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复旦强基计划哲学录取生李好恩:“在哲学之中,走向他者和世界”

VOL.2109

编者按:复旦首批上海强基计划通知书陆续送达21位同学手中,其中,李好恩同学曾连续三年参加复旦中学生暑期哲学课堂,即将作为2022级本科生进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就读,一起来听听他与复旦、与哲学结缘的故事吧!

李 好 恩

录取至复旦哲学专业

毕业于上海市七宝中学

在哲学之中,走向他者和世界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2022级本科生 李好恩

溯洄从之,我也曾经通身轻浮躁动,在日复一日的“光阴虚度,岁月空添”里沉湎于略显幼稚的嬉笑怒骂。或许我会在不断的逐求之中就此和哲学失之交臂,或许我会在庸常的闲言碎语里彻底地陷入了某种“平均状态”,并在世界中兀自沉沦。然而,也许是因为在我的心中仍然深深地根植着那种对宇宙、对世界乃至对一切事物的“惊异”,也许是因为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里我偶然间惊喜地发觉了复旦中学生暑期哲学课堂的课程预告,出于种种微妙的机缘巧合,我有幸能够与复旦结缘、与哲学结缘,并且能够郑重地递上了第一届哲学课堂的报名申请。

第一届的课堂主题是“自我”,是这个在每个时代的特殊界定中都具有超越性的普遍内涵的关键概念,是这个主体性的绝对核心和一切哲学反思的重要节点。在课堂上,每一位教授对于哲学思想的阐发和引导,都使得我们在领悟到他们睿智而率真的个人魅力的同时,更向我们敞开了一个广阔而深刻的思想场域,鼓励着我们在不断的发问和批判中逐渐养成哲学性的思考范式。从笛卡尔的我思主体、马勒伯朗士的偶因论、康德的先验统觉等哲学史上探讨自我的经典命题,到萨特对自我之超越性的研究、普特南的“缸中之脑”等现当代有关自我的研究的全新进展——在教授们通俗而深入、系统的生动授课之中,在研讨班激烈而饱含热情的辩论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哲学作为一门实实在在的“智慧之学”给我带来的思想震撼,它向我提供了无数种全新的思想方式和思维框架,并用它那启蒙的光芒,使身处蒙昧之“洞穴”的我,在懵懵懂懂的源初哲思之中看到了洞穴之外更为广阔的世界。

课堂带给我的影响绝不仅仅只是几天的课程,它更是给我提供了一个学习哲学的指引和纲目,让我在高中学业的繁忙之余,能够开始自主地学习哲学史上各个名家的基本思想和关键概念,在对诗与思的热爱中徜徉和流连于广袤而深迥的哲学世界。在这样的心境之下,我便报名参加了第二届的哲学课堂。

这一届的主题是“科学与哲学”,是一个饱含对于当代社会的现实关怀的宏大主题,是一个引导中学生对于现代性和科学技术进行哲学反思的绝佳渠道。与第一届课堂不同的是,由于是疫情原因改为线上举行,因此虽然我们和教授们、和其他许许多多志同道合的同学们受到了地理上的阻隔,但是我们在每节课上的踊跃互动之中、在每个日夜激烈的线上讨论中,却使得彼此的心理距离更为贴近;也正是在他们的引导之下,我才真正结实了诸如尼采、海德格尔、福柯、鲍德里亚这样的现当代哲学大家,才真正地在思想的交锋与言说之中走上真理的去蔽之路。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次的课堂着重探讨了诸如科学范式的革命、人工智能哲学、认知科学、技术伦理等极具现实性的哲学命题,这些对于科学技术本质的反思让我看到了这些看似具有普遍性、确证性的学说背后的意识形态色彩与时代特征的烙印,让我理解了看似中立化并使人走向“启蒙”的理性和技术背后那使人扁平化的单一向度,更让我意识到了诸多事物作为科学的对象是如何在科学话语中回溯性地被建构的历史进程。这些思想不仅颠覆了以往我对哲学只是书斋里独自沉思、与世隔绝的刻板印象,更是让我看到了现代哲学较传统形而上学更为广阔、却仍然不离其宗的批判视野

在接下来一整年的企盼之中,我再一次地报名参加了第三届的哲学课堂。在这一次的哲学课堂之中,我们接触到了整个中国哲学的思想传统,见识到了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传统以外的另外一重截然不同却同样深刻的思想范式。从儒家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和政治诉求,到超然飘逸、从容悠游的道家美学,再到超越能所关系的禅宗哲学,我们在对儒释道传统的一次壮阔巡礼中体会到了中国哲学的生命感和现实性,体会到了中国古人那种超脱于西方概念化、理性化、思辨化的形而上学传统之外的独特智慧和积极的社会关怀。同时,在与助教老师和同学们的答辩之中,我也不仅仅再像两年前那样仅仅是聆听各位学长学姐的深刻见解,而是力求去表达自己真实的看法和哲学性的反思,力争去构建自己的反思模式和世界体系,并努力地去将真正的“批判性思维”在思考、表达与行动中付诸实践。而这,便是哲学课堂给予我的最为珍贵的收获。

李好恩参加第三届复旦大学中学生暑期哲学课堂

然而,即使我参加了三届的哲学课堂,但是这些课堂除了使我的哲学素养与思维能力得到深化,并提供给我一个自主学习、提升哲学造诣的框架之外,更是要求我自己在课堂以外的时间里独自地学习和思考。在三年的时间里,在与自己的浮躁和怠惰的无数次斗争中,我还是选择沉下心来,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而去阅读哲学乃至整个人文学科范围内的书籍。从最初的哲学史、现代哲学导论,再到如今对哲学原著的自主挖掘、对相关专题的论文选读,在循序渐进并且三年如一日的阅读、反思与再创造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智性成长。我也时常会在豆瓣等平台上标记图书、撰写书评以及对学术专著的框架进行整理,会关注众多哲学类的微信公众号和网站,并且参与到许许多多的线上专题讲座之中,切身地体会到了哲学的学术研究氛围,也深化了自己的钻研精神,增强了自己对于诸多现象背后存在的问题的把捉能力。

