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学家的发现:“善恶有报”是真正科学


  美国科学家发现“恶有恶报”的重大秘密


  据媒体报道,英美两所大学,加德夫大学与德州大学的联合研究显示,“恶有恶报”有科学根据。统计发现,少年罪犯的身体虽然常比起同年龄的守法少年强壮,但当他们步入中年之后,健康状况就急速下降,住院和残障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好多倍。这比较好理解,很可能跟犯人的不良生活习惯与心理状态有关系。


  当人心怀善念、积极思考时,人体内会分泌出令细胞健康的神经传导物质。


  科学家在神经化学领域的研究中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人心怀善念、积极思考时,人体内会分泌出令细胞健康的神经传导物质,免疫细胞也变的活跃,人就不容易生病,正念常存,人的免疫系统就强健;而当心存恶意、负面思考时,走的是相反的神经系统:即负向系统被激发启动,而正向系统被抑制住,身体机能的良性回圈会被破坏。所以善良正直的人往往更加健康长寿。


  德·全·则·身·不·危


  古代不少学者早已注意到道德与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寿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活到73岁,孟子活到84岁(一说97岁)。即使不考虑他们颠沛流离到处碰壁的现实生存处境,在当时已经是了不起的寿星了。我们后世老百姓所谓的——“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73”“84”这两个生命中不好过的“坎”也是从这里来的。


  谈到长寿的秘诀,孔子说:“大德必得其寿”;“知者动,仁者静;动者乐,仁者寿。”孟子认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是说,重视道德修养,乐于助人的人,能得到美好的回报,能永远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


  据学者考证,孔门弟子是诸子百家中平均寿命最长的,曾参七十、子贡七十一、子思八十二、子夏八十八,也都是长寿的。就连以“短命”著称的颜渊,也有四十一岁。


  而畅言“得众动天”“诚信如神”“美意延年”的荀子更是活过了百岁。养性情,增德行是养生的必须前提和关键所在,这除了是儒家的生命追求,其实也是后世学养生的核心所在。


  活了141岁的唐代“药王”孙思邈在总结其长寿经验时指出:“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许,此养性之大经也。……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长寿。”在他的养性著述,明确提出养德为养心的基础,是养生首务,既能防病,又能避祸。也就是说,服食药饵不见得能够延年益寿,如果不注重道德修养,玉液金丹也是白搭。


  现代人在什么都不缺的生活现实里,最常遇到的困惑和危机无不来自于生命之意义与人生之价值。这似乎无需讨论是发生在有意或无意之间。而生命意义,人生价值本身也就是“药”,功效似乎就在持之以恒涵养孕化的生生不息之中吧。


  生命中的人生时刻都在育化之中、生养之间。养生贵在养心,养心贵在养德,道德修养与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健康的心理来源于个体对自身以及各种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因此,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往往能遵循社会规范行事,从而减少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和挫折,保持心理健康;反之,道德品质低下的人,现实中总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导致个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困难,常常被贪婪、充满嫉妒和怨恨的心理包围,容易发生心理障碍和疾病。


  我们现在时髦讲养生,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医生、学者、媒体、百姓,皆趋之若鹜。然而,却总在食疗、偏方、推拿、功法等技术层面反反复复做文章,好像我只要学会、弄懂、掌握几个方法或几个方子,就可以从此百病不生,长命百岁。眼看着一拥而上的专家学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可怜的老百姓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可为什么要漏掉如此至关重要的一条?养德。德行,是一切养生方法的前提。离开它谈养生,不是害生么?


  古语有云:百行德为首,百善孝为先除此之外,仁、义、礼、智、信、浩、勇、忠、诚、敬、端、正、恭、公、俭、谦、爱、悯、慈、悲......等等,古人概括为“百行”,百是一个概数,意即诸般品行。孙思邈开宗明义,“百行”之前第一条就提出要修养德行。他本人不仅倡导养德与养生相结合,而且身体力行,不受名利之诱,多次拒绝有损德行的高官厚禄,献身医道,为大众解除疾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国科学家惊人发现:“善恶有报”是真正科学!
以茶修德,以德养生
[转载]道德与健康之关系
古今贤人论养德
长命百岁无秘密基因
孙思邈谈养生——养性序十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