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批 评】吴善璋书法作品集评





吴善璋书法作品集评


杨吉平(山西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副院长兼书法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吴善璋先生初学书法时的入手显然是有问题的,甚至是误入歧途的,从他全国第一届中青展的入展作品(图1)可以得出这个结论。乍看去,这件作品真不知法乳何家,有些任笔为体的意味。细细审视,也还有些许颜体楷书的意味,而其中更多透出的是当代碑派书家碑体行书的影子,总体而言,其取法确实不高。宁夏作为偏远省份,文化自然相对落后,但这里却有刘正谦这样的老先生,他的何绍基写得很有韵味,但这些韵味吴善璋似乎并没有继承下来。全国第一届中青展举办于1982年,当时的中国书法处于复兴期,多数入展者的水平都还处在爱好者的层次,只要稍稍懂得一些笔法,写得有点趣味便可入展,相对而言,吴善璋的入展作品已经很不错了。回望一下,当年的许多入展、获奖作者至今已寂寂无闻,其中取法问题显然限制了他们的成长,吴善璋如果照其全国第一届中青展作品的路子走下去,其结果将是可想而知的,好在吴善璋认识到了这一点,这才有了今天的书法面貌。

  吴善璋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图2)与其全国第一届中青展作品的风格相比,变化几乎是脱胎换骨式的。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显然脱胎于米元章,说明了吴善璋对旧我的坚决否定,也说明了其书法在走过一段弯路之后终于回归正途。但吴善璋笔下的米芾已经不是纯粹的米芾了,当代学米的书法家其实都对米芾进行了改造,改造的方式依据是各自的审美追求。吴善璋对米芾书法用笔的轻灵跳动情有独钟,而对米芾行书欹侧颠倒的动态之美及其点画的丰润沉着之美缺乏体会,换言之,他对米芾的体验是浅层次的,没有触及米芾的精神世界。米芾书法的长处便是苏轼所言“沉着痛快”,而米芾一脉书法的不足,康南海在《书镜》中说得很中肯:“米友仁书中含,南宫外拓,而南宫佻僄过甚,俊若跳踯则有之,殊失庄若对越之意。”康有为所批评的“佻僄过甚”也正是吴善璋书法的最大不足,而全国第四届青年展这件作品此弊尤为突出。这件作品用笔跳动漂浮,笔锋尖刻外露,行笔慌张匆促,谓之油滑轻浮并不为过。米芾书法虽然浪漫,却并不失从容,而吴善璋此作则无静穆之气,令人惋惜!究其因,缺乏对米芾的准确认识是一方面,而对笔法的理解有偏差也是一个因素。前者属于综合修养问题,后者则属于技法问题,这两者都有问题,只说明一个问题——吴善璋先生书法的问题不小!

图1 吴善璋 全国第一届中青展作品(1982年)


周德聪(三峡大学书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吴善璋先生应当算作改革开放之后对书法最早觉醒的那一拨人。中国书协成立之后,有两个展览指向不同的意义追寻:一个是“全国展”的层次涵盖面和相对传统的创作导向;一个是“中青展”的年龄约束及创新导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引领着书法的向前发展,尤其是“中青展”,由于参与者年轻化,又兼此展鼓励在传统基础上的开拓与探索,故激发了一大批青年俊彦及有识之士对书法的创作热情,一段时间“中青展”在全国的影响似乎超过了“全国展”。

  吴善璋入选全国第一届中青展的作品,从落款得知,创作于1982年秋天,距今已有36个年头。那时的吴善璋应当30多岁,在经历了“文革”之后,书法艺术刚刚走向复苏的春天,当时人们对书法的认知尚处于较低层次,加上出版业尚不发达,对古代经典的学习取法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一时期,许多书人都是站在写字的立场,追求端正平稳与雅俗共赏,即便是行草,似乎也要写得整齐稳健,不敢在用笔与结字上有所突破。正是在这一时期,吴善璋却表现出超越常人的艺术天赋,他用笔圆活、轻松自然,在貌似漫不经意间,将中锋的丰厚线质表达出来,尤其是在用笔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隐含其中的提按变化,使得线条又多了几分轻重交替的节奏。他十分重视结字的变化,无论是字内空白的疏密表现还是字外空白的边廓多变,都表现出那个时代(书法复兴的早期)书法人的努力。作为行书,此作在行气的贯通上尚存不足,在大章法上也稍显匀称。

