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典著作导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84手稿》

《84手稿》写于1844年4—6月,是马克思最早阐述共产主义思想的文献,是我们看清共产主义原貌的最佳文本。被法国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称为“斗争的论据,诉讼的藉口,防御的堡垒”。

写作背景

(一)时代背景

为了阐述《手稿》写作宏大的时代背景,我们必须掌握三个基本的相互关联的历史事实:英国的工业革命及其后果,法国大革命及其后果,德国的哲学革命及其意义。这三个重要事件在资产阶级时代对世界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它们所引发的时代问题及历史矛盾,是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推动马克思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造的根本原因。

1、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一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工业革命,到了19世纪上半期,也就是马克思开始革命理论探索的时候,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随着社会重要工业部门中大机器生产逐渐占据主要地位, 资本主义生产获得空前迅速的发展,社会日益明显地划分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这样,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各种矛盾愈益尖锐起来。

1825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第一次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就充分暴露了当时矛盾的激化。工业革命的胜利不仅体现在工业生产领域,在资产阶级经济领域中也有所体现,即以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时,工业革命所引发的社会矛盾,也产生了欧文的社会主义以及早期英国社会主义学说。这种矛盾反映在社会运动方面,就是独立的工人阶级政治运动——宪章运动。

2、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的伟大胜利,深刻反映了法国和欧洲大陆各国人民反封建的强烈要求和激昂的斗争精神,这场革命的示范作用和影响并没有随拿破仑的失败而消失。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并且继续在更广阔的范围传播。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在迅速发展,政治领域的斗争依然从未停止。1830年七月革命巩固了资产阶级的胜利,但是作为大革命主力的人民大众,并未因革命胜利而在经济上获益,反而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中更加贫困。

但是,受到大革命精神洗礼的法国人民从未放弃为自己的利益而战斗,而且一直在寻求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而获得解放的道路。19世纪法国出现的圣西门和傅立叶的社会主义学说,正是法国人民革命诉求的反映。同时,还出现了巴贝夫和卡贝的共产主义学说。在法国,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还体现在1831-1834年爆发的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

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方面所取得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的胜利。但这种胜利也暴露出新的问题:无产阶级的独立运动及其社会理想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这一时期工人阶级斗争还处在自发阶段,这时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还带有明显乌托邦痕迹。这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建立在旧唯物主义和抽象人性论基础上,缺少科学的理论基础,所以无法对时代问题进行回答。

3、德意志资产阶级的哲学革命和它的伟大成果——德国古典哲学同英法国家革命形成鲜明对照。19世纪30、40年代,德国在普鲁士政府的专制统治下,仍处于经济极不发达、政治四分五裂的落后局面。把人民从封建主义的桎梏下解放出来,成为德国面临的主要现实任务。然而,当时的德国呈现出“现实的落后”与“思想的超前”相互交织的鲜明特征。

在德意志,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相继失败,这个民族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之中。由于国家四分五裂和封建势力强大,德国的市民资产者势力发展极其缓慢,难以形成一支与封建势力相抗衡的强大力量。被法国大革命唤起空前热情的德国资产阶级被革命中空前规模的群众运动和革命恐怖所惊吓,很快地转向同德国封建势力的妥协。

德国资产阶级就只剩下了对法国大革命理性、人权、自由等理论原则的向往了。德国资产阶级就以自己的知识界为代表,在纯粹思辨的王国里去表达他们的革命理想和愿望。从康德到黑格尔,这些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都表现了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理想同社会现状之间的深刻矛盾,也体现出强烈的革命意义。

德国资产阶级就只剩下了对法国大革命理性、人权、自由等理论原则的向往了。德国资产阶级就以自己的知识界为代表,在纯粹思辨的王国里去表达他们的革命理想和愿望。从康德到黑格尔,这些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都表现了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理想同社会现状之间的深刻矛盾,也体现出强烈的革命意义。

由于德国古典哲学极其抽象思辨的,一旦涉及现实的社会政治问题,与现实制度的妥协就立马显现出来。德国这场哲学革命是头脑中的革命变革、思维活动的果实,是更高级的难于生产的东西。所以,在现实斗争中表现为无能的德国哲学,在哲学上却显得很伟大。直到青年马克思的时代,德国仍未能取得反封建的胜利。在德国,无产者已经提出了未来社会发展问题和更高的社会理想了。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向何处去,世界历史向何处去,就成为马克思这个时代的先进分子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写作背景

