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广电媒体融合的四个“不要”

传媒内参导读:广电媒体融合不要被技术搞的晕头转向,不要一味跟风融合沦为“花架子”,不要痴迷于体制外的很多内容创业形态,不要被大环境带来的无形压力带着走。

来源:传媒内参-传媒独家

文/唐瑞峰

对话/ 资深媒体人朱永祥

不要被大环境带来的无形压力带着走

一定程度上讲,相对报纸而言,纸媒面临的危机更早一些,当报纸在抢广电的饭碗,但广电又没有去反击,甚至去改变。相对纸媒,广电的包袱比较重,这两年崩塌的比较厉害。

由于广电媒体生产的内容、思维方式被固化,当传统电视传播介质被瓦解,广电媒体生产的内容也就渐渐失去了受众。互联网是一个融合性的载体,它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它更多的是靠调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媒介形态,广电媒体一定要深刻理解移动互联网背景及其底层逻辑,致力于视频风口和音频入口的场景创新,锻造适合人工智能和5G时代音视频内容的新优势,不要一味自恋于原来电台电视台的生产逻辑。

移动互联网改变的是整个媒介生态和传播逻辑,我们要从整个背景来看现在的媒体融合,而不要从传统媒体本位的立场上来想象新媒体,广电媒体融合要坚守两个逻辑,不要被大环境带来的无形压力带着走:

第一,广电媒体要有自己的情怀和使命,要发挥自己本该发挥的功能,要给社会和用户创造价值,我们谈论广电媒体融合首先应该明确其作为媒体本身的价值使命和功能定位;

第二,互联网是一个基础设施,它产生了很多基于平台的传播逻辑,目的都是为了占有用户的时间,影响用户的心智。比如,我想找某个信息,我会上百度;我想看大家在聊什么,我会刷微博和微信;我上下班在地铁上,也许会用这个时间刷短视频。

广电媒体融合不能抛弃移动互联网的底层逻辑,当广电媒体原来的生产方式以及受众用户发生了分流和迁徙,如果广电媒体跟用户之间没有触发新的连接,广电媒体的商业模式也就实现不了。

不要一味跟风融合沦为“花架子”

随着媒体融合朝着纵深方向推进,媒体资源整合进入加速跑阶段。

跨媒体融合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媒体之间体制机制的挑战。从生存的角度看,分开使得生产单位化小,可以激活人的活力;从发展角度看,当互联网可以兼容图文、视频、音频,当报纸开始做视频,电视也开始做图文,跨媒体融合也就成为了必然。

但趋势并不代表大家一窝蜂的去凑热闹,对于跨媒体融合而言,首先要厘清现阶段地市级媒体的发展阶段。如果合并之后,整体融合的协调能力、调动能力、生产融合能力没转过来,那你这个融合的效率也很低了,还不如分开。但分开一定不是趋势,只不过是在媒体融合的“窗口期”以时间换空间,最后通过优势者胜出的方式进行更大力度的系统融合。当然,给我们的时间似乎并不多。

社交互动是人的天性,相对于省级媒体,地市级媒体互动性更强,可以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地市级媒体在文化认同、区域话题制造、共同兴趣、服务半径上都有一定的优势,可以通过不同的社群运营,通过头部内容的引领,通过深度服务的抓手,利用好当地的政务资源,地市级媒体转型还是有机会。

根据中央要求,要求2020年底基本实现在全国的全覆盖,2018年先行启动600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截止目前为止,包括北京、天津、福建、江西等地已经实现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全覆盖,也诞生出诸如长兴、项城、分宜多种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新模式。

一些地方融媒体中心建设过度痴迷于大屏等软硬件设备,一些地方融媒体中心建设只求“上通”不注重“下达”,一些地方融媒体中心追求政绩效应,做花架子的“面子工程”。

地方融媒体应以服务为中心,服务让人群聚起来以后,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才有效果。如何判断融媒体标准,就看这个融媒体中心如何与当地的用户发生关系,用户的忠诚度和关联度,以及和上级融媒体之间彼此的开放度和融入度。

不要被技术搞的晕头转向

在技术彻底重构信息传播机制和形态,传播流程、过程,传播技术,传播范围,传播效果都发生了颠覆性变革的当下,以“5G+4K+AI”为代表的新技术也开始直接影响着内容生产、呈现、分发和消费等全媒体报道链条。

5G时代不仅带来速度上的提升,也会对内容产生革新,在万物互联时代,任何终端介质都能实现互动,也将进一步肢解用户的注意力。

在5G时代,传统媒体关键要解决的还是人跟内容的关系,如何占领用户心智,构建自身的内容IP将会变得更加重要;如何构建和融入新的传播逻辑,如何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如何持续引起用户的关注,这也给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因为当万物实现互联,当视频和资讯无处不在,当内容使用场景不断突破想象,就会产生比现在多得多的用户数据,数据是核心,广电媒体可以汇集和沉淀数据,将数据可视化、智能化,为用户提供更有价值、更加多元的内容报道和服务,进而产生新的商业模式。

当下,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不断在传媒领域落地,媒体融合不要被技术搞的晕头转向,要知道自己的责任使命是什么,不要痴迷于技术的“花架子”,不要仅仅满足于坐在融媒体中心的“中央厨房”里和前方记者连线,更重要的是真正通过技术的赋能,实现和用户的重新连线和高效连接。

当然,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也放大了人性中的幽暗和不堪,这在英剧《黑镜》中已有淋漓尽致的表现,作为媒体人还应该思考真相如何不被操弄,如何重新学会和人的对话。

不要痴迷于体制外内容创业形态

《2019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整个视频市场规模达1871.3亿元,短视频增长744.7%。全国网络视频用户达7.25亿,而其中短视频的用户规模达到6.48亿,从2018年6月-12月的短短半年中新增用户5395万。

无论是长短视频,主要还是看内容和平台逻辑本身,关键是给用户创造了什么场景,发生了什么关系,是否真正戳到用户的痛点。当下的碎片化和娱乐化发展态势会逐渐改变人们的心智,如果传统媒体不作为,就会越来越会被边缘化。

每种内容都有适合自己的逻辑,只要这个内容跟用户建立了关系。麦克罗汉原来提出叫“媒介是人的器官”的延伸,我觉得媒介更是人的关系的延伸,这就需要媒介与人发生关系,通过定义不同的内容形成不同的圈层,迅速产生裂变。

与长短视频一样,大屏和小屏是一个交互关系,大屏相当于是一个体验器,小屏相当于一个交互器,或者说是新的遥控器。技术的创新带来了不同的平台、介质、内容形态和传播逻辑的创新,它们之间不是相互瓦解的关系。

短视频虽然具有“碎片化”的特点,但是“碎片”的背后应该有逻辑,而不是一切跟着流量走。短视频行业亟待接入更多优质内容来补齐正能量内容缺失的短板。

随着短视频的流行,人们对新闻的理解也会发生改变,一旦用户心智形成习惯,人们都不去深究真相,一味地追求情绪式、娱乐性的信息产品,这给传统媒体也带来了危险的信号,如果传统媒体不坚守自己的核心优势,一味地痴迷于体制外的很多内容创业形态,也将会越来越被边缘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今迈步从头越——高州融媒建设考察记
考点预测08|押题30分!2020年度核心期刊中,最热门的10个论述题考点!
收藏!9份新传行业报告汇总,各种答题案例和数据一网打尽!
“中央厨房”这么热,省级广电融媒体怎么做?
张海明:湖北广电与新兴媒体的融合路径
广电媒体的“网红化”转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