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乡村民俗变迁之民居
 

终于要写到自己的专业领域了,呵呵!老家的房子、院落伴随着小时候的一种美好印记永远留在心里,时常回味!豫中乡村的传统民居依然是硬山坡屋顶,堂屋、厢房、宅院、门楼、风道等这些元素一起,构成了别具风味的乡村居住环境。不要觉得乡下就是土,简陋不讲究,往前追溯几十年,乡下富人地主家的宅院是相当考究的,做工也很是细腻,从遗留下来为数不多的老房子的断壁残垣中就可以看到。可惜我能看到的不多,所以只能写一下身边熟悉的民居。

先说姥姥家吧,因为我在那里长大,度过了美好的童年。那座宅子应该是70年代初盖的,因为那时候生活拮据,家里有妈妈兄弟姐妹5个,都长到十几岁,家里就真的住不下了,于是就盖了新房。当时最不缺的就是劳动力,盖房用的青砖是自家烧制的,主房堂屋墙上中间有一段用的是土坯,外面粉饰白灰,屋架上的大梁、椽子不用说都是自家栽的树成的。堂屋分三间,东边一间是姥姥姥爷住,西边一间我记事起就是大舅结婚后住的,中间是堂屋,相当于客厅,里面的装修摆设很传统,中间墙上挂着毛主席周总理的画像,两侧是一副对联,山水挂画。下方靠墙是条几(一种窄窄的几案,摆设花瓶、茶碗、暖壶之类的),后来换成了中堂柜,上放置着电视机,暖瓶茶碗,花瓶鸡毛掸子等,柜子里放着不经常用的盘子,酒具,或者吃的东西。两侧墙上一边是一面镜子,一边是挂历,挂衣钩,我那时候放暑假躺在沙发上,看着挂历上漂亮的美女贴画,心里羡慕的不行,怎么这么好看呢?当时普通人家室内的装修是拉不开距离的,都差不多,比如吊顶就是用高粱杆做龙骨,买的花纸贴在里面,很是轻巧,但是也有弊端,屋里有老鼠的时候,只听到头顶哗啦啦老鼠从这头窜到那头,恨的人牙根直痒痒!这瓦房啊,是冬暖夏凉,不好的就是窗户太小了,北面根本就没有窗户,正面墙上中间的门平时开着采光还好,东西屋里的窗户小小的,很密的竖向木窗棂,不是很亮的窗玻璃,印象里就没怎么开过窗户,屋子里当然很暗啦,大白天姥姥翻柜子找东西还要开灯。墙角放着姥姥不大的木床,挂着蚊帐,贴墙是很好看的碎花床帏布,小时候无数的早上,我躺在被窝里数布上的图案。墙上还挂着旧照片相框,和姥姥给孙辈们做的鞋。贴窗放置着衣柜,对面墙角是用砖砌的储存粮食的池子,盖上板可以当床睡的。屋里的地面是水泥地面,简单实用,虽然屋里没有什么高档华丽的家具摆设,但是姥姥收拾的干净整洁舒适,吃午饭的时候,茶几从墙边拉过来展开,上面放着古老的收音机,伴随着单田芳的评书,一家人吸溜吸溜地吃着捞面条,好不惬意啊!院子里东边是两间平房,一间灶屋一间客房。灶屋的设计还是很好的,门边是一个大窗洞,洞下方是煤炉灶台,洞上方是可以开合的支板,平时做饭的时候都开着好排烟,刮风下雨时放下来。灶屋里空间很大,放着大水缸,案板,碗架,柜子,面盆,水桶,油罐,高脚凳,还有扎煤坑,这个少不了的,那时候烧饭是以煤为主的。紧挨着的客厢房是二舅住着的,里面一张床,一张桌,窗下放着姥姥的缝纫机,我们小时候穿的那些衣服鞋子都是用它做的。床头墙上至今还留着影视海报明星照片,有林青霞刘德华等等。记得小时候二舅恋爱了,我跟着他一起去给他女友送饭,他哼着刘德华的歌很高兴,还心血来潮地问我说,你知道什么是红尘么?我说不知道。他也没有解释,依然哼着往前走。我心里纳闷地想,真是莫名其妙,瞎乐呵个啥呢?啊,谁没有年轻过呢?我那时候每天都要在早饭后站在他门前喊他起床,他是个大懒虫!哦——哦,跑题了。