马克思写作《手稿》的过程,就是不断倾听时代声音,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历程。这种强烈的“问题意识”是马克思《手稿》写作的重要动因。

1、时代提出的问题促使马克思进行理论探索

19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所处时代的深刻社会矛盾和资产阶级革命的问题,人类历史究竟“往何处去”?《手稿》正是马克思在理论上超出了他们而解答了历史之谜的一个关键性的标志。

2、马克思曲折的思索探求路线

马克思所走的革命道路,是一条艰难曲折、漫长陡峭的思想登山的道路。

(1)在大学时期开始对黑格尔哲学感兴趣,曾经参加青年黑格尔派活动。大学毕业后,他投身于《莱茵报》的直接政治活动中,成为一个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莱茵报》被反动当局查封之后,马克思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

(2)在马克思的基本哲学观点发生变化的时候,费尔巴哈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1842年)和《未来哲学原理》(1843年)发表了。费尔巴哈以唯物主义观点对黑格尔哲学进行的批判,是第一次对黑格尔在内的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的根本性批判。他的唯物主义的人本主义学说和以人的本质为基础的世界观彻底颠覆了被黑格尔异化的世界观,但他的思想具有只注重人的自然方面而忽视人的社会生活方面的重大缺陷,所以导致费尔巴哈只是从宗教哲学和自然哲学方面对黑格尔的研究和批判。

马克思赞成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认识到上述缺陷。所以1843年马克思集中全力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和国家学说。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有所保留的看法,最后发展为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本质性批判。因此,在马克思的思想转变过程中,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确实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但马克思从未全盘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这时因为马克思始终有着他自己的发展道路和研究路线,而没有完全受费尔巴哈的束缚。

马克思从进行宗教批判到投身政治斗争,他注意到人的自然本质的同时更注重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本质。循着这一思路,马克思深入到人的经济生活,最终弄清楚了人的真正的现实的本质。所以,马克思解决了费尔巴哈始终未能抓住本质的问题。在《手 稿》和马克思早期思想形成过程中,厘清同费尔巴哈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

(3)1843-1844年间马克思在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前,阅读和钻研了大量资产阶级发展的历史和有关理论著作,特别是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和理论。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是他思想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和桥梁。他在批判黑格尔的国家观和法哲学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政治解放本身还不是人的解放。”

马克思说,“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称之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这时,马克思虽然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新的世界观,但已为自己指明了通向澄清问题的研究路向。

(4)1843年10月马克思来到巴黎,并于年底开始了自己的经济学研究。他通过巴黎更加丰富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直接观察当时资本主义的现实基础。通过与工人的交往,获得了许多切身直接体验,对无产阶级的性质、地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手稿》之前写作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里,马克思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是人类解放的决定力量。因此,弄清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明确无产阶级在社会物质生活中的地位,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提供科学的精神武器,就成为马克思建立革命哲学的根本任务。

(三)同时代德法社会主义者和革命知识分子对《手稿》的影响

1、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英国古典经济学已经发展到了李嘉图阶段, 但马克思在《手稿》中最初的经济学摘录是按照“萨伊一斯卡尔贝克一斯密”的顺序来进行的,其原因正是受到了法国社会主义者的影响。由于法国还没有进入大机器工业时期,所以他们无法理解处于大机器工业时代的李嘉图经济学说。

法国社会主义者是以在当时英国已显陈旧的斯密学说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的。马克思是在法国社会主义者(主要是蒲鲁东)的影响下进行经济学研究的,因此他十分合理地从斯密学说的庸俗化者萨伊开始了自己的摘录。

2、马克思在《手稿》序言中,还特别指出了他利用了英、法、德的社会主义著作,除了德国人魏特林,赫斯和恩格斯的论文对他影响尤为深刻。

魏特林是当时德国工人中著名的共产主义者,他发表了《自由与和谐的保证》一书。在书中从傅立叶那里接受未来社会“和谐”的思想,激烈批判了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提出以共产主义消灭资本主义社会,鲜明地表现了德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态度。马克思因此非常赞许他。但魏特林最终走向了一种神秘的基督教社会主义。

3、赫斯和恩格斯作为与马克思同时代的革命知识分子,走过了大体相似的思想转变道路,他们都参加过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且比大多数人思想更为进步,甚至比马克思更早地走向了社会主义。

