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印度宗教文化传统的基础
刘文溪 教授
(根据录音整理)
(主持人)赵轶峰教授(下文简称赵):各位,今天的“日知论坛”请到的讲演人是美国迈阿密大学的刘文溪教授。他报告的题目是“古印度传统宗教文化的基础”。刘文溪教授讲的时间是在50分钟到1个小时左右,然后有半小时问答时间。下面我们大家热烈欢迎刘文溪教授。
(掌声)
(报告人)刘文溪教授(下文简称刘):
我为什么要选择讲“古印度的宗教文化传统”呢?有这么两个原因。一个原因很复杂,古代的,尤其是上古时代的,尤其是在公元前500-600年以前的古印度文化是非常复杂的。多复杂?我在美国遇到过许多从印度和巴基斯坦到美国去的人,其中有不少是学者、教授,你跟10个人谈,10个人会给你10个不同的答案,所以很复杂。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我觉得有必要。我在美国生活了那么多年,欧洲出生的人在谈论犹太教的时候,往往是用基督教的框架去理解的,犹太人听着基督徒讲犹太教只能安安静静地听着,满不满意都得听着,实际上是不通的。中国有什么现象呢?我们往往是在佛教的框架内去理解印度教的,所以往往也出问题。我们不了解什么是印度的文化传统,所以要讲讲这个题目。
我要开宗明义地告诉大家,“印度教”从严格的学术意义上来讲是不存在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是“上古时代的印度宗教传统”,而不说“印度教的起源”。“印度教”这个概念实际上在英国殖民以后产生的。1860年左右,英帝国为了了解英国居民的状况,就问大家的宗教信仰,这个说我信基督教,那个信佛教,那个信伊斯兰教,剩下的大多数人无所适从,所以在Census,也就是人口调查的过程中就出现了这么一个词,这个词叫“印度教”。“印度教”只不过是一个有用的概念,帮助我们理解那些不是属于其他宗教类别的人。所以,我说印度教是一个为了方便起见而使用的一个概念,并不是一个科学的定义。在这个意义上讲,可能我有的时候还会用“印度教”这个词。但是请大家注意,我并不说有这么一种古代的或者上古的宗教,它叫做“印度教”,所以更准确的表达方式是“上古时代印度的宗教传统”,如果是英语的话,还要用复数。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古印度的宗教既受到印度河流域文化的影响,也受到雅利安文化的影响。这里面牵涉到的一些学术问题非常敏感,我在这里不讲了。至少古印度的宗教传统不完全是雅利安人的文化传统,它也包括着古印度河流域的一些宗教传统。
然后,我们必须理解印度土地广阔,可居住的土地面积并不比中国少,地形也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各个不同的地区、各个不同的部落,人们使用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神祇,也会有不同的宗教实践。譬如,要新娘陪葬,这并不是印度文化的普遍现象。不能说所有的印度人都有这种习惯,它是一种个别的文化传统。所以,地域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使得各个不同地区会信不同的神,而且使用不同的语言。
多少个神呢?有的人说大概有20000个不同的神。你会跟出租司机谈话,他给你说一个神;你跟另一个有学问的人谈话,他给你说另外一个神。但是,大致说来有一些神是印度人共同信奉的,这个问题涉及后来的印度婆罗门教的内涵和外延的问题。因为婆罗门教的发展,我们说后来他们相信Brhaman。Brhaman信仰的僧侣阶层也叫Brhaman。那么,Brhaman的本意是最高的存在、实体和本质,就是being,b–e–i–n–g。Being既是存在,也是实体,也是本质。Brhaman是神,与它相关的一个词是Avatar,Avatar那个电影知道吗?Avatar在中国叫什么?
学生:《阿凡达》。
刘:什么意思?
学生:天神下凡。
刘:天神下凡,就是化身。Avatar实际上就是古印度语里面的“化身”,或者叫做Incarnation。一个神可以有不同的化身。那么,最高的神,最高的存在、本质的化身叫Brhamans,也就是僧侣阶级了。这是绝大多数印度人都知道的一个概念。又比如说,大家都熟悉的Indra(warrior),就是说fence——战神,印度人也大多知道。还有Rudra,就是Shiva,Shiva中国叫湿婆,也是大家都知道的,是毁灭之神,但是在毁灭之中带有再生。然后有Varuna,也就是Vishinu,毗湿奴。毗湿奴是生命之源,但是生命是在毁灭以后发生的。然后,Sacred Cow,印度人尊重牛。你在路上开车,牛成群结队地过来,车停下,让牛过了,你再开。还有一个叫Agni(fire)——火,火神。除了这几个大家比较公认的、崇拜的神之外,还有成千上万的神。美国有一部电影,描写一个飞机在天上失事了,落到一个乱七八糟、不知名的小村子,那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神,这就是印度的时代传统。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元的社会。
有多少种语言?大概有200多种语言,所以现在印度的官方语言就有4种。当然,不同的语言里面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宗教崇拜。然后还有许许多多的实践,这些实践你信一种,实践一种,信多种,实践多种,这都是属于印度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并不需要所有的都信。比如,Death predicament,就是关于死的两难境地。就是死了以后怎么办?