堂屋的两边我们叫风道,是相对隐蔽的地方,西边厕所,过道里放着鸡笼,东边储藏杂物。院子里有几棵香椿树,我们小时候一直在树上绑着一个秋千玩。连接房间门口的是一条用青砖铺成的小道,长满了青苔,西面土地没有硬化,下雨的时候,总是会沾上两脚的泥巴,姥姥是个爱干净的人,每天清早都会去扫地上的落叶,她最讨厌养的鸡子在院子里拉屎,总是一边清理,一边骂它们。靠近西墙是一长溜简单的棚子,下面放置着农具,庄稼人家里放置一些种庄稼的家伙什儿,什么架子车啊锄头啦,水泥缸簸箕镰刀斧头草帽等等放得满满的,旁边地上放置着几盆植物,有香花——防蚊虫叮咬的,小大红——小孩子包指甲的,小叶香菜——捣蒜泥配料用的。来说说房子的外立面吧,堂屋的外墙上是大青砖砌筑,白水泥灰擦缝,基础勒脚和门窗洞口顶都是用当地红色的石材砌筑,特别是洞顶长条石,要知道以前盖房子是不用钢筋的,这其实就是洞口的过梁,上面凿着质朴的花纹。檐口椽头下方,白色的墙壁上会用黑色的墨线画一些花纹装饰。屋面上就是一排排整齐的黑瓦,屋脊上对称地布置着数个兽头,记得两端是龙头。说到坡屋面,现在一般都是钢筋混凝土板上泥瓦,完全是形式而已,整不好瓦片还会掉下来,而民居中的坡屋面是真正的瓦屋面,施工起来是相当考究的,一般会请当地最精湛的手工匠人泥瓦。里面的大致结构是外墙砌好后上梁、搭檩条椽子,里面一层瓦(也会用烧制的青色方砖),外面还要铺一层瓦。泥瓦的坡屋顶要比平屋顶耐久实用,防水隔热效果也很好,所以以前的老式民居都是瓦房。外墙上常年都挂着玉米棒子,大蒜辫子,红辣椒串儿,还有端午节采的五阳枝。两间厢房就是平屋顶,当年还没有钢筋混凝土,预制板也很少见,竟然用的是高粱杆做筋担在木梁上,貌似是灰土压实的屋顶,面层是水泥砂浆,那时候叫做洋灰,时间长了就会漏雨,里面顶棚的灰土也会扑簌簌地往下掉,墙是土坯砌筑外刷白灰,没办法这是物资缺乏年月的办法,就这样也过了几十年。这座宅子不大,非常简朴,我们几个表兄弟姐妹在这里长大,有太多美好的回忆,所以经常会出现在梦境里。那时候逢年过节,小小的院子里坐满了人,热闹得很,几经沧桑,如今的小院已经尘封,我们也已经长大各奔东西。

父辈那代人结婚盖房已经开始流行平房了,两层的平房小楼是那时候富裕人家才能盖的起的。三姨他们那个村就是改革开放先富起来的一批人,村里靠开矿富起来,整个村统一规划宅基地,一排排清一色的二层小楼,街里宽敞的水泥硬化道路,看着很是敞亮!三姨家院子很小,紧挨楼房是一个小厨房,一座室外楼梯贴着厨房的山墙上到二楼。楼房比起以前的瓦房来说,首先窗户变大了,屋里采光不是问题,其次楼房借着二楼的走廊在一楼门前也形成前廊,这个就是现在建筑设计里的灰空间了,也是很实用的,特别是下雨的时候,坐在廊下聊天或者做农活也是很舒服的,院子里除了预留一些花池或者小菜地,全部都做了水泥硬化,这样院子里就很干净,没有那么多的泥土。