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山奈(沙姜)
​山奈

科普中国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贡献者赵丹宁详情
山柰,别名:沙姜、三柰、山辣, 多年生宿根草本, 为姜科山柰属植物山柰( Kaempferia galanga Linn.) 的根茎,根茎块状,单生或数枚连接,淡绿色或绿白色,芳香;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台湾等省区,栽培。山柰根茎为芳香健胃剂,有散寒、祛湿、温脾胃、辟恶气的功效,亦可作调味香料。在民间,山柰一直作为药食两用的植物使用,其根茎、叶常用于白切鸡、白斩鸡的食用佐料。据中国药典记载,其味辛,性温,有行气温中、消食、止痛的作用 ;用于胸膈胀满,脘腹冷痛,饮食不消。[1]
中文学名
山奈
别称
沙姜、三奈、三奈子、三赖、山辣
姜科
山柰属
分布区域
热带地区
简介
药材性状
山柰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块状根茎,单生或数枚连接,色淡绿色或绿白,具芳香气,味稍辣,根粗壮;无地上茎;叶 2~4 枚,几乎无柄,平卧于地面上,圆形或阔卵形,质薄,绿色,有时叶缘及尖端有紫色,无毛或下面被稀疏长柔毛,干时在上面可见红色小点;叶脉 10~12 条。穗状花序自叶鞘中生出,具花 4~12朵,芳香,花期短;苞片披针形,绿色,花萼与苞片等长;花冠管细长;花冠裂片狭披针形,白色,长1.2~1.5cm,唇瓣阔大,径约 2.5cm,中部深裂,2 裂瓣顶端各微凹,白色,喉部紫红色,侧生的退化雄蕊花瓣状,无花丝,倒卵形,白色,长约1.2cm,顶部与方形冠筒连生。子房下位,3 室,花柱细长;果实为蒴果。[2]
习性
山柰喜温暖、湿润、向阳的气候环境,怕干旱,不耐寒,生长于热带、南亚热带平原或低山丘陵。4~7 月为抽芽展叶期,8 月以后为根茎生长期,12 月叶枯黄,根茎老熟;花期7~9 月。栽培时需选阳光充足、排灌方便的砂质土种植。[2]
性味和功用
辛,温。归脾、胃经。温中化湿,行气止痛。用于胸腹冷痛,寒湿吐泻,骨鲠喉,牙痛,跌打肿痛等。常用量5—10克。
山柰栽培技术
山柰是一种易种易管,产量较高的中药材。[2]
整地
选向阳、排灌方便的夹沙土。施足堆肥,深耕细耙后,将地块土壤整细整平,做成 1.2m 宽的垄,两边开排水沟即可。[2]
栽种
山柰是用根茎繁殖的。收获时选用当年生、健壮、无病虫害及未受冻害的根茎,沙藏越冬做种苗。于第二 年 3 月 下 旬 至 4 月 上 旬 ,按20cm×20cm 的株行距挖穴,每穴栽3 株种苗,呈“品”字形排列。根茎靠穴边斜插放,芽眼向外,不要倒放或平放。覆土使穴面高于垄面,以利于排水。每亩用种苗根茎 200~250kg。[2]
田间管理
一般栽后 1 个月幼苗开始出土,植株未封行时,应及时中耕除草,集合中耕培土。追肥要分 3 次进行:第 1、第 2 次分别在 5 月中旬和7 月中旬,第 3 次在 8 月中旬进行,肥料以堆肥或圈肥为主。高温少雨的旱季应及时灌水,保证正常的出苗和生长;雨季则要注意排水防涝,否则积水会引起叶片发黄和烂根。[2]
采收与加工
当年 12 月至翌年 3 月,地上叶片枯萎时挖起根茎(幼嫩的根茎留作种苗用),除去叶片及须根,洗净泥土,横切成约 3~5mm 厚的薄片,用硫磺熏蒸 1 天以后,摊在竹席上晾晒至足干。切忌火焙,否则气味散失,色变灰黑。鲜根茎折干率在 20%左右(即 5kg 鲜品折 1kg 干品)。[2]
储藏养护
山柰一般贮存于阴凉干燥处,温 度 28℃以 下 , 相 对 湿 度 70%~75%。安全水份在 85%~13%。本品易虫蛀,受潮生霉,贮存过久变色、散味。储藏期间,保持环境干燥、凉爽,定期检查,发现吸潮或轻度生霉、虫蛀,及时晾晒通风,严重时用磷化铝熏杀。[2]
山柰的生物活性