学生:人死如灯灭。
刘:人死如灯灭,带有一点道教的色彩。但是在公元前500年有人问孔夫子,孔夫子怎么答的?“我连生都不明白,何必去关注死的问题呢?”中国本身的传统文化里面,对“死”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复。
在世界各国有没有相同的?苏格拉底和孔夫子同时代,人们问苏格拉底“人死了怎么样?”他说:“我不知道。不过据我所知,在两河流域的时候,人们说‘死就像永远的睡眠过去了’。”希腊也有众多的神,也有宗教活动,但是对这个问题没有答案。
后来的基督教是怎么答的?人死了以后,灵魂和肉体分开,要升天,要和上帝同在,对基督徒来讲,就是和耶稣同在。所以西方人看事是往前看的,往未来看的。
印度是怎么说的?古印度的文化里面就已经有Incarnation的意思,就是说“化身”,然后加个reencarnation,就是“再生”。周而复始的再生,这是印度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大概所有的印度人都在某种程度上承认这样一个观点,除了后来变成基督徒或者其他信奉者的以外。印度古代文化传统这个特点是非常明显的。所以他们的世界观关心过去,关心现在,关心未来,都关心,就像中国人既关心过去,关心现在,也关心未来。在什么意义上关心?其中哪一个更重要一点?
学生:现在。
刘:现在——是你们这一代人关心的。传统的中国人是更关心过去的。
(笑声)
刘:关心历史,关心祖宗怎么说的,对不对?八股考试,你知道考什么?考三代之事。三代之事,对不对?你不能拿今天的事说事,以三代出题,你去解答好了。中国人是关心过去的,对不对?历史很重要。西方人对历史有点随心所欲,他要的时候就要,不要的时候一扔,他关心的是现在和未来。印度呢?印度人是关心周而复始,所以印度人的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跟我们的不一样。你要看印度古代的典籍,往往不知道它是在什么时候写的。印度人真正建立起时间表,那是在近代以后,特别是在和西方殖民者接触以后。所以有的时候这个印度学者说某本书是公元前六千年写的,就是八千年前写的,不大可能,为什么?八千年以前人类还没有文字呢!当然什么原因我就不说了。这种观念涉及对于死的看法,周而复始的再生概念是印度教一个很重要的传统。
然后谈印度教的实践。有一种饮料叫Soma。据我所知,这可能是一种带有迷幻药的饮料,喝了这种汁,人会感觉到一种迷幻,从而你有一种超脱、超越的感觉。如果喝这种东西的,就可以说自己是个印度教信徒,因为别的人都不喝。做瑜伽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传统。瑜伽是印度文化当中后来发生的东西,Yoga的本意是“年代”的意思,但是它后来变成一种肢体行为。做瑜伽也是一种印度教的实践方式。Meditation——静坐、沉思也是一种实践。Ritual,各种各样的宗教典礼仪式也是一种实践。Spiritual devotion,盲目地也好,自觉地也好,全身心地信奉神祇。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宗教方式。还有music and dance,这是最主要的。即便今天你到印度的农村,去大榕树下,一帮帮跳舞、唱歌的人在那里唱,在那里跳,跳的是什么呢?跳的是他们古代的史诗、神话、传说,这就是他们传递宗教信仰的一种方式。看过宝莱坞的电影没有?
学生:看过。
刘:什么多?
