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PSPB:想要“崇洋媚外”?你还需要这些动机!| 唧唧堂论文解析


picture from Internet

解析文章首发于唧唧堂网站www.jijitang.com

解析作者 | 唧唧堂心理学研究小组:Polly; 审校编辑 | Ernest


本文是针对论文《崇洋媚外的心理基础:了解并测量动机在探索跨文化接触中的作用》(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Xenophilia: Understanding and Measuring the Motivational Functions of Exploratory Cross-Cultural Contact. )的解析,该论文于2017年1月发表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通报》(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研究者是Stürmer, S., & Benbow, A.


在种族主义盛行的年代,“排外”似乎是人的普遍共性。但也存在很多强有力的证据表明人们“崇外”的倾向,如科技与艺术在国际间的交流、跨国贸易,亦或是人类历史上那些不惜一切代价探索或揭开异国文化的探险家。这些积极群际互动的形式不能简单地外推为是群际敌对缺失的结果。因此在对“偏见”和“回避接触”动机的社会和心理根源进行数十年的研究后,这种对其他文化群体感兴趣,且带有独特的进化、文化和心理根源的现象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


Stürmer等人将 “崇洋媚外”(Xenophilia)定义为一种探索或积极寻求与“外群体”接触的倾向,这里的外群体是指与自己所属群体有着不同文化、语言、民族、风俗习惯的群体。在“崇洋媚外”倾向上存在的个体差异可能是多种因素复杂交互的结果,包括人格特质、动机、内群体成员的社会影响、群体利益、文化价值等。在这些因素中,人格特质最受关注。许多实证研究表明“崇洋媚外”倾向的个体差异部分可由人格特质差异解释(如开放性、外向性)。相对来说,那些促使个体寻求接触外群体的“动机”因素则较少受到关注。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动机”在个体“崇洋媚外”倾向中所起的作用,弥补前人研究中的不足。


研究者在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检索和理论研究后,提出“知识与理解、价值表达、职能拓展、社会性发展、个体形象关注、集体形象关注”等反映崇洋媚外倾向的动机因素。


知识与理解:许多研究者都将学习与理解不同文化作为跨文化接触探索的一个重要刺激因素,这种学习以及想要获得知识的动机和欲望会易化个体接触异域文化的难度,例如文化兴趣是个体学习第二语言的一个主要动力源。


价值表达:研究表明个体在与异国文化群体接触时的态度会受个人价值观的影响,例如那些持人道主义或平等主义价值观的个体接触跨文化群体时不仅会持有一个更积极的态度,而且会有强烈的内在动机控制其对这个不同群体的偏见反应。


职能拓展: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那些跨文化接触探索倾向强的个体会在此种环境下获得更多的薪水回报或职位晋升的机会。因此跨文化接触探索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个体职业拓展并带来相应经济上的回报。


社会性发展:许多研究都指出了在探索跨文化接触中社会适应功能的重要性,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上主动融入另一个文化群体的动机是跨文化接触探索的重要因素。


个体形象关注:已有研究发现自我或与自我相关的动机在跨群体帮助行为中的作用,同理个体渴望维持一个积极的自我感觉在探索性跨文化接触中同样起重要作用。


群体形象关注:探索性跨文化接触既可以被视为一种个体行为,同样也是一种集体行为,因为这种行为既是个体特征的表现,也反映了个体所属内群体文化关系的特征。研究表明,对外群体持积极态度的价值观或准则的国家,其公民对外群体同样会做出更为积极的行为反应,而且这种现象在有强烈国家归属感的个体身上尤为明显。同样向外群体提供帮助的行为也会受个体想要树立或维持一个积极的国家形象的想法所驱动。


除了上述提到的六个因素外,一些其他的诸如改变或再定位个体环境的动机、感觉寻求的个体差异、社会好奇心等影响个体探索性跨文化接触的因素同样也在研究者的考虑范围内。



研究方法及结果


研究1a的主要目的是将上述理论构想转换成可以用于评估探索性跨文化接触的量表工具。研究者依据知识和理解、价值表达、职能拓展、社会性发展、个体形象关注、集体形象关注等六个功能和一些额外的因素编制了包含78项题目的问卷,用于测量个体的探索性跨文化接触倾向。


通过社交媒体和大学网站招募732名被试。这些被试分别来自教育、社会福利、医疗卫生、行政、法律、管理、零售、科研、艺术文化等各行各业,所有被试都有与来自异域文化的人相处的经历。实验开始时首先向被试施测大五人格量表(简版)、自编的78项问卷、还有跨文化探索习惯问卷(该问卷主要用于测量被试在诸如“学习外语”、“学习外国文化”等一些探索跨文化的行为活动上花费的时间)。问卷施测后,研究者感谢并告知被试研究的真实目的,同时询问他们是否愿意留下联系方式参与后续实验研究。


