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山大学新闻网 文章正文
育人、科研和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三大功能。这条路,我认为是当今学者要走的主流之路。

        人物简介:周永章,男,1963年生,广西博白县人,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系主任。15岁考入中山大学,30岁在中国科学院系统晋升教授。加拿大魁北克(Quebec)大学博士。
  现兼任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查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协会评奖委员会(IAMG Awards Committee)委员,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广东省政府决策咨询顾问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
  主要从事矿产资源与环境、资源环境经济学、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入选中山大学卓越人才计划及中山大学重要科研方向/重大课题科研助手资助计划,获中山大学卓越人才计划教师特别津贴。

  “就像打鸟一样,大家枪法都学会了,但是要成为一个好枪手,更重要的是在哪里打,在哪片林子里去打。这种专业水准的养成,需要悟性、直觉、经验积累、机会等等。”

  十月底的南国迎来了今冬第一次寒流,寒风凛凛中,我们走进了周永章教授各处堆满了书籍的办公室,与这位被邀请为广东省政府决策咨询顾问委员会唯一理科背景的专家委员进行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1963年出生的周永章教授堪称年轻才俊,他热情的笑容与态度,应证了他那句“热情也是一种素质,是世上最便宜但最有效的化妆品,是生命力的最好体现”,寒流中室内暖意蓬生。

  三点标志,走出一条个人之路

        朋友们对周永章教授说,他们最容易记住他的有三个标志:一是出道早,二是师从名师加留学经历;三是跨学科背景。
  的确,周教授出道早,15岁,在普通人认为还是个孩子的年龄,他在著名语言大师王力的家乡考中状元进入中山大学。30岁,在人们普遍认为还不是教授的年龄,在中国科学院系统越级晋升研究员,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教授和研究员之一。
  本科毕业后进入中科院师从时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部主任涂光炽院士,八十年代末到加拿大留学,师从长期担任CIDA项目加方负责人的Guha教授,90年在Stanford大学与数学地球科学的先驱者Harbaugh教授结缘合作。最近,他被广东省政府聘任为决策咨询顾问委员会委员,广州市轮训局级干部,请他当主讲嘉宾,这是他多学科背景的侧面写照,目前他在地质学、地理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三个学科招收和指导研究生。
  周永章教授开门见山,讲述了自己获得诸多益处并造就他健康人格的经历。“出道早,使我的职业生涯很顺,少了提职压力,可以做自己真正喜欢和擅长的事情,也少了跟同事的正面竞争,为自己做事提供了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师从国内外大学者更是使我受益良多,少走很多不必要的弯路,训练了专业眼光。留学经历使我跳出应试教育的思维定势,实现了从中国好学生到国际视野的转变,同时切身投入到国际前沿的科学研究。跨学科背景,让我看东西时有多个维度,可以看得更全面,更通透”。

  关注前沿,关注需求,关注未来

        周永章教授一路走来,事事皆能先人一步。他认为,要保持学术研究处于前沿位置,识别前沿科学问题,关键需要独到的专业眼光。“就像打鸟一样,许多人枪法很好,但要成为一个收获丰硕的好枪手,最重要的是知道往哪片林子里去打。这种专业水准的养成,需要悟性、经验、学识的积累。”
  在加拿大Quebec大学留学期间,对周永章而言是置身于一种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接受学术训练。当时正值全球“黄金热”,高企的黄金价格令各方对金矿业趋之若骛。周永章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现实需求,于是决意选择难度大,但对加中两国都很有价值的金矿床地球化学和成矿机理作为研究对象,把框架搭得很大并且系统化。
  他的导师起初并不同意,说这是5篇博士论文的份量。但周永章以实际行动证明这样一个系统工程是可以完成的。1992年,周教授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而这篇论文最终成为了一部300页厚的英文专著。
  周永章认为,许多社会需求是一个大的综合研究领域,它不专属于哪个学科,更不是单一学科可以解决的。比如全球的资源环境问题,它需要多学科协同攻关。他说,自己是学地质学出身,一直到现在都坚持耕耘在这一领地,承担不少重要的科研项目,去年还主持立项申报广东省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查重点实验室并获成功。但作为一个有抱负的学者,他更愿意把自己放在资源环境领域这个大视野、大平台来考虑问题。
  这促使周永章进而涉猎区域可持续发展及资源环境经济学等诸多领域问题。有了这些亟待解决的现实社会需求,周教授逐渐从自己的领域出发,延伸到其它领域形成跨学科背景的综合优势。
  “从单一的专业到多学科交叉,大大拓展了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需求。这非常符合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育人、科研和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三大功能。这条路,我认为是当今学者要走的主流之路。但这需要厚实的基础,根深才能叶茂。我在专业上取得的成绩无不与学生阶段打下的厚实基础有关。现在跨专业,同样源于学生时期奠定的厚实基础”,周教授如此形容他的治学之路。
  “另外,好的激励很重要。”周教授还特意提到,“因为自己的努力一直有得到及时的反馈,论文的发表得到其他学者的尊重。文章在著名杂志上的发表刊登,学术组织的认可,这些激励都让我保持着热情的心态,在专业的道路上始终执着向前迈进。”