赫斯早年钻研过卢梭、黑格尔和斯宾诺莎的学说,之后转向法国巴贝夫和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1837年后在德国开始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赫斯发表在《德法年鉴》的论文《论金钱的本质》中论及了经济异化:人把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金钱——资产阶级社会的神。

赫斯从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宗教异化的学说中引出关于社会异化、经济异化的思想,马克思受赫斯的交换异化论启发,提出了以生产力为基础的劳动异化论,从而初步形成了自己独创的人本主义哲学——经济学批判逻辑。他逐步认识到,“消除私有制正是实现社会主义、实现人的本质的全面解放的必由之路,从而达成了德法社会主义原则的联合与联盟,并将自己的研究兴趣转向了经济学”。在《德法年鉴》的中后期,赫斯的金钱异化思想无疑对马克思思想发展起到某种印证和启发的作用。

4、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的论文《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是对《手稿》写作具有重要影响的著作。恩格斯的这篇论文已经摆脱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观点,从对人类本质的空泛议论转向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进行严肃的批判,这对马克思产生了重要影响。

恩格斯认为,不应该把社会经济关系看成某种永恒的东西,而应该看成是历史的产物;必须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的矛盾来批判现存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在历史过程中必然经历产生、发展并要被扬弃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些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初步分析批判的社会主义观点,使马克思找到了思想的契合点。

恩格斯已经在马克思所确定的理论探索道路上先行一步,作为青年黑格尔派运动的积极成员的恩格斯,熟悉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现实的因素则是英国的实际经济发展和工人阶级状况,直接生活在英国的经历以及当时英国社会主义的学说,使他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马克思在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影响下,也走上了从经济学的视角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道路。随着经济学研究的逐步深入,马克思逐渐摆脱了在经济学语境中的“失语”状态,在《穆勒笔记》中,被“交换的媒介”激活的思想,使他深刻揭示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社会关系的本质。但是马克思的道路要比恩格斯困难曲折得多,由于对黑格尔哲学的精深钻研,他在思想方面所受的束缚更大。

马克思在思想上每一个进步都必须通过哲学理论的思考形式实现,这种艰苦的探索过程也使马克思经历了更严格的理论锻炼,使他对黑格尔哲学和其他各种理论有更深刻透彻的剖析。因而,当马克思一旦从艰巨的批判中取得理论成果时,他要比别人的眼光更为深远、更具智慧和洞察力。

恩格斯的《大纲》和马克思的《手稿》,是他们两个人通过各自的不同的道路实现新世界观转变的理论表述,确立了两人终生亲密合作共同战斗的思想基础。

逻辑框架

第一手稿包括四个部分: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前三个标题是马克思手稿原有的,最后一个标题(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是编者加的

在前三部分里,绝大部分是逐字逐句或者按照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的有关内容重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一些思想、观点。在重述的过程中,马克思加以评论、引申、发挥,从而做出了新的结论。

(1)在马克思看来,英国古典经济学已经成为当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最先进的科学形式,因此,他将国民经济学家看作“资本家的科学存在”“经济的生意人”,把政治经济学家看作“资产阶级的学术代表”。因为从本质上讲,古典经济学已经成为一套为资本主义服务并用来使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合理化的理论体系,他们把资本、工资、利润、价值和商品的历史构成等基本范畴,视回避劳动与交换的真实关系。

(2)马克思对于政治经济学这种无批判的描述方法是持批判态度的。古典经济学家从来没有努力去揭示资本、工资、利润等范畴的起源、存在和作为资本主义特定部分的意义。基于这样的认识,马克思寻找到了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突破口。在《手稿》中一开始便力图通过解析各个范畴的起源和关系以获得一种批判性见解,进而从根本上克服古典政治经济学仅仅对资本主义进行现象描述的方法的局限性。

(3)《手稿》在对工资、利润、地租这些看似具体的纯粹的经济学范畴、冷冰冰地“物”的分析背后,字里行间饱含着马克思对“人”特别是工人的苦难、苦恼的感同身受。恩格斯对此也有深刻的认识:“英国工业的威力仅仅是靠野蛮地对待工人,靠破坏工人的健康、靠忽视整代整代的人在社会关系、肉体和精神方面的发展的办法来维持的。”事实上,对人特别是对于工人及其生存境遇的强烈关切一直是马克思著作中的实际的中心问题。

在最后一部分里,马克思根据自已这一时期研究资产阶级经济学成果的哲学概括,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

