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电视大会】 刘燕南:“后受众”时代的受众分析

11月21-22日,第五届“世界电视日”中国电视大会在北京悠唐皇冠假日酒店隆重开幕。在21日下午的“ 融创新媒传播研讨会”中,中国传媒大学受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燕南以《“后受众”时代的受众分析》为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

图为:中国传媒大学受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燕南

以下为演讲精粹:

刘燕南从四个方面为我们分析了媒介融合的“后受众”。

1、媒介演进的两大规律,人性化趋势:指技术的发展,是在不断模仿、复制人体的认知模式和感知模式和补救性媒介:表明人类在媒介演进中进行的理性选择,任何后续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是对以往某一媒介功能的补救或补偿。

2、媒介融合的推动力:外源性与内生性。外源性因素:行政力量的强力推动和内生性动因:由技术创新和受众需求所主导。

3、媒介融合的实质、目标。媒介融合的“最后一公里”不等于连接受众的“最后一公里” 媒介融合的目标,无论“四力”——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建立,还是“四全”——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新型主流媒体集团的建设,都要围绕覆盖、影响、引导和取信于受众进行,要与建构新型传受关系相关联。

4、受众与“后受众”。后受众超越了单纯的受众或用户意味,比受众多一分丰富和时代感;比用户更具全面性和概括力。 后受众的特征:一从传播面向角度,包括大众、小众、非众三类主体;二从传受关系角度,具备由受到传的功能,是受-传者或产-消者;三从行为身份角度,由信息的传受者,变为各种服务的使用者或参与者。

最后,刘燕南表示,媒介融合的每个层面,看到的是媒介形态、媒介功能、媒介终端的融合 再深一层面是数据的融合,再往深里走则是算法在起作用,这也正是需要我们再继续研究的问题。


【来源:中广互联独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文:新媒体时代涵化理论的新发展
文化类电视节目收视概况
新媒体背景下的电影营销手段探究
信息时代传媒的“碎片化”趋势及媒体新生态的应对之道
干货丨养老项目如何花最少的钱做广告,又能达到效果
3G时代广播业的发展机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