不过,这样的一种哲学学习绝不可能是简单而轻松的;相反,它始终是一个艰辛而孤独、却又甜蜜而幸福的历程——它在使人经受极其苛刻的思想挑战的同时同样带来了卢克莱修所说的站立于精神高峰的巨大成就感,它在催促思想不断地自我否定与自我克服的同时使人辩证地走向思想的自我超越,它更是在对事物根基和存在本身的闻讯中将人自己抛离了我们熟稔无比的常识和日常世界,使我们进入一种彷徨无定的迷茫、一种痛苦的自由和永恒的乡愁之中,却能够使我们在对一切的怀疑和对偏见的努力克服之下真正地让我们拥抱自己的本真性,使我们不再成为什么他者的意志而是真正地自我主宰,使我们摆脱一切身份的自我束缚和外界的定义,从而真正地实现自我个性的积极创造

在我哲学学习的历程中最让我感触良深的,其实是与某种“优越感”的斗争和克服。哲学的学习与思想范式固然要求我们超越于流俗的见解之上,去以某种批判性和超越性的视角去反思和质疑现存体系的合理性。然而,我们却时常会就此而认为自己具有了某种“超越世俗”的思想境界,因此反而认为自己较他人而言有一种思想上乃至“本质上”的“优越性”,并因之而落入自我中心主义的窠臼之中。这或许是坐拥成堆晦涩而令人费解的黑话和表达方式并因此恃才傲物,或许是以为自己本身就代表着某种绝对的真理却反而受到了偏见和谬误的奴役,他们无一不将哲学作为了某种增强自我认同的手段,却实际上只是将自己困于某种自我满足和自我封闭之中,并因此失去了对哲学本质的真正洞察。相反,真正的哲学从来都是向他者敞开的,真正的世界也只能是与他者的“共在”

正如别尔嘉耶夫指出的那样,真正的哲学永远都是面向他者的,它要求放弃所谓的“优越感”,而在独立的主体性之中拥抱具体的无数个个性,面向无数片宇宙,并在主体间性的自由与爱中真正地走向哲学的精神世界。这是我在哲学学习的历程中真实的精神斗争和自我批判,也正是我自以为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需要时刻自我警戒的细则。

李好恩在北京参加中学生哲学大会

当然,所有的哲学学习看似与高考的学科学习无关,却实实在在地语文方面给予了我无限的灵感和思想来源,这尤其体现在高考的作文写作之中。

上海的高考作文近年来愈发具有哲学化、思辨化、辩证化的趋势,它时常会给定某一对看似对立的概念或者命题,并且给考生设计了某种看似要二选其一的情境;然而,随着偏站某一种观点或者某一方的写法益发容易失于片面,掌握某种辩证而全面的思想方式便成为了重中之重。在这点上,黑格尔的辩证法给予了我确定写作思路上的灵感:它不再将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或者命题全然地对立起来,而是要求我们认识到,这二者实际上就是同一概念自我运动的不同阶段,二者不仅具有本质上的统一性,而且它们之中由此向彼过渡的全部历程本身就是它们的本质所在,它们体现着的是同一种理性。

于是,当我们在作文中探讨秩序与个性、正确与善良、定论与质疑、自由与桎梏的“对立”时,我们便会发现这些表面上的对峙只不过是一个脱离语境的“伪问题”,它们之间往往有着更为深刻、也更为本质的内在联系。秩序的产生正是因为要以对个性的尊重为前提,否则本身就是“非秩序”;个性本身倘若想为了自我彰显而不再尊重他者的个性乃至打破秩序,本身也只是为了掩盖自己缺少“个性”的虚无而已。诸如此类的概念化的思辨数不胜数,它促使我在面对许多高度抽象的作文题时仍然能够游刃有余地自我书写,同时也反过来使我对世界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不过当然,这也只是笼统而言的方法,高考作文的写作依旧还是要和一定的应试技巧相互统合。

海德格尔曾经在对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的考察之中将哲学界定为一种“斗争”的状态,它是彼此分殊的事物在本源处的拢聚,更是思与在的源初统一。同样,对我来说,在哲学课堂上与哲学的邂逅以及之后的自主学习,更像是一场永恒的惊心动魄的冒险,它推动着我不断地自我反思、不断地克服狭隘的自我局限、并不断地自我斗争,却也同样推动了精神的自我超越,塑造了自我的批判意识;它也不仅仅是对真理的求索,而且更是一种生存方式,它让我不断地趋向于本真性的伦理姿态,让我拥有了对社会的真切关怀,更让我在对世界的领会中感受自己绽放着的存在。它更像是一个“路标”,它似乎没有终极的答案,却在思想的道路上不断地指引着我,带领着我走向看似未知却实则无比熟悉的新天地。也许,真正的终极答案正是这一哲学探索的全部历程本身,而我终将在哲学之中、在对自由与爱的不懈求索之中,走向他者和世界。

“出发,

到新的爱和喧嚣中去!”

——兰波《出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果/人生幸福哲学--复旦公开课视频:07《大学的高下,何以衡量》
王德峰:我们这个时代有病,病得不轻——复旦哲学课堂现场
王德峰:左也不安右也不安的中国人——复旦哲学课堂现场
复旦王德峰教授哲学课堂经典讲座
复旦怪才教授:课堂上香烟一支接一支,云雾缭绕中传授哲学之美
周剑铭:论中国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