(4)在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这一部分里,马克思详细剖析了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生存,说明异化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的丧失。在这一部分的最后,马克思提出要通过分析劳动活动,考察私有财产的起源并进而说明异化劳动的产生。应该说,这一部分是马克思对自己这一时期研究资产阶级经济学成果的哲学概括。而且,“异化劳动理论”一经提出,就成了马克思这一时期分析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的重要理论武器。

第二个手稿,只保留了最后的几页,是一本已经遗失的笔记的结尾部分,标题为编者所加,从内容上看,是对“异化劳动”思想的深化和发挥。

从三个手稿的关系来看,第一手稿带有提出问题、提出基本观点的绪论性质,而第三手稿是作为第二手稿的补充和发挥而写的,所以第二手稿应是《手稿》的中心部分。而这个手稿的绝大部分的失落,使我们在充分估计马克思所达到的政治经济学的成就和水平方面,遭到重大损失。

第二手稿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混淆资本和劳动本质区别的庸俗观点的批判,进一步揭示了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对私有财产形式的发展的分析,论证了土地所有权和资本的对立统一;概括了私有财产运动。

第三手稿由五部分组成,前三部分是对已经遗失的正文的补充,标题为编者所加,第四部分主要讲的是货币,第五部分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另外在这部分里还包括编者把它放在全书最前的序言。)从这五个部分的文字上看,仿佛没有什么联系的,但就其思想内容来看,它是对第一手稿和第二手稿的深化、发展甚至是新的发展,它们有一个内在联系,反映了当时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过程。

《手稿》内容极其丰富,把这三个手稿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我们便可以看到马克思的新世界观的许多思想在这里都已经以萌芽的形式出现了。

总之,通过宏观的了解《手稿》的基本结构框架,我们清楚地看到,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中,马克思不仅对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了研究,而且对历史,特别是对法国大革命历史进行了研究,还对政治经济学、对各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都进行了研究。如果把组成《手稿》的三个笔记本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我们就可以看到,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存在的。

主要内容

经济学内容

1、工资及其实质

在马克思看来,工人工资的多寡“取决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而且在这种斗争中,工人必然会处于下风,他们的工资水平只能是“最低的和唯一必要的工资额”,这个额度只能让工人维持一种“'普通人'即牲畜般的存在状态”。

资本、地租和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分离,意味着工人失去了一切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在这种状态下,工人必须依靠资本家才能够生活。马克思根据经济学中的供给关系分析了工人悲惨状态的必然性,在分析了工人工资与社会贫困之间的必然联系之后指出了这种现象在国民经济学中的悖论:既然国民经济学家都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并能够购买一切东西,但恰恰是劳动的所有者——工人不但购买力极小,而旦还必须“出卖自己和自己的人性”。工人是被作为“仅仅有最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来看待的,人的具体的社会属性并没有在这些经济学家的视野之内。

2、资本、利润与竞争

(1)资本的本质: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力”,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购买的权力”。

(2)资本家的支配权力的来源。马克思认为,这种支配权力来源于资本家的“所有者”身份,因为是所有者,所以他对他所拥有的东西(包括资本)享有支配权,能够用它来购买任何东西,包括劳动,并按照自己的意图使用它们。

(3)资本与其他东西的区别。只有能够带来利润的资金才是真正的资本。这就涉及另外一个问题——资本的利润,与之相关的是利润率的问题。既然逐利是资本的内在要求,那么资本家必然会不惜一切来取得利润的最大化,即提高利润率。

关于提高利润率的方式,马克思认为有两种:“第一,通过分工;第二,一般地通过对自然产品加工时人的劳动的增加”。

在国民经济学家看来,资本的利润的多寡取决于劳动的投入量的多少。投入资本多,获取的利润就大,因此资本家会不断积累资本,提高利润率。而获得的利润,资本家也不会完全用于消费,而是把绝大部分转化为资本去购买劳动,投入到生产活动之中。

关于资本的积累,马克思认为,“在私有制的统治下,积累就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的积聚”,资本的本性必然会导致资本的流动,这种流动的结果是,有的资本家积累的资本越来越多,有的则越来越少,他们之间就会形成竞争。资本的流动导致积累的发生,这是一个险恶的竞争过程,是大资本家会通过多种方式击溃并吞并小资本家的过程,实现资本的快速增长,并实现竞争的逐步减小乃至消失,最终形成垄断。此外,市场竞争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会出现限制资本家随意提高价格的行为——为了保持产品竞争力必然会在他们可接受的范围内降低价格,以便保持产品的竞争力——也会导致无政府主义。

