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海外智库看中国】欧盟与中国的创新关系:从零和博弈到全球网络

欧洲关于中欧创新关系的争论


欧洲正在就中国的创新能力进行争论,有人将中国视为潜在的威胁,认为创新是国家之间的零和博弈;有人则认为中国由于文化、政治等原因已经落后很远,中国的研究在某些领域处于前沿,但总的来说中国的研究更依赖于和其他国家的联系,处于价值链的较低端。


欧盟成员国与中国的创新关系


对欧盟的多个成员国来说,创新已成为它们与中国双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和创新方面的合作一直是中德关系的重要部分,公共研究机构、产业界和两国政府都需要提供支持。德国、丹麦、芬兰和瑞典都已经成为对中国富有吸引力的研究合作伙伴,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尤其如此。


全球化时代的创新网络


最近的一份报告认为,中国是一只“肥胖的科技巨龙”,较多的创新投入没有转化为有效的科技产出,中国仍然落后于主要大型经济体。另一方面,中国在科学论文、专利申请和获得等方面表现良好。美国高级官员越来越将中国的创新和产业能力视为美国的威胁,在特朗普总统领导下转向“美国优先”政策的背景下尤为明显。

 

考虑到全球化时代创新具有跨国性,我们应该进一步评估欧盟和中国之间的创新联结及其前景。中国已经融入了大部分全球化的生产活动中,并建立了一个广泛的制造业生态系统,使其能够在与生产相关、效率驱动的创新方面表现良好。虽然在地理分布上,产业创新已经与制造业一样分散,但在供应链中,顶层的“系统集成商”公司将多个所有权企业集中在一起,创新网络的所有权仍然集中。

 

在企业之外的创新领域,跨境网络也很重要,大学的研究越来越多地依靠世界各地专家之间的合作。发达经济体中已建立的研究机构或大学继续在这些创新网络中占据领先地位。

 

全球创新网络吸引了更多元化的创新型企业。随着技术和创新越来越全球化,跨国公司在许多领域的创新能力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必须更有效地集成世界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和不同层次的技术、创意和创新。硬件、软件和服务的整合能力也很重要,这突出了跨国公司在全球化创新中的竞争优势。


中国创新能力的迅速崛起

和中欧创新关系的演变


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在科学、技术和创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中国已经深深扎根于全球创新网络,跨国公司利用了中国的人才,而外国研发中心也成为中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企业或研究机构的管理结构复杂且不稳定,因此中国在创新方面没有取得较大的突破,只在“第二代创新”(包括组织创新和流程创新)方面取得了突破。在全球创新的背景下,中国总体上停滞不前。除此之外,中国缺乏突破性创新的其他原因还有两个。首先是专门用于基础研究的研发支出比例相对较低(约5%),其次是文化方面的原因,即对学术权威过于崇拜。

 

中国并不是创新网络的唯一一个后来者。200年来,全球创新主要由发达国家主导,这些总人口不到世界20%的国家一直是世界上大多数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所在地。然而,新兴经济体的人力资本积累迅速,这种人力资本是实现持续创新的重要手段。中国加大了在技术相关行业和部门的投资力度。新兴经济体中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正在丰富全球创新格局。


本土思维和未来方向


全球网络是促进创新的最佳途径,但国家监管却一直在加强,解决两者之间的潜在矛盾十分必要。在当前全球化受到质疑的背景下,欧洲和中国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民族主义政治压力,但在创新方面不跨越国境是不可能的。政治始终存在推动保护或加强“本土创新”的趋势。未来跨国公司在不同地区融合多种技术和创新的能力将更为重要,采用“本土创新”的思维方式只能在特定领域内取得短期成功。

 

欧盟和中国本身都是大市场,它们一起构成更大的市场。创新的经济收益增长幅度远远大于市场规模的增长幅度,因为一旦创新的固定成本收回,新的销售就会产生纯利润。欧盟和中国通过加速跨境专利注册和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可以大幅提高所有创新者的回报。

 

欧盟和中国领导人不要将创新视为国家或地区议题,而是要尽可能参与到全球网络中。政府应该避免设定目标来鼓励“本土创新”,避免过度关注某一技术所占市场份额,而要促进中欧跨境专利的申请。

 

基础研究是可以推进合作的领域,这种合作的成果可以共同所有。与军事用途无关的空间探索是中欧合作的另一个可能领域。减缓气候变化是另一个有前景的领域,因为双方都致力于全面实施“巴黎协定”。

 

研发合作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是促进参与研究和创新的人员的便利和频繁的流动,中欧双方应引入灵活的签证制度。鼓励和支持学生交流也很重要,包括在完成学业后获得海外工作经验。在海外留学并回到中国的研究人员对于跨境合作非常有价值,欧盟应该尝试建立类似的具有中国研究经验的欧洲研究人员网络。

 

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转向多极化,但总的来说,创新的最大优势仍在发达经济体(包括欧洲),这些发达经济体也是研究密集型行业的大多数企业的所在地(这些企业通常处于资本密集型行业)。中国企业开始进入少数几个领域,并且通过跨国收购提升其能力,但这种投资的存量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很小。这些中国公司的决心和创造力不应该被低估,但欧盟决策者和公司应该相信自身成熟的研究机构和支持性监管框架能够为全球创新带来动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英国公投退欧,对英国、欧洲、中国、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馨月说财经:华尔街新金融战略布局的目的是什么?中国的发展对其有何影响?
欧盟科技国际合作战略分析及启示
中国首次跻身世界创新前25强
科技创新是中欧共同的未来选择
SENET研讨会 :中欧医学合作资助计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