学生:歌舞多。
刘:对,宝莱坞的歌舞多。为什么宝莱坞的歌舞多呢?这就是因为对他们来说,歌也好、舞也好,都是一种传递宗教信仰的方式,这一点请大家注意。我所说的从喝那种特殊的drink一直到做这样的事,做一件也好,做许多件也好,都做也好,都是印度古代文化的表现,但是最明显的就是歌舞。以后我们如果有机会邀请印度的艺术家来,请大家去看看,他们唱的、跳的很有意思。其中你会发现,像中国的孙悟空、猪八戒之类都在古印度文化里有原型。我在美国也教过一部分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大家都知道他们的原型都在里面,而且都是说、唱、跳出来的。印度古文明,它的文化传统、文字传统是非历史性的,不讲究时间概念的,这和它的这种宗教、它的这种循环观很有关系。因为个人的、集体的、民族的生活都是在循环的,所以时间没有什么大的意义。空间的意义也不大,只有在和外界,和西方资本主义结合以后,才发现其重要性。因为生活被理解为循环的,所以它是很不历史的。
另外一点,关于“性”歧视。性别歧视在印度教里面不明显。印度教有相当多的女神,印度文化里也有各种各样的女性代表,所以不太明显。但是,在实践当中是另一回事,而且是到现代以后,有些社会现象实际上在英帝国的影响之下变得越来越残酷了。这个问题我以后再讲。但是,在印度教里面妇女跟男人是完全平等的吗?不是。是不是男性对女性有特殊的残暴?也不能这么说。这就是它的实践。
然后,关于印度教的书。我们知道Vedas,Vedas中国叫做“吠陀”,四个吠陀,大家知道,是不是?然后就是两个史诗,一个叫Mahabharata,一个叫Ramayana。《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这两个史诗是非常重要的。我在九十年代去英国访问的时候,每天中午11点到12点在学校——Cambridge University吃饭,那时电视里就在播数百集的Mahabharata,一天播一集。学生和英国的老师都在看,有的时候看得莫名其妙。为什么莫名其妙?我下面讲。除了这主要的四个吠陀和两部史诗外,还有其它各种历代传下来的书。和中国不一样,同样一本书,它可以有不同的版本,所以有的时候在图书室里能看到一部史诗的数十个不同版本。这就使我想起,他们怎么没有像中国古代今古经之争一样,一定要争明白哪一本经书是正统的、正确的,哪一本不是正统的、正确的?今古经文之争,印度没这个事。反省一下中国,我们那种争论到底有没有意义?争论了半天,结果一种经文丢失了、没有了,现在你找也找不到了。你想这个有价值吗?因为古代人传承文化就是听课,大家都做笔记,做完笔记大家都把它写下来,写下来以后大家都加上了自己的想法,把它发出来了,你有一百个不同版本的《罗摩衍那》有什么不好?非要争出个子丑卯酉,只有一本是古文、古经文?结果,我们实际上是受到了很大的损失。请大家考虑这个问题,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如果哪天有一个人找到了我们失传的某种经文,那么应该感谢他,他给我们找到很重要的文化瑰宝。印度不存在这个问题。
然后,各种各样的印度传统当中最主要、最突出的就是它提供了一种非常特殊的答案——对于生存的两难性、荒唐性的特殊的答案。大家知道生存的两难性和荒唐性吗?英语叫做Existential,Absurdity。一家都在下沉,这个男的最强壮,他可以救妻子,救孩子,但他只能救一个,是救妻子,还是孩子?这就是生存的两难境地。你有答案吗?你比你丈夫强壮、身体好,丈夫比你弱,然后你们三个人都在往下沉,你是救丈夫,还是孩子?有没有人回答?
学生:都救。(笑声)
刘:都救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对不对?抢劫犯把你逼到角落里,要么交出钱包,要么你被杀死?你是交出钱包呢?还是选择被杀死?
学生:交出钱包。
刘:这个问题就好答了。那么,我问你前面那个问题,你是救老公呢,还是孩子?
学生:救孩子。
刘:救孩子!为什么救孩子?为什么?我烦透了你这个老公,对不对?这样就好了。
(笑声)
刘:结果老公幸免了,怎么办呢?