“经济规律盲目地支配着世界”。而资本家的眼里只有产品,人(包括资本家和工人)在竞争中成为背景性的悲剧存在。

3、地租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三大阶级,资本所有者(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和劳动者,与之相应的是三种收入形式,即利润、地租和工资。

地租的实质:在于对土地所有人的所有权的确认。因为人们对土地有所有权,那么使用土地就应该支付报酬给所有权人。由此形成了“地租的资本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地租的性质与资本的性质一样,都会产生竞争,并导致大地产对小地产的吞并。

4、工业

(1)地产分割的必然结果是,封建的地产最终落到资本家手中。马克思认为大地产(地产竟争之后导致的结果)必然会把人们推向工业。又因为现代社会中的财富实际上就是劳动的积累,那么劳动向工业领域的广泛涌入,也必然会导致工业的产生和壮大。本来应该与工业相对立的地产,结果是成了工业的帮手。 

(2)工业的强势发展还会挤压地产的生存空间。为了维护自己的封建性质,地产不得不转向国外,与国外地产进行竞争。一旦纳入到竞争体系,那么地产就成了商品,封建地产也就不可能再被少数人垄断,它的封建性质也就会逐渐消退,工业的性质却日益增强。这就是马克思对社会由封建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内在机理的论述。

(3)农业向工业的转变也是历史的过程。随着这一历史过程的完成,资本主义的各种要素也就具备了:“奴隶转化为自由工人即雇佣工人,地主本身便实际上转化为工厂主、资本家。”

(4)从农业向工业发展的进程在马克思看来具有不可逆转性。地产是私有制的第一种形式,而工业资本则是“私有财产的完成了的客观形式”,只有在这种形式下,私有财产才开始了对人的全面统治,并把社会带入到了世界历史进程之中。

(5)工业的本质。对于工业我们既要看到它的唯物主义性质,也要看到它的人道主义本质。我们说它是唯物主义的,是因为工业产品,即人的“对象化的本质力量以感性的、异己的、有用的对象的形式”存在着;我们说它是人道主义的,是因为工业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体现了人的主体本质。

异化与私有财产

(一)“异化”概念

1、黑格尔是第一个真正把异化作为一个哲学范畴进行探讨的哲学家,他主要是在对象化、外化的意义上使用异化。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是主体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异化为自然界,然后又在发展中扬弃了异化,回到观念自身。因此,异化是黑格尔构造思辨哲学体系的工具和杠杆。黑格尔讲的异化是绝对精神的异化。

2、费尔巴哈通过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异化观,建立了人本主义的异化观。费尔巴哈从感性的人出发,认为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然后又把上帝当作独立的主体,顶礼膜拜,因而上帝是人本质的异化。

3、马克思的异化

(1)演变过程

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 他已经在自我意识的辩证运动中使用“异化”。晚期的“异化”概念,也主要是从经济层面使用的,少了形而上学的思辨,多了实证性的内涵。在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就已经开始使用异化的概念。在这里我们可以说马克思坚持了一种概念异化论,里面充满了青年黑格尔派的色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论犹太人问题》等论文中,马克思还谈到了人的本质异化问题,认为“让渡是外化的实践”,人只有在异己的本质的支配下才能从事生产活动,而这种异己的东西就是金钱。《44手稿》通过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批判开始自我清算。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异化论进行了区分,还把黑格尔的“异化”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进行了“综合”,并且实现了超越。马克思超越的结果就是吸收了黑格尔关于“异化”与劳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形成了自己的“劳动异化”思想。

(2)《手稿》中的异化

所谓异化是指“主体由于自身矛盾的发展而产生自己的对立面,产生客体,而这个客体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而凌驾于主体之上,转过来束缚主体、压制主体,这就是异化。

异化就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它必须从主体出发来产生客体,客体也是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二是这个客体必须与主体相对立并产生一种异己的统治主体的力量。也就是说,异化后的客体并不会复归到主体,相反,它还会成为一种与主体相对立的力量。

总之,《手稿》中马克思关注的焦点不是精神的异化,也不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而是劳动异化。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的劳动及其产品反对、奴役、控制劳动者的劳动形态。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发生了异化,因而人的本质也发生了异化。

(二)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他借用德国古典哲学的异化概念来分析无产阶级的状况,从而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并试图以此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论证私有制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

1、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规定

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他借用德国古典哲学的异化概念来分析无产阶级的状况,从而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并试图以此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论证私有制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