  2017年创作的同一内容的斗方,明显感觉到用笔更加熟稔,在迅疾如风的线条推进中,既表现出轻重快慢的变化,更将笔法的丰富性(中侧交互变化)展现出来,与早期的迟涩圆厚相较,此一时期因其过于“痛快”,而少了些许内在的质量,虽然有了“随心所欲”的积淀,但总觉得在汲取传统的养分上,还可以更深入一些,更纯雅一些,惟有如此,作品才能提供更多的文化审美信息。虽然吴善璋先生的书法已具较强的个性和充满生命的活力,但“人书俱老”总是人们乐于期待的至境。

  比较前后两件作品,在章法处理上似乎过于平均分布,缺少开合疏密奇正之变。而在精神气韵上,年轻时追求的老辣反而在老年阶段表现出相对的稚嫩。这种反向的追寻在艺术上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图2 吴善璋 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2017年)


亓汉友(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书法势理论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面对吴善璋先生的前后相差30多年的两幅作品,笔者不禁感慨万分:从80年代的全国第一届中青展到2017年的全国第四届青年展,吴善璋先生的书风发生了逆袭——从老辣到清新,这是何等的魄力!

  说先生书风发生了逆袭,是先生全国第一届中青展到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书法风格从平正复归险绝了。孙过庭《书谱》中言:“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时;时然一变,极其分矣。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吴善璋先生的逆袭主要表现在作品的笔法、字法的变化上。从笔法方面,全国第一届中青展作品的起笔、收笔的笔法势化在了笔道里,行笔基本全是中锋,是含蓄的用笔。而全国第四届青年展的作品的起笔、行笔、收笔则笔笔见势。下面从书法势方面对先生的两幅作品进行分析:

  笔法方面,全国第一届中青展作品的起笔内敛,没有有意识地进行取势,切笔、裹锋、露锋一任自然。行笔以裹锋为主,收笔取势以中位露锋为主。见下面字例:

  而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的取势则露势取势,笔笔见意。起笔取势应用的笔法势因素有切笔、中位露锋、折笔、顿笔、铺毫、裹锋等。行笔铺毫、裹锋为主。收笔取势应用的笔法势因素有顿笔、折笔、中位露锋等。从笔法势来讲,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的取势方法比全国第一届中青展作品丰富得多。见下面字例:

  字法方面,全国第一届中青展作品的字法取势左紧右松有“风”“碎”“对”“横”“敌”“枕”“到”“依”8个字,上紧下松有“寒”,上松下紧有“击”“野”2个。

  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中左紧右松字法势有“野”,左松右紧字法势有“风”“若”“碎”“对”“敌”“吹”“到”“明”,上紧下松字法势有“依”,上松下紧字法势有“击”“悬”“垒”“寒”“角”,上下松中间紧字法势有“营”“遥”,上下紧中间松字法势有“万”“横”“持”。从字法势来讲,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的取势方法也比全国第一届中青展作品丰富得多。

  从以上笔法势、字法势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先生的逆袭不是简单的“扮纯”,而是重新回归经典的过程,以先生的资历、先生的地位,来了一个脱骨换胎的蜕变、回炉,是何等的气魄!

  先生的逆袭,带来了书法风格的重塑!我们从一个“寒”字的对比中,就可以知微见著:全国第一届中青展作品中的“寒”上紧下松,但紧的部分交代不清,粗细笔画变化生硬,笔画之间的呼应不自然;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中的“寒”上松下紧,紧的部分交代得清清楚楚,笔画之间关系自然和谐。


  从先生的书法风格的变化,我们看到先生年轻的心态,先生的见贤思齐,不断超越自我,不断靠近经典,拿得起、放得下的“舍得”心态,让许多早早形成自己风格的、“早熟”的书家们找到了修正自己前进方向的航标!

  如果说,先生在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中有什么遗憾的话,笔者认为先生的行笔速度过快,在快速行笔过程中戛然而止地收笔,使得收笔的墨迹效果不是十分精到,字与字之间的气息连贯性不是十分显现。当然,这可能正是先生追求的书写状态。

  笔者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王羲之《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如果当时再给王羲之四五十年的时间,或者,他老人家现在依然健在,以其求新求变的书法心态,其人书俱老的作品会是什么样子?

  或许,在吴善璋先生等这代人的今后作品中,能够实现这个愿望!




微商城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国书法又出奇葩!书协副主席榜书,字上写字!是创新还是无知?
书法大师吴玉献个人专访
【批 评】张继书法作品集评
周俊杰大字,是豪迈老辣?还是粗糙躁气?
画家专栏 │李力民——古韵浓厚 禅意绵绵
如何欣赏“丑书”?——看评论家评点书法名家古泥“丑书”作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