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还原版《道德经》:彻底颠覆你三观的人生终极智慧

庄子在《应帝王》中讲了个故事:

南海的帝王叫儵(shū),北海的帝王叫忽,中央的帝王叫浑沌。

儵和忽经常来浑沌这聚会,浑沌总是非常热情地款待他们。

二位就合计要报答浑沌,说:人都有七窍,用来视、听、食、吸,唯独他没有,我们不妨替他开开窍。

于是二位就开始在浑沌头上开七窍,一天开一窍,开到第七天,浑沌就挂了。

庄子这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庄子说,儵忽是有,浑沌是无。

儵,谐音疏,疏与忽都表示缺失,隐喻儵忽各有所失。

它们失去的是什么呢?是快乐。于是它们要到浑沌这里来寻找快乐。

浑沌能让大家快乐,是因为它没有七窍,不辨南北,不争是非。

可儵忽俩都不明白,没有七窍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而七窍则是人生最大的悲剧。

所以,一旦浑沌开窍,圣人就死了,真我与欢乐也随之逝去。

不分是非,方才真懂是非

老子有言:

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

其无正也。

正覆为奇,善覆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矣。

老子这段话的核心在于“其无正也”。

但由于后人对这四个字的误解,最终人们却只记住了“祸福相依”。

老子这段话的确切涵义彻底颠覆了人们的三观:

这世上正就是反,对就是错,爱就是恨,而世人始终不明白这一人生真谛。

老子为世人叹息:人们这么多年来就是不解“其无正也”的深刻涵义。

庄子在《齐物论》中对老子的“其无正也”作了精辟的论证:

什么是真?

树上有只猴,我看是猴,你看是猴,麋鹿看也是猴,乌鸦看还是猴,所有的眼睛看都是猴。

这证明了猴的真实存在,没错吧?

倘若你我看有猴,麋鹿看没猴,乌鸦看也没猴,所有其他的眼睛看都没猴。

这是不是说明猴是你我的幻觉,而那猴根本就不存在?

所以,真与假,可不是你我说了算,而需要天下万物来投票。

好的,再来看。什么叫美?美真的存在吗?

西施可谓美。但这恐怕只是你我一厢情愿。

你问过锦鲤吗?你问过乌鸦吗?你问过麋鹿吗?它们认为西施美吗?

西施一露脸,锦鲤便沉入水底,乌鸦便展翅高飞,麋鹿便逃之夭夭。显然,西施让它们感到厌恶。

这下问题可来了,你我认为美,而天下万物不以为美,那么这美还存在吗?

显然不,这美不过是你我的幻觉,而非真实存在。

推而广之,人类的许许多多观念,对错善恶,在此逻辑下,也都是幻觉,而非真实存在。

这是不是颠覆了你的三观?

是的,没有对错才是世界的真相,而执着于对错便是活在自己的梦里。

没有对错,老庄二位不谋而合。

如何走出梦幻,回归真我?

假作真时真亦假,这正是无数人最真实的人生。

而真正能看破真假的人,往往是历经大难后,完成了对自己灵魂的救赎,找回了真我。

苏轼用其坎坷一生,讲述了人生的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就是回归真我的心路历程。

什么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呢?

苏轼,22岁中进士,儒释道兼修,文采四溢,名震京城,宋仁宗称赞他是宰相之才。

他的前半生,一路顺风顺水,致使他做人锋芒毕露,咄咄逼人。

自以为不作恶、不害人,但实际上他的得理不饶人,已为他树敌无数,危机四伏。

然而,他虽人到中年,却还是略显天真,不懂人心险恶,不知进退捭阖。

这就是苏轼人生的第一重境界——院里花开落,错当天下景。

什么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呢?

在王安石变法的政治斗争中,苏轼选择站在了保守派一边,成了新党的眼中钉。

受政敌排挤,于是苏轼自请外放,在上任湖州知州后,他给皇上写了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不想却将把柄落在了有心人手中。

44岁那年,他遭诬陷而被打入死牢,史称“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在牢里度过了103天后,经历了生死拷问的他,最终幸免一死,而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别人的监督下过着流放一样的生活。

初到黄州的日子里,他白天不敢出门,晚上才独自一人悄悄外出,在夜色下默默排解孤独与忧愤,也不敢与朋友书信往来,担心文字会招来横祸、又牵连他人。

在黄洲第一年写的这首《卜算子》,见证了他此时的人生心态: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一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道出了他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境,伴随着孤独、愤恨、悲凉,我们看见了苏轼那颗破碎的心。

他终于认识了世界的另一面:寒夜残身,怀抱幽恨,惊起回首,归乡无处。

这是苏轼人生的第二重境界——既见庭中花,又观天下景。

什么是人生的第三重境界呢?

在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苏轼写下了著名的《定风波》,标志着他已完成了人生的蜕变,那个曾经的京城才子苏轼,此时已成了天下豪杰苏东坡,忘却了自我,将身心融入了浩渺天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中,我们已完全看不到他初到黄州时的幽伤与悲悯,取而代之的,是道家的豁达、豪放与洒脱。

“穿林打叶声”,既是萧瑟林间风雨,更是他人生经历的种种诽谤与打击,在一声“莫听”中,皆化作了一片浮云,将“我”从肉身中超脱出来,纵情咏吟,从容徐行。

而“谁怕”面对的则是“竹杖芒鞋”的清贫与“肥马轻裘”的富贵,傲视权贵,蓑衣斗笠走江湖,逍遥烟雨任平生。不再被功名羁绊,追求自由自在的人生。

下阕的第一句,以寒凉春风的清冷与斜阳暖照的温馨作对比,烘托出人生如昼夜轮回、日月更替,逆顺化转就是一种自然的变换,是人生固有的常态,自当坦然面对,平和接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句是苏轼人生第三重境界的写照,世间万物皆化作了同一,如庄子所说:“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此时的苏轼,灵魂已回归真我,看那曾经风雨交加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又有什么晴。

所谓风雨,所谓晴,不过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本无区别,在更为广阔的时空里,一切都将融为一体。

这是苏轼人生的第三重境界——院中已无花,天下亦无景。

......

在苏轼生命的垂暮之年,昔日的权臣章惇被贬广东,他俩曾经是好友,可后来章惇为了自己的利益又一次次欲置苏轼于死地,是苏轼被贬惠州和儋州的推手。

章惇的两个儿子是苏轼的学生,当他俩写信给苏轼为父亲说情时,苏轼不仅赞美俩个孩子信写得好,还给章惇写了封情真意切的长信,仍就视章惇为自己的好友。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生有风风雨雨,这既是常态,也是必然。当自我追随真我而去,风雨与阳光也都化作了一片长天,浩荡永存。

还原版《道德经》交流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庄子:熬不下去时,就读这5句话,从容面对生活,领悟人生真谛
苏轼:儒家的执着,道家的洒脱,佛家的圆融
“混沌”之死与庄子养生
庄子哲学中人之存在的双重维度
【文人】再识庄子
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