学生:老公也会同意的。
刘:就原谅你了?老公要不原谅呢?大家懂这个意思不?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两难境地,或者荒唐境地?是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机遇?有吧?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一定要回答刘老师的问题呢,而且一定要给一个理由呢?这就是印度教的答案!当遇到这样一种两难境地的时候,你所做的任何一种选择都不应该受到责备。想得通不?你没有必要去做出解释,我为什么要去救丈夫,我为什么要救孩子。但是,这后面一半部分往往被西方人所忽略,就是你做出一个选择以后,你一定要负起对后果的责任。你救了丈夫,孩子损失了,你们两口子还能不能过,你一定要负这个责任。你救了孩子,丈夫活了,活过来了,说要找你算账,你也要负这个责任。明白不?法国哲学家萨特也来讨论这个问题了,实际上他的整个哲学原理原始的想法是从古印度来的,结果发展成了二十世纪的Existentialism,叫做“存在主义”,对不对?结果,西方人看了以后就说:“是啊!我们人人都应该有一个自由意志,做出自由的选择。”但是,就非常忽略印度古代传统里讲的,你做了选择,你就要承担后果。这就是古印度宗教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从这点就引出了Karma,就是中国人所说的“缘”,缘分的“缘”,或者是“业”。什么事情都有因果关系,为什么你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呢?这是因为你做出了一个选择,它一定会有一个结果,这个因果关系都在那里。所以它这个回答就很特殊了,在其他文化里没有。大家想想,这样的一种自由意志,这样的一种自由选择,好还是不好?我有一点过分了,对不对?我不应该用这样一个简单的道德判断作为问题去问大家。但是你觉得好不好?你多自由,你可以做任何的选择,当然你要承担后果,而后果不是你可以掌控的。好还是不好?
学生:好!
刘:好的举手!
(笑声)
刘:不知道的举手!
(笑声)
刘:今后大家在面对各种文化的时候,可以把这个自由意志问题放到各个不同文化和宗教的传统当中去研究、比较,会发现各个不同文化和宗教有不同的答案。中国文化呢?中国文化让不让你做这样的自由选择?
学生:不让。
刘:不让?那中国文化不好。
学生:不让并不意味着不好。
刘:不让并不意味着不好。不让,你照样在以自由意志行事,你同不同意?你爸说的你就听?你也不听,对不对?老祖宗说的你就全听?你不听。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对吧?我们只有做各种文化比较的时候,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讨论才有意义。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在古印度的文化传统当中,对这种存在的两难有一种特殊的解释。
然后,Fourfold Values of Life也是很奇怪,很有意思的,也是相当令人深思的。第一个叫做Atha,利,功利的“利”。
刘:追求功利好不好?追求“钱”好不好?
学生:好。
刘:未必。那么印度的观点是什么呢?追求“利”没有错,但是不要过分,过分的追求是不应该的。你追求钱,追求财产,追求各种各样的你认为好的东西,这并不是一种错误,但是不要过分。
第二个是Kama,“欲”。欲,好不好?尤其是性欲,好不好?好不好?
学生:好。
刘:好?印度的传统是,既然这是一种生存的需求,也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不要过度。印度有一本叫Kama Sexual的书,是一本做爱的书,在西方一直是作为一本禁书,但是在印度它从来就是一本正常的书。有什么不好,你既然做,你就不要怕,而且这是一种生活的必需,但是不要过分。在印度有一个地方有一座宫殿样的建筑,上面雕塑的是各种各样的做爱的事情。你说印度人就比别的人更淫荡吗?绝对不是。这里的道理是说,要适中,不要过分。
然后谈Karma,dharma,Karma/dharma。Karma,就是“缘”或者“业”,就是因果关系。因果关系与教规联系在一起,很多印度比较有学问的人说印度文化的精髓就是这个两重性, Karma和dharma的两重性。一方面,因为各种各样的行为它都有一个因果,干了好事,好有好报,恶有恶报。但是,无论是好有好报,恶有恶报,你还是要按照一定的规矩去做,还是要照各种各样的dharma,即规范去做。你这样做了,就可以Karma/dharma,好有好报。好有好报的意思是,你有一个好的来世;恶有恶报,你有一个糟糕的来世。这是第三个。
第四个,Moksa,解脱。印度文化并不是纯粹叫大家都要做好事,做善事,然后你有一个好的来世。因为他们很多的精英认为:即便是再生也是很痛苦的事情。为什么再生还是很痛苦的事情?很简单,人最痛的经历是什么?生孩子嘛!生孩子是人最痛苦的、最痛的一种经历。所以,即便是你再生,再生了以后你有了好报,社会地位提高了等等,但仍然是痛苦的。所以,更高一级的认识就是达到灵魂的解脱,灵魂的解放,叫做Moksa。
