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雪域经典】藏北驮盐队——一道逝去的风景





上世纪80年代,作家马丽华在藏北高原采风,写下长篇纪实《藏北游历》。其中一节“即将消失的驮盐路”,记录了采盐驮盐全过程。在本书2007年修订版中,她缅怀了不幸英年早逝的朋友加央西热,感叹“驮盐人身影远去,驮盐歌就此消歇”。



收听


点击下方视频收听



藏北驮盐队——一道逝去的风景


作家马丽华 朗读嘉宾吉子


若在春夏之交来西部草原,沿途常能碰见一拨拨驮盐队。藏北牧区生活中,最逸出常轨的要数驮盐劳作及其专用语了,以至于驮盐全过程仿佛始终行进在非现实的另一空间。班戈、申扎县城里中年以上的藏族干部大多参加过驮运队,他们绘声绘色地向我描述了相关细节;朋友加央16岁时也加入了驮盐队,那时正值公社化时代,全社选派20人,驱赶700只牦牛,携带8顶帐篷,浩浩荡荡,前往赞宗盐湖驮盐,往返时间长达两个月。加央把他的这段非凡经历写进一组诗里,艰苦的历程化为诗意的体验。

“一点儿都不觉得苦,可好玩儿呢!野营、野餐,每天都在赶路,每天都有新风景……”加央津津有味地回忆着,眼神里充满了神往。




身处严酷的生存环境里而不知其苦,其实驮运路的苦难让外人看来真是无以复加。

双湖一带无人区是盐湖世界,从春季开始,远远近近的牧民们赶着驮牛或驮羊,跋涉数百里,去遥远高寒地带的赞加、雅根、巧热、空空帕擦等盐湖驮盐。供自家生活所需仅是很小一部分,大部分要等到秋冬之际驮往农区进行盐粮交换。长达数月的艰苦跋涉使驮牛们形容憔悴,毛发毫无光彩,缓缓蠕动在漫无尽头的驮运路上。途中宿营的驮运者们,在牛毛帐篷里支起三石灶,牛粪火燃起来了,火舌舔舐着一张张黧黑的面孔。沉重的盐袋从牛背上卸下,均匀摆放在帐篷前的开阔地上。驮盐歌若断若续地响起,一种苍凉意味升腾弥漫开来。

同部落的人们结伴而行,为了相互照应,旧时代里更为防御匪患,每一拨至少4人以上;人均照看牦牛35头左右。若按每头驮百斤计,每天需上下装卸2万8千斤。驮盐队中还有一位德高望重者作首领,帐篷内设有首领专座。另有一人出发前专司念经,烧起小小的糌粑坨作桑烟,金刚杵和铜钹也是微型的。由于驮畜边吃边走,每天赶路不过十几二十公里。少则一月,多则两三月。驮畜们因不堪饥渴劳累,沿途倒毙的多,驮羊尤甚。我曾路遇一群八百多只驮盐的羊子,羊背上各搭一个牛毛编织的花条纹口袋,负重在10至15斤之间。看见汽车飞驰而来,驮羊们小跑起来,一时间群羊滚滚,头角攒动,八百只驮羊的队列很壮观,又叫人爱怜。让绵羊当驮畜,本就不忍,由于为数众多,无法像对待驮牛那样每天卸下盐袋,长达数十天的行旅,驮羊必须昼夜负重。背上的毛已经磨秃,皮肉早已溃烂,就是当时宰杀了,听说背部的肉也又酸又臭,根本不能吃。

驮盐队从古至今清一色由男人组成,而且整个驮运过程严禁接近女人。地道的男性世界里通行着一套代用语言,从离开家乡那天开始使用,直到返家之日。偶尔说成日常用语就将受罚,但一般只罚打一壶浓浓的酥油茶就可以了。




到底是怎样一种语言,是借代还是创造呢?每当遇此追问,被访者或面露难色,缄口不语,或有人诡谲一笑,又当即严肃起来,一副天机不可泄露的模样。于是,我便和所有本地女性一样被关闭在这个世界门外——正因这些非常方式,使驮盐活动越发显得神圣又神秘。

然而无论如何,有一种心理是普遍的,那就是对盐湖的感恩戴德。在装满盐袋、踏上归程之前,驮盐人总要向盐湖祝祷拜别,称盐湖为“母亲”,自称为“盐湖的儿子”。

这种告别仪式很动感情,也有情趣。风餐露宿几十天,赶到盐湖,要是碰上干盐湖还快些,尽管用锹铲进袋子即可;要是碰上水盐就艰苦很多,脱了靴子下水捞盐,皮肤泡在盐水里,滋味肯定不好受。被捞起的盐堆放着,泥巴随水流走了,剩下晶亮洁白上好的盐。等到装满所有的盐袋,十多天又过去了。