  承自名师,育人以爱

        周永章教授谈起他的恩师涂光炽院士,如此说到:“他的学术底蕴、组织能力、大家风范都给我很大影响”。在办公室墙上里,周教授一直恭敬地挂放着涂先生师的照片和他的座右铭“设想要海阔天空,观察要全面细致;实验要准确可靠,分析要客观周到;立论要有根有据,推论要适可而止;结论要留有余地,表达要言简意赅”。
  “他对学生特别关怀、友善,经常鼓励学生,每次来广州出差都会找我见面。此外,还有很多优秀的师兄师姐激励我。曾任中国登月计划首席科学家的大师兄欧阳自远院士特别有感染力。加诸于我身上的这种老师、长辈对晚辈的关怀和爱,让我觉得自己有义务把它传递下去,不管是治学,还是为人。每当听到黄校长提到‘善待学生’,我特别有共鸣。”
  钟莉莉师姐是周教授指导毕业留校从事党政工作的研究生。她描述周教授是一位对学生个性特质看得特准的导师,他能很早就看出学生的潜质。他会根据你的个性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他给予一点点压力,让你不断努力,并且会给你提供机会、平台,把你培养成为骨干。
  据说有位来自西北的博士师兄,研究石油、沉积层,曾经在科研单位就职,来读脱产博士。刚来的时候不太善于与人沟通,周老师在指导他的科研同时也针对他的性格弱势给予刺激和建议,慢慢地这位师兄变得阳光自信起来,学术水平也因此得到更大提升。此时学校正好有机会,周老师推荐他去加拿大访问学习,后来他的博士论文提前在加拿大完成。现在在北京,已经成为科研骨干。
  周教授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并尽量安排一单元时间带学生去中科院的研究所参观、交流,希望学生通过与一流科学家的接触,进入学术领地。他对有志出国、读研的同学,总乐意为他们写推荐信、联系导师。“对于研究生,我们之间更像师徒关系,我会要求他们懂得学术共同体的学术规范,鼓励他们提问;让他们深度介入到科研项目中;尽可能让他们参加学术会议。”周教授还跟我们提到,在日常节日,学生总会拜访老师顺便带点礼物,他都会坚持回赠礼。“这是要让他们明白和习惯社会的礼仪规则,礼尚往来是一种对等的关系”,这也是周老师希望在为人上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影响。

        至纯至朴,与人为善

        “他没有多少时间放在家庭生活,这可能是成功所必需付出的代价”,周教授的太太陈建华如此形容自己丈夫的日常生活。随着年岁增长,周夫人逐渐从心底理解这种无奈,“他总是很忙碌,看着很不忍心,只能从他的角度出发考虑生活,不会想再‘榨取’他”。
  然而,即使周教授的日常如此忙碌,若遇上朋友、同事、学生有请求,他总想尽办法抽空帮忙。“他是个很纯朴的人”,周夫人这么总结,“只要别人有请求,哪怕对他没有利益好处的事情,他也设法去安排,无论对谁都是一样的热情”。于是,周教授“用这种时间休息”。
  不仅对身边的人如此热心,像周永章教授这样声名在外的学者,至今依然乐于接受普通中小学的邀请,做各种公益性讲座,甚少拒绝。这实际也是周教授回报社会关怀社会的方式。
  采访末,周教授还跟我们介绍了一些他现在从事的研究。他充满自信又条理分明的谈吐,让我们着实感觉到了何谓“学者风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又一位“杰青”逝世!年仅45岁!
人类学学者周大鸣全职加盟云南师大
周海中
大学要回归大学的本质
大学多校区办学,想说爱你不容易
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