印度人或者知道以上的一个概念,或者两个概念,或者三个概念,或者四个概念。大概说来,这些概念在他们的日常用语当中是很普遍的。除了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复杂性以外,要强调古印度文化对生存的两难境地的特殊的回答,就是你确实有自由意志可做选择,但是你的自由选择一定是有后果的,你一定要知道如何去承担那个后果。要讲这个Karma和dharma的关系,就是说人生是有“缘”,也有“业”的,好有好报、恶有恶报,同时它仍是按一定规范的,照着这样的规范做,就会有好报。而这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寻求精神最后的解脱,也就是说摆脱再生的痛苦。把这几点讲清,大概我们可以说,对古代印度文化传统的一些概貌就有一点理解了。
然后,哪些是印度文化现象最重要的方面呢?印度文化很重要、很独特的一个方面就是它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在印度语言当中叫Verna,Verna的意思就是“肤色”,也就是说这个制度的最初起源和肤色有关,和雅利安人征服古印度人有关。征服了以后,就使得古印度、印度河流域的那些原住民变成了后来的所谓不可接触的人,种姓外的人。然后在种姓内的人,在雅利安人之间,然后在雅利安人和一些可接受的人通婚过程当中,又形成了四个主要的种姓,第一个,婆罗门,第二个,刹帝利,是帝王、战士,第三个是吠舍,工商业者,各种各样的工人、农民、商人都是属于种姓。第四个呢?Servent,就是说为别人服务的。在他们之下就是所谓不可接触者。这是种姓制度的一个侧面,叫Verna。
另外一个侧面,就是Jati,就是职业种姓。在职业种姓中,特别是第三个种姓当中,各种各样的Labour不断地分化,形成不同的职业系统,大概有三百多个。
所以,我们说种姓制度,它的第一个特征就是以肤色划分的。第二个它是以不同的职业划分的,在同一个种姓,尤其在第三种姓当中特别多。然后就是不可接触的人。种姓内的人是不能够和不可接触的人通婚的。
那么,中国文明和其他世界文明当中有没有以不同的职业将人群分割开来的?
学生:士农工商。
刘:士农工商,对不对?有没有根据种族将不同人分开来的?有没有?蒙古人征服中国以后它怎么分的?满族人征服中国以后怎么分的?大家都知道,是不是?然后听说没听说上九流、下九流?
学生:听说过。
刘:奇怪了,中国有没有种姓制度?
学生:没有。
刘:为什么没有?
学生:儒教具有一种凝聚力。
刘:儒教具有一种凝聚力。非常好!用一种比较科学的语言,或者说能够让人感觉到有一点学术味道的语言来说这个事。中国有没有?士农工商,上九流、下九流,也有啊!对不对?但是,大家注意,它没有得到过主流文化和主导文化的认可,所以它是暂时性的。它的主流文化,儒教里并不讲。各种各样的人出身不一样,对不对?蒙古人进来以后怎么分的?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但是,它不受到主流文化的认可,所以它不能算是一种种姓制度。但是在印度,它是受到主流文化的认可的。这是不是因为后来受到婆罗门教对它的认可并且支持,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术问题。印度有一部分学者说,不、不、不!我们这个宗教,尤其是婆罗门教从来也不认可种姓制度的,在四个吠陀里面你找不到多少关于种姓制度的论述,后来的种姓制度主要是因为社会变化、分工的结果造成的。这是一部分印度学者的观点,我不敢苟同,而且大多数在欧美的学者也不敢苟同。另外一种说法,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印度的种姓制度不错,尤其有几个法国的学者也参加这种行列,认为:正是因为这个种姓制度,种姓以内的平稳,种姓和种姓之间关系的和谐,所以印度的文化就像温吞水这么慢慢地走着,走着走着,比较地平稳,没有发生重大的剧烈的变化,所以种姓制度也不坏。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可取,特别不值得我们去宣传。我认为,种姓制度在印度能够延续下来数千年,这是因为它的主导文化,就是婆罗门文化,以及和这种文化相关的其他文化,都对它进行认可。当然也有几种革命的文化,但是这几种革命的文化我们下次再讲。
我把今天讲的东西给大家综合一下。第一,上古时代的印度文化是非常非常多元的、复杂的文化。美国人老说,美国是一个大熔炉,Melting Pot。这说给印度人听,人家不买账。我们印度文化自古至今一直是比你们文化多元。多元到什么程度?你现在在世界上能够看到的宗教在印度都有。一定要理解印度文化的多元性,而且这个文化大致还算tolrent,就是宽容。这是第一点。第二,特殊的对存在的荒唐性的答案。一定要注意,你确实有自由意志,可是你一定要承担你的选择的后果。第三,特殊的答案,它的对生死的特殊答案,这是循环式的。第四,我们普通概念中的做一点好事,求得一个好的来生的意识,并不是古印度文化的最高境界,古印度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超脱、超越, Moksa。
学生提问
学生:教授,我想请问一下,种姓制度有四个种姓,它表现出前两个种姓是优势的统治阶级,就是少数的精英阶层对于一些非精英阶层的压迫,有压迫就有反抗,那么为什么这种种姓制度却得不到反抗,反而一直就这样流传?