对 78 项题目得分用主成分法和直接斜交旋转法进行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跨文化接触动机主要表现在“知识与理解、价值表达、职能拓展、社会性发展、个体形象关注、集体形象关注”六个方面,每个维度的信度均超过0.83,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同时,该问卷与跨文化探索习惯问卷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具有中等程度正相关。


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保留下来的30项题目组成正式问卷,为验证剩余的30项题目是否与研究假设的六个因素测量模型拟合,并进一步证实研究结果的推广性,研究者又在线招募了分别来自教育、社会福利、医疗卫生、行政、法律、管理、零售、科研、艺术文化等各行各业的568名被试进行施测。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提取的六个因素与构想模型拟合良好,编制的探索性跨文化接触倾向量表的信效度均达到心理测量学上的要求。


研究1b的主要目的是为研究1a中的心理测量属性提供进一步的验证信息,包括施测量表的稳定性和预测效度,并明确个人动机与跨文化探索二者间的因果关系。研究者假设个体动机会影响个体未来的跨文化探索行为,或者说跨文化探索行为作为一种反馈效果进一步反作用于个体的动机。在此实验中,研究者在实验1a结束四周后再次向之前的被试施测跨文化接触倾向问卷和跨文化探索习惯问卷。使用交叉滞后分析方法验证接触动机及跨文化探索行为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结果表明,第一次施测的个体探索性跨文化接触动机显著预测了第二次施测的个体探索性跨文化行为,反过来第一次施测的个体探索性跨文化行为同样显著预测了第二次施测的个体探索性跨文化接触动机。研究1b发现了个体跨文化接触动机与个体的探索性跨文化行为二者间互为因果关系的有趣模型。


picture from Internet


研究2a的主要目的是在可控的条件下使用研究一中编制的问卷探索跨文化接触动机的作用。个体在探索性跨文化接触中表现出积极倾向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可以从这种行为中获得一定的心理回报(结交新朋友、熟悉异国的文化等),然而不同的环境给个体带来的心理回报也不尽相同,所以个体寻求跨文化接触的原因不仅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还会受到个体所处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某种程度上,个体探索性跨文化接触倾向是个体动机和个体所处环境特征两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验证此假设,研究者设计的实验材料是几则广告宣传语,广告的内容是鼓励人们参加即将在文化中心举办的跨文化交流活动。研究者分别就探索性跨文化接触倾向量表的六个维度设计了六段广告语,被试在阅读完每则广告后需要对广告的吸引力以及自己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参加文化中心的活动程度进行评分。结果表明,被试对广告吸引力的评分能够预测被试参加跨文化交流活动的动机。


由于研究2a中个体探索性跨文化接触动机与受广告影响参加文化中心活动的程度评分两指标之间较为接近,为弥补由此可能带来结果不稳定的缺点,研究者在研究2b中采用更有区分力且更行为化的指标验证个体探索性跨文化接触的动机。


选取127名心理学远程教育的学生参与实验,具体实验流程是让被试相信自己即将要与来自国外的学生进行网上匹配,参与类似“一帮一”学习互助的项目,被试需要在网上填写自己的个人信息,等待系统为自己匹配相应的项目合作伙伴。填写完信息后,被试将收到实验者设计的虚拟匹配伙伴的个人简历。每个被试都会收到两份相似的简历信息,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其中一个虚拟匹配伙伴的个人简历中表现了更多的对此次跨文化交流项目的期待,而另一个虚拟伙伴则表现出较低的期待。被试的任务是需要在两份简历中挑选出自己在此次项目中希望匹配的伙伴。


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低跨文化接触动机的虚拟伙伴,被试更愿意选择那些带有高动机跨文化接触动机的虚拟伙伴作为自己的“一帮一”学习互助项目的合研究者。


研究者在大量文献检索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测量个体探索性跨文化接触动机的工具。实验1a和1b通过心理测量的方法得出个体探索性跨文化接触倾向的六个维度(知识和理解、价值表达、职能拓展、社会性发展、个体形象关注、集体形象关注),实验2a和2b通过实验设计的方式进一步为探索性跨文化接触问卷的信效度提供实证支撑。在全球化脚步不断加速、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探索个体跨文化接触的动机因素具有极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Stürmer, S., & Benbow, A. (2017).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xenophilia: understanding and measuring the motivational functions of exploratory cross-cultural contact.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如何解决社会调查中的无回答现象?| 研究方法
JPSP: 和TA在一起不开心,你为何依旧选择留下来?
关于文化的问卷回答
往来于他者与自我之间——经验性宗教研究的问题及可能
文化对社会认知发展有什么影响吗?
罪感耻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