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打破你的思维边界?

以下内容来自华章微课堂,并经孙思远老师审阅。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导语:其实,你对世界一无所知。


大家好,今天跟大家交流一些关于打破思维边界的知识与方法。


什么是阈限思维?


 “盲人摸象”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


一位国王邀请几个盲人去他的王宫,然后国王下令把他的大象带到王宫里来,他想听这些盲人对大象的描述。


接着,第一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头,就回答说大象是一个巨大的盆;

第二个人摸到了大象的尾巴,就说大象像一条绳子;

第三个人摸到了大象的耳朵,于是就说大象像一把扇子;

第四个人摸到了大象的侧面,就说大象像一面墙。

然后更多的盲人被叫到了王宫,他们有的说大象像一根柱子,有的说像一根管子,等等。



因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体验描述出不一样的大象,所以他们每个人都坚持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每个盲人都抓住了事实的一小部分,但没有人掌握全部的情况。每个盲人对于大象的认知也都局限在他自己的体验,他们没能做到把体验从事实中抽离出来。不过,我们在理解这个故事的时候,往往认为它是用来讽刺那些目光短浅、以偏概全的人。但其实,这个故事有个更深层次的寓意,那就是:某种程度上,我们其实都是“盲人”。

 

因为生理的缺陷,盲人只能通过触摸的方式去认知现实。这种方式有极大的局限性,导致结论与现实相差很远。我们普通人在认知现实的时候,虽然没有生理缺陷,但因为经验和思维的局限,得出的结论也往往与现实相去甚远。

 

比如,著名的地心说在十几个世纪以来被所有人认为是真理。但哥白尼在16 世纪提出了日心说,彻底推翻之前的所谓大家所认为的“现实”。但后来日心说本身,也因为科学的进步而被后人再次推翻。也就是说,在人类认知现实的时候,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经验和理论,找到一个现阶段最接近现实的答案。但现实本身是什么,并没有人知道。但可惜的是,我们经常把自己认知的现实,误认为是现实本身。

 

这里要提到一个小故事:


唐代一位尼姑,叫“无尽藏”,她问一位叫“六祖惠能”的禅宗大师,说:“我研读《涅槃经》很多年,但还有很多地方不懂,你能不能来指教我呀?”


惠能就跟她说了:“我不识字,请你把经读给我听,这样我可能可以帮你解决一些问题。”


尼姑就笑了:“你连字都不识,你怎么跟我解释呢?”


惠能就说,你这么说就太simple太naïve了:“真理与文字是没有关系的,真理就好象天上的月亮,而文字只是指向月亮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月亮的位置,但手指并不是月亮,看月亮也不一定必须通过手指呀!”


于是,尼姑就把经读给了惠能听,惠能就一句一句地解释给她听,然后发现哎说得都非常好啊。



这就是著名的“禅宗指月”的故事,它想表达的意思很简单:文字所记载的佛法经文都只是指向月亮的手指,但佛性才是月亮真正所在的位置,咱们不要误把指向月亮的手指当成了月亮本身。

 

不过遗憾的是,在现实中,人类常常会陷入这种认知的误区。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书想要解决的问题。


书的名字叫做《阈限思维》,英文叫Liminal Thinking。这本书的书名,一听就让人觉得很懵,这里要解释一下,“阈限”这个词,也就是Liminal,它来自拉丁文Limen,本意是临界点。临界点意味着处在边界或边缘,它处于两种事物或者状态之间,但又不属于其中任何一方。根据这本书里的理论,我们所认知的现实与真正现实之间的距离,就叫做“阈限空间”,Liminal Space。

 

书的作者叫大卫·格雷,他是一家专注于可视化思维的咨询公司XPLANE的创始人。他之前写过一本书,叫《游戏改变世界》,卖出了10多万册,被翻译成了16种语言。所以,他也得上是一位优秀的畅销书作家。

 

根据格雷的理论,我们对现实的认知是基于一个叫做“认知金字塔”的东西,英文是Pyramid of Belief。这个概念是由哈佛研究院的学者克里斯·阿吉里斯提出的,这位学者是人类组织发展学领域的大牛。在这个认知金字塔里,我们所认知的现实和真正的现实之间,至少隔了四个层次,它们分别是经验与见识、注意力、理论、判断。

 


比如,我们通常认为勤恳工作,多半能够升职加薪。甚至在很多人看来,“勤恳工作会升职加薪”就是现实。但实际上,这是人们根据过往经验和见识得出的结论,现实是否如此,我们并不知道。也许除了“勤恳工作”,还有其它因素决定“升职加薪”,比如老板的心情、公司人员配置、市场环境,等等。

 

在经验和见识之上,人们还会被注意力所局限。根据神经学家曼弗雷德.齐默尔曼的测算,人类认知信息的能力约为每秒1100万比特。乍一听起来很厉害,但人类“有意识的注意力”,英文叫做Conscious Attention,它处理信息的能力大概只有每秒40比特。


换句话说,你感知的所有信息里,99.9%你都无法真正注意到。那“有意识的注意力”会关注什么呢?当然是那些能满足你需求的东西。


比如,如果你最近手头拮据,去超市的时候,你会更有意识地关注打折商品,而忽略其他东西。在注意力的基础之上,是我们对现实形成的理论与判断。而判断得出的结论,即是我们所认知的现实。但我们认知的现实,可能不及真正现实的十分之一。

 

作者也举了个例子:他曾经收养了一只6岁的小狗,新年前夕,作者的家人为小狗准备了一根骨头,他们就觉得,给狗狗骨头,狗狗应该会很高兴的。结果呢,狗狗得到骨头之后,突然变得非常凶狠,它抓着骨头就开始咆哮,然后叼着骨头跑开,在房间的一个角落里开始啃骨头。作者的儿子走到狗狗身边试图安慰它,结果没想到狗咆哮着跳起来咬了他,因为它以为作者的儿子想把它的骨头拿走。