刘:好问题!你已经触及到了一个问题的核心。印度文化里面,各个种姓建立起一种行为规范,根据那种规范你反抗暴力不是一种可以接受的行为,这种行为将来是要得到坏的报应的,所以你安于现状,做好事,求一个下一辈子。
学生:老师,我打断一下。我接着刚才你说的,我想到了孔雀王朝。因为孔雀王朝的建立者原来就是给王公养孔雀的,他本身就是低种姓的,然后他在夺取政权之后想到的不是婆罗门教对种姓制度的认可,而是说佛教不错,我来宣扬佛教,而佛教在某种程度上是反对种姓制度的。孔雀王朝这一朝或一代都在对种姓制度进行改革,或者说一种改动,它冲击着种姓制度,而且获得了一些认可。以后的发展,我不太清楚。
刘:他说的是对的。这就是我们下一次要讲的,下一次要讲的第一点就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是各种各样古印度文化传统中最主流的、最具有统治地位的宗教,但是婆罗门教不等于印度教,更不等于印度文化传统。它的核心是什么?它的外延是什么?我下次再讲。然后,就是佛教和Jainism,Jainism在中国怎么翻译的?
徐家玲教授(下文简称徐):耆那教。
刘:耆那教。这些教怎么对婆罗门教进行反抗,但婆罗门教怎么回来,我们下次再讲。这里有一个问题,现在种姓制度还有没有?从法律上讲种姓制度已经废除了,1948年。实际生活中已经有相当的改善,但是偏见仍然在,这个是没有问题的。有没有一个不可接触种姓的人当过重要政治家?从法律制度来讲,种姓制度已经废止了,人人都平等了。但是这种偏见仍然存在,而且是印度现代化很重要的一个障碍,这点大家都承认。现在,在印度仍然有这么三种人在政府进行注册,注册的目的是为了政府给他们提供帮助。一种是不可接触的人,正式注册的不可接触的人大约是印度总人口的13%。还有一种,是所谓生活在偏远地区的“Tribe Men”,部落人,他们不理睬种姓什么,但是他们生活在最偏远、最落后的部落,往往又穷又脏,这一部分人在政府进行注册,大概是占7%—8%。还有一部分人,他们也注册,就是“Mixed Marrage”,就是混合婚姻所造成的后代,尤其是高种姓和低种姓、低种姓和不可接触人的后代。如果说这样结婚了,生了孩子了,你觉得挺好,不用去注册。但是,如果觉得不好,觉得受歧视,可以去注册,国家会帮助你。譬如说,英国殖民地时期,有不少英国的军官在印度娶了老婆,或者是有了情人,生了自己的孩子了。英帝国倒了,军们官回去了,留下这些妇女,还有她们的孩子,怎么办?只有一个职业,就是做妓女,这变成一个很特殊的社会——Jati——职业。十多年前有一部电影,就是专门描写这一部分人生活的,实际上她们原来是英国军官的妻子。她们的女孩子能干啥?也只能做妓女。像这样因为不同种姓之间结婚所造成的被人歧视的人,也可以注册,这个大概也有3%。所以受到种姓制度影响的社会的底层大概有20%—25%的左右人,但是75%的人已经不把这当回事。25%的人为了取得政治权力或者其他的权力,往往采取非常激烈的行动去反抗,反抗的结果往往是迫使政府让步,让步就建立了一个很有趣的制度,叫做quota,quota就是配额,就是政府的公务员当中一定要有一定比例的人,是低种姓的或者不可接触者,大学招生考试里有多少,政府的工作岗位有多少,都是有配额的。这在美国人想起来很不好,很不可思议的,这不是一种新的种族歧视或者阶级歧视吗?但在印度,人们认为为了消除种姓制度的残余,这是很必要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在实行,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低种姓或者不可接触的人现在被选为政治家,所以实际上这个quota是在扩大,在有些地方或有些部门扩大到30%,政府的雇员当中要有30%从他们这里来。所以,我们不要有一个错误的想法,好像到了印度你看到的都是种姓之间的互相歧视,实际上已经不是这样,而且也不太明显。可是你生活在那个社会里,仍然会感觉到这种文化的残存。