三姨是个很爱干净爱美的人,屋里院里都很干净,就是缺乏一种生活气息,怎么说呢,家里有没有这种生活的温情味道,是看女主人的生活情调了。屋子里干净空荡,找不到饮食器具摆设,看不见女红针线之类的,因为她几乎不做饭不做针线,只关心穿衣打扮,呵呵。哎呀,又跑题了!二楼的房间,几乎没人住,放置杂物了,也是,二楼的房间在夏天很热的,那时候的房子保温隔热防水是个弱点,也没有人太去关注。中国人是爱面子的,农村人尤其爱脸面,直到现在都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时候周围街坊邻居是牟足了劲儿的比着谁家的楼房高,装修的气派有面子,其实呢,实用经济上没有过多的去考究,这是后话。

我老家的房子庭院有二十多年了,中间一点点添枝加叶,变成了现在的舒适小院:坐北朝南三开间的红砖黑瓦房,东面两间外墙镶着白瓷片的平顶厢房,接近100平方的院子靠近房子一面水泥硬化地面,靠近西院墙处,是一块父亲种的菜地,也有两棵果树,杏树和梨树。靠近堂屋的窗下是花池,种着三颗二十多年的月季花,旁边摆着父亲精心栽培的盆景,有桂树,铁树,金银花,景天,石榴等,还有一束迎春花盘挂在墙上。大门设在东南角,本来应该对着厢房的南墙,因为门外的过道稍窄,所以大门的位置还是偏正了,传统民宅中大门是正对一面影壁墙的。大门上方是有门楼的,夏天坐在下面很凉快,门后面放置着洗手盆。东南角是借着院墙和厢房形成的一小间,用来做洗澡间的。家中变迁的历史也很是曲折,不过如今这光景虽算不上豪宅,却被父亲收拾的很有一番田园诗意的悠闲情调,每次会去看着都很舒心。这个小院子最先是菜园子,父母结婚时借住族里长辈的房子,后来被逼着先盖了两间厢房,堂屋只砌筑了基础坑,院墙也没有。一家四口就先住在了两间平房里,这一住就是十年的时间,因为没有院墙,没有大门,小毛贼们来去自如,家里丢了不小东西,母亲为此受了不少的气。那两间红砖砌的厢房施工质量也是很好的,平顶是小卧券,就是几根预制的混凝土梁搭在墙上,中间是用砖砌筑的拱形券顶,屋面上水泥砂浆再抹平,比一般的平房即结实,防水效果又好。上面经常晾晒粮食,夏天天热有时候我们也会睡在上面,看着天上的星星月亮。95年我和弟弟都上中学了,家里几经变故又是赶鸭子上架父母决定把堂屋盖起来。因为供我们上学家里已经手头很紧,当时建材价格也很贵,好在父亲人缘好,多方的亲朋好友相助,堂屋总算盖起来了,院墙也围了起来。值得一提的是,坡屋面的瓦和方砖都是姥姥家老宅子拆房时留下来的,运过来清扫干净就直接用了,父亲请了他的好朋友——也是手艺很好的泥瓦匠帮忙,坡屋面施工的相当精细结实,同时非常感叹以前老辈人手艺和工艺的精湛,做出来的东西总是那么经久耐用,现在的建筑拆完之后只能变成建筑垃圾。和传统的坡屋顶不同的是,内部加设了闷顶,其实就是多了一层预制板,既可以做屋内吊顶,又可以在闷顶内放置粮食,父亲还自己焊制了钢梯,这是他的拿手活。刚盖完房子的时候,虽然外面看着这个小院子起来了,但是屋内的陈设还是很寒酸的,空荡荡的。一晃又是十几年过去了,现在只剩下父亲一个人住在那里,却没有变得冷清,闲不下来的他把房间里收拾的很好,很是清雅,也许过了一辈子清苦生活的父亲内心深处想有一个这样的家,让自己在别人面前能够舒展腰杆儿,现在都已经实现了。