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中国的疆域是今天这样子(六)-中华文明先圣周公

以下其实是周公旦的生平记事,虽篇幅占用较多,表面似乎与我们的主题“疆域”无关,然而本质上却有莫大的关系,所以,不妨先详细看看这位孔子的偶像,他一生究竟做了些什么事情。

要讲周朝,不得不提周公旦,甚至要讲华夏民族,要讲中华文明,也不得不提周公旦。周公旦也就是我们所熟知“周公解梦”中的周公,他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本名叫姬旦。因为其人无论对周王朝还是对中华文明都功绩伟大,让我一件件来讲。

首先,第一件,便是辅佐周武王灭商,虽然周武王有姜子牙这种被神化了的军师存在,但是姬旦作为周武王的亲弟弟,自然是最值得相信的手足,《史记》中的记载很明确:

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於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

周公从小就“异於群子”,看来不简单。周武王在密谋伐纣之时,内心很焦急,也三番五次找到周公商量对策,这在《逸周书》中记载很详细:

维王一祀二月,王在酆,密命。访于周公旦,曰:“呜呼!余夙夜维商,密不显,谁知。告岁之有秋。今余不获其落,若何?”
周公曰:“兹在德,敬在周,其维天命,王其敬命。远戚无十,和无再失,维明德无佚。佚不可还,维文考恪勤,战战何敬,何好何恶,时不敬,殆哉!”

周公给他分析对策,让他不要过于着急,当然这里也体现了周公的核心思想:德。所以在武王伐纣的过程中,周公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后来就连牧野之战时,行军前的誓师檄文叫牧誓,也是周公写的:

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

其次,平定叛乱,稳住周氏家业。史书记载周武王克殷后第三年,便一命呜呼。当时即为的是周成王,年纪还小,周公摄政,稳住局势。

其後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於国曰:“周公将不利於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於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

但是他的三哥(大哥伯邑考在纣王时就去世,二哥周武王,三哥便是管叔,周公排行第四)管叔和其他的弟弟,其实主要是三哥管叔、五弟蔡叔和八弟霍叔,联合武庚起来造反。周公奉周成王领命平乱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馀民,以封康叔於卫,封微子於宋,以奉殷祀。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

周公的平乱其实对初立的周王朝来说,非常关键,因为周武王只是灭掉了商的主要力量,但是其残余势力一直未能剿除,只有周公才真正把这种危险解除了。

而这次叛乱便被叫做“三监之乱”,

为什么叫“三监之乱”?就是因为这反叛的自家兄弟三人,本都是派去监视武庚的,结果他们不但没有监视武庚,反倒联合武庚起来造反了,所以叫“三监之乱”。说到武庚,他是帝辛的儿子,那为什么当时没有把他给杀掉呢?这就与周公和周武王的仁政政策有关了。《说苑-武王克殷》中记载: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殷之士众,奈何处之?”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使靡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贵族有过,在纣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对于殷商国人的处置,姜太公认为应该要斩草除根,召公认为要杀罪有应得之人而留无罪之刃一条活路,而周公则认为所有罪责尽在帝辛一人,其余所有人等仍按原样,住原来的房子,耕原来的地。因此才把殷商旧地朝歌仍旧封给了帝辛的儿子武庚,只不过把朝歌划分为三块土地,派管叔、蔡叔和霍叔去监视武庚而已。周武王和周公这样的设想本是非常美好的仁政思想,也体现了当初伐纣之时在天下人面前的仁君形象,只不过未能料到自家的亲兄弟居然胳膊肘子往外拐了。

然而,其实这也是非常能理解的事情。这便引出了我们要讲的周公第三个贡献。

第三,周公真正用鲜血和制度确立了延续中国历史两千余年的嫡长子继承制。要知道,在周以前,商大多以兄终弟及为王位更替制度,因此到了周武王这里,周武王想要立周公为储,并且还非常正式的问了卦,这在《逸周书-度邑解》中记载很清晰:

王欲旦传于后,王曰:“旦,汝维朕达弟,予有使汝,汝播食不遑暇食,矧其有乃室,今维天使予,惟二神授朕灵期,予未致于休予,近怀于朕室,汝维幼子,大有知。昔皇祖底于今,勖厥遗得,显义告期,付于朕身,肆若农服田,饥以望获,予有不显,朕卑皇祖,不得高位于上帝,汝幼子庚厥心,庶乃来班朕大环,兹于有虞意,乃怀厥妻子,德不可追于上,民亦不可答于下,朕不宾在高祖,维天不嘉,于降来省,汝其可瘳于兹,乃今我兄弟相后,我筮龟其何所即,今用建庶建。”叔旦恐,泣涕其手。

然而姬旦(或叔旦)诚惶诚恐,留着热泪把武王的这一提议给拒绝了,这得需要多大的定力啊,那可是无尽的威严,那可是九州天下!似乎周公从来对权力无所动心,后面还政于周成王也再次证明了这点。然而,伟大如周公能如斯想,但他的三哥和其他弟弟们可不这样想,从来都是兄终弟及,我们的二哥姬发死了,理应排行老三的我去继承王位,为什么现在是姬诵(周成王)这小毛孩来继承王位?老子第一个不服。管叔心里是这样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于是编造了周公要篡位的谣言说“周公将不利於成王”,煽动其他的一众兄弟和诸侯们,他的妖言惑众确实起到了效果,周公都不得不出面来辟谣。然而管叔也只是想要一个借口,便用了这个借口发动我们上面说到的“三监之乱”。

平心而论,按照兄终弟及的传统(对于当时的管叔来说,确实是殷商以降绵延几百年的传统),我老三就应该继承王位啊,所以拿回本属于我的天下,我反叛有理。但是周公不是这样想的,这位先圣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把周氏王朝的江山建立的更稳固,让政权更稳定,让权力之间少更多厮杀,于是就有了嫡长子继承制。这种王位继承制度的核心是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前半句”立嫡以长不以贤”主要是规定立嫡的时候主要按年龄长幼来排序;而后半句“立子以贵不以长”则主要是规定:如果妻妾成群子女众多的话,就应首先立最尊贵的正室妻的儿子。自此,这样的嫡长子继承制便一直都是中国历史上王位继承的最主要最核心制度。

说实话,这一制度放在今天,虽有其不合理之处,但是在中国古代,这一制度是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的,它的出现对于完善中国的宗法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维护政权的平稳过度,维护人心的安定方面,嫡长子继承制有它的先进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武庚是谁?历史上武庚复国失败是怎么一回事?
管叔,西周初三监之一
周公旦的故事
中华上下五千年之西周:周公辅政七年做了哪三件事将周朝安定下来
【朝歌历史人物】武庚
《西周曆史(約前1070-前771年)》周朝的前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