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田打响红军入粤第一仗

原标题:新田打响红军入粤第一仗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明 文/图

说起南雄,广东人想到的是那里有个珠玑古巷,是“广府人的故乡”。其实,南雄还有一张响亮的红色名片——“中央苏区县”。土地革命时期,南雄属中央34个苏区县之一,也是当时广东唯一的中央苏区县。

南雄,位于广东省北部,大庾岭南麓,与本省始兴县和仁化县相邻,并与江西省大余县、信丰县和全南县接壤。广东是中央红军长征离开江西后途经的第一个省,入粤第一仗就发生在南雄,当地人称“新田之仗”。这一仗,为红军快速通过南雄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34年秋,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突破国民党军的第一道封锁线,向湖南省的汝城县、广东省仁化县的城口方向前进。随后,红一军团前锋进入广东省南雄县的界址、乌迳一带。

当红军进入南雄后,蒋介石急令陈济棠派兵堵截,在红军必经的乌迳、新田、锦陂等地设置各种障碍。红一军团要求直属侦察连消灭乌迳、新田之敌。

长征期间先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干事、宣传部部长等职的陆定一,在他与贾拓夫合作写的迄今为止最长的“长征小调”《长征歌》中,开头四句便提到了新田之仗: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

当年的战场今安在?记者来到南雄乌迳镇新田村,试图寻找烽火年代留下的痕迹,遥想当年红军浴血奋战的情景。

新田村地处粤赣交界,毗邻江西信丰,与梅关古道同属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交接点。在历史上,乌迳镇有“中原南迁第一镇”之说,而乌迳镇最古老的村落新田村则有“迁徙南雄第一村”之称。

这是一座四周青山环绕的乡村,村民在旧村落旁边建起了新房子。沿着进村的水泥路两旁,是一排排独门独院的楼房,多是二至三层。不时有骑着摩托车的年轻人呼啸而过。一派新农村的景象。

村子后面,是一片田地,穿过田间小径,就来到了一个小山坡。一名村干部指着几百米开外的对面山头说,那就是当年新田之仗的战场,战壕仍在,只是经过几十年的风吹雨打,日月侵蚀,已经残缺不全,且被丛生的杂草掩盖住了。

南雄市党史办原副主任李君祥告诉记者,当年红军进入南雄,兵分两路,红九军团随红一军团在左翼,红八军团随红三军团在右翼。进入乌迳镇的这一路红军主要是左翼的红一和红九军团。

1934年10月26日,左前锋红一军团从江西进入广东省南雄县(今南雄市)的界址、乌迳一带。南雄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沈荣金从十多年前就开始考证红军进入南雄这段历史,走访过一些当地老人,听他们回忆往事。“红军部队进村时是夜晚,村子里的人第二天醒来,发现整个村子的空地上都挤满了人。他们没有惊扰百姓。”宿营三天后,红军队伍继续前行。

为了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红一军团直属侦察连做好了战斗准备,誓把乌迳、新田一带的敌军消灭掉。

直属侦察连是个很有战斗力的队伍,连长刘云彪,外号“小老虎”。160多名战士个个勇猛过人,且装备不错,清一色的冲锋枪。

“10月27日拂晓,侦察连按计划到达前沿阵地。侦察员化装成当地农民,牵牛上山摸敌情。“沈荣金告诉记者,红军经侦察发现,敌人约200人正在新田墟附近的山坡上挖战壕,敌指挥部设在新田墟的炮楼。

打!刘云彪一声令下,侦察连向敌人发起猛攻。一位村民说,家里的老人讲过,新田打这场仗时年纪还很小,但当时响成一片的枪声却是一辈子忘不掉的。

双方激战,直打得敌人东逃西窜,留下20多具尸体,沿着山沟逃跑了。

红军长征入粤的第一仗,就这样取得了胜利。李君祥认为,取胜的原因主要是出其不意。敌人在新田挖战壕就是为了堵截红军,但没想到红军如神兵天降,一下把他们打得个措手不及。

新田之仗后,红军占领乌迳镇。至1934年10月28日,红一军团大部经乌迳、大塘、夹河口、平田坳一线出江西省大庾县的兰村;另一部则由信丰县的下坑,经南雄县的黄地、大兰到达大庾县的兰村会合,在大庾县的南部向赣、粤、湘边开进。红九军团跟着急行军,经界址,随红一军团路线疾进至平田坳、兰村一带。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穿越南雄。

南雄市委宣传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南雄市乌迳镇新田村作为红军入粤第一仗革命遗址,经报中央、省、韶关市委宣传部批准,决定在原战斗遗址修建红军入粤第一仗纪念公园,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纪念广场、纪念雕像、纪念碑、红军历史展览室等,项目总投资380万元。

除了“新田之仗”的战地遗址,南雄这块“红土地”上,还有不少红军印记。在南雄市博物馆,记者看到了当年红军在南雄留下的许多标语,以及红军锅、土枪、土炮及烈士遗物等。 1929年至1934年,中央苏区红军曾在粤北山区广泛活动,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曾多次率领红军转战南雄,发动群众、宣传革命、组织武装。红军所到之处,写下大量革命标语。长期以来,老区人民像宝贝似地保护着红军留下的墨迹,解放后,南雄各乡村仍有20多处红军标语保存完好,成为文物保护单位。

据讲解员介绍,1996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广东省文化厅和韶关、南雄文化部门组成粤北红军标语揭取保护工作小组,采用科技手段,把留存在乡村的一部分红军标语整块剥离下来,放在博物馆陈列、保护。

红军长征“借道” 粤境有何机缘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机关和红军的五个主力军团突破蒋介石精心布置的三道封锁线,向西走上了长征之路。红军顺利突围的最根本原因是强大的战斗力作保证。此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中央红军在突围前夕,与广东军阀、国民党南昌行营南路军总司令陈济棠订立的抗日反蒋协定。

陈济棠主动和红军建立联系,源于他的生存危机。他早就看出蒋介石利用“围剿”红军之机,兼并异己。为了自保,也是基于民族大义,陈济棠开始与中国共产党进行试探性接触。

红军转移在即,粤军主动与红军协商的态度,使周恩来、朱德等中革军委领导同志,看到了与粤军订立某种协定的可能性。

经过三天艰苦谈判,反复磋商,最终达成了五项协议:一、就地停战;二、解除封锁;三、互通情报;四、红军可以在粤北设后方医院;五、可以互相借道,各从现在战线后退二十里。对于红军来说,这个协定来得恰如其时,最重要的是“借道”的承诺。

红军的战略转移基本不经过广东腹地。而陈济棠的核心是“红军不入粤”,所以才有了接下来的默契。

1934年10月21日,红军从赣城王母渡、信丰新田间西进,开始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第二天的中革军委电报中就出现了粤军第一军军长“余汉谋部已总退却”的情况通报。虽然有个别地方进行了一些零星战斗,但强度不大。

通过第一道封锁线后,10月26日,中革军委发出《关于我正与广东谈判让出西进道路,如粤军自愿撤退我军请勿追击指示》,同时指出:“这仅限于当其自愿撤退时,并绝不能因此而削弱警觉性及经常的战斗准备。”粤军将领后来的回忆文章中也提及:关于协议的事,不能向团长级别传达,但要明确要求:共产党不向我射击,不准开枪。 (李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雄名胜联
广东小村,客家南迁祖地,村民全姓李
新田古村:探访五朝古建筑
徒步长征第21天:广东南雄上朔村~新田村~前坊
粤北——中央红军万里征途第一站
5天,10个,1000年!不用出省,广东这10个千年古村落,让你玩个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