山柰挥发油及部分单体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炎、抗氧化、抗癌防癌、杀线虫等一系列生理活性。动物毒性试验研究表明,急性毒性试验经口服用 5g /Kg的山柰乙醇提取物,对照组及试验组均无死亡率也无明显的体质、器官畸变,亚急性毒性试验显示每天以 25, 50 或 100 mg/kg的剂量经口服用,连续饲喂 28 天,对照组及试验组均无明显的体质、器官畸变。由此可见,山柰是一种安全、低毒的天然产物,其单体化合物及挥发油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如果立足国内丰富的山柰资源进行深度开发, 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应用价值。[1]
抗肿瘤活性
刘彦芳等人研究山柰挥发油对人胃癌细胞裸鼠原位移植瘤增殖和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山柰挥发油有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各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裸鼠原位肿瘤明显缩小(P<0.05),其中联用组抑瘤作用最显著(P<0.05),薛颖等以来自鼻咽癌病人的 EB 病毒早期抗原(EBV- EA)阳性抗血清为研究对象,发现山柰挥发油中的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成分具有较强抗促癌药理活性;其中顺式 - 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的IC50 (半数抑制浓度)为 5.5 μmol·L- 1,反式 - 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的 IC50 为 9.5μmol·L- 1;顺式体的抗促癌活性与姜黄素(IC50 值 5.4 μmol·L- 1 )相当,而反式体的抗促癌活性也比已经报道过的熊果酸(IC50 值 20 μmol·L- 1)、蟒牛儿醇(IC50 值 16μmol·L- 1)等作用略强。[1]
杀线虫活性及抗氧化活性
Choi对取自 27 个科的姜黄、八角茴香等 40 种药用植物的甲醇提取物过行杀线虫活性试验,结果显示山柰提取物的杀线虫能力最强。且其杀线虫活性与肉桂酸乙酯成份有关,研究表明 60μgmL- 1 的反式肉桂酸乙酯及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杀线虫活性达 100%。Vankar通过对姜科的高良姜等六种植物进行研究,发现山柰具有抗氧化活性,但其抗氧化活性稍逊于高良姜。[1]
镇痛及抗炎作用
Sulaiman通过对动物模型的研究,发现山柰的水提取物具有明显的镇痛及抗炎作用,而且山柰叶子水提取物的镇痛作用及抗炎效果比根茎的水提物更显著。[1]
药理作用
山奈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有抑制大鼠植入羊毛球的发炎作用。山奈素含有多个酚羟基,且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山奈提取物对许多人体酶有抑制作用,如可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
山奈根提取物有很好的防晒效果,酒精浓度越高,提取物的防晒效果越好。山奈根提取物中的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醋等成分在280~320nm区域有宽而强的吸收,对皮肤无刺激,安全性好,是一种理想的防晒剂。[3]
副作用
山奈的二氯甲烷提取物对盐水小虾致命性测试显示,ED50为(7.92±0.13)µg/mL。山奈根状茎的乙醇提取物对小鼠的急性毒性恻试发现,小鼠按5g/kg口服未见死亡,服用组与对照组在身体和器官重量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别。畸形性和组织病理方面的变化也未观察到。当小鼠每天按25mg/kg,50mg/kg,100mg/kg服用山奈根状茎的乙醇提取物来研究亚急性毒性时,服用28天没有发现与对照组在身体和器官重量方面有明显的差别。