第一,劳动产品对劳动者的异化,即物的异化一切劳动产品或生产资料都是由劳动者生产的,劳动者本应是它的主人,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产品却被资本家所控制,被资本家转变为资本,成为劳动者的异己物,资本家利用劳动者生产的生产资料反过来奴役、剥削劳动者。劳动产品成为不依赖于劳动者的独立力量,他们生产得越多,他们占有的产品反而越少,从而反对他们自己的异己力量就越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

第二,劳动本身对劳动的异化,即自我异化。首先,劳动不是自愿劳动,而是强制劳动。其次,劳动不是自我实现,而是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最后,劳动异化的结果就是工人的人性的完全丧失。

第三,人的“类本质”对人的异化。人的类本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作为人的物质食粮,包括在人的类本质当中;二是自由自觉的社会性的劳动。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的类本质,是人的自由活动、自主活动、自我实现,是人自觉自愿地从事的活动。但是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也就是说,人的类本质异化了。

第四,人对人的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劳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这一命题,说的是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以及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异化。人与人本应是相互独立、相互平等、互相协助的关系,人本应能完全占有、控制自己的社会关系;但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与工人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无论是资本家还是工人,都被这种关系所控制,不仅仅是工人,资本家也被异化了。

2、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性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性并不是平行、并列的关系,而是在思想内容上层层深入,在逻辑关系上环环相扣的关系:异化劳动的第一个表现是对直接的经济事实的现象描述;异化的第二个表现是对前一个表现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的进一步深入挖掘;异化劳动的第三个表现是在前两个表现的基础上的一个新的拓展和推论;异化劳动的第四个表现作为一个总的自然的结果,揭示了异化现象背后的本质所在。

第一个异化是直接的经济事实,第二个异化是前一个异化的深入,第三、四个异化是前两个异化的结果。前两个异化偏重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后两个异化则体现了哲学的高度。通过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分析和批判,马克思揭示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对立的根源,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非人道、反科学的一面,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其共产主义理论。

3、“异化”概念不能说是一个道德概念

(1)首先,就其基本性质而言,《手稿》中的“异化”实质上是马克思用以揭示特定的客观事实、客观状况的描述性概念,在其内涵中并不包含主体的道德判断、道德评价或其他道德性质的内容,因而将这一概念界定为所谓“道德概念”是不妥的。作为“异化” 概念基本内涵的 “互为异己、 相互独立、 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其实是对某些客观事实的描述,与道德问题并无必然的关联性,所谓“不道德”、“不人性”、“不正义”等道德判断、道德评价或其他道德性质的内容是《手稿》“异化”概念的内涵中所根本不具有的。

《手稿》中的“异化”是一个描述事物之间关系的概念, 所揭示和说明的是关于事物之间关系的某些客观事实或状况, 而不是什么直接表达主体(人)的道德判断、 道德评价(比如某现象是否“符合道德”)或其他道德性质的内容的概念。

(2)其次,我们还可以从马克思本人的相关说明中找到根据。在《手稿》笔记本I“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部分,他明确声明:“我们的出发点是国民经济事实即工人及其生产的异化。我们表述了这一事实的概念:异化的、外化的劳动。我们分析了这一概念,因而我们只是分析了一个国民经济事实。” 在他看来,工人及其生产的异化是一个国民经济事实,异化劳动是关于这一事实的概念,这个概念仅仅是描述或揭示了特殊的国民经济事实而已。

的确,有些“异化”现象是可以进行道德判断、道德评价的, 譬如,对于《手稿》“异化劳动”概念所描述或揭示的某些客观事实:劳动产品成了一种与劳动者互为异己的、排斥劳动者、与他对立的东西,劳动成了一种与劳动者互为异己的、摧残劳动者的活动等,人们就可以进行道德判断、道德评价,批评其“不道德”、“不人性”。

实际上,恰恰是因为《手稿》的“异化”、“异化劳动”概念描述或揭示了某些客观事实、客观状况,人们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对这些事实或状况进行所谓的道德判断、道德评价,得出特定的道德结论来。《手稿》的“异化”、“异化劳动”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实际上只给我们提供某些有待人们进行道德审视的客观事实,而根本不能给我们提供任何现成的道德判断、道德评价、道德结论或其他道德性质的内容。