堂屋内陈设着朱红色的家具,朱红色的卧室门,对门墙上挂着中式四扇屏:淡色的仿玉石梅兰竹菊浮雕镶在木框中,一枚大红色的中国结挂在正中间。下方是电视低柜,虽然没有电视,上面摆了不少的钧瓷,还有两个音箱,自从母亲去世后,父亲变得非常喜欢听戏曲,就像年轻人追星一样去了解几大名家的生平事迹,是超级粉丝!侧面墙上挂着我们全家人的老照片,还有我们上学时的奖状,我的结婚照,一面镜子。门后面分别是大红色的冰箱和饮水机,地面铺的是仿木纹的瓷砖,说实话农村屋里铺瓷砖是不太实用的,特别是我们村里道路没有水泥硬化,只是粗砂铺了一下,脚上常带有泥土,来来回回进出,屋里地面总有脚印拖不及的,所以那种深色亚光磨砂面的仿古砖是最适合的。父亲住在东边的一间卧室,睡的还是他结婚时亲手焊制的铁艺床,靠窗放置的是母亲的嫁妆——桌子和衣柜,橘黄色的油漆依然还是那么鲜亮。床头桌上放着一个小电视,父亲的各种机电小工具像宝贝一样装在盒子里整齐地摆着,还有一些他们这代人最喜欢看的红色革命领袖故事的书刊。西侧房间是我们回家时住的,父亲买了一个朱红色的大木床,一排衣架,还有一个冬天用的电暖气。堂屋因为当年地基筑好后又隔了好多年才动工,沉降不太稳,内墙上有裂缝,看着不太美观。外墙上的窗户依然不大,这是老式房子的弊端,原本是铁艺的窗户,年久受潮生锈严重,翻修时换成了塑钢窗。因为有闷顶,所以屋子里的隔热效果很好,夏天屋里面凉丝丝的。堂屋的外墙是红色的粘土砖砌筑的,同时期村里盖房子已经没有人用青砖,都是红色的粘土砖,依然能够承重,多少年后粘土砖也被禁用了。

2010年前后表姐和堂姐家都先后在村里盖了新楼房,外面贴着花哨的瓷片,里面楼梯,空调家电,卫生间洗浴设施样样齐全,小院子,大门门楼都很气派!表姐一家四口人竟盖了四层楼,据说是为了不让邻居家房子气势给压下去了,这时候农村盖房的造价也是相当高的,亲朋好友都借了个遍咬紧牙关盖了这个楼房,下来估计有二十多万呢!农村人一直向往城市人的生活,哪怕是山寨的也要像模像样地搞一个,我就亲眼见过把坐便器放在茅厕蹲坑上的,关键是旁边没有冲马桶的水啊,老大!这一时期农村盖房子基本上都用粉煤灰砖或者烧结页岩砖,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圈梁,一切现代的技术材料也跟得上来,可是说实话施工质量,精细程度是远不如从前的,从外墙砌砖就可以看得出来,毛毛糙糙。有些村民会在公路两边盖房,为的是在路边做个小生意,二层的小楼,设着大大的玻璃窗,有时候后边还有个小院。热闹的地段,两边都密密地挤着这样的房子,凌乱的挂着大大的招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独具特色的甘肃省庆阳市正宁罗川路氏民居
文史博览:话说北京典型的民居四合院
说说南北方“四合院”民居的典型性
昆明“一颗印”住宅【图文】
云南一颗印——中国传统特色民居古建筑
中国古代民居的风水运势(组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