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刚刚,送别袁老,这是他永远难以言说的痛!

就在刚刚,5月24日上午,

袁老的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举行,

各地群众手持鲜花冒雨吊唁。

人们鞠躬悼念,献上鲜花,

人群中有老人,有小孩,

不少民众还带着,

受外地朋友的委托代献鲜花。

袁老“把一生浸在稻田里,

把功勋写在大地上”

“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

树起了一座雄伟不朽的中国丰碑。”

而他伟大的一生里,

最令他遗憾终生,

永远都难以言说的痛,

却是他的母亲华静。

而看完她的故事,

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名门贵族!



1902年,

江苏扬州华家一名女婴呱呱坠地,

广陵华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

生活在这样殷实的家庭里,

她从小就生活优渥,

受过非常良好的教育,

小学起就在英国教会学校读书,

能说上一口流利的英语。

而虽然含着金汤匙出生,

她却完全没有大小姐的架子,

反倒是平易近人,待人宽厚仁慈。

毕业后,因为英语特别好,

她去了一所小学当英语教师,

在风华正茂的年纪里,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就连她工作所在学校的校长袁兴烈

也对她暗生情愫。

而袁兴烈也有着非同寻常的家世,

其父亲袁盛鉴是大家族出身,

清末科考中举人,

还是江西省第一届议会议员,

家里住的也是大宅子。

之后在工作相处期间,

她也被这位优秀男子的才情所折服,

很快,两人陷入爱河,

并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他们的结合绝对算是门当户对。

婚后,她辞去了学校的工作,

一心在家相夫教子。

“万婴之母”林巧稚

1930年9月7日,

两人迎来了第二个孩子袁隆平,

小隆平在北京协和医院出生,

林巧稚亲手把他带到了这个世上的。

而小隆平从小很淘气还爱闯祸,

家里的锅碗瓢盆,

几乎都被他摔了一遍,

他的好奇心也很强,

在外面学木匠钉钉子,

还会把钉子吞到肚子里。

可不管儿子多调皮,

她始终有着充足的耐心和爱心,

用自己的言传身教,

去一点点引导孩子。

袁隆平和家人

她还从小就亲自教孩子们英语,

让他们可以有更大的视野。

所以袁隆平一生虽不曾留过学,

但却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看懂极为深奥的国际文献,

这对他日后科研大有裨益,

这都和她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袁隆平80岁时,

都还对母亲的启蒙念念不忘,

他在悼念母亲的文章:

《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中写道:

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

在一片闭塞中,

我怎么能够用英语,

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

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

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

袁老曾自信的用英文向世界介绍自己:

她还身体力行,

向孩子诠释要”踏踏实实“的道理。 

6岁那年,她带着孩子们去郊区,

看着累累硕果,孩子们高兴极了,

而她却在玩耍中教育孩子:

“我们餐桌上的粮食是土地里长的,

衣服是土地里生长的棉花做成的,

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

之后,她又带孩子们,

去汉口附近的神农洞祭拜,

那时小隆平不懂百姓为何祈祷,

她就告诉孩子:“5000多年前,

人们终日食肉,饱受疾病之苦。

神农氏种五谷,尝百草,

为人们解忧,所以大家才爱戴他。”

听了妈妈的话,

小隆平恭恭敬敬地向神农像行了礼。

这个故事他铭记了一辈子,

也就是从那时起,

他心中种下了学习农业的种子,

土地这两个字在他心中扎下了根。


到了1937年,卢沟桥事变,

日军占领平汉铁路,国破家亡中,

她的丈夫袁兴烈义愤填膺,

毅然弃笔从戎去参加抗日战争,

一大家子都留给母亲一人照顾,

那时刚满7岁的袁隆平,

开始跟着家人开启逃难生活,

一路上,幸亏有她这位母亲的勇敢守护,

才保住了我们今天这样一位人民英雄。

而战争数年,袁隆平也目睹了,

无数国人饱受战争摧残的景象,

到处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流离失所、家不成家的悲惨。

而她则坚强的告诉儿子:

“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永远也不要自甘堕落。”

就是这样的点滴影响,

让这个小小男子汉心里萌生了,

自强不息、爱国卫家的精神动力:

“弱肉强食,要想不受别人欺侮,

我们中国就必须强大起来!”