 

这代表什么呢?很简单,这只狗的脑子里有一个认知,它认为:如果我得到了一个好东西,我就得好好地保护它。每一个试图接近它的人,都是想把东西抢走的。但问题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但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当时作者发现狗狗会攻击人之后,第一个反应就是:这只狗有问题。但认为“狗狗有问题”也是作者自己的一个认知,如果作者按照这个认知行动的话,他可能就会把这条狗到动物收容所,或者惩罚它,比如把骨头拿走。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的反应就很可能会强化狗狗的现有认知,就是它必须要保护骨头。所以狗狗会继续以前的激烈反应,会咆哮甚至咬人,因为它觉得自己有必要保护骨头。那在这种情况下,狗狗的行为也会继续强化作者的认知,认为它就是一只有问题的狗,然后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就是以狗狗被送到动物收容所而告终。

 

所以你会发现,其实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是由不同认知所引导的行为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决定的。然后我们也很有可能被自己固有的认知所绑架,让我们无法跳出认知的金字塔。


 

不过,作者并没有被自己的认知所绑架。后来,作者找到了一位训狗专家,跟他解释了情况。这位专家就说,这只狗很可能过去曾经有过一段不太好的经历,所以才会有这种激烈的护食行为。作者并不需要放弃这只狗狗,他们还是有机会挽回跟狗狗的关系,但是他们需要花时间高质量地陪伴这只狗。专家告诉作者:“如果你每天花20分钟和这只狗在一起,陪它玩,训练它,你就会看到它的巨大变化。”

 

“狗狗需要高质量的培养”这就是一种新的认知,在这种认知下,这种狗狗没有任何的问题,它也是一只聪明的狗,只需要一些帮助,它就能学会该怎么做。于是,作者和家人每天就花时间陪伴狗狗,训练它,教它怎么做,用好吃的东西奖励它。而且他们发现,狗狗的确很快就学会了。

 

因为这只狗狗过去的经历,它会把其他的狗看作是威胁,它认为其他的狗就会来抢夺它的食物。于是,作者就开始带着它一起去散步,每当他们看到另一只狗,作者都会给它们两份食物。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只狗狗就改变了它的认知,从“别的狗狗是威胁”变成了“别的狗出现意味着食物”。


作者通过强化这种正面行为,成功扭转了可能出现的恶性循环的情况。后来他们家的狗狗再看到其他狗的时候,它都会很兴奋,而不是再像以前那种充满敌意的状态了。



所以你看,事实上就是两种不同的认知,让这件事情有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结局:一个可能是把狗狗送走;另一个是让一只护食的狗狗变成了一只友好的狗狗。包括狗狗自身,也因为作者的训练和培养,而改变了自己的认知,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这也是我们要讨论的:认知是必要的,没有它们,我们将无法在世界上生存。认知也是我们思考的工具,它可以引导我们的行动,但同时,认知也限制了我们。我们该如何拆掉自己认知的边界呢?


拆掉思维边界的九种方法


1. 承认自己不客观

2. 保持“空杯”心态

3. 创造安全空间;什么是“围巾模型

4. 分拆与求证

5. 提问题,做连接

6. 打破常规

7. 假设成立;story vs fact

8. 用故事说话

9. 进化自己

 


问答·互动


Q1

空杯心态指的是只要放下杂念就好了吗?


孙思远 :

其实这个不能叫杂念,应该是清空、或放掉你现有的认知和现有的所有观点。为什么我们要始终保持初学者心态呢,为什么我们要像个傻瓜一样去看待问题呢,尽管这个事情我们已经是专家了。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看看不同行业里的很多企业,有这么一个情况:很多资深的行业从业者很喜欢去请一些外脑。外脑就是一些在其他行业的人,比如我是做英语培训的,我去请一个做心理培训的人来给我上上课指点一下,学心理的人对于英语培训行业明显是个外行,但是为什么依然要去寻求外脑的意见呢?


这正是因为我们过去无论是因为行业积累经验或是已学到的知识,已经被禁锢在一个很固定的思维模式和框架里面了,我们需要外部的人,不同背景不同观点的人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很可能会让我们得到一个不同寻常的启发。所以空杯心态不是放下杂念这么简单,而是放下所有,包括我们自认为很优秀的、已经学到很多的一些领域和行业,我们要用完全清零的心态来看待问题。


Q2

老师,您好怎样理解自己的不客观,促使自己成问题本身,怎么才能避免这样的情况?


孙思远


这个情况在平常还挺常见的。比如平时我们遇到一个小事生气了,接着可能会因为自己生气而生气,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不同的因为前一个生气而再生气,这是比较典型的不客观的情况,你的情绪被带入进来了,导致自己变成了问题的本质。其实最开始的这个小问题可能真的没什么事,我们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要尽量往后退一步,要切割自己的情绪,这是做到客观的很重要的一点,你要有意识的做这样一件事情。我们可能有时候在一个气头上,英文是

heat of moment,这个非常正常,但越是这个时候,你越要有意识的提醒自己:不行,我正在这个气头上,我不能让自己被情绪和不客观绑架,这是需要长期修炼的。随着我工作的时间越久,经验越丰富,我越来越发现,能克制自己情绪的人,都是能做大事的人,这个并不容易,能不因为情绪波动而影响决定的人,内心得有多强大呀。这个能力我也在锻炼之中,我们一起共勉吧。


·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打破思维边界,才能赚到认知以外的钱
关于认知,这可能是一篇经典的文章
盲人摸象的思考
盲人摸象,我们摸的是什么?
6个盲人摸象的故事告诉我1个道理!
拆掉人类思维边界的九种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