总之,“异化”实质上是马克思用以揭示特定客观事实、客观状况的唯物主义性质的描述性概念,“描述性”便是这一概念的基本性质;“异化”并不必然表明“不道德”、“不人性”;判定“异化”与否的具体标准与马克思的道德标准、道德要求并无直接联系,其直接的根据是关于事物之间关系的客观事实或客观状况,这一概念显然是唯物主义性质的科学概念,因此,将“异化”认定为道德唯心主义色彩的不科学概念是毫无道理、有失公允的。

4、异化劳动的功过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给劳动者造成的不幸、这种劳动对劳动者的无情摧残给予了深刻的揭露。在他看来,这种劳动形式显然是应加以严厉谴责和批判的。其不正义性突出地表现在:它以摧残、压迫劳动者为手段,以劳动者丧失幸福为代价,来实现剥削阶级的经济利益。他对人类工业的历史及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是持肯定态度的。

共产主义与人的解放

1、共产主义的基本概念

2、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

3、马克思对“粗陋的共产主义”的批判

粗陋共产主义指两部分人:一部分人是指法国18世纪末资产阶级革命的参加者、追随者,农民起义的领袖巴贝夫及其拥护者;另一部分人是指当时影响较大的法国的卡贝、德国的魏特林等人。在《手稿》中,马克思对这种粗陋的共产主义的主张和观点的批判最为集中、最为严厉。

(1)首先,粗陋的共产主义,要求废除私有财产的不平等,以铲除社会上的富有和贫穷的对峙。应该说,他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贫富两极对抗和不平等,但是他们没有找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出路。

(2)其次,粗陋的共产主义,把公有制仅仅理解为物质财富在所有社会成员中的平均分配。粗陋共产主义绝对平均的天真设想,最后的结果是,宁愿大家一起贫困,也不愿他人致富。

最后,粗陋的共产主义,赤裸裸地主张“公妻制”。很显然,这种观点暴露了这个完全粗陋的、无思想的共产主义昭然若揭的秘密。马克思严厉地批判了这种荒谬绝伦的主张,他指出:“把妇女当做共同淫欲的掳获物和婢女来对待,这表现了人在对待自身方面的无限的退化。”

4、对“真正的共产主义”的批判

“真正的共产主义”主要是指“还具有政治性质,是民主的或专制;是废除国家的,但同时是还未完成的,总还是处于私有财产即人的异化的影响下”的共产主义。尽管这种共产主义已经认识到,共产主义是人向自身的还原或复归,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但是,他们不了解私有财产的本质,还会受其束缚和羁绊。

总的来看,无论是“粗陋的共产主义”抑或“真正的共产主义”,都属于空想社会主义的范畴,它们都看到了劳动和资本的尖锐对立,看到了资本主义的问题所在,却没能找到破解资本主义问题的现实出路。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

(1)共产主义是人本身的解放。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指为了人并且通过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作品的感性的占有”。在马克思看来,私有财产是人的自我异化的、感性的、物质的表现,因此,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就意味着“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

(2)共产主义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共产主义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共产主义不是单纯为了占有物、占有对象形态的财富,而是为了人本身的解放。所谓“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在马克思看来,“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占有、拥有;相反,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共产主义不是片面地从物的占有或拥有,即不是在物的纯粹的有用性上理解人的本质,因为这样实际上是一种利己主义,是人的本质的丧失和对人的本质歪曲。相反,共产主义是从人的高度来理解人同物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它把物的属性同人的需要和本性联系起来,然后通过实践,按人自己的需要,实际地掌握和占有物,使之符合人的需要,体现人的本质。

(3)共产主义是对人类所创造的全部财富的保存。共产主义的实现本身是有其经济基础的,是以人类的全部财富为支撑的,而不是空洞无物的。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共产主义不是取消而是保存、不是抛弃而是继承了以往人类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包括在私有制条件下创造的文明成果。

(4)共产主义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的统一。在理论形态上,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和谐统一,这是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

自然主义把自然界看作世界的唯一真正的本体和基础。人道主义强调人是世界的真正主人,人本身具有最高的价值,同时人还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的一切创造物的主体本质和基础。“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完成了的统一。换言之,充分发展了的完备的以自然界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应该以人为中心;而充分发展了的完备的人道主义,应该把人首先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主义相一致。过去二者之间一直是彼此分离的。人道主义脱离自然主义走向唯心主义,自然主义脱离人的作用成为机械论。因此,只有二者的统一才是真理。

