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向征读《乡土中国》有感【读书小悟】

大家好,我是向征,浯口人,现在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按书友会安排,今天由我来分享读书心得。我分享的是读费孝通《乡土中国》的心得。费老无疑是学之大者。从师从世界名师的学术血统的纯正,到建国后身居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直接影响国之政策的宏阔,费老无论在学术界还是政策界都站在他人难以企及高度。他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我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不一样的“乡土中国”与不一样的当代“乡土”——读《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是由费孝通先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辑录而成,一共有十余篇分析中国乡村传统文化、运行现状的文章。和所有其他真正大师的文风一样,费老的文字简单朴实,问题分析清晰活泼深入浅出,让人读来有如饮甘饴的畅快。“差序格局”、“文字不下乡”、“投入水面的石子”与“放入柴垛的柴棍”,许多概念与论述都耳熟能详、为人津津乐道。具体谈心得,我从两个方面来谈,总结起来是两个“不一样”。

一、“乡土中国”的不一样

乡土”中国与现代中国不一样。费老在《乡土中国》中,分析传统中国的“乡土性”特点,指出乡土中国中“熟人社会”与现代“规则社会”、“礼治社会”与现代“法治社会”等等的种种不一样。而这些不一样大致可以从如下至少三个特点中展现:一是自我中心的差序格局。乡土性的熟人社会中的个人是以自我的亲近、熟悉程度处理人际关系,而非平等待人的社会关系网络。这种不平等可能连“规则”都无法抹平,因为“差序”的力量甚至可以操作规则。二是私德重于规则。“熟人社会”中因为人人都是信息对称的,知己知彼,所以熟人社会里除了公认的无赖,大家伙儿是要“讲规矩”的,至少在明面上是要讲规矩的,而到了陌生人圈层里,因为没有熟人圈子的秩序约束与行为压力,有缺失超出熟人社会来约束陌生人行为的普遍性规则,容易要么出现“手足无措”的拘谨,要么出现公共场合的行为失范与失序。我想国人当前“公德”一定程度的缺失与这种“乡土性”有关系。三是“乡土性”的社区共同体模式。“乡土”是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自运行系统,它可以没有更普遍的“法”,但共同体的“礼”或许“更加严厉”。它的运行自有一套个体权利义务对等完善的运行机制,可以没有公权力的介入而“皇权不下县”。

当代中国需要克服上述“乡土性”中不符合“现代性”要求的部分,而“乡土性”能够给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带来哪些有意义的启发和有价值的挖掘呢?我认为至少有两点。

一是从重建生活关系网络来讲。

乡土性”里有中国人重视血缘(家族、宗族传统)、地缘(邻里、乡缘)、业缘(同行业组织)、学缘(同窗)的深厚文化传统。而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经历了整整一代人“去社区化”(乡村、小区邻里成为陌生人)、“去单位化”等(单位也成为陌生人社区)各种变迁,进入一个熙熙攘攘皆为利而往来的陌生人社会。而这样的一个陌生人社会,在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下,规则没有建立完备,但“乡土性”中的“生活共同体”模式却逐渐灭失,“原子化”个体成为对抗市场大潮的扁舟。“差序格局”也只剩下了“自我中心”。于是整个社会逐利味日盛,人情味愈淡。在这样一个“最好也最坏的时代”,我们的心理情感是有断裂感的;不妥协、不协作的逐利导向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微观毛细循环系统是有极大损害的。“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虽是一句笑谈,也有着自身的隐喻。在“去乡土性”的当代中国,我们要思考这个问题,人情味,与多少有些跑偏了的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利欲味”儿,到底如何平衡和谐?或者说如何重构被逐利的思维模式与浪潮冲溃的,我们曾经充满温情的社会生活关系网络?

二是从培育“社会资本”来讲。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中国是“政府家天下”的格局,社会资源全由政府来掌握与分配,各类社会组织、民间团体等社会“中间层次”几乎被压缩殆尽。而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的当前,我们要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多中心的“公共治理”格局,我们要发挥市场对资源分配的决定性作用,也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本与社会资源,参与“简政放权”下部分社会职能承接工作、成为经济“新常态”的中坚力量。乡土中国下,血缘系统中的家族宗族,地缘系统中的地域化社会组织、业缘系统中的行业组织等,在讲法制、讲规则、讲规矩、讲纪律的前提下,若正确引导,善加治理,应当是激发整个社会活力的重要力量。正如“文字不下乡”,并不是乡民们都是“文盲”;亦或“无讼”并不意味着乡土没有“公道”。在“乡土性”提供的社会关系网络与种种社会资源下,关于信息对称、交往行为等许多方面的沟通协调成本都最小化了。那么,构建或者说重建当代社会与传统“乡土性”相似但有区别的社会共同体网络,虽然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但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不是又是成本最低的工程呢?

二、当代“乡土”的不一样

乡土”在当代中国有新的内涵。当代“三农”问题中,与农业可以是国民化产业(而非只是农民的产业)的新认识一样;与农民可以有“地主”、农场主、农业工人、二、三产业工人等多重、多元身份的新认识一样;农村,也有了新的“乡土性”内涵。她是中央文件里面的那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起乡愁的物理与人文载体,承载着人文风物、文化传承、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丰富人文社会内涵。从地域来讲,“城镇化”不会是也不必是普遍化的,乡村有自己的山水人文风貌。从情感上讲,乡村是我们乡愁的承载。而从文化和社会治理意义上讲,乡村还是我们传统宗族、区域共同体文化(互助共济、守望相助传统、乡村“老人威权”文化)等传统保留和传承的载体。当然,世易时移,当今乡村已然不是费老笔下“文字不下乡”的乡土。原来的乡村治理与建设可以“皇权不下县”,是因为有乡绅阶层、有宗族,乡村可以做到自治理,乡村如费老指出,有它的话语体系与社会运行逻辑。而当前,乡土性下的乡村治理生态与运行逻辑也面临着市场经济“原子化”、人口外流“空心化”的严重冲击。当代乡村治理与建设何去何从?“城镇化”显然不是唯一路子。有必要深入乡土,立足乡土思考问题。重建乡土“生活共同体”文化应当是一条出路。过去的乡土有乡绅、有礼法,现在的乡土有“乡贤”,有致富带头人,有合作组织,有基层党组织,有新村规民约等等,建设新乡村共同体文化可以做的工作很多。而重建我们传统家庭、家族文化、乡土共同体文化甚至对于我们当前城市的基层社区治理、公共服务供给都极有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在推进乡土的城市化进程时,城市的“乡土化”建设同样不能偏废,“乡土性”也有“普世性”。

篇幅所限,不能展开。抛砖引玉,供各位书友批评指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观点 | 王章基 治理合法性:关系叠加视角下乡土仪式再认识——基于闽西杨家坊的传统考察
儒家与陌生人社会
(三材料)关于“社会”
中国乡村社会演变:从《乡土中国》到《后乡土中国》
中国古代乡村有哪些基层治理经验?
论述百练:乡土中国•乡土本色/熟人社会的解体与重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