学生:梵语对印度人宗教思维的影响,比如对他的“利”、“欲”、解脱,对因果循环思维的影响如何?因为我学希腊语,感觉到为什么希腊产生那么多哲学家。然后,德语有主格、与格和属格,德国也产生那么多哲学家。而英国呢?英语的格基本废除,它的定位也相当的陈旧,比以前少,所以说英国人的语言是为了实用。我想,印度,或者印度教,或者印度宗教的因果循环的思想,和语言可能有什么关系。
刘:语言和思维有没有关系?有关系,关系有多密切?我认为未必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密切。我对这个问题没有研究,语言学的问题我真的没有研究过。但是我看到过关于语言哲学的书,并不认为这是现在世界上的语言学家和哲学家所关心的题目。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从哲学思维的角度来讲,人们关心什么?如果有机会,我可以给大家谈,一个叫(Noam) Chomsky,知道不知道?Chomsky,一个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还有一个是Michel Foucault。他们两个人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大概是过去的二十年当中最主要的关于语言和认识论关系上的讨论。但是,我并不觉得西方的语言更有助于哲学的发展,而东方的语言就不助于哲学的发展,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
学生:但是一切东方的语言,特别汉语,没有变格和定位。所以,中国人的思维、思想,是一种意象,没有西方那种特别的严格的理性和逻辑推理。中国人的这种天分有点感性。而西方语言的很多变格和定位都导致了它的思维特别地具有逻辑性和跳跃性。
刘:我是这样看的,中国有句老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对这个文化了解吗?很了解?一点也不了解?两种都成立。很了解,你自以为很了解,因为你生活在其中嘛!你觉得你什么都知道。不了解,当你与另外一种文化、另外一种哲学、或者另外一种社会文化进行交流的时候,你就不知所以然了。我要我的大学生写一个论文——你们基督徒到底信什么?给我做个论文,一个都讲不清。还得叫一个非基督徒的中国人去告诉他们——你们基督徒实际上就是信这个东西。因为太熟悉了,不识庐山真面目了,他就讲不清了。我认为语言对哲学的影响,没有那么多。我们现在觉得复杂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就是我们对人家西方讲的东西一知半解,没有好好理解。然后,觉得我已经都懂了,你们都不懂,二百五,我来告诉你。结果你告诉人家的关于西方的东西全部是不准确的。我是有体会的。你要真正把西方语言弄懂了以后,就知道有些交流并不是那么困难,西方的哲学并不是那么深奥。一点都不深奥!就是你要弄懂,千万不要像有些人,稍微懂一点,然后把它天花乱坠胡吹一番。不要!你叫那些有本事有能耐的人,用最简单的语言把那些最深奥的道理讲给你听。讲通了,那么这个人就学成了。没讲通,没学成呢,他在唬咱中国人呢!这就是我的观点。
学生:老师,您刚才说,印度的宗教传统是非历史性的,那为什么它能产生两大史诗?
刘:历史和史诗有什么区别?
学生:历史和文学作品。
刘:有三个概念,历史——history?史诗呢——epic?神话呢——mythology,myth。这三个概念有区别吗?历史是什么?历史是基于过去的事实来的。史诗呢?传说、史诗,是有历史根据,但是不完全根据事实,是经过许多代传说以后形成的,对不对?然后,神话,也许有一点历史,绝大多数不是。这三个概念要弄清了。你在用这三种材料进行历史写作的时候,注意了,历史记录本身就已经需要批评了。不能说看到这个材料,就认为历史真相就这样。没有这个事。至于在使用传说、或者是史诗的时候,更要当心了,它里边一定有历史真实,但大多不是。在使用myth的时候,有的时候也有,但是更不可信,从历史的角度来讲。我不知道我回答了你的问题没有?大概是这样的意思。
学生:回答了。谢谢老师!
学生:您说“轮回”的观念在印度也是主流文化,是可接受的,在上古史上也曾有过战争激烈的列国时代,那么那些国王发动战争,他就不惧怕轮回吗?