山奈根状茎的己烷提取物对兔子的皮肤刺激性测试没有发现畸形性、组织病理方面的变化和刺激性现象。因此目前认为山奈根提取物外用是安全的。[3]
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山奈挥发油可用于食品和化妆品香精的调配。
山奈提取物和巴松1789按质量比1:1和0.05:3配制成的己二酸二异丙
醋的溶液,经紫外光和夏天正午的太阳光照射测试,发现对UVA有很好的防晒效果,且山奈提取物中的防晒成分对巴松1789光稳定性有提高。以山奈提取物为主作防晒剂制备的防晒奶液,SPF值可在6~30之间,且对皮肤无刺激。
酪氨酸酶的抑制率达50%。在化妆品中加人质量分数0.1%~1%的山奈提取物就可以防止化学物质引起的皮肤刺激和皮肤变色(如红斑)。[3]
山柰及其伪品的鉴别
山柰是常用中药,为姜科植物山柰 Kaempferia galanga L.的干燥根茎。近年来在检验过程中发现有大量苦山柰充之,苦山柰与山柰为同科植物,很难区分,且食用过量易中毒,不可药用。为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现将山柰及其伪品山柰的鉴别方法介绍如下。[4]
性状特征
山柰:根茎横切片呈圆形或近圆形,直径 1~ 2 cm,通常厚约 3~ 5 mm,外表面红棕色,切面类白色,富粉性,质坚脆易折断,有的可见明显的内皮层,中柱部比皮层部稍突起,气芳香,味辛辣。断面用水、乙醇浸泡 ,溶液、断面均无色。
伪山柰:根茎横切片形状与山柰相似,直径 0. 5~ 1. 5 cm,外表面黄褐色,皱缩、味苦、断面用水浸泡变成淡淡的黄色,用乙醇浸泡,溶液及断面均变成淡黄色。[4]
理化鉴别
取样品粉末 2 g,加乙醇 10 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 10 min,放冷、滤过。取滤液 1 m L,加3% 碳酸钠溶液 1 mL,加热 3 min,放冷后,加重氮苯磺酸试液 1~ 2滴,山柰溶液变成红色。苦山柰溶液无变化。[4]
薄层鉴别
取样品粉末 2 g,加石油醚 10 mL,回流提取 10 min,滤过。取滤液 1 mL。挥散石油醚,加甲
  醇 10 mL溶解,取 2μL点于硅胶 G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 ( 85∶ 15)为展开剂,展距 14 cm,
  用 10%磷钼酸乙醇液显色,山柰可见 5个斑点,苦山柰可见 9个斑点。[4]
紫外吸收比较
仪器:岛津 UV -200S型分光光度计。
样品制备:取样品粗粉 1 g,加乙醇 100m L,浸泡 12 h,过滤,取溶液 1 mL 稀释成50mL,测定紫外吸收光谱,山柰在 210 nm,226nm,310 nm有最大吸收,苦山柰在 207 nm,310nm有最大吸收 。[4]
山柰与苦山柰的主要区别
药材颜色:外表面红棕色;外表面黄褐色。
药材断面:断面无变化;水浸泡后断面呈淡黄色,乙醇浸泡后溶液、断面均呈淡黄色。
  药材气味:辛辣;苦。
薄层层析:5个斑点;9个斑点。
重氮苯磺酸反应 (红色):(+ );(- )。
紫外吸收图谱:210 nm和 226nm 有吸收,E210/E310为0. 6 < 1; 207 nm、 310nm 有吸收,E207/E310为1. 4>1。[4]
讨论
虽然山柰与苦山柰的紫外吸收图谱图形上较接近,在 210 nm附近和 310 nm处都有最大吸收,但苦山柰在 226 nm处无最大吸收,特别是山柰的 E210 / E310 < 1,而苦山柰的 E207 /E310> 1。因此,紫外光谱法可作为鉴别山柰与苦山柰的主要方法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刺五加叶子的成分?
42大黄
草河车与拳参,重楼有什么关系
金荞麦
茵栀黄口服液
一种永久性植物染发剂及其制备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