字货币和数字消费,伴随着劳动力的数字化迁徙,数字世界或将趋于无限,元宇宙为广告活动提供了新的时空,承载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虽然元宇宙的实现还有距离,但各种局部技术创新已经颇具成果。如玛氏开发了ACE测量系统,通过对广告视频观看者面部表情的智能运算,可以识别多达150种不同的情绪,从而判断该广告是否有效,进而做出编辑或删除的决定。Facebook推出了VR社交平台Horizon。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皮肤感觉实验室提出了一种可以感受不同纹理与形状的可穿戴触觉解决方案。研发触觉技术的HaptX公司推出使用微电流技术将逼真触感反馈给用户的手套,该手套可以通过130个力反馈点感受虚拟物体的形状、纹理、运动、重量、冲击力,甚至温度。微软CEO Satya Nadella提出“企业元宇宙”Azure产品线的未来愿景,称其将高效打通企业的研发、制造、协作、分销、展示、终端、客户反馈等环节。虚实共生、高沉浸感、强产品连接的元宇宙将影响现实世界中大部分基于数字的产业,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和商品的生产、销售方式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无论远近,人工智能营销沟通需遵循开放、多边、合作、共享的生产模式规律,协同认知体系和感知体系,秉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不断探索与消费者沟通的新时空领域。

参考文献

[1] 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何道宽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35.

[2] 布莱恩·阿瑟.复杂经济学:经济思想的新框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57.

[3]安东尼·吉登斯. 现代性的后果. 田禾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0:14.

[4] 尼克·斯尔尼塞克.平台资本主义.程水英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39.

[5] Kaplan,A.M. ,and Haenlein, M. Toward a Parsimonious Definition of Traditional and Electronic Mass Customization.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6,23(2):168-182.

[6] Prahalad c.k., and Ramaswamy, V. Co-creation Experiences: The next Practice in Value Creation.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200418(3):5-14.

[7] 汪旭晖、赵博、刘志.从多渠道到全渠道:互联网背景下传统零售企业转型升级路径——基于银泰百货和永辉超市的双案例研究.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8,4:28.

[8] Rekha A G, Abdulla M S, Asharaf S, et 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arketing: An application of a novel lightly trained support vector data descriptio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Optimization Sciences,2016, 37(5): 681-691.

[9] Chan-Olmsted S M. A review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doptions in the media indust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edia Management,2019, 21(3-4): 193-215.

[10] Qin X B, Jiang Z B. The impact of AI on the advertising process: The Chinese experience. Journal of Advertising,2019, 48(4): 338-346.

[11] 高馨睿 .创意+技术+生态:推动爱奇艺智能大屏营销升级.国际品牌观察,2021,3:50.

[12] 迈克尔·赫茨菲尔德.人类学:文化和社会领域中的理论实践.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9:135.

[13] Paschen J, Kietzmann J, Kietzmann T C.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market knowledge in B2B marketing. 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2019, 34(7): 1410-1419.

[14] Kietzmann J, Paschen J, Treen 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advertising: How marketers can leverag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long the consumer journey.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2018, 58(3): 263-267.

[15] 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19.

[16] 朱国伟,高文丽等.人工智能营销:研究述评与展望.外国经济与管理,2021,43(07):88.

[17] 罗珉、李亮宇.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创造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15,1:97.

[18] Chan-Olmsted S M. A review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doptions in the media indust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edia Management,2019, 21(3-4): 193-215.

[19] 张小军,杨宇菲.人工智能感官的主体性:感官人类学视角的思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36.

[20] 保罗·莱文森.软利器: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265.

[21] 刘易斯·芒福德.技术与文明.王克仁、李华山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12.

[22] 杨佳雪.媒介环境学视阈中的具身传播观及具身传播演变路径.新媒体研究,2021,17:21.

[23] 张连海.感官民族志:理论、实践与表征.民族研究,2015,2:5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营销人必读干货:2017年营销趋势的5个关键词
从数据到智能 营销的四个变与不变
人工智能如何成为程序化广告进化的源动力?
看完这场2020网络媒体论坛技术论坛:重塑传媒格局时机来了
智能红利:丰裕的内容与稀缺的注意力 |德外独家
智能营销新时代或即将到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