刘:好问题!好问题!这个问题我下次再讲。两难选择,对不对?Mahabharata,你把它打开来讲,第一个故事简化地说,老国王死了,他的两个妻子要嫁给一个新国王,这种婚姻安排在古代是很正常的。一个婆罗门,就跟这两个国王的妻子说,你们脱光衣服走过这个国王。第一个妻子脱光衣服走过国王的时候,不敢看,眼睛闭起来,这是她的自由选择吧?结果她生了一个孩子,瞎子,这是后果。第二个妻子走过国王的时候,颤抖,脸发白,结果生下一个儿子,苍白,有点病态。然后,这两个妻子合伙把她们的一个仆人嫁给这个国王,因为她们都不愿再嫁。结果这个仆人大大方方地走过去,生下一个健康的孩子。这个故事开始就是这样。最后,演变成两个家族之间的大战,这两个家族是有血缘关系的。该不该打?
学生:有血亲关系,按说不应该打。
刘:按说,不应该打。战士们就说不应该打。因为有血亲关系,为什么要打?后来在公元前5、6世纪的时候,就专门用宗教的观点去解释为什么参加这场战争是应该的。也就是说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人们想来解释这个矛盾,解释不清,就把自己全部地托付给神,由他们来决定。你打你的仗,他们会给你最后命运。这就是印度式的Devotion,奉献,是吧?这个问题你解决不了,明明是兄弟你还得打?你解决不了,就得信神!你该打还得打,打完了以后由上帝来解决,由神来解决。这就是为什么后来阿育王要把印度转变成佛教的国家,他不愿意再看到印度人之间的战争了。
学生:刘老师,您好!我的问题是,我记得您刚才提到一个词——Soma Drink。它是古印度文化的一个表现形式。那么由此我想到在古希腊德尔菲阿波罗神庙,女祭司在占卜神谕的时候,其实也使用这种媒介。如果这种文化现象在当时具有宗教意义的话,现在的吸烟、喝酒、吸毒又怎么理解?如果它们是追求另类精神体验的一种行为,那么双方之间有何区别?您能不能针对这种文化现象作一些解读?
刘:我不知道!我不能作任何答案。但是,就使用价值说,用药,为了宗教的目的,这绝对不是印度文化里固有的,而是其他文化里也有,我完全同意。中国道教里也有。
学生:刘教授,您好!您说的解脱,它的轮回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灵魂的解脱,我看到季羡林先生用到的一个词叫“涅槃”。
徐:涅槃是佛教的,不是印度教的。
刘:就是说同样一个概念,古印度教里面叫做“Moksa”,在佛教里面叫“Nirvana”。
赵:听刚才刘文溪教授给我们大家作了非常精彩的报告,有很多地方我们要深究体味。其中有几点我觉得很值得注意,要稍微回顾一下。一个是,现在中国人正在认真地反思自己的文化,试图找到自己文化的根,重新认识它、诠释它。在这个时候,想要深切地了解自己的文化,需要展开眼界,把文化他者作更仔细的端详,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印度的文化,印度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历史经历。我们实际上在教学过程当中对印度的东西体现得不够,原因是我们受现代主义影响,太多关注技术最先进者、力量最强大者,所以目光都在欧美。我们对于包括印度、阿拉伯等等文化的精髓都需要更认真地加以思考。第二点是,婆罗门教是印度上古时期的一种文化,它显然离我们非常遥远,和婆罗门教同时的中国文化也已经距离我们很遥远了。但是,就在讲那些非常遥远的文化经历的时候,刘文溪教授提到的很多问题,像那种自由意志状况、两难选择,然后产生的困境如何解脱、如何负有责任等问题,其实仍然是今天的问题,是今天任何人的人生中都可能遇到的问题。这意味着文明、文化、历史的研究,其实总会触及一些普世甚至是永恒性的问题。对于这些普世性的、带有永恒性的、本质性的问题,所有文化都做出了各有特色的解答,这些解答往往恰好是各文化之间的根本差异所在。所以,注意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现象当中那些永恒的要素,应该是解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除此之外,我本来想在结束之前问他一个问题,恰好是最后一个同学问到的,就是那种解脱,解脱的形态。不知道婆罗门教的具体途径是什么样的,如何达到可以享受又不过分那样一种境界,我打算在这次报告之后再问他。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刘文溪教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海禅院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更多
上一篇: 当代印度的新佛教运动     下一篇: 印度宗教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印度文明与印度教文化圈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为何现在印度非但不信佛教?反而信仰印度教?
印度教为什么没能跻身世界三大宗教——宗教与经济番外篇(2)
印度最高种姓“婆罗门”有多牛?出生时军队保护,还永久享有一特权
同样起源印度,佛教传播范围这么广,印度教为什么却不行?
印度教种姓制度:3000年的枷锁与磐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