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何裴矩在隋朝是佞臣,在唐朝却是忠臣?司马光一语道破

隋炀帝和唐太宗应该知道吧?唐太宗手下的不少大臣,原先也就是隋炀帝的旧臣。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个大臣叫裴矩。

隋文帝时,裴矩是文帝的近臣,曾参与平定南陈的战役。裴矩是一个地理学家,隋炀帝即位后,裴矩成为西北边境和国外民族方面的主要顾问,他尽力搜集西域各国山川险易、君长姓族、风土物产等资料,绘画各国王公庶人服饰仪形,撰成《西域图记》3卷,并造地图,注记了各地险要,献于隋炀帝。

隋炀帝看了之后非常高兴,于是将经营西域各方面的事务交给他。裴矩也是一位出色的战略家,他运用传统的计谋,让北面强大的突厥实质上分裂为东西两大汗国,这样他们的实力就被严重削弱了。

宋朝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裴矩的评价是——'佞于隋而忠于唐',即所谓的'裴矩现象'。

一言以蔽之,裴矩等大臣在隋朝,始终与皇帝保持高度一致,也就是只讲皇上真正想听的和爱听的。 产生'裴矩现象'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同一个人前后的表现会截然相反呢?后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司马光对产生'裴矩现象'的因果关系的分析是—— '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影也,表动则影随矣。'

这里所说的表,是指用来测影子的表,景是指由表映出的影子。也就是说,君主如同测影子的表,臣子便是表所映出影子,表怎么动,影子就会随表而动。

若君王不喜欢别人说他的过错,那么忠言就会变成佞语;若君王喜欢听到别人的直言不讳,那么佞语就会变为忠言。司马光在此提出了一个极其鲜明的观点:即,上行下效。也就是,上梁正而下梁端,上梁不正下梁歪。“楚王喜细腰,宫中多饿死”,就是这个道理。

裴矩为隋臣时,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好做假动作,好做打肿脸充胖子虚事。为了取悦皇帝,他便不惜劳民伤财,在洛阳导演了那场假富裕的大戏。

可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提倡说实话办实事,且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的皇帝,所以,隋朝的佞人,便在这样的好皇帝领导下的好环境中,变成了贤人良臣。

这就是“君明臣直”的硬道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隋末唐初的奇特人物
中国古代忠奸之辨的怪圈
裴矩在古代官场如鱼得水之探秘
裴矩,一位神奇的大臣:隋朝的催命鬼,大唐的守护神
刘焕解读十大帝王5——他用这一生践行了理想,建立了理想国
蒙曼说隋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