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读埃舍尔(之一)--循环 | 日志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毛里茨·科内利斯·埃舍尔(M·C·Escher)是一位神奇的版画家,荷兰人。他的画充满了哲学的思考和对传统视觉理论的批判精神,尽管其作品因注入太多的理性元素而被美术界边缘化,但同样的原因却唤起了科学界极大的反响。他的成就已使他成为《大英百科全书》记载的艺术家。二十四年前,我通过“走向未来丛书”之一的一本叫《GEB--一条永恒的金带》的书读到了埃氏的画作,留下的印象一直挥之不去。之后又陆续在杨振宁的《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介绍理论物理学的专著)、彭罗斯的《皇帝新脑》(介绍现代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书)、哈肯的《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介绍复杂系统理论的书)的书中多次读到埃氏的画作。据说,杨振宁的《基本粒子发现简史》的英文版用的也是埃氏的作品作封面(文中要作具体介绍)。
埃氏的画作非常奇特,所用手法是极端的“写实主义”,或者说是“现实主义”的,但他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寓意却是典型的“超现实主义”,或者说是“魔幻主义”的。现代艺术很少以理性为原则,往往反其道而行之,甚至以反理性为荣。但埃氏的画作却处处要表现出理性原则,处处是理性的思考。正因为埃氏的在美术界的独立特行和“反潮流”,他没有得到艺术界同行的青睐,但却赢得了科学界一致的好评,喝彩之声不断。用我国著名的艺术史专家迟柯教授的话说,埃舍尔是“一位把玄秘的意念与写实风格结合起来的成就非凡的艺术家。”
埃舍尔一生创作了许多版画(我收集到的有一百幅左右),在这里不可能作一一介绍,下面我准备分四个专题介绍我特别喜欢的其中二十幅左右的作品,给出我个人的解读,与大家分享。

“循环—怪圈”
“循环”这个主题,在埃舍尔的作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个主题中,埃舍尔的画常常以怪圈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怪圈在数学和逻辑上都有存在,而且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比较有名的如“理发师悖论”:“我要给所有不替自己理发的人理发。”这个理发师该不该给自己理发呢?理和不理都不对。这就是逻辑悖论!科学家们用了许多方法来表达这样的问题,埃舍尔却用了他的画笔,而且异常清晰地表达了出来。细读之下,还远不止这些。

㈠《画手》 这是一幅较为常见的埃舍尔的作品,在许多书中都曾刊登过这幅画作。我们在《画手》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太直白不过了,是“一只手”拿着画笔,在画着“另一只手”,而这“另一只手”也在拿着画笔画着这“一只手”。我们会问:“是哪只手在画另一只手呢?”没有答案,是一种循环。搞过计算机编程的人会意识到,若编程时一不小心写出这样的语句的话,电脑执行起来就会进入“死循环”,结果就是死机。通过这幅画作,逻辑学家们暂时离开了枯燥的符号语言,读到了他们在苦思冥想的东西。生物学家从中读到了他们争论了几百年的 “到底世界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论题的一个翻版。进化论信奉者从中读到了一个隐喻:是不是一只不那么完善的手在画着另一只也是不那么完善的手呢?两只手是不是在互画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起来的呢?

㈡《画廊》 这是一幅提问题的画,“我是在画廊中看画吗?好像我又置身其中呀!”这是一幅激发你思考人生意义的画,“我是这个世界的演员,还是观众?”这是一幅引起你进行哲学思考的画,“我是这个世界的改造者,还是被改造者?”我想,读这样的画一定会引起你作这样的思索。

㈢《骑士》 这幅更精彩!一列“平面骑士”骑着马匹行走在粘结在一起的“默比乌斯带”中。粘结处的骑士互为背景,款款而行、穿插而过。这是平称对称、左右对称和时间反演对称的绝佳表达。这就是我在前文是说过的杨振宁在其名著中借用来作封面的画作。为什么杨教授要用这幅画作封面呢?按现代理论物理学的观点,支配基本粒子运动规律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对称性原理。而对称原理运用到基本粒子物理学中又有多种对称性(平移对称、左右对称、时间反演对称等),杨振宁和李政道在他们早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工作中发现了一种不对称(即宇称不守恒),但却又证明了在更高层次上对称性的存在(即“联合操作对称”)。这幅画所体现的高超的对称性自然成了杨教授这本书的最好图解了。不但如此,我们还能从这幅画中读到另一个重要的量子物理学原理——测不准原理论!画中默比乌斯带粘结处骑士们的形象,呈“亦此亦彼、亦进亦退,亦上亦下”之状,你看清了向左走的马和骑士就不能同时也看清向右走的马和骑士,简直神了!这不正是在解说“测不准原理”的真谛是“不能同时做到”么呢?还应提到的一点是,在数学上,有一个高深的学科门类叫拓扑学,“默比乌斯带”因为具有许多奇特的拓扑学性质,所以每每拿来作为介绍这个学科基本概念的常例,有如平面几何中的圆。一幅作品能把那么丰富的数学物理思想融为一体,你能不佩服这位画家吗?说到这里,再把一个令人难以至信的事实告诉你吧,埃舍尔是一个数学盲!

㈣《瀑布》 在画面中央,瀑布倾泻而下,推动着水轮机(出于职业的习惯,一定又使你想到了发电!)然后又沿着水渠逐级流向出口,慢着!怎么这竟又回到瀑布的出口?这该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一幕呀,现实世界中肯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形。这又一种逻辑的怪圈!作者的原意是想表达一种艺术创作的理念——绘画其实是一种欺骗。但逻辑学家不这样解读,物理学家也不想作这样肤浅的解读。这周而复始的“瀑布”是对永动机的嘲讽,还是对超导的预言?还是都是呢?

㈤《上升和下降》 在阴森的教堂楼顶上,僧侣们分成两列义无返故地往前走,一队总在上楼梯,另一队总在下楼梯,走在同一条楼梯上,却又都总回到原来的发出地上。又一个怪圈出现了!除了在可视方面作者为我们构造了一个逻辑的怪圈外,作者的创作思想中还有一个文化上源头,那就是要诠释荷兰的一个民谚:“僧人的劳动”,意指无效的劳动。今天我们再读这幅画作时,是否读到了埃氏对现代人类社会(总在创造GDP,却又总在毁坏自己的家园)的一种批判态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界名画中的数学
世界名画中的数学20—易维c
不可能的图形:插画家埃舍尔创造的那些脑洞大开的作品
绘画就是“欺骗”
几何体
那些画风风格迥异的绘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