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寒热错杂证的辨识纲要

寒热错杂证在临床上表现为多种证型,考察以往的分类,多存在有分型繁杂等缺陷。今我们采撷众家之长,根据寒热并起的直接原因与病位,拟就从三个角度类分之。其一,机体上、中、下部位;其二,脏腑关系;其三,整体与局部。辨之如次。

上中下三部阴阳失协型

人体上中下三部分的划分,是一种习惯分法,极不严格。在某种意义上,它与上中下三焦之概念相一致,但不等同。有时候很难说一个症状属于上而不属于下。上、中、下是相对而存在的。今依据张景岳对上下寒热症状的类分为基础。参合其它资料,分列出上下寒热各组的症状,以期作为辨证时参考。亦方便论述。

A、 上热症状:头痛、面目红赤、喉疮、口舌糜烂、牙痛、喜冷饮、舌黑或舌红苔黄腻(或黄白相兼)、呕苦、咳血、狂言恍惚、心烦、心中懊憹、干噫食臭、上身自觉热而汗出、瞀闷痞胀、食入口即吐、饥而不欲食。

B、 下寒症状:骛溏、泄泻、阳萎、性欲淡漠、遗尿、少腹冷痛、腰以下恶寒或冷痛。

C、 上寒症状:吞酸、呕吐涎沫、膈噎、饮食不化,嗳腐、哕胀。

D、 下热症状:腰足肿痛、二便秘涩、便血、热痛、遗精、溲便浑赤。

当A、B两组症状或C、D两组症状互见时即形成上下部阴阳失协型的寒热错杂证。中部症状一般或并于上部,如吞酸;或隶属于下部,如泄泻。从而只有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而没设中热下寒、上热中寒。这也是出于对临证实际的考虑。

1、上热下寒型:《伤寒论》中主治这类病证的方剂有栀子干姜汤、附子泻心汤、麻黄升麻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黄连汤等五首。五者同中有异。栀子干姜汤证上热在膈上、下寒在腹中,故以栀子清心胸之热以除烦。干姜温胃暖脾除腹胀下利;柯韵伯氏认为它是生姜泻心汤之变法。后世的交泰丸、乌头栀子汤仓卒散皆仿此而来。

附子泻心汤上热在心下而见痞结,寒在下元而有恶寒汗出、腰膝畏冷。用麻沸汤浸渍三黄,气寒上达以解热。专煎附子,取其力大气雄以温下元阳气,补充卫气,令阴阳交合。

麻黄升麻汤证的上热表现在肺胃、下寒在脾肾,故用黄芩、知母、石膏清肺胃之热,医“咽喉不利、咳唾脓血”;干姜、桂枝温中通阳治下利;辅用茯苓、白术、甘草健脾补中,交通上下之阴阳;当归、芍药、天冬、葳蕤养血生津,防辛苦燥烈,培其已损;麻黄、升麻透发阳郁。本方药味多,剂量轻,既清上温下,发越阳郁之邪,又滋阴和阳。于危重之症,往往取得奇效。如陈逊斋医案中治李梦如之子喉痰一案即是。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与黄连汤证,上热主要表现在胃、胸,现“食入即吐、欲呕吐”;下寒表现为下利、腹痛。前者格拒较甚,热邪盛于上,故黄芩、黄连同用以清上,干姜温下寒;而后者寒结较重,病偏于下,故仅取黄连一味以清上热,用桂枝配干姜加强温通之功。半夏止呕。两方均用人参补虚益气。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解除寒热格拒。

2、上寒下热型:此类证型较上热下寒型少见,这与机体的生理特点有关。《伤寒论》中未载此证。觅之他书求之临证也可见到。今赘引他家之说。如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指出:“独有上寒下热,真阳怫郁之证,近日极多……其脉沉之滑或见大,浮之见弦或兼细”其病因“由久受湿寒,阳气不得流通,或因过服清肃之剂”。其证多表现为C、D两组症状。在上的寒湿与下注的湿热之邪是矛盾的两方面。需温化寒湿与清利湿热之法并施。其如《金匮》的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以细辛、干姜(杏仁为引)各三两温肺逐寒、大黄三两苦寒泄在下之浊热,辅以半夏、甘草、茯苓健脾利湿调中。

朱丹溪先生治梦遗方亦属此类。用良姜三钱温上寒。黄柏、樗白皮清利下焦湿热。

总之,上热清上(用黄芩、黄连、栀子、知母);下寒温下(用附子、干姜、蜀椒);上寒温上,下热清下。注重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权变用之。寒热并举。以使阴阳和平。

脏腑间阴阳失协型

生理常态下,机体各脏腑之间阴阳平衡,相互维系、呈一相对稳定状态。由于病理因素的作用,打破这种相对平衡局面,使脏腑之间阴阳互失维系,不相协调,即形成寒热错杂。常见的证型计有:

1、胆热脾寒型:少阳胆经郁热见:口苦、耳鸣、口喝、心烦、胸闷胁痛、往来寒热、小便不利,脐腹动悸;脾寒则见:便溏、腹胀、肢冷、纳差。病机是少阳枢机不利,阴阳升降紊乱。主治以柴胡、黄芩清利少阳肝胆之郁热;干姜、桂枝以温脾胃之寒;花粉、牡蛎坚阴软坚以防肝阴被灼;甘草扶脾调中。方后注云“初服微烦、复服汗出”是阳气通达、津液敷布、阴阳协和的象征。临床上对于寒多热少之糖尿病、乳癖等,用之得当常获良效。石寿棠盛赞此方“真神将无方剂也”。

2、 肝热胃寒型:证见头痛、眩晕、耳鸣、心中疼热、右胁疼痛、小便短黄;吐蛔、呕吐涎沫、饥不欲食、或久利。舌苔薄黄、脉细弦。主治以乌梅丸。乌梅味酸入肝,引黄连、黄柏清泄厥阴之热;川椒、细辛、附子、肉桂温胃散寒,破阴通阳;人参、白蜜益气健脾,培土制肝木。寒温并用、攻补兼施。达到清肝温胃和济阴、阳之功。

3、 胃热脾寒型:证见呕吐、心下痞闷、干噫食臭,舌质偏红,舌苔黄腻或黄白相兼(这是本类方证的一个重要诊断依据),腹胀胀痛、泄泻、腹中雷鸣。主治方剂是半夏、甘草、生姜三泻心汤。基本方义是,以黄连、黄芩清热泻痞,干姜温脾肠之寒,半夏、干姜与芩、连相伍,辛开苦降交通上下,参、草、枣健脾和中斡旋升降。具有和阴阳、顺升降、调虚实之功。若对这三方证详细区分,其间仍有差别。一般认为半夏泻心汤君以半夏重在痰结(可疑的是半夏依然是半斤之量);甘草泻心汤证是中阳亏虚偏甚,故其泄利较重;生姜泻心汤证胃热重且挟水气为患,故于半夏泻心汤方中减干姜之量,加生姜四两宣散水气。临床时,当据其特点而选用之。

局部结热与体质寒型

局部邪气积滞、蕴郁化热与素体虚寒亦可构成寒热错杂证。他们常从脾肾阳虚、胃肠推运无力,令糟粕积滞;或气虚血郁等途径转变而来。多与病理产物的积滞有关。

《金匮》的大黄附子细辛汤证,其“脉紧弦”、“肢冷”的寒实症状与糟粕停积肠胃的“发热”、“胁下偏痛”形成矛盾。故用附子、细辛温补阳气,大黄苦寒攻逐积滞。寒热并行不悖,令整体、局部阴阳协调。

还有《金匮》中黄土汤证,远血是脾不统血,血注于下、停积于肠道。蕴郁成热,脉络破而血溢出。远血症与素体脾阳虚症相互矛盾,故必用寒热并用之法。黄芩入血分行肠道、凉血止血,附子白术温运脾阳、标本兼顾。《皇汉医学》认为“本方证为里虚,而阴阳相半……外表烦热、恶寒,或烦热与恶寒交错……”充分说明了本方证属寒热错杂证。

病症属火热,理当用纯寒之品,但羸弱之体,不堪克伐。人以胃气为本,苦寒败胃每令病情恶化。再如,夏帮佐治白喉热证,即以黄连汤加附子、僵蚕。附子之功在于温补体质之虚寒兼令“诸药寒而不凝滞”。白喉的热象状态也与整体虚寒形成寒热错杂证。

小结

依照如上分型,我们在诊治过程中,首先察上下症状,再辨脾胃、肝胆之症状,尔后看局部与整体。逐步寻找疾病症状上的矛盾点,即可提高对寒热错杂证辨识的准确度。

还可看到,以上各证型所使用的方剂除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这一相同点外,还有一共同处,即重视补气益脾药的运用。如人参、甘草、大枣等。《伤寒论》十方剂中有七方使用人参。《千金要方》的这类方剂亦有大量类似现象。李东垣《兰室秘藏》中的四十多个寒热并用方中,几乎每方都有补气益脾药物。是取其“欲通上下、交阴阳必和其中”之义。令“中气得和,上下得通,阴阳和平”。

——摘自《光明中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十四讲》第十三讲—— 对寒热错杂诸方综述(六)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疗上热下寒
刘渡舟先生对寒热错杂诸方综述
张仲景寒热错杂证整理与运用
刘渡舟:《伤寒论》中的七个寒热错杂方
伤寒论纲要~厥阴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