(5)共产主义是历史之谜的解答和自觉。共产主义是 “六对矛盾”的解答和自觉。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6)共产主义是一种客观的历史运动。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的全部运动,既是现实中的共产主义的诞生活动,又是在思维中被理解和被认识到的共产主义的生成运动。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的阐述对于我们理解包括共产主义在内的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共产主义不是遥远的、遥不可及的,而正是资本主义消灭私有制、扬弃异化劳动之后的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实际上,在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中,马克思一贯认为,人类社会不仅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历史进程,而且是一个从片面发展向全面发展逐步推进的过程。

哲学内容

1、《手稿》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作了批判改造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反映的就是作为世界的本质和主体的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由于自身所包含的内在矛盾而外化(异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然后再扬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返回自身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在历史观上,黑格尔看到了整个世界历史不是神创造的,而是人自己创造的,是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自我创造、自我生存的过程。 

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这种在唯心主义的形式下所表达的“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认为这是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从而与费尔巴哈全盘否定黑格尔的态度不同。同时,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实质。黑格尔的作为外化和对象化主体的不是人,而是抽象的绝对精神 。

(马克思积极肯定了黑格尔否定的辩证法,它把人看成是一个自我创造的过程,人把自己的力量和本质对象化、外化,创造出外部对象世界,对象世界作为独立的存在又反过来与人对立,客体与主体对立,而人又在认识、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扬弃这种对立。否定的辩证法不再是消极的否定,而是主体积极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劳动的过程。但同时指出,黑格尔所谓的劳动仅仅指抽象的精神的活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也仅仅是纯粹的精神运动的过程。马克思深刻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用现实的生产劳动改造并扬弃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劳动,指出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所诞生的过程。)

2、劳动活动对于人类文明和历史进步的伟大意义

马克思在《手稿》中已经开始把对社会历史问题的研究转向人类最基本的劳动实践活动,进而找到了理解全部人类发展史的正确方向。人类历史就是通过劳动产生、通过劳动发展,又通过扬弃劳动异化而实现自身解放的过程。人类历史之所以会发展到私有制社会,这是劳动自身性质发展的结果。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劳动自身的性质、扬弃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才能真正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3、物质生产在构成社会诸因素中起支配作用的思想

马克思将物质生产看作社会生活一切方面的客观基础、看作全部科学发展的坚实基础,进而把物质生产这个从未被以往哲学家和史学家所重视甚至鄙视的因素导入哲学和科学史的时候,就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深刻的变革。

4、实践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而这一观点在《手稿》中已被马克思多次提及。在《提纲》中,科学的实践观得以确立,自此,作为人类主体通过客观物质创造表现出来的能动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基石地位被确立起来了。

5、工业和自然科学在人的解放中的伟大历史作用

工业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必将为人的解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方面,他把工业的力量归结为人的创造能力,看作是人的本质和潜能的发挥;另一方面,他又把工业理解为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是人类获得最终解放的物质条件。

价值意义

1、马克思主义学说从创立之始就是一个有机整体

《手稿》第一次把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整体性的理论雏形。从一定意义上讲,《手稿》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一部创生大纲。在这部大纲中,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集中地体现在“主题”的整体性上,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内在地统一于“人的解放”这样一个共同的主题上,换言之,人的解放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关联。

2、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构成了“以人为本”的立论基础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于异化劳动理论和共产主义理论作了阐述,深刻洞见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生存状态和命运,对于人的解放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是从对人的科学理解开始的,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主题,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高的价值目标,它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和前提。

3、从源头和根基处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坚定理想信念

研读《手稿》,有助于从源头和根基处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正本清源,从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重温《手稿》,有助于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还原马克思主义的真实形象,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

全文总结

《手稿》虽然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不成熟性,但以异化劳动理论为核心和基础阐述的一系列新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马克思第一次试图对自己的新哲学,经济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进行综合的阐述。第一次对黑格尔哲学特别是他的辩证法进行整体性批判;第一次对共产主义作了经济学和哲学的集中论证等等。

《手稿》写作期间,马克思还受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他还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由自觉的劳动”,并以此为根据批判现实的私有制下的劳动的异化性质;在对共产主义的论证方面,既有从“现实的经济事实出发”的科学论证,也有从人的本质出发的人本主义论证。

公众号|闲时娱语

一起愉快的学习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邱静文:马克思早期生命政治观探析——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
林锋 赵立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唯物辩证法基础新探
《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研读概况
书单 | 《毛泽东选集》篇章阅读推荐
经典导读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