儿子的满腔热血,她十分珍视,

并竭尽全力助他实现梦想。

战火纷飞,生活不易,

但她丝毫未懈怠孩子们的教育,

不管颠沛流离到何处,

她都想尽办法把孩子们送进学校。

小隆平光是小学就换了3所,

后来初高中一起,一共读了五所学校。

在袁家,教育永远是头等大事。

母亲会给孩子们讲尼采,

这位伟大哲人的昂扬生命力,

始终鼓舞着她的孩子们不要怕失败,

所以后来袁隆平才能在,

一次次实验失败,灰心失望后,

仍能毫不动摇地继续投身田间,

百折不回。

她会给孩子们讲胖狐狸觅食的故事,

告诉孩子胖狐狸为了偷鸡,

拼命减肥钻进鸡舍,却因吃得太饱,

导致太胖而逃不出来,

以此劝诫孩子要节制欲望。

所以后来袁隆平功成名就之时,

即便有人对他说:

若把专利卖给国家,

立马财富可媲美比尔盖茨,

他也完全不为所动。

而这还不算什么,

在外寇入侵,国破家亡,

那么艰难的环境下,

小隆平还学会了游泳和拉小提琴。

高中时代的袁隆平,

曾是全校百米自由泳第一名,

还差一点被选入国家游泳队。

而他的一生都与小提琴为伴,

这些都是她循循善诱的功劳。

袁隆平生平第一个月的工资是42元,

他竟拿出27元买了一把小提琴。

年轻的隆平要去偏远的地方下乡,

妈妈舍不得,他就安慰母亲:

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

此后经年,

他一直辛勤劳作在地头田间,

聊以慰藉的就是这把小提琴。

后来,他还在单位的年会上,

以及全国表彰大会上,拉过小提琴曲。

而袁隆平的一生都节俭得不行,

10块钱的衣服一买就是好几件,

可是他家里却收藏了很多,

柴可夫斯基、舒伯特的碟片。

不拉琴的时候,哪怕只是听听,

也让他高兴很久。

果真父母让孩子学音乐的最高境界,

就是让它作为孩子一生的慰藉!

这样培养下的袁隆平,

既优秀又有才华,

可母亲一生对他的期许,

却不是光宗耀祖,出人头地,

而仅仅只是想,

他能成为一个有品德,

忧国忧民对国家有用的人。

并且从未干涉过孩子们的想法。

1949年,

19岁的袁隆平正经历人生重大抉择,

她和丈夫都希望,

儿子考取南京大学,深造数理化。

可儿子似乎有他自己的想法,

曾目睹过百姓民不聊生的景象,

年轻的袁隆平说:

饱经风霜的中国社会,

最大的难题就是人民的温饱问题,

所以他下决心要选农业,

要报考西南农学院。

可那是要去乡间吃苦的,

她虽不忍心儿子吃苦,

但孩子一腔报国热血却令她欣慰,

也尊重鼓励支持儿子的选择。

毕业后的袁隆平,

又要去极其偏远的湖南,

黔阳县农业学校当老师。

那真的是偏僻的山村了。

她曾将脸贴在地图上,

找了好久才知道学校的大概位置。

母亲放心不下他,

决定要助儿子一臂之力,

这个一辈子在城里的大家闺秀,

放下身段,也跟着他去了农村,

只为帮忙照顾小孙儿。

袁隆平曾写道:

”一双走不惯乡间田埂的脚,

每次都要牵着小孙孙的手,

才敢走过那些田间小道。”

她又开始在农村,

照顾起一大家子的起居饮食,

一住就是几十年,

袁隆平60岁时,每日忙完归家,

还都能吃上一口87岁老母亲做的热饭;

她一直鼓励儿子坚持,

儿子做科研的路很苦,

当时经历过无数次失败,

依旧一无所获,在儿子最沮丧之时,

她反复告诫,失败是成功之母。

她在儿子废寝忘食工作之时,

告诫他劳逸结合,

才能更好、更长久地工作……

袁隆平听进去了,很注重养生,

所以后来即便到了91岁还能下地,

并立下志愿百岁那年,

能种出亩产3000斤的稻子!

后来,

袁隆平的成绩越来越突出,

一座又一座的奖杯被他揽入怀中。

他也是越来越忙了,

忙到有时候都忘记,

母亲一天天在变老,

很久没有好好陪陪她了,

忙到废寝忘食,

直到忙到她离开人世,

也未能见上最后一面,

好好去道别……

母亲的离世,

成了袁隆平一生都难以言说的痛!

在他80岁那年,他把对母亲的思念,

写进了一封信《妈妈,稻子熟了》中,

字字皆是思念,见者无不落泪。

“晚了,一切都太晚了,

我真的好后悔,

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

盼了我很长,

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

有很多事要交代。

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

这么多年那,

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

少做一次试验,少出一天差,

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

哪怕,哪怕就一次。”

这是一个儿子最遗憾的心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看了袁隆平的母亲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名门贵族
袁隆平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袁母用“六粒种子”培养儿子
袁隆平生前写给母亲的信曝光,感动无数人:再好的教育,也抵不上一个见过世面的妈
她,是袁隆平永远难以言说的痛.......
袁隆平院士:母亲热爱尼采,讲哲学故事,做英语启蒙…母亲的格局,最好的早教
妈妈,稻子熟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