启程前一晚,驮盐人在湖边玛尼堆上扯起五色碎布的经幡,并在绳上缠系一团团牛羊毛,用糌粑或面团捏成大大小小的牛羊,用酥油做成柏枝模样,供在玛尼堆前,投在盐湖里,用以祝祷盐湖母亲,保佑盐湖之子一路平安,明年再来。

还有一种形式更具有戏剧色彩。把酥油捏成的牛头对准家乡方向,置于玛尼堆前,驮盐人扮演驮牛,一人扮演赶牛人,手持乌尔朵,不停地吆喝赶“牛”。绕玛尼堆一周,一直赶回驻地帐篷前。此时,留守的一扮演家乡人,迎上前来道辛苦,并连连夸赞:“你们回来得可真快呀!一路上真顺利呀!今年的盐巴真好呀!”

仪式近乎游戏,一想到一群男子汉如此认真的表演,不免好笑。同时,从人们希望平安还家这几乎唯一的愿望中,也可见驮运路的艰难困顿。有一套完整的歌,历述驮盐全过程,《驮盐歌》分为几章节:离别的歌——途中悲歌——装盐歌——装盐工具歌——生活用品歌

———驮盐人赞歌。

其中尤以《途中悲歌》最感人。



我从家乡出发的时候,

我驮盐人比菩萨还美。

当走过荒凉草滩地带,

我驮盐人成黑色铁人。

我从家乡出发的时候,

我身穿美丽的羔皮衣。

当历尽艰辛赶到盐湖,

我皮衣变成无毛靴底。

我从家乡出发的时候,

我脚穿配彩两层底鞋。

当走过岩石累累的山,

我彩鞋像竹编滤茶筛。

我从家乡出发的时候,

我赶着羊子千千万万。

当走过无草无水之地,

我可爱的羊纷纷死去。

我从家乡出发的时候,

我花袋装满酥油肉茶。

当步履沉沉踏上归途,

我驮盐人吃草喝雪水。

我从家乡出发的时候,

我亲友唱起送行的歌。

当独行在茫茫风雪中,

我苦思着家乡的亲人。

……


——藏北民歌《驮盐歌·途中悲歌》


驮运路极尽苦难和孤寂,但也不乏豪迈气概——


怯懦者害怕来盐湖,

有志者才敢上征途。

岩石峭壁我当梯子,

小山坡我当门槛儿,

走平原轻松如诵经,

白雪飘飘我当舞姿,

狂风呼叫我当歌声……


——藏北民歌《驮盐歌·驮盐人赞歌》


说来,驮盐这种独特的劳作方式已持续了成百上千年了,而今驮运路却迅速冷落。因为许多地方已动用省时省力的汽车运盐了,而且供销社里的盐价很便宜。

驮运队就这样渐渐地从视野中消失,迟早也将从历史上消失。随之消亡的,还有与此共生的文化现象。此后每当我回首藏北岁月时,更多的会想到那一大群守望着牲畜的草原人。加央在他的一首长诗中,写了一支驮盐队,在寻找失散驮牛群的过程中,深刻认识了草原的富丽壮阔,认识到大草原正是牧人自己的形象——大自然与草原人已融合为一。




在他的《盐湖》中有这样的诗句:


多少世纪的风从这里刮过

盐湖的脸上总是挂着孤寂的泪水

无言地仰望着重叠的山峰间盘旋的鹰

石缝里流淌的溪水凝固成无声瀑布

在阳光下闪耀,像献给山神的哈达……




作者简历:


马丽华, 1976年她怀着“奔向离太阳最近的地方”的革命激情,自愿支边进藏,在那里吮吸着雪域高原丰富独特的营养,在艰苦的磨炼中写出了大量优秀诗作,成为新时期涌现的一批青年诗人中的佼佼者之一。为中国藏学出版原总编、人类学家、学者。




朗读嘉宾吉子


曾为西藏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播音名“吉子”,创办西藏“私享家.悦读时间”读书会,西藏自治区能源研究示范中心主任,从事西藏新能源的研发、示范、推广的工作。




主编:白玛曲吉

责编:毛洪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课程资源·地理视野|食盐之路
西藏数百年“盐羊古道”再现昔日繁荣景象 (4/4)
清渭楼 | 每日一赏 杜滋龄《雪域高原驮运忙》
2020届高考文综选择题训练(7)
抗日战争时期,青藏高原驮运队真实历史影像(非常罕见)
【噶雪文学特刊】马丽华:灵魂像风,追你到高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